1. 简单百科
  2.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是中原地区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围的绿洲,其中尤以喀什噶尔绿洲、和田绿洲以及阿克苏河和塔里木河最为集中。天山东端的吐鲁番盆地,也是维吾尔族较为集中的区域。天山以北的伊犁谷地和吉木萨尔县奇台县一带,有为数不多的维吾尔族定居。

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是隋唐活动在蒙古高原回纥汗国人,曾经有乌护、乌纥、袁纥、韦纥、回纥等多种译名。当时,为了反抗突厥的压迫和奴役,回纥联合铁勒诸部中的仆固、同罗等部组成了回纥部落联盟。744年统一了回纥各部的首领骨力裴罗受唐朝册封。788年回纥统治者上书唐朝,自请改为“回鹘”,“义取回旋轻捷如鹘也”。840年回鹘汗国被攻破,回鹘人除一部分迁入内地同汉人融合外,其余分为三支:一支迁往吐鲁番盆地和今天的吉木萨尔县地区,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一支迁往河西走廊,与当地诸族交往融合,形成裕固族;一支迁往帕米尔高原以西,分布在中亚至今喀什一带,与葛逻禄、样磨等部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并相继融合了吐鲁番盆地的汉人、塔里木盆地的焉耆人、龟兹人、于人、疏勒人等,构成近代维吾尔族的主体。元代,维吾尔族先民在汉语中又称“畏兀儿”。元明时期,新疆地区各民族进一步融合,蒙古族尤其是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基本和畏兀儿人融为一体,为畏兀儿补充了新鲜血液。1934年,新疆省发布政府令,决定统一使用“维吾尔”作为文言文规范称谓,意为维护你我团结,首次准确表达了“Uyghur”名称的本意。

新中国成立后,在维吾尔族聚居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实施一系列特殊扶持政策,维吾尔族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维吾尔族群众现在普遍信仰伊斯兰教,习俗有命名礼、摇床礼、割礼、婚礼、葬礼等。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维吾尔族的人口数为11774538人,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944人。

族称由来

“维吾尔”是民族自称,意为“团结”、“联合”、“协助”之意。历代史书上的“袁纥”、“韦纥”、“回纥”、“回鹘”都是维吾尔族的不同音译。4世纪文献中称为“袁纥”。6世纪末、7世纪初文献中称为“韦纥”。788年以前文献中称为“回纥”。788年以后至13世纪70年代则称为“回鹘”。13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称为“畏兀儿”。17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则称为“回部”、“缠回”。

历史沿革

南北朝时期

维吾尔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于我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巴尔喀什湖之间的“丁零”(“丁灵”、“丁令”)。公元前3世纪,“丁零”生活在山地森林和蒙古草原的北部边缘,以狩猎和畜牧为生,相继受草原上的匈奴、鲜卑和柔然汗国的奴役。4世纪起,他们又被赋予“铁勒”、“铁历”、“赤勒”、“敕勒”等称谓,分布在自西至伏尔加河,东至兴安岭的欧亚北方广袤草原上。因其车轮高大,又被誉为“高车”。在贝加尔湖附近活动的被称为东部铁勒,其中的“袁纥”部在5世纪时成为“高车”诸部的领导者,即7世纪“铁勒”诸部中的“韦纥”。

公元5世纪中叶,位于中国准噶尔盆地东部的一个以阿史那姓为核心的铁勒部落,被称为“突厥”。在公元552年,阿史那氏成功建立了包括整个蒙古草原和准噶尔盆地的突厥汗国,使得其他铁勒部落成为其附属。然而,突厥贵族的残酷统治引发了各铁勒部落的不满和反抗。为了与突厥贵族抗衡,东部铁勒中较大的“韦纥”、“仆固”、“同罗”、“拔野古”等九个部落结成了地域性的“回纥汗国”部落联盟,被称为“九姓铁勒”,简称“九姓”。

唐朝时期

骨力裴罗作为统一九姓铁勒各部的首位可汗,引领回纥联盟在唐朝大军的支援下,于744年(天宝三年)推翻突厥汗国,进而创立漠北回纥汗国。该汗国的领土范围涵盖贝加尔湖以南、阴山山脉以北、兴安岭以西以及阿尔泰共和国山以东的蒙古草原地区。自此,各部落原有名称基本隐去,统一称为“回纥汗国”。同年,骨力裴罗荣获唐朝册封,被尊称为怀仁可汗,回纥汗国自此成为唐朝附属国。往后,历代可汗均接受唐朝的册封。

回纥汗国与唐朝长期保持友好依附关系,曾两次派兵协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公元788年(唐贞元四年),回纥可汗顿莫贺上书请求更改国名,寓含“回旋轻捷如鹘”之意,故将回纥更名为“回鹘”。

公元9世纪中叶,回鹘部族在与戛斯的战斗中失利。战败后,回鹘各部四处离散,部分被黠戛斯俘虏,部分南迁至中国内地,然而,绝大多数迁徙至西域,分布在安西都护府管辖范围以及金玉国以西地区。部分回鹘人抵达甘肃省西部,投奔了吐蕃

西迁的回鹘人群中,一部进入天山东部地区。公元866年,北庭和吐鲁番地区的回鹘首领仆固俊向北庭发起进攻,大败吐蕃大将尚恐热,成功夺取西州、北庭、轮台县等重要地带。自此,回鹘人以高昌国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鹘。其势力范围东至哈密市,西至阿克苏市,北达伊犁河,南接吐蕃(今和田、敦煌市之间)。此外,西迁的回鹘人中,还有一部分进入中亚草原地区。

宋朝时期

公元10世纪中叶,回鹘联手葛逻禄、样磨等族,缔造了强大的喀拉汗王朝。初始建都于八拉沙衮城(今巴尔喀什湖南吹河源西南),后迁至喀什噶尔。王朝鼎盛时期,辖境涵盖今新疆地区的疏勒、莎车、于田、和田等地。至11世纪初,玉素甫·喀迪尔汗灭亡于阗的李氏王朝,将伊斯兰教传入和田地区。喀拉汗王朝统治时期,在推动当地各族经济发展、倡导游牧的突厥部落定居以及传播伊斯兰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2世纪初,一部份契丹人在耶律大石的引领下,自东北向西迁徙至中亚,相继征服了喀拉汗王朝和高昌回鹘,创立了契丹人的政权,史称西辽。西辽统治者对回鹘百姓实施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手段严峻。11世纪末,蒙古崛起。高昌王选择依赖蒙古帝国,以摆脱西辽的控制。他们策划除掉了西辽派遣的少监,并宣布脱离西辽,归顺成吉思汗。高昌回鹘王国成为蒙古汗国的附属国。

西迁后,回鹘人定居于西域,不仅融入了早在天山以北及西部草原游牧的突厥语族群,还融入了自两汉时期便移居此地的汉人。他们与原居南疆广大地区的焉耆、龟兹、于田语民族,以及后来迁徙而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族等长期共处,繁衍生息。

蒙古崛起后,新疆大部分地区归属察合台汗国。随着大量汉族人民被调遣至天山南北屯田,同时有许多维吾尔族人进入内地,除了手工艺工匠,还包括许多知识分子。其中,今湖南桃源县的维吾尔族和回族祖先便是其中之一。

元明清时期

从14世纪末至16世纪末,在历经长达二百多年的分散割据后,维吾尔族聚居的广大地区,从哈密市至和田,逐步统一成为大规模的封建割据国家,即喀什噶尔汗国。因迁都叶尔羌汗国,此国亦被称为叶尔羌汗国,统治者均为蒙古察合台后裔。

