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大石
耶律大石(1087年-1143年),字重德,西辽开国皇帝(在位时间1132年-1143年)。也称耶律达实,又被称为“大石林牙”。契丹族,耶律阿保机耶律阿保机八世孙。
耶律大石通晓辽朝、汉文,擅长骑射。考中天庆年间进士,任翰林承旨,天庆六年(1116年)外任泰州刺史,天庆十年(1120年)任辽兴军节度使,守卫南京。保大二年(1122年),金军南侵,天祚帝不知所踪,耶律大石与群臣在南京立秦晋王耶律淳为帝,史称北辽。在此期间耶律大石两次击败试图夺回燕云之地的北宋,在耶律淳死后拥立其妻萧德妃摄政。击败宋军后,金军逼近南京,大石及部将无余力迎战,于是投奔天帝。因劝阻执意出兵攻金的天祚帝未果,于是率领二百铁骑逃往可敦城,在西北枕戈待旦,联结周边南宋、西夏等政权及西北各部对抗金朝。1130年,大石意识到与金朝力量悬殊,于是率军西征。后于1132年在叶密立称帝,称“菊儿汗”,汉号“天皇帝”,改元延庆。之后继续西进,于1134年迁都巴刺沙衮,改元康国。康国八年(1141年),率军击败塞尔柱帝国及中亚各国联军,使塞尔柱势力退出中亚河中地区,确立了西辽在中亚的统治。康国十年(1143年),耶律大石去世,享年五十七岁。庙号德宗。
耶律大石在艰难之中率众西征,于中亚开创了一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的王朝。他总结辽朝兴衰的教训,结合领地实际情况,制定了西辽国家的基本制度,促进了中亚社会发展与民族交融,是“中华民族最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中亚、西亚史家也对其生平有所记录,甚至有景教徒称他是传说中的祭司王约翰。有言论七篇收录于《全辽文》及《中国历代奏议大典》,代表作有《谏天祚疏》《示西域十八部王谕》《东征誓众文》。
人物生平
文武全才
耶律洪基大安三年(1087年),耶律大石在辽朝上京临潢府出生,为耶律阿保机耶律阿保机八世孙。大石自小好学,精通骑射,熟悉契丹文、文言文。耶律延禧天庆五年(1115年),以殿试第一考取进士,进入翰林院任职。他是《辽史》记载中的唯一一个契丹人进士,在契丹语中,翰林又称为“林牙”,所以又称耶律大石为“大石林牙”或“林牙大石”。
天庆六年(1116年)大石任泰州市刺史,金朝来伐,泰州失守,于是在天庆七年调任祥州刺史。约在天庆十年前后,大石升迁为辽兴军节度使,守卫南京道。
抵抗外敌
建立北辽
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大举南侵,中京危机,郡县所失几半。耶律延禧耶律延禧西逃入夹山,辗转中与外界渐失音信,为了安抚人心,留守南京的耶律大石与宰相李琳、南京都统回离保共同拥立秦晋王耶律淳即位,称天锡皇帝,改年号建福,后世称之为北辽,耶律淳任命大石为军事统帅,负责南京守备。
大破宋军
保大二年(1122年)四月,北宋朝廷得知金军正大举南下,意图趁此机会夺回燕云十六州,于是出兵二十万攻打南京。大石率兵迎战,二十六日,在兰甸沟偷袭宋军,大胜。北辽朝廷见此派出三万兵马支援大石,二十八日,宋兵援军抵达白沟,与辽军隔白沟河对垒。次日,宋军劝降大石,面对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形势,大石坚拒道:“勿多言,有死而已。”同时在白沟河包抄宋军守桥士兵,击溃宋军。六月三日,宋军意图撤兵,大石随即调轻骑尾随,与宋军在古城展开激战。宋军不敌,逃至雄州,雄州守城将士贪功,拒绝让他入城。辽军趁势横击宋军,并斥责宋方败盟毁约的行为,宋军此战惨败,死伤无数。史载“自雄州之南,莫州之北,死尸相枕籍不可胜记”。
