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阿史那姓

阿史那姓

阿史那姓:阿史那姓来源单一,阿史那亦称阿史呐、阿斯纳,是南北朝唐朝时期古突厥大可汗家族的姓氏,为世代沿袭。阿史那姓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阿史那氏一族,在唐朝中、后期多改为汉字单姓史氏。其后裔主要分布在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河北省河南省甘肃省等地区,但至今尚未有自称为阿史那可汗后裔者。阿史那氏为夏氏之后,居兜牟山,北人呼为突厥窟,历魏晋十代为君长,后属柔然,阿史那最为首领。后周末,遂灭蠕蠕,霸强北上,盖百余年,至处罗苏尼失等归化,号阿史那。唐开元中更为史氏。

基本介绍

阿史那[阿史那,读音作ā shǐ nà(ㄚㄕˇㄋㄚˋ),突厥语为“Ahsina”]

姓氏渊源

源流一

源于突厥族,出自古突厥族大可汗家族,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阿史那,亦称阿史呐、阿斯纳,是南北朝唐朝时期古突厥大可汗家族的姓氏,为世代沿袭。阿史那氏一族,在唐朝中、后期多改为汉字单姓史氏,亦有个别可汗被唐皇赐姓为李姓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二

阿史那氏为夏氏之后,居兜牟山,北人呼为突厥窟,历魏晋十代为君长,后属柔然,阿史那最为首领。后周末,遂灭蠕蠕,霸强北上,盖百余年,至处罗苏尼失等归化,号阿史那。唐开元中更为史氏。(见《通志·氏族略》)

迁徙分布

阿史那氏是源出突厥民族的古老姓氏,今已不再,多冠汉姓为史氏、李氏,分别融入各氏大家族,多以洛阳市、范阳为郡望。

阿史那氏分衍的史氏、李氏后裔子孙,主要分布在今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河北省河南省甘肃省、台湾等地区,但至今尚未有自称为阿史那可汗后裔者。

郡望堂号

郡望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西周时期,姬诵时周公营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直属于周天子。东周时期,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战国时期,雒邑改称洛阳市。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市(除灵宝市外)、洛阳市(栾川县西部除外)、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市区、中牟县原阳县西汉,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省”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地理名词,直到清朝。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此时的河南郡,辖今偃师区、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市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西部属弘农郡的有天的三门峡市全部、宜阳县新安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已经现在南阳市陕西省的部分地区。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辖区不变。三国时期,属曹魏洛阳市改称洛阳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袭东汉。河南尹有所扩大,此时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县。跟两汉时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县。晋朝时期,大体仍然沿袭两汉旧制。不同之处在于,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包含今天的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市新密市、原阳县。同时河南郡向西有所扩展,包含了新安县宜阳县东部。此时,河南郡包含的地区有偃师区、孟津、巩义、登封、汝州市伊河汝阳县、禹州、嵩县、新安。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行政区划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市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北魏统一北方之战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另置渑池郡,其他各郡无变化。但新设了很多县。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辖今偃师、孟津、巩义市登封市伊川县、嵩县、宜阳、新安县渑池县陕州区等地。汝州、汝阳该属襄城县郡,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唐朝区划变化很大。河南郡改为都道河南府,仍以洛阳为中心。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宁县济源市温县孟州市五代十国又是天下大乱,增设陕州、孟州(唐朝中后期设置),所以河南府的辖区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围。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区、孟津、伊河、新安、宜阳县、洛宁、嵩县南宋时期金朝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新安、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元朝设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从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范围不再限于河洛地区。不过以洛阳市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此时的河南府路向西扩展,收纳了灵宝市陕州区洛宁县。其他方向不变。明朝河南府进一步扩大,又增加了卢氏县栾川县、嵩县、伊川大部清朝从河南府析置陕州,包括今天的陕县、灵宝、卢氏,以及栾川一部分地区。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区等十九县。民国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市,洛阳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日寇进攻上海市,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秋,河南省人民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置市。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区、孟津等县。1956年,建成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河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1983年新安县、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县宜阳县嵩县栾川县汝阳县伊川县改属洛阳市。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洛阳附近的各县中,跟洛阳历史联系最密切的是偃师、孟津、巩义市、登封。其中偃师区、孟津从周代以来三千年如一日,从未改变。其次是巩义,从周朝一直到新中原地区,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从三国时期到新中国,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县(市)如新安县、宜阳、伊川、渑池县汝州市等则与洛阳市时分时合,而栾川、卢氏县陕州区、禹州等隶属洛阳的时间就更短了。另外,自从晋朝荥阳郡后,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洛阳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县宜阳县伊川县嵩县栾川县汝阳县等一市八县和涧西区西工区老城区、河、洛龙区吉利区、高新七个城市区。