清朝初期,叶尔羌汗国与中国建立了朝贡和通商关系,使得维吾尔族与内地各族人民之间的往来,在明代时疏时密的基础上进一步恢复正常。然而,由于代表不同地方封建集团的伊斯兰教黑山”与“白山”两派争夺权力,1678年,北疆准噶尔汗国的噶尔丹汗在维吾尔人伊斯兰教白山派(依禅派)首领阿帕克和卓的引导下,率领军队南下,消灭了叶尔羌汗国,并建立了以阿帕克和卓为“帕夏”(皇帝)的政教合一的农奴制傀儡政权

为确保统治地位,阿帕克和卓及其后人相继依赖准噶尔部蒙古族中亚的外来侵略者,在南疆不断制造分裂和暴乱。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中原地区平定了准噶尔贵族的叛乱。1759年,再次粉碎了阿帕克和卓的后人大和卓木波罗尼都霍集占木霍集占在南疆的反清叛乱,剿灭了所谓的“巴图尔汗国”。

为了强化对新疆的治理,清朝政府在新疆实施了军政合一的军府制度。自18世纪中叶起,新疆完全置于清政府的直接统治之下。1765年,新疆发生乌什起义,这是维吾尔族人民首次大规模的武装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在赖黑木图拉、额色木图拉父子的带领下,起义民众击败了阿奇木伯克及乌什办事大臣。起义者坚守阵地,甚至妇女和儿童也投入战斗,他们多次击败清军,坚持了半年之久。

1820年至1828年间,受英国煽动,南疆维吾尔族反动封建主代表、大和卓木之孙张格尔,以宗教为掩护,在英国提供武器和直接指挥策划下,屡次侵犯南疆,但未能得逞。此后二、三十年间,张格尔的子侄自称和卓,持续骚扰南疆,导致生灵涂炭,给广大维吾尔族人民深远影响。

鸦片战争爆发之后,新疆地区在太平天国、捻军以及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各族农民武装起义的影响下,于1864年引发了反清民族大起义。这场迅猛的风暴横扫天山南北,对清朝在新疆的统治构成了严重冲击。在此期间,南疆北疆分别出现了多个互不统属的割据政权,如以库车市为中心的热西丁汗和卓(回族)、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的妥明(回族)、以和田为中心的哈比布拉汗(维吾尔族)、以喀什为中心的金相印(回族)与思的克伯克(柯尔克孜族),以及以伊犁为中心的塔兰其苏丹(维吾尔族)。然而,这些政权借助“民族”和“宗教”的旗号,转移了群众斗争的目标,使得维吾尔族和新疆各族人民用鲜血换来的胜利果实,屡次被一小撮民族和宗教上层所篡夺。这些封建割据政权的头目们称王、称汗,对劳动人民实施更加残酷野蛮的封建统治,彼此间的火并又给新疆各族人民带来了更大的灾难。

1865年,喀什噶尔封建主金相印和思的克伯克利用维吾尔等各族人民在疏附的起义,试图以拥护“圣裔”的口号号召群众,从浩罕汗国张格尔之子布素鲁克引入喀什。英国支持的浩罕国军官阿古柏乘机入侵新疆,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七城汗国),占领了南疆和北疆的乌鲁木齐市玛纳斯县等地。他们对新疆各族人民实施中世纪伊斯兰教汗国野蛮、暴戾的统治,使得维吾尔族人民与各族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浩劫。

阿古柏入侵南疆之时,沙俄为维护其在亚洲的既得利益,与英国保持势力均衡,加剧与阿古柏的勾结,背离清政府,与之签订非法通商条约。1871年,沙俄以“中国西部各省的暴动”和“俄罗斯不能坐视”为由,借“代收代守”之名,侵占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在长达十年的殖民统治期间,伊犁地区的人民遭受“分而治之”的政策,沙俄侵略者所犯罪行,不可胜数。

为了彻底摧毁阿古柏政权、收复伊犁,新疆和中原地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谋求利益和愿望。在维吾尔族和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1877年,清军成功讨伐阿古柏。1881年,中、俄两国签订《伊犁条约》,中国虽收复伊犁,却失去霍尔果斯河以西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向沙俄赔款900万俄罗斯卢布。在此之前,沙俄通过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和1864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两个不平等条约,强占中国西北地区4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在归还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之际,沙俄仍行恶事,武力劫走维吾尔、回、蒙古、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族人民达10万人。同时,侵略军肆意破坏农田、水渠、房屋、果园,掠夺粮食、牲畜。伊犁九城中有五城变为废墟,其余三城亦仅剩颓垣瓦砾。伊犁河右岸九个乡的维吾尔族人民,财产被洗劫一空。

1884年,清政府将原伊犁将军所辖西域之地设立为行省,命名新疆。此举对于巩固西北边疆、抵御外敌侵略、开发建设新疆具有重大意义。维吾尔族和新疆各族人民在战争灾难中,深感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之危害。建省后,新疆与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各族人民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愈发团结一致。

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之后,新疆地区处于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的统治时期。1933年8月,英国和印度政府派遣间谍利用印度商人在南疆的深远人际关系,收买大量当地人士担任英国间谍和宣传员,宣扬“大土耳其主义”和“大伊斯兰主义”。

1933年11月12日,在英国驻喀什领事的策划下,并且给予了一千支来福枪和两百名士兵的支持下,英国策动泛突厥主义分子穆罕默德·伊敏和沙比提大毛拉等人在喀什建立“东突厥斯坦独立伊斯兰共和国”,并提出“保护宗教,杀汉灭回”的口号,推行极端的宗教主义和民族主义,对回、汉等民族人民采取斩尽杀绝的政策。

1934年2月6日,马仲英所部军队开进喀什,“东土耳其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解算瓦解。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阴谋支持马木提、尧乐瓦斯组织所谓“独立”的伊斯兰教国家,马木提又勾结马虎山共同叛乱。

1944年8月,盛世才下台,中国国民党开始直接统治新疆。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高压政策,进驻新疆的军队人数骤增至十万。推行保甲制度,建立“自卫团”,以镇压各族人民。维吾尔族地区原有的“伯克”,在辛亥革命以后虽已废除,但许多“伯克”有钱有势,横行地方。维吾尔族地区一般每县都有五个卡孜阿訇(大阿訇),掌管当地宗教事务。封建豪绅与宗教上层密切勾结,操纵基层政权。在维吾尔族聚居的城乡,执法机关为宗教法庭,在信仰伊斯兰教各国中权利最大。劳动人民蒙冤受屈,重则惨遭鞭笞、断肢、油烹、活埋等醢刑,轻则脸抹黑灰、倒骑毛驴游街示众。教权与政权的结合从生活上、精神上奴役着维吾尔族人民。

1944年,中国伊犁、塔城、阿勒泰市三个地区爆发了反抗中国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解放后统一称为“三区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大力影响下,三区革命领导人阿巴索夫等人,对麦斯武德穆罕默德·伊敏、艾沙、乌斯满等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展开了坚决的斗争。通过纠正革命初期的严重不足和错误,他们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在新疆的统治,为促成新疆和平解放发挥了积极作用。

1949年9月,解放战争及人民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已取得决定性胜利,人民解放军逼近新疆地区。9月25日,新疆中国国民党驻军在警备司令陶峙岳的引领下,宣布通电起义。紧接着在9月26日,以包尔汉为首的新疆省政府亦宣告起义。

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12月,新疆通过和平手段实现解放,成立了新疆省人民政府。1952年夏季,在农村完成了减租反恶霸运动;1953年底完成了土地改革。从1953年起先后建立9个民族乡、7个民族区、6个自治县和5个自治州,于1955年10月1日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7年,全区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人口分布