保大二年(1122年)六月二十四日,耶律淳病死,其妻萧普贤女以皇太后身份摄政,改元德兴。耶律大石与四军大王萧干掌握了朝廷军政事务。七月,北宋闻听耶律淳之死,集结二十万军队意图再次伐辽,十月,宋军至南雄市,然而大石和萧干手下只有大约两万的军队,他们在卢沟河部署防御,与宋军隔河对峙。宋辽两军一度交战于料石冈,未分胜负。与此同时,辽军叛将郭药师率轻骑乘虚直取南京,攻占外城,但因援军未到,被萧干击退。十月二十九日,卢沟河北边有野火亮起,对岸宋军以为辽军带领援军大举来攻,仓惶烧营而逃,四散逃逸。次日清晨,大石等发觉宋军溃散,领兵尾随在后,大败宋军。耶律大石、萧干指挥的辽军再次获得了对宋军的重大胜利。
逃奔天祚
北辽刚刚击溃南线宋军,而北线的金军又至,在与宋军几次大战后,已无多余战力抵抗金兵。德兴元年(1122年),金军刚抵达居庸关,辽军便不战而溃,萧普贤女得讯后,连夜逃出南京。众人对此时的局势有了不同的看法:萧干主张前往自己的封地奚王府立国;耶律大石却鉴于自己保留在西北的势力,主张投奔耶律延禧。驸马都尉萧勃也认同这一想法,又说:“事到如今,已无面目去见天祚帝。”耶律大石听后,命令将他斩首,并传令,再有异议者即刻斩首。这与萧干想法不合,最终他回到了奚王府自立为帝。耶律大石则率领契丹军与萧普贤女先后去往夹山投奔天祚帝。
保大三年(1123年)二月,耶律大石等抵达夹山时,天祚帝却已经诛杀了萧普贤女,并责怪耶律大石,他还活着,耶律大石却另立耶律淳为帝。耶律大石回答他,皇帝拥有一整个国家的力量,都不敢抵抗敌军,而是抛下社稷远走,使百姓遭受战火。即便立十个耶律淳,也仍是辽朝后裔,好过乞求敌人保全性命。耶律延禧无言以对,只得赐他酒食,赦免参与建立北辽的所有参与者。
四月,耶律大石以都统身份率军在奉圣州袭击金军,兵败被俘。金军将领将他绑住,强迫其带路去往天祚帝的青冢寨大营。所幸天祚帝不在,只是抓捕了多位皇室亲眷、大臣,缴获车辆一万多乘。完颜阿骨打完颜阿骨打还为此特地褒奖耶律大石,称赞他的向导之功。最终在九月,大石带领人马从金营逃脱,回到天祚帝身边。
建立西辽
西行立国
保大四年(1124年)七月,天祚帝得到耶律大石带来的人马后,又得到一蒙古部落,自认有天相助,决意出兵,收复被金夺取的地界。大石却认为辽军已失败多次,此时不是决战良机,提出“养兵待时而动,不可轻举”的建议。但天祚帝并不采纳,坚持出兵。此时的天祚帝已不再相信曾经叛逃的他,大石亦对天祚帝错误的军事主张感到失望,于是率领二百人逃离辽廷,向北去往辽在西北的军事重地可敦城。此城自辽建国以来便一直是军事重地的存在,设有建安军节度使司,亦是辽西地区北路招讨司的驻地。辽末战乱四起时,西北也是相对安定之地,有战马数十万匹,各部军队两万余骑。大石逃后不过半年,天祚帝兵败被俘,辽朝灭亡。
耶律大石到达得可敦城后,在北庭都护府驻军,又召集威武、崇德、等七州以及大黄室韦、敌剌等十八部落的民众,向众人宣告,我的祖先在艰难之中建立辽国,如今却被臣属国家侵占城池,屠杀百姓。来到这里就是想问问在座中可有同样忧心社稷的人,可愿一起解救民生苦难,复兴国家。于是耶律大石在此立国,得精兵一万余人,设立北南面官署,编整军队,准备国家所需的仪仗器具。
西征称帝
可敦城地处偏僻,离金朝数千里距离,又有丰富的畜产,符合大石“养兵待时而动”的战略。即不主动与金朝挑起争端,向周边政权争取支持,诸如南宋、西夏等国及各部族,孤立金朝。经历五年的休养生息后,大石决心向外发展,金朝此时正值强盛,自是无法抗衡,故他决定向西开拓。
金天会八年(1130年)(或1131年)二月甲午日,大石以青牛、白马祭祀天地、祖先后,整顿队伍向西进发。他先给回鹘王毕勒哥写信,在信中先是谈及从前太祖皇帝曾下诏给回鹘王祖先,回鹘王祖先当时便上表致谢。表明辽与回鹘已交好多年,现在要向西去大食,准备从回鹘借道,希望回鹘莫要生疑。回鹘王接到书信,当即迎接耶律大石到官邸,设宴款待三日。又进献六百匹马、一百只骆驼、三千只羊,并愿以子孙为人质做附庸,送至境外。所经过之处,为敌的击败之,降附的安抚之。行军万里,有好几个国家归附,获得的骆驼、马匹、牛、羊、财物,不可胜数。兵力日益强大,士气日益高涨。耶律大石西征之路顺遂时,金朝得知此消息于金天会九年(1131年),集结兵马北攻可敦城。然而可敦城地势遥远,路程千里,途中要穿越大片沙漠,损耗金军众多财力物力,却无功而返。