范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三国时期曹曹魏曹丕黄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阳郡,其治所在(今河北蓟县),其时辖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区区、房山区涿州市一带。西晋时期改为范阳国,北魏时期复改回范阳郡。隋朝开皇初年废黜。天宝时期的幽州范阳郡,本是幽州涿郡,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蓟州(今北京),又名为方镇。唐宝应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并兼卢龙县。唐大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与固安县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涞水县为治所。

堂号

洛阳市堂:以望立堂。

范阳堂:以望立堂。

历史名人

阿史那·处罗

颉利可汗在位时,他为夹毕特勤(军事统帅)。

阿史那·社尔

突厥处罗可汗次子。(公元?~655年),突厥族,亦称阿史那·社尔汆。著名唐朝初期将领。阿史那·社尔与契苾何力执失思力一起,是唐初最著名的少数民族军事将领。阿史那·社尔原为突厥处罗可汗次子,十一岁时,便以智勇闻名于本部,因此拜拓设(部落首领),在漠北建起牙旗(用象牙装饰的大旗,作为大将或首领的标帜),与颉利可汗的儿子乙毗咄陆可汗分别统治铁勒回纥汗国同罗等部落。阿史那·社尔宽松的政策休兵养民,为居官十年未征赋税。诸首领却以此鄙视他不会借机自富,阿史那·社尔说:“部落既丰,于我便足。”诸首领闻此言,大为惭服,对其畏而爱之。后颉利可汗四次用兵,阿史那社尔前去劝阻,但颉利可汗未纳。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农历6月,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夺取了皇位继承权。八月初九,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颉利可汗认为李世民刚即帝位,内部矛盾尚未全部解决,统治秩序还未安定,遂与突利可汗合兵二十万,大举攻唐。此时铁勒回纥汗国、薛延陀等部落乘漠北空虚,皆反叛突厥,并在马猎山击败了前去镇压的乙毗咄陆可汗阿史那·社尔出兵相助,也被延陀打败。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阿史那·社尔率众西走,依附可汗浮图(今新疆吉木萨尔县破城子),发展势力,以图自立。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发兵灭掉东突厥。此时西突厥内部也是混战不休,咄陆可汗兄弟相互争位。阿史那·社尔乘机前去诈降,然后引兵突然攻打西突厥,攻占近一半国土,有十余万人,自称都布可汗。阿史那·社尔势力强大后,仍不忘薛延陀反叛之事,于是对各部落说:“首为背叛破我国者,延陀之罪也。今我据有西方,大得兵马,不平延陀而取安乐,是忘先可汗,为不孝也。若天令不捷,死亦无恨。”各部落酋长都劝阻说:“今新得西方,须留镇压。若即弃去,远击延陀,只恐叶护子孙必来复国。”但阿史那·社尔一心要复仇,未从此言,亲率五万余骑攻薛延陀于北,交战百余日。时西突厥咥利失可汗立,阿史那·社尔的部下苦于长战不休,便纷纷逃回西突厥,薛延陀纵兵攻击,阿史那·社尔战败,败走高昌国(都高昌城,今吐鲁番市东南高昌旧址),手下仅剩万余人。阿史那·社尔畏西突厥逼迫,不敢在高昌久居,于是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率众东行,归附唐朝。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农历1月,阿史那·社尔到达长安,被授左骑卫大将军。其部落被安置于灵州之北,阿史那·社尔被留在长安。不久,阿史那·社尔娶皇妹南阳公主,屯兵于皇家苑之中。当时高昌王曲文泰依附西突厥,阻遏西域各国通过其境向唐入贡,并发兵袭扰内附的伊吾(都今哈密市)、焉耆(都员渠,今新疆焉耆西南)等国。由于高昌国位于唐王朝通往西域各国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重要,故李世民决心除掉这个障碍。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阿史那·社尔授行军总管,随吏部尚书侯君集率兵击灭高昌国。战后,侯君集私自取走许多珍宝,唐军随即上行下效,唯阿史那·社尔以未奉诏为由,秋毫不敢取,回京后,唐太宗盛赞其廉慎赐予高昌宝刀及杂彩千段,并令检校北门左屯营,封为毕国公。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农历2月,太宗以高丽渊盖苏文杀主害民,亲率六军前往征伐。阿史那·社尔奉命出征。行至驻骅时,与高丽军交锋,阿史那·社尔虽屡中流矢,仍拨箭继进,所部士兵见后,奋勇作战,终大获全胜。回京后,兼授鸿胪卿。此时薛延陀·多弥可汗却乘李世民率大军亲征高丽之机,数次发兵入寇夏州(治岩绿,今靖边县东北白城子)。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见击灭薛延陀时机已到,于六月十五日命阿史那·社尔礼部尚书李道宗李道宗共为瀚海安抚大使,与执失思力、契苾何力、薛万彻、张俭等各率本部兵马,分兵几路,齐头并进,进攻薛延陀。薛延陀大败,唐太宗派李勣兵部尚书崔敦礼前去安抚。李绩识破伊特勿失的诈降之计,率军大败薛延陀回纥汗国、拔野古、同罗、仆骨、多滥葛、思结、阿跌、契苾、跌结、浑、薛等铁勒十一部酋长相继前来请求归附唐朝。唐灭掉薛延陀,使北部边境从此得到安定。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李世民为打通西域商路,决定发兵攻灭龟兹(今新疆库车)。于二十六日诏使持节昆丘道行军大总管、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副大总管、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安西都护郭孝恪等率领唐军,并发铁勒13州、突厥、吐蕃吐谷浑等十余万骑,向西进攻龟兹。