人口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维吾尔族总人口为11624257人,占新疆总人口的44.96%,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维吾尔族人口增加162.3万人,增长16.2%。

从人口增长看,新疆维吾尔族人口持续增长。根据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维吾尔族人口1953年为360.76万人,1964年399.16万人,1982年595.59万人,1990年719.18万人,2000年834.56万人,2010年1000.13万人,2020年1162.43万人。每两次普查间净增人口分别为38.4万人、196.43万人、123.59万人、115.38万人、165.57万人、162.3万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92%、2.25%、2.38%、1.5%、1.83%、1.52%。上述数据表明,新中国成立后,维吾尔族人口总体保持较高增长水平,与新疆人口发展的趋势基本一致。

进入新世纪以来,维吾尔族人口从2000年的834.56万人增长至2020年的1162.43万人,年均增长率1.67%,远高于同期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年均增长率0.83%的水平。

从年龄结构看,维吾尔族人口与全疆人口相比,年龄结构轻。2020年维吾尔族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分别为30.51%、60.95%、8.54%。2020年全疆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分别为22.46%、66.26%、11.28%。

从受教育程度看,维吾尔族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维吾尔族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944人,与2000年相比增加6540人,15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从2000年的7.06年提高到2020年的9.19年。

据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南疆四地州维吾尔族人口占当地人口的83.74%,占全疆维吾尔族人口的74.01%。其中,喀什、和田等地区,维吾尔族人口在200万以上,阿克苏地区接近200万。

分布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的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围的绿洲是维吾尔族的聚居中心,其中尤以喀什噶尔绿洲、和田绿洲以及阿克苏河和塔里木河流域最为集中。天山东端的吐鲁番盆地,也是维吾尔族较为集中的区域。天山以北的伊犁谷地和吉木萨尔、奇台一带,有为数不多的维吾尔族定居。此外,在中国桃源县渑池县,也有少量维吾尔族分布。

民族文化

生产

清朝对新疆实施统治后,对新疆境内采取三种不同的政治制度:①在南疆维吾尔族聚居地区仍然沿用伯克制,只是废除了世袭制,规定各级伯克占有不同数量的土地以及附属于这些土地上的农户,各级伯克对依附的农民拥有进行劳役制剥削的封建特权;②在乌鲁木齐市附近及以东的地区,除哈密市以外,实行同于内地的府县制;③对于蒙古贵族和归附清代较早的哈密、鲁克沁等地的维吾尔族头目则实行札萨克制与封以亲王之类的爵号,拥有世袭领地。这个时期维吾尔族地区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有些地区还保留着农奴庄园制度。在新疆南部地区,占人口8%以地主、富农,却占有40~50%的土地,而占人口92%的农民,只有少量土地或没有土地。主要剥削形式为伙种对分。农民种地主土地,只能分得产量的30~50%,还要替地主交纳农业税杂税,每年必须为地主作无偿劳役。靠近城镇的地主,用实物地租剥削农民。南疆的墨玉、库车市阿克苏市有完整的农奴庄园。农奴主被称为“和加”(意为圣人后裔),占有大量土地和各种农奴。他们可以随便买卖农奴或把农奴作为礼物赠送。按等级给份地,每户要有2至4个劳动力为农奴主服劳役。一些丧失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农民纷纷沦为雇工,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并出现了养子长工、赘婿长工。由于南疆地区的绝大部分耕地靠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天山雪水灌溉,地主则垄断水源,利用掌握水权对农民进行水租剥削,或收取苛捐杂税,甚至有意破坏水源以达到兼并农民土地的目的。

维吾尔族地区的地主经济,又往往和宗教统治相结合。宗教上层占有大量土地、房产、水磨,通称“瓦合甫”。他们利用掌握的“瓦合甫”,与世俗地主相勾结,进行封建剥削。宗教税有“吾守尔”粮,税率为收获物的十分之一;“扎卡特’’税,税率为全年产品四十分之一。买卖房屋、田产、典押、借贷、继承、遗嘱、宰牲、诉讼等都要交税,名目繁多,使广大劳动人民过着十分贫穷、落后和悲惨的生活。生产工具十分简陋,生产力低下,很多农村濒于破产的边缘,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横征暴敛,更加速了这种进程。

维吾尔族有经营农业的悠久传统,对于植棉和园艺尤其具有丰富经验。新疆最迟在南北朝(420~589)时代就已大量种植棉花,内地大量种植棉花是在元朝(1279~1368)以后,而植棉技术传入内地的道路之一就是新疆。在新疆由于有发达的园艺业,很多地区都出产大量的、品种繁多的瓜果,获得了瓜果之乡的美誉。其中特别著名的有和田地区的核桃、水蜜桃,皮山县的石榴。英吉沙县的巴丹杏仁,阿图什县的无花果伽师县、麦盖提县和鄯善县香瓜,库尔勒县的番梨,库车市的杏干和包仁杏,吐鲁番市县的无核葡萄和香葡萄,伊犁地区的苹果以及呼图壁县的西瓜,等等。特别是吐鲁番市的无核葡萄和葡萄干、库尔勒的香梨以及善等地的甜瓜近些年来远销国外。

维吾尔族的手工业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精湛的技艺。特别著名的有和田地区的地毯和丝绸,莎车县的巴克衫绸,喀什市的绣花小帽,伊宁市莫合烟和长筒皮靴。库车县的“砍土曼”(一种铁制农具),乌鲁木齐市的乌修尔镰刀等。尤其是和田至若羌县一带素以出产美玉而著称。和田玉籽料种类甚多,以“白如截脂、黄如蒸粟、红如鸡冠、紫如胭脂、墨如点漆”者为上品。历史悠久的玉雕造型别致,制作精美,是中国民族工艺美术品中的一支鲜花。和田的地毯图案精美,色泽鲜明,作工精细,经久耐用,畅销国内外。英吉沙县和库车县制作的小刀,刀刃锋利,刀柄和刀鞘镶嵌精美。

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向甘肃河西地区胜利进军。同年9月25日和26日,驻新疆的中国国民党军队将领陶峙岳和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宣布起义,新疆和平解放。同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在司令员王震的率领下进驻新疆,与三区革命军会合。三区革命军改编为第五军。同年12月,成立了新疆省人民政府,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结合新疆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施政方针。1952年夏季,在农村完成了减租反恶霸运动;1953年底完成了土地改革。从1953年起先后建立9个民族乡、7个民族区、6个自治县和5个自治州,于1955年10月1日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7年,全区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40多年来,国家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新疆地区以巨大支援,虽然经历过曲折的道路,但经过维吾尔族和各族人民一道辛勤劳动,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生产迅速发展,维吾尔族和各族人民的生活有了显著改善。

1950—1988年新疆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累计330亿元。其中60%来自中央。经过投资建设,初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格局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单一的农牧经济结构正在向综合经济结构转变;封闭型经济开始向外向型经济转变;自然经济与计划经济正在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转变。199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农业总产值达207.6亿元。钢铁、煤炭、石油、电力、有色金属、汽车、农牧业机械、纺织、制革制糖、木材加工等现代工业崛起于天山南北。农、林、牧、副、渔、乡镇企业连续发展。商业流通、对外贸易出现了新局面。新疆利用沿边优势、其对外开放的步伐在内陆省份中最快。随着新疆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一个高速发展的现代地区将在亚州大陆腹地崛起。

饮食

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面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面条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新疆抓饭、包子面条等。

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维吾尔族传统的饮料主要有茶、奶子、酸奶、各种干果泡制的果汁、果子露、多嘎甫(冰酸奶,酸奶加冰块调匀制成,是维吾尔族最喜欢的饮料)、葡萄水(从断裂的葡萄藤中流出来的水,味酸,可做药引)、穆沙来斯等。维吾尔族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喜欢喝茶,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茶。