金天会十年(1132年),在耶律大石的数次英勇作战下,东起土拉河,西到额敏河,此一片都已归西辽管辖,辖下户数也已达四万数。同年二月五日,在文武百官的拥戴下,大石于叶密立称帝,群臣上汉尊号为“天祐皇帝”,改元延庆。而按照当地人民的习惯,则称“菊儿汗”(意为“大汗”或汗中之汗”)。又追谥祖父为辽嗣元帝,祖母为宣义皇后,册立元妃萧氏为昭德皇后。又对百官说,同你们一同日夜艰苦,跋山涉水行了三万里路,全仰仗祖宗的照顾和各位的帮助,今天冒昧登上帝位,应该对各位的祖父、父亲都加以抚恤照顾。于是四十九人的父祖都以功勋等级被封爵赏赐。西辽正式建立。
中亚称霸
耶律大石在叶密立巩固地位之后,两次率军南下,高昌回鹘投降西辽,成为附庸国。大石将其并入版图,仍让回鹘汗王统治,设立“沙黑纳”(监国)在本地督察。大石随后陈兵喀喇汗朝边境,遭到东喀喇汗阿赫马德率部阻击,转而进攻七河地区,该地居住着从前辽朝迁来的契丹人,他们见状转而投向西辽,充实了西辽军队。耶律大石也没在此时贸然进攻,而是等待时机。延庆三年(1134年),阿赫马德逝世,伊卜拉欣即位,此人与逻禄首领和康里首领不和,请求大石出兵支援,耶律大石将易卜拉欣降封为“土库曼王”,割取其北疆一带为西辽直辖领地,将东喀喇汗国作为西辽的附庸国。喀喇汗王都巴拉沙衮宜于农耕,中亚少有的耕牧两宜的富饶之地,于是耶律大石决定定都于巴拉沙衮,改称呼为虎思斡耳朵。年号改为康国,吉尔吉斯人和康里人也在此时臣服。
康国元年(1134年),耶律大石安定后方之后,决定东征金朝,光复辽朝。他派萧斡里剌为兵马都元帅,率军七万东征。东征途中,西辽先后征服了喀什喀尔(今新疆喀什)、和(今新疆和田)、回鹘等地。然而因大漠阻隔,战线过长,西辽军牛马多死,最终无功而返。其后两年,西辽再次对金军发起突袭,但未取得明显战果,此后,大石彻底将战略重心转向西方伊斯兰教世界。康国四年(1137年),耶律大石率部进入费尔干纳盆地,未遇抵抗,在继续西进时,与西喀喇汗王朝的大汗马合木交战,马合木逃回撒马尔罕,请求其宗主国塞尔柱帝国的苏丹桑贾尔求援。苏丹桑贾尔率领周围穆斯林国家的军队10万骑渡过了阿姆河,开进了河中地,向葛逻禄人进攻。葛逻禄人急忙向耶律大石求救,大石于是召集汉、辽朝、突厥等军迎击,在萨末鞋以北的卡特万展开了中亚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康国八年(1141年9月9日),大石采取分而击之的办法,将军队分为左中右三部分,分别攻击苏丹桑贾尔的联军,桑贾尔首尾难顾,全线溃败,军队伤亡惨重,桑贾尔携带阿合木狂奔过阿姆河,进入霍拉桑省,但他的妻子及左右两翼的指挥官均被俘获,耶律大石册封阿合木的弟弟伊拉欣为桃花石汗,改西喀喇汗国王廷为河中府,留一名“沙黑纳”督察其统治。据学者巴托尔德估计,桑贾尔部下死亡多达3万人,塞尔柱帝国失去对河中地区的控制,其势力由西辽接管。同年,耶律大石带兵进攻花剌子模,花刺子模投降西辽,承诺每年向耶律大石纳贡金银物品。又西巡起儿漫(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北),再回到虎思斡耳朵。
至此,东起土拉河(在蒙古共和国境内),西包括咸海,北越巴尔喀什湖,南到阿姆河、兴都库什山脉和昆仑山脉,都成了西辽帝国的疆境。西辽成为了中亚的霸主国家。
离世
康国十年(1143年),耶律大石逝世,终年五十七岁,其子耶律夷列年幼,于是让他的妻子萧塔不烟临朝称制,庙号德宗。以其自称为王开始计算在位共二十年,自此,西辽在中亚占据统治地位长达90余年,而耶律大石这个名号也成为西辽代称,直至死后多年,“大石”都是周边政权指代西辽君主的称呼。
施政举措
军事:开疆扩土
延庆三年(1134年),耶律大石利用东喀喇汗与葛逻禄的矛盾,进军东喀喇汗王都巴拉沙衮,以此为西辽都城,改称虎思斡尔朵。时至康国四年(1137年),大石率军侵入高昌国,高昌回鹘成为西辽附属国。同年三月,大石派七万大军东征金朝,以图光复辽朝,东征途中,先后征服了喀什喀尔、和田地区、畏兀儿等,但由于路途遥远,损耗太多,只得班师回朝。后又举兵进入费尔干纳盆地,击败阿姆河以北地区的西喀喇汗国。此战之后,塞尔柱帝国的势力退出中亚,原属国西喀喇汗国和花剌子模均归属西辽。西辽成为中亚霸主。