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农历9月,阿史那·社尔率军首先击败西突厥沙陀族、处密二部,消除进军龟兹的侧后威胁。农历10月,阿史那·社尔自焉耆以西,分兵5道,出其不意地向龟兹北境进兵。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王龙薛婆阿那支弃城奔龟兹,保其东境。阿史那·社尔派兵追击,将其捕获斩首,另立其堂弟龙先那准为焉耆国王。龟兹大为震动,守将多弃城逃走。唐军进至离龟兹都城伊逻卢城(今新疆库车北)一百五十公里的碛口(今新疆轮台地区),阿史那·社尔伊州区刺史韩威率千余骑(一说千骑)为前锋,右骁卫将军曹继叔率部继后,行至多褐城(似为今新疆轮台西),龟兹王诃黎布失毕、丞相那利、大将猎颠聚众五万抗拒。刚接战,韩威即引兵佯退,龟兹以全部兵力追击,行十五公里后,韩威与曹继叔两军会合,乘龟兹军惧而将韩愈机,进行反击,大败龟兹军。继而乘胜追击四十公里,诃黎布失毕率余部退保首都。农历12月,阿史那·社尔率军进逼龟兹都城,诃黎布失毕轻骑西逃,遂克其城。随后,阿史那·社尔郭孝恪、曹继叔、韩威各部留守该城,自率沙州刺史苏海政、尚奉御薛万备等精骑追击诃黎布失毕,行军三百公里,诃黎布失毕慌忙退保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市)。阿史那·社尔挥军攻城四十天,至农历闰12月1日攻克该城。诃黎布失毕、羯猎颠被俘,那利只身逃走,后为龟兹人抓获,送至唐军。此战,唐军先后攻破龟兹大城五座,又派左卫郎将权甫等到各城晓以祸福,使各城相继请降,计得小城七百余座,俘获男女数万人。阿史那·社尔向龟兹人宣示天宝伐罪之意,另立龟兹王弟叶护为王,龟兹人大喜。唐军攻灭龟兹,使西域大为震动,西突厥、金玉国、安国等争送驼马和军粮。阿史那·社尔刻石纪功而还。至此,唐朝势力深入到西域的纵深地区,控制了西达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的广大地区,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南路交通要道。郭孝恪在军中,床帷器用多饰金玉,以赠阿史那·社尔,但阿史那·社尔不受。李世民闻后叹息道:“二将优劣,不复问人矣。”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农历5月,唐太宗去世,阿史那·社尔出于对恩主的感谢和深厚的情谊,请求以身殉葬,以侍卫陵寝。李治李治派人向他说朱棣的遗嘱,不许殉葬。后迁右卫大将军。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加位镇军大将军。