新疆盛产绵羊,由此维吾尔族便有了新疆烤羊肉串的习俗。讲究的羊肉串肉质鲜嫩,味咸辣,孜然芹的特殊味浓郁。手抓饭也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风味食品。在新疆维吾尔、乌孜别克族等民族地区,逢年过年,婚丧娶嫁的日子里,都必备抓饭待客。

他们的传统习惯是请客人围坐在桌子旁,上面铺上一块干净的餐巾。随后主人一手端盘,一手执壶,逐个让客人净手,并递给干净毛巾擦干。然后主人端来几盘新疆抓饭,置餐巾上(习惯是二至三人一盘),请客人直接用手从盘中抓吃,故取名为“抓饭”。维吾尔族抓饭的种类很多,花色品种十分丰富。

服饰

维吾尔族植棉和棉织业历史悠久,过去一般都穿棉布衣。维吾尔人服饰特点是:式样宽松、洒脱,色彩对比强烈。

维吾尔族男装

维吾尔男装是以“袷袢”式服饰为主要款式,“袷袢”常用彩色条状绸作面料,这是一种深受欢迎的传统式衣料,名为“切克曼”,其次是“拜合散”,它织造细密,衣质轻软,是缝制“袢”的好面料。冬季穿着皮制“袷袢”,十分保暖。

维吾尔族女装

维吾尔妇女爱穿裙装,喜爱选择鲜艳的丝绸或毛料缝制,常见的有大红、大绿、金黄等色的裙装,内穿淡色衬裙。她们偏爱本民族独创的“爱得来斯绸”缝制连衣裙。

维吾尔族帽子

维吾尔男女老少有戴帽冠的习俗。都喜爱戴“朵帕”(四棱小花帽)。帽冠上的图案纹样装饰绚丽多彩。维吾尔花帽不仅选料精良,且工艺精湛。花帽的图案与纹样千变万化,各不相同,这与地域环境有关,南疆喀什地区花帽样式繁多,尤以男花帽显著,它是以黑底白花纹为主,采用色彩对比强烈、格调典雅的“巴旦木”图案,按纹饰的线构成,棱角突起而显出立体感。和田、库车市地区的花帽则以优质的丝绒作面料,又配以色彩各异的丝绒线缝织,吐鲁番地区的花帽则以色彩艳丽著称。伊犁地区的花帽则突出线纹的流动感,花帽造型扁浅圆饰,纹样简洁概括。维吾尔妇女戴小花帽,平时常披各色彩色头巾。冬季包厚实的大头巾。

维吾尔族鞋子

维吾尔人的鞋多为牛皮面制作。在农牧区生活的劳动者大都自己制鞋,也有制作鞋、靴的民间工匠。穿皮制鞋靴是维吾尔人传统的习惯。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吾尔人的衣装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居住在城市的维吾尔年青人。他们选择了西装、茄克衫、T恤衫等现代衣着,特别注重服装与鞋帽的搭配。现代维吾尔妇女对于衣料的选择非常注重,夏季,选质地轻柔发亮的雪纺、闪光绸、生丝或进口花瑶,冬季则是毛料呢绒制成的西服大衣,款式新颖华贵,内衬薄花呢裙服或羊毛织成的连衣裙,穿丝袜、高跟皮鞋,衬出她们丰满健美的体型。

住宅

维吾尔族传统的庭院式的住宅大致可分为“外间”、“餐室”、“后室”三种基本平面组合形式。各地区大都以一种形式为主,但同一形式在具体布局上也有较大差别。浩瀚的沙漠、剧烈的风沙、夏季炎热少雨、冬季寒冷的生态环境,使维吾尔族非常注重对环境的改造和美化,因而庭院式的住宅在果园花圃、毛白杨、葡萄棚的衬托、掩映中显得非常朴实、清新与雅静。对房屋的装饰,维吾尔族也非常重视,呈现出多样化的装饰手段。不过,每个家庭墙壁上都挂有壁毯,土坑上都铺有地毯,这是其共同的特点。

维吾尔族农民的住房一般用泥土建筑,用天窗采光,屋内设有壁炉,烧柴作饭和取暖。有些人家的墙壁上有用石膏雕塑的壁龛,是放置日用物品的地方,也是装饰家庭的艺术品。中等以上人家的住房,有夏房和冬房之分。房前屋后,一般都栽培着桃、杏、苹果桑树等,门前往往种植匍萄,形成凉棚,有些人家在庭院里种植各种花卉。

节日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来源于伊斯兰教,日期是按伊斯兰教历计算的,每年都在移动,在肉孜节过后70天举行。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小吃。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己吃和招待客人。

肉孜节

肉孜节,又称“开斋节”(原因是它在封斋一个月后举行,一般要过3天),来源于伊斯兰教,日期是按伊斯兰教历计算的,每年都在移动,成年的教徒要封斋一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不准进食。按伊斯兰教教规,节前一个月开始封斋。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准饮食,期满30天开斋,恢复白天吃喝的习惯。开斋节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节日期间杀羊或骆驼,到清真寺去作聚礼,唱歌跳舞,并举行赛马、刁羊和摔跤等活动。

诺鲁孜节

“诺鲁孜”一词来自古伊朗语,意为“春雨日”,在春分时节,相当于公历3月22日。在这一天,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和传统的“麦西莱甫”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对他们来说,每年3月20号到22号的诺鲁孜节是最重要的节日。

诺鲁孜节的仪式在20号的黎明开始,男女老少都要身穿民族盛装,各家的家长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起一堆松柏树枝,将冒烟的树枝在每人头上转一圈,预祝他们在新的一年平安快乐。然后,家长要把冒烟的松枝带到牲畜圈门口,让畜群从烟上通过,祈求新的一年,牲畜膘肥体壮,迅速繁殖。跟着,人们就要做"诺鲁孜饭"(就是家家户户用剩余的粮食和食物,再配上多种佐料煮成的稠粥)。从当天午时起,维吾尔人相互拜年,等到诺鲁孜节过后,在农村,紧张的春耕生产也就开始了。 

婚俗

维吾尔族的婚礼习俗是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维吾尔人的婚礼较为隆重,婚典通常要举行两三天。婚礼的第一天,新郎、新娘两家同时在各自的家里设宴招待来宾,人们弹着都塔尔、热甫,打着手鼓,唱跳舞,在举行婚礼的前一天晚上或当天早晨,举行“尼卡”的宗教仪式,由阿訇诵经证婚。询问新郎、新娘是否愿意结为夫妻。之后请新人吃一块在盐水中浸泡过的馕。下午,新娘穿上婚礼服,头蒙面纱在家等候迎亲队伍的到来。新郎穿戴一新,在亲友的簇拥下去女方家迎娶新娘,一路上小伙子们打起手鼓、吹着唢呐、弹着热甫,高唱“迎新娘”。

当女方的亲友们得知迎亲队伍到来时,立即把大门堵上,索要礼品才允许迎亲队伍进门。女方招待前来迎亲的人们,人们在新娘家的院子里跳一会儿舞,以增添喜庆的气氛。迎亲的人们离开女方家前,新娘要辞别父母,请求父母为自己祝福,新娘的父亲在众人面前为女儿祝福和祈祷,新娘难免要流下依依不舍的泪水。这时小伙子们唱起了“劝导”。

迎亲队伍返回时,迎亲的小伙子打起铃鼓、弹着热甫,唱着喜走在前面。新郎和新娘分彩车随后,迎亲队伍的妇女们跟在后面。按传统习惯,迎亲队伍经过的路上,乡里乡亲可以“拦驾”,不让迎亲队伍通过,迎亲队伍向拦路者赠送礼物后,方可继续前进,这主要是为了使婚礼的喜庆气氛更加热烈。