西辽疆域分为直辖领地和附属国、附属部族两大部分。直辖领地以都城巴刺沙衮为中心,包括锡尔河上游、伊塞克湖周围以及七河地区。附属国有东喀喇汗王朝、西喀喇汗国、高昌回鹘和花刺子模。附属部族有粘拔恩部、康里部和葛逻禄部。疆域最盛时,正西至卡拉库姆沙漠,包括花刺子模附属国;正南以阿姆河为西段,以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脉为界;正东至土兀刺河上游,包括可敦城周围地区;东北至谦河上游,与游牧部族柯尔克孜族为邻;西北越过达林库儿湖,包括康里部的游牧地,迤逦西至花刺子模海以北地区;东南包括哈密市、若羌县,隔沙漠与西夏接壤。在帕米尔高原地区,包括瓦罕走廊、帕米尔以东包括东喀喇汗王朝疆域在内,面积达四百多万平方公里。
政治:因俗而治
西辽统治疆域辽阔,境内有辽朝、回鹘、葛逻禄、塔吉克族和汉族,北部边远地区有康里、钦察、乌古斯可汗等突厥语部族,东部边境则有阻卜、乃蛮等部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在国家政治管理制度方面,耶律大石沿用了辽朝的南北面官制,而其具体内涵又与辽朝的有所不同。这是基于其统治疆域内多民族,多种经济生产、生活方式的基本情况所制定的。
在以首都虎思斡耳朵为中心的直辖领地内,西辽注意减轻百姓负担,实行什一税法,规定任何贵族均“无权从居民中收税”,限制贵族们对百姓的残酷剥削,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安定和生产的发展。同时剥夺了部落贵族对本部落军事力量的控制权,不允许将军直接控制军队;不再分封皇族和功臣,而是在物质上则多加赏赐,以扭转中亚诸政权普遍存在的军队与中央王朝的离心倾向。
西辽贯彻“因俗而治”的政治传统,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统治政策。一是在直辖地区加强中央集权,衍用部族制,废除中亚地区长期以来分封土地的做法;二是向其属国、属部派驻少监,实行羁统治,让其完全自治(如位于布哈拉的布尔罕王朝);或任命监督官常驻其首府(如回纥汗国);或定期派出官员视察情况收取贡品(如花刺子模)。
西辽依靠东来的契丹部族组成的军队入主中亚,其人口数量与中亚各国居民完全不成比例。为了保证统治的稳定,契丹人选择游牧生活,保持骁勇善战的民族传统,强化适合战争的部族制度。对此,大石又废除了契丹贵族和部落首领对部民的领有权,部落首领成为皇帝直接任命的官员。部民由隶属于部落组织变为隶属于国家的属民,各部有固定的居住地,国家按照地域将契丹部民划分为各级不同的行政区域。终西辽一代,从史籍中未见有地方政权独立、封建领主混战的记载,这无疑是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生产发展的。
而对于这些归顺的国家和附庸部落,基于民族复杂、宗教多样的基础上,耶律大石在每个国家派遣一名监国监管,他们的首领佩戴银牌以示臣服,其余政法按照原有模式管理,宗教方面也实行包容政策。自此,西辽真正成为了中亚的强国。
经济:半耕半牧
西辽帝国疆域辽阔,地势复杂,社会经济发展差距大。耶律大石考虑到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推行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体制并存的方针。在农耕区减轻赋税,实行户赋制度,收取较轻的赋税。游牧民族则仍以畜牧业为主,这一半耕半牧的举措使得中亚的生产方式得到发展,巩固了西辽的统治。