唐永徽四年(公元655年),阿史那·社尔去世,赠李辅国大将军、太原市都督,陪葬昭陵。并且把他的坟冢修成葱山的形状,并立碑,以表彰他平定龟兹之功,赐谥“元”。史书点评:阿史那·社尔出身突厥贵族,原与唐朝敌对,在归降唐朝以后,忠心不二,临阵奋勇,屡建功勋。他入朝为驸马,出则为战将,不避艰险,征战四方,尤其为开通“丝绸之路”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他身上,既体现了李世民的民族政策的胜利,又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为官清廉,生活简朴,功勋卓著,从不自傲。历代史臣皆赞称阿史那·社尔:“历代武臣,壮勇出众者有诸,节行励俗者鲜矣。社尔廉慎知足。”

阿史那·思摩

(公元?~655年),突厥族,东突厥贵族。著名唐朝初期将领。天宝武德(公元618~627)初期,阿史那·思摩多次来唐朝,李渊封他为和顺郡王。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王朝利用东突厥汗国内部的阶级矛盾,以及民族矛盾尖锐加剧的时机,以大将军李靖等率兵十余万,分道出击,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颉利败亡后,部众或走薛延陀,或走西域,多数人归顺唐朝,总数约十余万口。如何安置这批突厥余众,群臣意见不一。中书令温彦博建议将降众安置在黄河以南,效法当年刘彻在五原塞下安置匈奴降众的办法,保全其部落,使其不离土俗,又可为唐捍蔽外敌。李世民一方面希望突厥能为唐所用,助唐抗薛,—方面又担心突厥力量单弱,置于内蒙古地区塞外恐为薛延陀所侵袭,遂采纳温彦博之策,置突厥降众于长城河南之地。天宝朔方郡幽州至灵州之间设置顺、枯、化、长四州都督府,分颉利可汗之地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部众。阿史那思摩以其忠心事主得到唐太宗赏识,除官右武侯大将军、化州都督,受命统率颉利旧部。不久改封怀化市郡王。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唐朝为牵制和威胁薛延陀汗国,集中精力对付高昌国,声称欲把散处河南省十余万突厥入全部遣返河北省,复其故庭,继其先绪。李世民封阿史那·思摩为乙弥泥孰俟利泌可汗,赐姓李姓。封阿史那·忠左贤王阿史那泥孰为右贤王,建牙于定襄城(今内蒙和林格尔县)。随阿史那·思摩渡河者有帐户三万,胜兵四万,马九万匹。唐太宗诏赐南至黄河、北至白道川的整个内蒙古地区塞外地区。阿史那思摩率部渡河加剧了大漠南北局势的紧张。薛延陀国积极备战,准备乘唐太宗赴泰山封禅之机,进攻漠南突厥。阿史那·思摩遵照唐太宗的部署,严阵以待。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农历11月,真珠可汗借口阿史那·思摩部数次窃取薛延陀的羊马,率其子大度设领薛延陀本部及同罗、仆骨、回纥汗国、白雷等部二十万人南攻白道川。阿史那·思摩按照事先的安排,诱敌深入,前后辄退,弃白道川入保长城。夷男命大度设率三万精兵追至长城。李世民兵部尚书李勣朔州市道行军总管,率兵六万,骑一千二百屯朔州(今山西朔县);以右卫大将军李大亮为灵州道行军总管,率兵丝万、骑四千屯灵武市(今宁夏宁武),以右屯卫大将军张士贵庆州道行军总管,率兵一万七千人,出云中。又以营州都督张俭武威郡都督李袭誉率兵侧应。农历12月,唐军反击,大度设率所部度青山(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而北,李绩率轻骑直趋白道,在诺真水追及大度设,薛延陀兵败溃逃,死伤惨重。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阿史那·思摩部众相叛离,南渡黄河唐朝将其安置于胜、夏二州之间。阿史那思摩入朝,授右武卫将军,以征辽东。阿史那·思摩逝世后,唐王朝赠兵部尚书夏州都督,令陪葬昭陵,其坟状如白道山,并于化州立碑。