当迎亲队伍簇拥着新郎新娘来到新郎家门口时,新郎家在门前点燃一堆火,让新娘从火堆上越过去。婆家还要在地上铺新布,维吾尔族称这块布为“帕炎达孜”,一般要从院门一直铺到屋门。来宾中的妇女站在新布两旁夹道欢迎。进屋坐定后,青年男女唱跳舞进行揭面纱仪式,其中一人利用跳舞的机会迅速地揭去新娘的面纱,新娘即起身向大家行礼。然后客人们入席吃喜宴。婚后第二天早晨,新娘由伴娘陪同,去公婆屋里行礼问安。公婆热情接待并向新娘及伴娘赠送礼物。这一天早晨女方家给新郎新娘送来早餐(维吾尔语称“依斯克力克),一般为抓饭和薄皮包子。早餐之后新郎由伴郎和一、二个朋友陪同,去给父、母行礼问安,父母同样热情接待并向新郎等人赠送礼物。婚后一周内,双方家里都举行“其尔拉克”,彼此宴请亲友。至此,整个婚礼仪式才告结束。

丧葬

维吾尔族遵照伊斯兰教教规,实行土葬,主张速葬。在超渡亡灵的伊斯兰教仪式“纳玛孜”结束后,用抬尸床将尸体送至墓地,挖穴安葬,不用棺材,不用任何陪葬品。墓丘多长方形,也有圆形的。坟地周围砌围墙,不许牲畜进入,不许取土挖土。维吾尔族在死者当日、3日、7日、40日和周年时进行祭奠活动,维吾尔语称作“乃孜尔”。在所有的祭奠活动中,7日、40日与周年都比较隆重,要宴请亲属、朋友、乡亲与同事做“杜瓦”(祈祷),请阿訇诵经。祭奠中的饭食主要是新疆抓饭等。按照传统习俗,凡来参加“乃孜尔”的男子必须头戴帽子,女子头戴围巾。

习俗

维吾尔族的习俗有命名礼、摇床礼、割礼、婚礼、葬礼等。命名礼、摇床礼是给婴儿举行的仪式,给婴儿起名和祝愿他们。割礼一般只限于7岁至12岁的男性儿童,是男孩步入成年的标志。

礼仪

维吾尔族热情好客,崇尚礼节。路遇尊长、朋友,都要把右手放在胸前,上身前倾,并道"色俩目",以示问候。走路让长者先行,谈话让长者先说,坐下时让长者坐在上座。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准喝酒、抽烟。亲友相见必须握手问候,互相致礼和问好,然后右臂抚胸,躬身后退步,再问对方家属平安;妇女在问候之后,双手扶膝,躬身道别。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手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新疆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禁忌

维吾尔族普遍认为宾客盈门是令人羡慕的事,说明这家人为人好。通常客人如果同时到来,要分男女长幼进门,上炕入座,最尊贵及最年长的客人,要坐在炕中间主人特意铺的褥子上。饭前饭后主人都会提着洗手壶为客人冲洗双手,一般冲洗三遍,客人不得将水乱甩。主人先给每人斟一碗茶水,双手敬上,然后在客人面前铺开一张餐布,摆上各种点心、瓜果及美食,有条件的还要宰羊款待来宾,让客人尽情享用。有时主人会弹起都塔尔热瓦普等民族乐器,以歌舞助兴。用餐结束时,在年长者的带领下,要念“都瓦”祈祷。如果天晚了,主人总要热情挽留,拿出最好的被褥给客人用。客人临走时,主人总要送出大门以外,目送客人远去。

语言文字

语言

维吾尔族的通用语言为现代维吾尔语,隶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可分为三个阶段:古突厥语时期(7-13世纪),察合台语时期(14-18世纪),以及近代与现代维吾尔语时期(19世纪至今)。在中国,现代维吾尔语可分为中心、和田、罗布三个方言,其中,标准语以中心方言为基础,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乌鲁木齐市语音为标准音。维吾尔语与同语族的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乌兹别克语等亲属语言既存在诸多共性,亦具有自身独特之处。

文字

维吾尔族的历史文字使用悠久,随着不同时期的地域变化,采用了各类字母系统来书写其语言,其名称亦各异。在8世纪,回纥人在鄂尔浑河流域建立政权时,曾采用突厥如尼文。自9世纪至15世纪,现今中国新疆、甘肃河西走廊以及帕米尔高原西的回鹘人,曾一度使用以粟特字母为基础的回鹘文,然而各地区使用时间的长短不一,东部回鹘佛教徒的使用时间最长。及至10世纪,葱岭西回鹘与葛逻禄等部族建立的喀拉汗王朝信奉伊斯兰教后,改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此即所谓的王朝突厥文。此类文字随着伊斯兰教之传播,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宽,至15世纪时,已基本取代回鹘文,成为维吾尔族和新疆、中亚一带突厥语诸族通用的文字。由于开始主要使用在原察合台汗国的领地,故称为察合台文。现代的维吾尔文,是在晚期察合台文为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经过不断改进和补充后成为维吾尔族全民通用的文字。1960年,政府曾进行过罗马化的文字改革尝试,但由于全部改成使用新文字的条件还不具备,故在1982年9月起开始停止使用新文字。现在维吾尔族使用的维吾尔文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文学

早在11世纪70年代,哈喇汗王朝时的玉素甫·哈吉甫所著《福乐智慧》叙事长诗,马赫穆德·喀什噶尔编著的《突厥语大词典》都闻名遐迩。维吾尔族文学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视为国家文化宝库的珍贵组成部分。维吾尔族大量的古代文献,包括《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词典》等流传至今。维吾尔文学主要涵盖三大类别:民间文学、古典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

维吾尔民间文学形式各异,包含民间故事、寓言、笑话、谚语等。民间故事尤为重要,通常反映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以及人民运用智慧挫败统治者阴谋的历程,如《桑树荫影的故事》、《阿凡提的故事》等。此外,民间故事还鼓舞劳动热情,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育后人,以及描绘爱情生活。如《三条遗嘱》强调团结互助、战胜困难以获得幸福,《两个懒汉》倡导热爱劳动、摒弃安逸享受,《聪明的其满汗》、《农家姑娘》、《钟情机智的女人》则对维吾尔女性勤劳高尚的品质予以赞美。

维吾尔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品包括《乌古斯可汗传》、《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词典》、《真理的入门》以及《五部长诗集》。 

《乌古斯可汗传》是一部民间英雄史诗,又称作《乌古斯可汗传说》,其内容主要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古代维吾尔族古老的神话、传说,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乌古斯可汗征战的历史。它用民间史诗特有的写法叙述了许多了历史故事,再现了古代维吾尔族社会生活的原始风貌,对于研究古代维吾尔族的历史、文学和语言具有重要的价值。

《福乐智慧》为玉素朴•哈斯•哈吉甫献给喀拉汗王朝君主不格拉汗之作,原文采用突厥文,直译为“赋予幸福的知识”。该书详尽阐述了诗人在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上的见解,展现了其推崇的行为规范与人生追求。这部诗歌作品汇集了维吾尔族草原游牧文化精粹,诗人自豪地宣称其创作源于秦国圣哲的至理微言,既传承了汉族文化,又吸收了阿拉伯、波斯中亚文化的精髓,从而开启了维吾尔文学的新篇章。这部巨著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哲理性,以及优雅的艺术性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影响深远,流传广泛。如今,《福乐智慧》在中国有维文、汉文版本,海外则有俄文、英文、德语土耳其文、乌兹别克语哈萨克语、吉尔吉斯文等多种全译本,以及日语乌克兰文等。