西辽也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耶律大石把汉人带来的中原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远至阿姆河以南的巴里黑城址和团八刺等地均可见“长安题识”的漆器,可见中原器物传播之远。且在此产生过发达的手工业,其中包括陶器制造业、矿冶业、制铁业以及铜器制造业,其生产的兵器,刀、斧等在各地都有发现。而这一时期,建筑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据考古研究,在中亚发现了大量十至十三世纪初的宫殿、寺院、浴室等宏伟建筑的遗址。汉文化和中亚文化由此得到融合,对中亚人民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的向前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文化:差异融合
西辽统治区域内,有契丹、汉、回鹘、葛逻禄、蒙古、吐蕃等民族。宗教有萨满教、佛教、儒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这形成了耶律大石统治区内民族宗教错综复杂的局面,面对复杂的民族宗教问题,大石采取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没有强行让民众信仰同一宗教,对各类宗教一视同仁,既不让谁坐大,也不打击谁。各宗教也因此在西辽疆域收获不少信徒,所以都服从了西辽统治,这也为西辽在民间获得了巨大支持,西辽很快发展成为中亚强国。而另一方面,耶律大石带领熟悉汉文化的汉人与高度汉化的契丹人进入西域,也大范围内的传播了汉文化。
主要作品
耶律大石初为翰林官职,颇有文采,有言论七篇:《论立十王何害》《谏天祚疏》《示西域十八部王谕》《遗回鹘王假道西征书》《改元与百官诏》《东征誓众文》《谕元帅斡里刺》。收录于《全辽文》及《中国历代奏议大典》。
重要争议
路线争议
关于耶律大石的西征路线,西方的历史记载与中原地区的古代文献有所不同,从而导致近现代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其大致分为三种: 一、以俄罗斯学者巴托尔德《西辽和可失哈儿的突厥文化》为代表:西征分南、北二路:南路由“杭海山”西南行,越过金山南段,折而南入畏吾儿,再沿“阴山山脉”进向可失合儿;北路由“杭海山”西北行,越过“贪漫山”西段,入“吉利吉思”,受挫后退出,再西行越过“金山”和“翼只水”抵达“叶密立”。 二、以中国历史学者周良霄《关于西辽史的几个问题》一文为代表:南路只是一支偏师,而以北路为主力经行。 三、以中国历史学者钱伯泉《耶律大石西行路线研究》一文为代表:“余大钧的观点过分重视波斯和阿拉伯史家的记载,从而使自己的意见基本上与巴托尔德相同,只不过把南下塔里木盆地和北征吉尔吉斯斯坦的时间错开而已。耶律大石西行的路线是:借道高昌回鹘国,沿天山北麓西进,西北至叶密立城。三年后,又由叶密立南下伊黎河流域,再西进巴拉撒浑城。根本没有北上吉尔吉思地区,也没有南下塔里木盆地。
中国历史学者王颋在《金山以西交通与耶律大石西征路线新证》中对上述观点做出归纳后,对金山以西交通进行了详细考察,认为以《辽史》记载为准排斥《世界征服者史》记载的理由并不成立,认为耶律大石由叶密立至“阴山山脉”(今博罗科努山)前,遇阻折入回鹘,再循龟兹(今新疆库车)、可什合儿至巴刺沙衮。
称帝时间
在《辽史·西辽本末》中,耶律大石的称帝时间是“甲辰岁二月五日”,即保大四年(1124年),但又记载是在保大四年(1124年)中旬离开了耶律延禧,又怎么可能在五个月前在叶密立称帝。因此,关于耶律大石称帝的时间,有着诸多说法。
在《续资治通鉴纲目》中为保大五年(1125年);《西辽纪年表》为金天会六年(1128年);《西辽建国始末及其纪年》定为金天会十年(1132年)。而在《西辽立国本末考》《耶律大石年谱》《中国社会史——辽》这三本书中,都认为是金天会九年(1131年)。
最终,中国历史学者魏良弢在《西辽史研究》中结合诸说,经过推敲分析,认为耶律大石称帝应该在金天会十年(1132年)。