阿史那·贺鲁

西突厥主。(公元?~659年),突厥族。著名西突厥将军、可汗。阿史那·室点密的第五世孙,曳步利设射匮特勤之子。阿史那·贺鲁原为西突厥咄陆可汗麾下的叶护,居多罗斯川(今新疆额尔齐斯河上游),统处月、处密、姑苏(哥舒)、歌逻禄(葛逻禄)、弩失毕五姓之众。其后,咄陆部下谋废咄陆,咄陆可汗败逃吐火罗,唐王朝册立乙毗射匮可汗,后者以兵追逐阿史那·贺鲁。阿史那·贺鲁率执舍地、处木昆、婆鼻三部归属唐朝。正值唐朝发兵讨龟兹王,即以阿史那贺鲁为昆丘道行军总管,进军龟兹。龟兹平,唐王朝以阿史那·贺鲁所属为瑶池都督府,任阿史那·贺鲁为左骁卫将军、瑶池都督。李世民逝世后,阿史那·贺鲁渐有反唐之心,谋取西、庭二州。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阿史那·贺鲁及其子阿史那·咥运率众西取咄陆可汗故地,自号沙钵罗可汗,建牙帐于千泉(今吉尔吉斯斯坦山脉北麓库腊加特河上游一带),统西突厥十姓(五咄陆、五弩失毕)之众,与唐王朝为敌。天宝梁建方契苾何力等为弓月道行军总管,率唐兵与回纥汗国兵西进。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击败阿史那贺鲁所属的沙陀族部。次年罢瑶池都督府。

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唐朝又派程咬金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率兵讨阿史那·贺鲁,于次年再败阿史那·贺鲁所属的歌逻禄部、处月部、处木昆部、鼠尼施部。唐军与阿史那·贺鲁本部直接接触并将其彻底打败的时间是在唐显庆二~三年(公元657~658年)。这一次伊丽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率唐兵及回纥军由金山(今阿尔泰共和国山)之北前进,流沙道安抚大使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由南道西进,结果大败之,并在石国(今乌兹别斯坦克塔什干一带)俘获了阿史那贺鲁,西突厥汗国至此灭亡。唐王朝设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以统阿史那·贺鲁之众,下属若干都督府、州,隶属于安西都护府。阿史那·贺鲁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病逝于长安。

阿史那·忠

(公元?~675年),突厥族,汉名史忠。著名唐朝将领,史氏鼻祖之一。阿史那·忠,原名待考,李世民赐其名为“忠”,是东突厥小可汗阿史那苏尼失,《旧唐书·阿史那苏尼失传》记载阿史那·苏尼失在归附唐朝后,“拜北宁州都督、右卫大将军,封怀德郡王”。阿史那·苏尼失是阿史那·启民可汗的同母弟,阿史那·社尔的叔祖。在唐朝与突厥之战中,颉利可汗大败,乘千里马独奔沙钵罗设部落,即游牧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阿史那·苏尼失部落,结果在阿史那·苏尼失部被阿史那·忠生擒,押送至唐朝都城长安。因擒颉利可汗有功,唐太宗拜阿史那·忠为左屯卫将军。唐贞观九年(公元634年)晋迁右卫大将军,唐永徽初年(公元650年)封薛国公,又升迁为右骁卫大将军。阿史那·忠一生施政清谨。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阿史那·忠病逝于洛阳,追赠镇军大将军、荆州大都督,享陪葬李世民昭陵。阿史那·忠战功赫赫,官爵屡迁。他曾东征,西抚,北伐,经营四方,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为唐朝立下巨大功勋。阿史那·忠之子名叫史,在史籍《旧唐书·阿史那忠传》中记载:“史暕袭封薛国公,垂拱中,历位司仆卿。”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改太仆卿为司仆卿,从三品,在《旧唐书·职官志三》中记载其“卿之职,掌邦国厩牧、车舆之政令,总乘黄、典厩、典牧、车府四署及诸监杜牧官属。”另外,史暕还有上柱国勋官,为正二品勋官。史暕的儿子是史思贞,他担任过通事舍人,从六品官,掌朝见引纳,殿庭通奏之事。史思贞的儿子是史,先后担任过州成父主簿,青州寿光县丞,州垣县令,相州成安县令,卒后无嗣。阿史那·忠之墓在礼泉县西周村西,是昭陵的陪葬墓之一。1972年6月开始发掘,墓道内有丰富的唐朝画风的壁画,道口内东壁最前面画龙,头和背部已残缺;其次为马和骆驼,各有一人牵引,人头部已残缺;再次为十一人组成的仪仗队。西壁从南向北画虎,残存下半部分,其次为犊车一辆,驾紫红牛一头,车辕两侧各站一御者;再次为一武弁,残存头部。每一过洞内的东西壁各画两人,中间用红柱隔开。第一过洞外的顶部绘有楼阁建筑图,已剥落。第一过洞外的两侧又各画男侍一人。除第一天井外,每一天井的东西壁各画二~三人。第一过洞至第二天井画男侍,第二天井以北画男女侍。壁画人物修长清秀,衣纹疏放生动,风格近似唐李爽墓壁画。