突厥语大词典》为玛赫穆德·喀什噶里于公元1074年以阿拉伯语撰写,为全球首部大型突厥语辞典。这部辞典汇集了新疆及中亚地区的丰富历史、地理资讯与各类专业词汇,堪称一部关于突厥民族的简要百科全书。全书除序言外,包含七千余词条。《突厥语大辞典》附有一幅圆形地图,呈现了作者当时的认知世界,亦为现今最早且最完整的中亚地图。

《真理的入门》是13世纪初由艾合买德·尤格纳克创作的一部劝戒性长诗,采用阿鲁孜韵律的木塔卡里甫格式撰写。诗中,作者立足于伊斯兰教的伦理道德观念,劝诫世人遵循教规与公德,以重塑社会秩序与安宁。《真理的入门》对于探讨喀喇汗王朝时期的维吾尔文学、语言、历史及哲学等领域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

 《五部长诗集》为艾里希尔•艾里西尔·纳瓦依所著,乃五部叙事长诗的汇编,以察合台汗国文写成。其哲学观念对维吾尔族伦理道德的塑造具有深远影响。在五部叙事长诗中,尤以《圣贤传》著称,记载了伊斯兰教发展历程中诸多著名圣贤,对维吾尔古典文学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在维吾尔族精神生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在17世纪至20世纪初,一系列揭示封建统治势力和封建专制制度的作品纷纷涌现,如赫尔克特的《爱情与苦恼》、阿不都克热木•那扎里的《热比亚一赛丁》、《莱丽与麦吉侬》等。

维吾尔现当代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俄罗斯的影响。在这一文学领域中,小说和戏剧的诞生打破了过去以诗歌为主的传统格局。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包括黎·穆塔里甫的《黎·穆塔里甫诗选》(汉文)、《黎·穆塔里甫文集》(汉、维文),尼米希依提的《祖国之恋》、《塔里木姑娘》,以及赛福鼎·艾则孜的《第一列火车的呜叫声》、《阿曼尼莎汗》等。

艺术

音乐

维吾尔族民歌蕴藏极为丰富,就其内容可分为传统民歌和新民歌两大部分。传统民歌包括劳动歌、生活习俗歌、历史歌、爱情歌等类别。劳动歌主要有猎歌、牧歌、麦收歌、打场歌、挖渠歌、纺车谣、砌墙歌等。许多爱情歌中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无比忠贞和热烈追求。

生活习俗歌与各种仪式和民族传统习俗关系密切。在婚丧嫁娶、庆典、祭礼及民间节日中都要吟唱习俗歌。这类民歌有婚礼歌、迎春歌、迎雪歌、丧歌(又称“挽歌”)、封斋歌等。流行在东疆的催眠歌(如《睡吧,孩子》)是典型的短调徒歌。相和歌也可分为两小类。第一类以独唱的自弹自唱为主,演唱抒情、叙事性民歌。第二类相和歌采用固定节奏型,节拍规整,节奏鲜明,气氛热烈,常用以伴舞。表演形式以对唱、齐唱或领唱、帮唱为主。

历史歌是反映维吾尔族人民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的歌曲。如北疆流行的《筑城歌》、《往后流》等;有的歌颂农民起义,如《英雄沙迪尔》、《马车夫之歌》、《铁木尔海力派之歌》等;有的揭露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丑恶面貌,如鞭笞阿古柏的歌和《迫迁歌》。历史歌主要是关于维吾尔族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的歌谣,有的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及农民的英勇反抗和暴动起义,有的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保卫家乡、保卫边疆、维护祖国统一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其中流传较广的有北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诺孜古姆》、《筑城歌》、《英雄沙迪尔的歌》。

爱情歌在维吾尔族民歌中占有很大比重,青年男女间炽热的恋情往往通过富有维吾尔民族心理特征和地域特色的比兴手法来加以表达,因此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新民歌则是维吾尔族人民对于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热烈颂歌,表现了人民对党、对领袖、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热爱。

维吾尔族民间歌曲内容广泛,数量众多。民歌的歌词多数不固定,往往选择能套用歌曲曲调的民谣,衬词有短有长,起着加强语气,渲染气氛,深化词意,唱词多采用比、兴等手法,寓意深刻。2008年6月7日,维吾尔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Ⅱ-116。

乐器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的弹拔、吹奏和打击乐器有数十种之多。诸多民间乐器,无论是造型款式,还是制作工艺,都非常独特。

弹布尔是维吾尔族乐器中传统的乐器之一,大致由旋轴、纸板、共鸣箱、面板、护手版、琴旋、钢丝拔子等重要部件构成。其演奏形式灵活,演奏曲目丰富。弹拨尔是维吾尔族乐器中最长的弹拨乐器,长达1米多,琴体像半个水勺,琴体和琴头用桑木或杏木做成,音色明净,悦耳动听,十分独特。常用作独奏乐器,在家庆宴乐中与热瓦普铃鼓等乐器组台,为歌舞伴奏。弹拨尔的制作,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制作标准,每件乐器的大小、材料、制作工艺等要素完全取决于乐器制作者的个人喜好。

都塔尔也是新疆维吾尔族钟情的民间弹弦乐器。琴声清脆、悠扬。它的名字来源于波斯语“dutar”,意为两条弦的乐器。Tar不但可作伴奏的乐器弹奏音乐,还可作为一件精美华丽的工艺品来展示。乐器经过主人的手工制作和装饰,显得简单古朴,高贵典雅。传统的都塔尔呈长柄瓢形,多用桑木、杏木制作。琴背用13块实木板拼粘而成,其上蒙以铜木面板。琴杆细长,表面粘有红木指板,琴头平顶无饰,上肢两个T形旋轴,琴马木质,两条丝旋。

舞蹈

维吾尔族的舞蹈精巧且雅致,以高速旋转和多变见长。传统舞蹈包括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其中,“赛乃姆”是最为常见的民间舞蹈形式。即兴表演的舞蹈或为一人的独舞,或为两人的对舞,亦或为三人、五人共舞。在乐队伴奏之下,观众围坐成圆圈,拍手歌唱。随着音乐节奏从中速转为快速,舞步亦愈发急促,此时,“凯——那”(加油)、“巴力卡勒拉”(妙啊)的呼声此起彼伏,舞蹈者的热情愈发高涨。各地的“赛乃姆”各具特色,通常以地名冠之,如喀什“赛乃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赛乃姆”等,以示区别。全疆范围内,尤其是南疆地区,流行一种名为“夏地亚纳”(意为欢乐的舞)的民间集体舞蹈。参加人数不限,队形也不固定。不同地区的“夏地亚纳”曲调各具特色,有的欢腾华丽,有的雄浑有力。“夏地亚纳”的基本步伐以小跳步为主,两臂上举,手掌内外快速抖动,给人以欢乐、轻快之感。被誉为民间艺术之花的“多朗”舞,充满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其内容展现了古代麦盖提县地区人民的狩猎活动,舞蹈动作骠悍、刚劲、热情奔放、节奏感强。伴奏“多朗”舞的音乐称为“多朗木卡姆”、“多朗赛乃姆”,曲调结构朴实、演唱风格宽广、豪迈,具有浓郁的草原情调。此外,吐鲁番市鄯善县哈密市等地流行的“纳孜尔库姆”以舞蹈动作表现活泼、诙谐的内容,充分反映出维吾尔族人民乐观开朗的性格。

信仰

维吾尔族群众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

历史上,维吾尔族曾经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琐罗亚斯德教景教和佛教等。10世纪末,喀拉汗王朝开始信奉伊斯兰教。到了公元15世纪时,伊斯兰教在维吾尔族地区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全民信仰的宗教。