建元争议
称帝时间受到议论的同时,建元时间也有所争议,称帝则更改年号是中原地区传统,大石精通汉文化,自然会遵循。在《辞海》所附《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将延庆建元写在1124年,即耶律大石脱离耶律延禧的保大四年。但在大石自立为王时,他依旧以辽朝臣子自居,那时他号召各部落帮助他,也是用的“天祚帝蒙尘”“思救君父”等口号,更不可能存在改元之举。
在《辽史·天祚帝纪四》中记载,大石是在延庆三年于叶密立称帝,改年号为康国,则延庆三年即康国元年,而这年为1134年。因此延庆建元的时间应该是在1132年,与称帝时间相符合,中国历史学者魏良弢、虞云国在其著作中都认可这一说法。
信仰争议
由于耶律大石在其管辖境内让宗教自由发展,导致各类学者对他的宗教信仰有着不同的说法,《世界征服者史》作者、史学家志费尼都声称他已“秘密成为了一位穆斯林”,阿拉伯历史学家伊本·阿西尔又称他是摩尼教徒,甚至有景教徒称颂他是传说中的祭司王约翰。
影响和评价
评价
元朝政治家脱脱主编的《辽史》载:耶律大石凭借祖宗余威遗智,在万里之外建国,延续辽祚。成吉思汗的谋臣耶律楚材称赞大石:“颇尚文教,西域至今思之。”在穆斯林史学家朱兹贾尼所著《卫道者列传》中称赞耶律大石“是一位公正的君主,因为公正和才干而受到崇敬。”著名学者拉施特所著《史集》赞扬他:大石是一个有智慧而又有才干的人。他有条不紊地从这些地区将队伍召集在身边,占领了整个突厥斯坦地区。
纪宗安教授在其著作的《西辽史论·耶律大石研究》中写道:耶律大石是12世纪时出现在中国北方和中亚地区的一位伟大人物。他为辽朝事业在中亚地区的延续,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作出过不朽的贡献。由于耶律大石在西辽史上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所以“大石”成了西辽的代名词。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中,若论武功业绩虽有不少佼佼者,但若论像耶律大石这样同时兼有文化和意志修养的却堪称凤毛麟角。
影响
杜娟教授的论文《耶律大石西迁对中亚地区的影响》中写道:耶律大石从中亚地区的民族那里吸收了一些文化元素,同时又根据自身文化的制度和性质,拒斥了另一些文化元素,在新的环境体系之下经过加工改良,实现了文化的整合。正因为这种模式的成功,使得中亚社会秩序安定,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使汉文化又一次渗透到中亚,对于中亚人民意义深远。
虞云国教授所著《细说宋朝》中称:耶律大石在艰难的条件下,率众西征,在中亚创建了另一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的新王朝。他总结辽朝兴衰的教训,吸收当地民族的统治经验,制定了西辽基本制度和政策,推动了中亚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这一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大石在辽史上应该占有与耶律阿保机那样的地位,也应该列入中华民族最杰出的历史人物的行列。
家族成员
参考资料来源
轶事典故
卡特万之战发生前,耶律大石想避免战端,写信为葛逻禄人求情,塞尔柱帝国的苏丹桑贾尔拒不接受,并且在回信中命令他信奉伊斯兰教,还恐吓道:若不改信伊斯兰,将率领大军消灭他。甚至在信中夸张道:“我的士兵可以用弓箭把你的头发丝射断。”
耶律大石看完此信,命令手下抓住送信的使者,再让他拿针把自己的一根胡须扎断,使者却无论怎样都做不到。大石回道:“你尚且不能扎断自己的胡须,你的同伙又怎么可以箭射断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