阿史那·骨笃禄

(公元?~691年),突厥族,亦称骨咄禄、不卒禄、颉跌利施可汗。著名唐朝时期后突厥汗国(公元682~744年)的创立者(公元682~691年为汗),军事统帅。“骨笃禄”是突厥语“快乐”的意思,阿史那·骨笃禄本是东突厥颉利可汗的疏族后裔,东突厥败亡后,其祖父为唐朝所任命的单于右厢云中(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一带)都督舍利元英部下的首领,世袭吐屯啜(突厥官名)。东突厥自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亡国以后,在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时期内,各部基本上很稳定。但由于唐廷经常征调他们出征,逐渐引起突厥部众不满,特别是一些民族上层人物滋生了复国思想。

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农历10月,单于都护府(治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东突厥酋长阿史德·温傅、阿史那·奉职率部反唐,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二十四州的突厥酋长响应他们,部众共达数十万人。

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农历3月,唐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裴行俭大破突厥军于黑山(今包头市大青山),擒阿史那·奉职。阿史那·泥熟匐可汗被部下所杀。突厥余部西退狼山(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后联合旗)。阿史德·温傅部又从夏州(治岩绿,今靖边县东北白城子)迎颉利可汗族侄阿史那伏念北渡黄河,立为可汗。

唐开耀元年(公元681年),阿史那伏念与阿史德温傅连兵进攻原州区(治平高,今宁夏固原)、庆州(治合水县,今庆阳市)。是年秋,阿史那·伏念在唐军的逼迫下,逮捕阿史德·温傅,向裴行俭投降。裴行俭答应保阿史那·伏念不死。但回京后,裴炎妒忌裴行俭功大,唆使李治杀死阿史那·伏念。唐高宗这种做法,使突厥人大为不满,为阿史那·骨笃禄的叛唐,埋下祸根。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温傅战败后,阿史那·骨笃禄率十七人出走,沿途招集突厥流散余众,退据总材山。

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阿史那·骨笃禄逐渐聚众至七百余人,并占领黑沙城(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使部众又增至五千余人。随后,阿史那·骨笃禄率部抄掠九姓铁勒,得到大批羊、马,势力逐渐强盛。阿史那·骨笃禄见时机成熟,便占领了漠北的乌德山(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设牙帐,重建突厥政权,史称后突厥汗国阿史那·骨笃禄自立为颉跌利施可汗,又以黑沙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为南牙,以其弟默啜可汗为设(即杀,官名),驻守其地,咄悉匐为叶护,从此开始了后突厥时期。当时单于都护府(治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检校降户部落官阿史德元珍因犯法被长史王本立囚禁,听说阿史那·骨笃禄起兵反唐,便诈称去劝谕突厥诸部撤退,以赎自己的罪过,然后乘机投奔阿史那·骨笃禄。阿史德·元珍是一位精明的政治家和谋臣,长期生活在中原,所以熟知唐朝边疆虚实。阿史德·元珍的到来,使阿史那·骨笃禄如虎添翼,“他把在中国获得有关中国习俗、政治、思想的知识,特别是了解到李治已被宫廷阴谋削弱的情况,都用来为新可汗服务。”阿史那·骨笃禄当即任命他为阿波达干,统帅突厥兵马,兵力最强时,狼军达数十万之众。在唐高宗后期,武则天皇后操纵朝政。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农历12月,唐高宗病卒,武则天擅政。继续剪除异已,激起亲唐臣僚李敬业、宗室诸王李冲李贞等举兵讨伐,武则天迅即以大军将其平定(参见武则天平李敬业之战)。当时吐蕃、西突厥也频繁进攻西北,青海省(今青海湖)、安西(都护府治所碎叶镇,今俄罗斯托克马克市)地区相继告急。唐朝年年出师,多面作战,疲于奔命。阿史那·骨笃禄抓住唐廷内忧外患交加之机,向唐廷发动了一系列的进行,阿史那·骨笃禄、阿史德元珍发兵南下后,先攻太原市(治晋阳,今山西太原)及单于都护府(今内蒙古自治区林格尔)北境,杀岚州(今岚县北岚城)刺史王德茂,分掠定州。唐王朝廷见阿史那·骨笃禄声势渐盛,便任命检校代州都督薛仁贵率军进击。阿史德·元珍与薛仁贵于云中郡(今山西省大同)相遇,结果阿史德·元珍战败,万余人被斩,两万余人被俘虏,损失获驼、马、牛、羊三万余头。