伊斯兰教有不同的教派,维吾尔族大多数人信仰逊尼派的教法学派之一哈乃斐派,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信仰神秘主义的苏菲派,在新疆称为依禅派。此外,还有少部分人信仰瓦哈比派。逊尼派自称正统派,是伊斯兰教教徒最多的派别,他们笃信胡达和胡达的使者穆罕默德,崇奉《伊斯兰教圣经》。中国清真寺是逊尼派教徒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新疆的依禅派尊奉逊尼派教义,但是在对《古兰经》和《圣训》的解释上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倡“不重今生重来世”,要禁欲、苦行和守贫。麻札是依禅派教徒活动的中心,朝拜麻札是该教的重要特点。

体育

达瓦孜

“达瓦孜”是维吾尔族一种古老的传统杂技表演艺术。达瓦孜表演多在露天进行,其特点是把多种多样的杂耍技艺搬到数十米高空的绳索或钢丝上演练,表演者手持长约6米的平衡杆,不系任何保险带,在绳索上表演前后走动、盘腿端坐、蒙上眼睛行走、脚下踩着碟子行走、飞身跳跃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技艺。"达瓦孜"从1953年起,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表演项目,已历时四届了。到目前已成为"民动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疆最著名的高空王子阿迪力,是新疆达瓦孜艺术的第六代传人。1997年6月22日,"达瓦孜"传人阿迪力以13分48秒成功地横跨了中国长江三峡打破了世界吉尼斯纪录。2006年达瓦孜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截至2018年,维吾尔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达瓦孜”获得了7个世界吉尼斯奖。

赛骆驼

“赛骆驼”是新疆维吾尔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之一,因其能锻炼人们的骑术又具有丰富的趣味性而深受牧民们喜爱。新疆各地每年都开展各种赛骆驼活动。1985年,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30周年而举办的首届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赛骆驼被列为大型比赛项目,进行了1000米、2000米和3000米的竞速比赛。1986年第三届全国民运会在乌鲁木齐市举行,新疆队和内蒙古自治区队同场进行了骆驼竞速表演;2018年12月1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还举行过首届赛骆驼大会。参赛骆驼是经过驯养和严格训练的,赛骆驼的赛程为5至40公里,以先到达终点为胜。参加赛驼的人,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在赛前半个月就开始“吊”驼,少给其水。吃些含蛋白质的精料,以至备战。

且里西

“且里西”是维吾尔族式摔跤,比赛时,赛手不分男女,身着艳丽的参赛服骑在驼背上,在起跑线排成一行。裁判员发令后,众骑手挥鞭驱驰骆驼疾跑。赛程一般为3—5公里,以先到达终点者为胜。自1953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始,摔跤就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而在新疆民运会上,摔跤更是必不可少的项目。

且里西多分为喀什噶尔式和吐鲁番市式两种。前者流行在喀什,阿图什市阿克苏市和田县等地,基本上属于站立式摔跤;后者流行在吐鲁番,鄯善县托克逊县哈密市一带,属于卧倒式。此外在巴楚英吉沙县等地还盛行一种抱腿,抱腰,缠退式摔跤法。其最大特点:运动员双手均不得离开对方的腰带去抓握对方的其他部位。

骑马叼羊

骑马叼羊是维吾尔族的传统竞技项目,在新疆分布广泛。叼羊大赛活动一般在秋天举行。那时,羊肥马壮,人们欢庆丰收。叼羊比赛一般在两个群体间进行,将羊置于规定地点,双方骑手从起点迅速驱马抢夺,抢到后将羊夹抱或置于马背上,向终点奔驰,以“叼”到羊后安全送达指定地点的一方为胜。2008年6月7日,叼羊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帕卜孜(曲棍球)

“帕卜孜”运动类似于现代曲棍球比赛。盛大节日里和农闲季节,常常可以看到维吾尔族人用自制工具挥棍击球的身影。赛场底线上放两顶帽子、袷袢或其他任何物品就能当作大门。胜负则根据球击入对方大门的多少而定。

手工艺

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而兴起,其间不断发展创新,一直流传至今。土陶制品与当地维吾尔族人的生活习俗紧密相连,品种多达百种涉及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各式土陶油灯、烛台、婴儿摇床便具也有土陶制的捕鸟猎具等。走进新疆人的家,每家每户或多或少都有着各色土陶,或盘或杯或碗或瓶。作为各族群众生活必需品的土陶,曾被各种新材料制品冲击,如今随着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土陶成了炙手可热的手工艺品。

科学

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简称“维医”,有悠久的历史和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早在高昌回鹘时期,就有回鹘文医书,其中有内科、外科、眼科、皮肤尊、妇产科的药方,还有食疗法。在元代还将《难经》、《本草纲目》等汉文医学著作译成维吾尔文。汉维开展了医学上的交流与借鉴。维吾尔医学以“土、水、火、空气,为代表的“四大物质学说”和“血津、痰津、胆津、黑胆津”的“四津体液学说”为基本理论,解释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创立了一整套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诊断疾病重视查脉、望诊和问诊。治疗内科疾病以内服翌望主,多用糖浆剂和糊剂,并重熏药、坐药、放血、热敷、拔火罐、饮食疗法等十多种疗法,对心脏病、肝胆病、胃病、结石、痢疾、精神病、色素脱失等几十种疾病的治愈率较高。治疗外科疾病有服药、敷药、烙法、热、结扎与普通手术等疗法。在吐鲁番市有埋沙疗法,患者或躺或卧,或跪或坐,将身体的一部分埋在灼热的沙子中治疗疾病。这种疗法,对治疗各种类型的关节炎、慢性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血管炎慢性附件炎等都有明显效果。在药剂方面,方剂的组成有主药和副药之分,常用复方合剂,多者50味药,少者7味药,一般不用单味药。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维医的挖掘整理,并广泛用于临床实践中。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学校。整理编写出版了医学史、理论基础、医术、常用药、常用单方、内科、外科、妇科学小儿科、包扎等方面的医药学著作多种。维吾尔医药学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维吾尔族出现过许多优秀的医生、医学家和医学著作。维吾尔名医比吉·赞巴·希拉汗的《医学宝鉴》《伤寒解义》,维吾尔著名科学家、哲学家、天文学家、医学家法拉比(870—950年)的《论自然界》、《论人体学》、《论神经学》、《器官的功能》、《论自然物的热性、寒性,湿性、干性》,维吾尔名医贾马力丁·阿克萨依的《阿克萨依》,喀什维医医院创建人玉素甫·阿吉生前编著的《卡祖农》,第一部大型维医著作四卷本的《维吾尔医百科全书》等。

农学

“坎儿井”是维吾尔族人的一大发明创造,是新疆特有的水利灌溉工程。坎儿井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暗渠,即地下输水道,长达几公里到十几公里;二是明渠,用以引水灌田;三是竖井,是暗渠的出入口与通风口,暗渠上,每二三十米挖一竖井,深度从几米到几十米,按“一”字从山脚到农田排列。 《农桑衣食撮要》是中国元代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编写的一部农书。按“月令”编写的一部有关农业生产技术的书籍,内容相当丰富,包括耕作、水利、气象、养蜂、养蚕、畜牧业、酿造业、农牧产品加工等,在中国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发展现状

综述

解放初期,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进行为新疆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为新疆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的生机;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新疆加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新疆和平解放后的50多年里,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帮助和支持下,维吾尔族和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为建设美丽、富饶的新疆进行了不懈努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农业

进行大规模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生产不断发展。1950年, 在各级政权建立后,党领导新疆各族人民开展了减租反霸运动。以此为基础,1951年9月,新疆拥有四百万人口的农业区开始进行土地改革,1963年底胜利结束。土改后的第一年,粮食大幅增产,原来处于半饥饿状态的贫困农民生活普遍得到了改善。在民主改革取得胜利的基础上,维吾尔族和新疆各族人民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使新疆农业生产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到1978年,全区粮食产量达370.0万吨,比1949年的84.8万吨增加了3.4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充分调动了维吾尔族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广大的维吾尔族农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实惠,维吾尔族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到2005年,新疆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831.1亿元,粮食总产量876.6万吨,棉花产量187.4万吨,油料产量38.9万吨,甜菜产量419.1万吨,牲畜年末存栏5350万头。目前,新疆已成为全国最大商品棉、啤酒花番茄酱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和甜菜糖生产基地。

工业

现代工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刚刚和平解放的新疆,现代工业几乎一片空白。为迅速改变这一状况,驻疆人民解放军和新疆生产兵团的广大战士,节衣缩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地将积累和节约的资金全部投入新疆的现代工业建设,创建了新疆第一批钢铁、纺织、发电、汽车修配、农机、露天煤矿等现代化工矿企业,为新疆现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1978年,新疆工业企业单位达3731个,是1949年的十多倍,工业总产值达33.9亿元(当年价),比1952年增加了16.7倍(按可比价计算)。改革开放以来,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按照中央部署,新疆以国有企业为重点的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2006年底,新疆已有29家上市公司,总股本达100.19亿元,总市值达735.58亿元。经过新中国成立后50多年的发展,新疆已形成了一个包括钢铁、煤炭、石油、机械、建材、纺织、皮革、制糖等门类基本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工业体系。2004年,新疆工业企业个数达5807个,工业总产值达1656.0亿元(当年价)。目前,新疆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煤电、煤化工基地,克拉玛依油田塔里木油田土哈油田“三大油田”油气产量屡创新高,准东、准北、准南、三塘湖、吐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尤鲁吐司、焉耆和塔北“九大煤田”预测储量约占全国煤炭预测总储量的30%,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的达坂城、阿拉山口、吐鲁番市等“九大风区”开放潜力巨大。新疆能源工业的迅速发展,将为缓解中国能源供应紧张、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贸易

对外开放逐步展开并不断深化。新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占全国1/4的陆地边境线,为新疆对外开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198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在国家人力物力的支持下,实行了“全方位开放,向西倾斜”、“外联内引、东联西出”的方针,1987年,新疆已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90年代,中国发展战略重点西移,北疆铁路的建成使新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这里对外贸易的触角延伸至太平洋大西洋沿岸;南疆铁路的建成打破了塔里木盆地的封闭,石油、棉花的外运再也不受外在条件的限制。边境贸易一直是新疆对外开放的重头戏。1986年,国家正式批准新疆开展地方边境贸易。目前,新疆已与119个国家和地区建成了贸易往来关系,拥有国家批准的一类开放口岸16个,其中陆路口岸14个,航空口岸2个;二类开放口岸11个。“十五”期间,新疆边境贸易额累计达148.1亿美元。作为国家实施沿边开放战略的重点省区,新疆已经逐步形成了沿边、沿桥(亚欧大陆桥)和沿交通干线向国际、国内拓展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

交通

新中国成立前的新疆,人们远行、运物主要借助畜力,现代交通基本空白。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多年来,新疆的交通运输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62年底兰新铁路铺轨到乌鲁木齐市,结束了新疆没有铁路的历史;1984年全长476公里的南疆铁路吐鲁番市至库尔勒西段建成通车,1990年全长460公里从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市的兰新铁路西线顺利建成通车,贯通第二亚欧大陆桥;1994年兰新铁路复线建成通车,1999年全长975公里的南疆铁路库尔勒西至喀什段建成通车。到2005年,正线营运里程已超过3000公里。1949年,新疆只有几条简易公路,通车里程仅3361公里,到2005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已达8953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41公里,一级公路883公里,二级公路6993公里。目前,已形成了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以7条国道为主骨架,东联甘肃省青海省,西出中亚、西亚各国,南通西藏,并与境内68条省道相连接,境内地市相通、县乡相连的公路交通运输网。新疆民航现已新建扩建了乌鲁木齐等11座机场,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连接国内外65个大中城市和区内12个地、州、市的空运网,通航里程已达16.18万公里。

通讯

邮电通讯已建立起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辐射各地州市县乡的日趋完善的邮电通讯网络。全疆所有县市均已实现全国电话长途直拨,全疆电话数达262.6万户。数据通信网、多媒体通信网发展迅速,相继建成了覆盖各地州市的ATM宽带网,并开展了IP宽带网城域网的建设。移动通信网络能力大幅提高,建成了覆盖全疆的移动网,全区移动通信交换机容量已达292.4万户。

教育

教育事业兴旺发达。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学院是新疆唯一的高等学校,学生仅300人;中学只有9所,不足3000人;小学生不到20万,而且多半集中在城市,牧区儿童几乎无书可读,文盲率高达90%以上。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新疆的教育事业实现了巨大的飞跃,2005年与1949年相比,全区小学由1335所增加到5209所,在校学生数由19.79万人增加到214.38万人;普通中学由9所增加到1952所,在校学生数由0.29万人增加到154.13万人;普通高校由1所增加到31所,在校学生数由0.04万人增加到18万人。全区受教育人口比例显著提高,2005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7%,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3%;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87.7%,初中毕业升入普通高中升学率40.7%;青壮年文盲率已降至2%以下。同时,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维吾尔族15岁以上人口文盲率已下降到9.22%,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也达到了6.83年。

医疗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1949年,新疆只有54医疗机构、696张病床,每万人只有1.6张病床、0.19名医生,而且卫生机构都集中在少数城市(镇),那时的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0岁。2005年末,全区已有卫生机构808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51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97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30个;卫生技术人员9.6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4.14万人,注册护士3.07万人;拥有病床7.98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7.60万张。乡镇卫生院有825个,卫生技术人员1.34万人,拥有床位1.29万张。广大农牧区已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危害各族群众健康的地方病、传染病已基本被消灭,农牧民缺医少药、备受疾病折磨的历史早已结束。目前,新疆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已延长到71岁。

经济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解放初期,新疆大部分群众衣不裹体,食不果腹,生活十分贫苦。到1978年,新疆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319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19元,新疆各族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到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00元,人均消费支出6208元,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1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82元,人均消费支出1924元,人均住房面积21.13平方米。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总体上正在实现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进入21世纪的新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参考资料

【民族风俗习惯】第六期——维吾尔族.符川微政务微信公众平台.2024-02-12

喀什的主要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喀什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2024-02-15

维吾尔族.中国政府网.2024-02-12

正确认识维吾尔族历史.新疆频道_央广网.2024-02-13

白皮书:新疆的人口发展.第一师阿拉尔市人民政府.2024-02-13

维吾尔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08-17

中国统计年鉴—2021.国家统计局.2024-02-20

新疆的人口发展.都江堰市人民政府.2024-02-12

历史沿革.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4-02-13

维吾尔族.瓯海统战微信公众平台.2024-02-1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2024-02-12

《新疆年鉴(2016)》之维吾尔族概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委 宗教局.2024-02-12

【传承少数民族非遗三】国家级非遗之少数民族民歌.北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平台.2024-02-14

发现 | 快看!维吾尔民间弹拨乐器在东方卫视亮相.澎湃新闻.2024-02-16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知多少?先认识一下这10项→.乌鲁木齐市文旅局微信公众平台.2024-02-14

传承·创新·向未来——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中国统一战线新闻网.2024-02-14

维吾尔族的科学成就.和田市人民政府.2024-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