弘道元年农历2月12日,阿史那·骨笃禄率军攻打定州市(治定县,今河北定州),但被刺史霍王李元轨击退;2月17日,转兵攻打妫州(今河北怀柔);农历3月2日,又进围单于都护府,俘杀司马张行师。武则天派胜州都督王本立、夏州都督李崇义率军分道援救。农历5月18日,攻掠蔚州(治灵丘县,今属山西),杀刺史李思俭。丰州都督崔智辩率部邀击阿史那·骨笃禄于朝那山(今内蒙古五原地境)北,阿史那·骨笃禄率部反击,俘杀崔智辩。在阿史那·骨笃禄的凌厉攻势下,武则天一度欲舍弃丰州,只因丰州司马唐休璟坚持不废而止。农历 6月,阿史那·骨笃禄别部攻掠岚州(今岚县),被唐偏将杨玄基部击走。农历11月,武则天以右武卫将军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招讨阿史那·骨笃禄。

唐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农历7月,武则天李显李显为庐陵王,立李旦李旦即位。阿史那·骨笃禄见唐廷政局不稳,便再次率军南下,攻掠朔州市(今山西朔县),杀掠人吏,但被程务挺击败。农历9月,武则天以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以备突厥。由于程务挺善于御众,威信大行,唐军将帅用命,多次打败了的阿史那·骨笃禄入侵,阿史那·骨笃禄只好率所部相率远去。但在农历12月,程务挺因代被囚待斩的内史裴炎申辩,违反了武则天的旨意,因此被杀。后突厥汗国统治者得此消息后,因大敌已亡,特设宴欢庆,但又为程务挺立祠,每次出兵前都前往祭祷。不久,夏州都督王方翼也因与程务挺素相友善,被流崖州(今海南琼山)而死。至此,唐王朝在北部边境已无良将可用。阿史那·骨笃禄抓住战机,于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农历2月,多次攻扰唐朝北部边境。唐军因无良将,节节败退,武则天只好又以左玉卫中郎将淳于处平为阳曲县(今山西阳曲)道行军总管,与副将中郎将蒲英节讨击阿史那·骨笃禄。农历4月8日,阿史那·骨笃禄攻掠代州(今山西省代县),淳于处平闻讯后率军前去救援,当唐军进至忻州市地区,狼军突然向唐军发起攻击,唐军五千余人战死,援救代州遂告失败。农历11月,武则天又以韦待价为燕然道行军大总管,出击突厥。不久,便无功而还。武则天见唐军数次出兵均未取胜,便将威震西陲、屡破吐蕃的名将左鹰扬卫大将军黑齿常之调回,负责主持边务。面对赫赫有名的黑齿常之这样的对手,阿史那·骨笃禄并没有停止进攻。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农历9月,阿史那·骨笃禄等率军攻掠唐河东道(今山西省)北部地区。当三千余突厥兵进至两井(今鹿泉区)时,与黑齿常之相遇,结果战败而归。经过这次失败,阿史那·骨笃禄暂时停止了进攻。

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农历2月22日,阿史那·骨笃禄试探性地发起一次进攻,发兵攻掠昌平(今北京昌平)。武则天又命黑齿常之率诸军出击,阿史那·骨笃禄见状,只好退兵。农历7月,阿史那·骨笃禄再次发兵,此次进犯的目标是河东(今山西)朔州(今山西朔县)地区,但是突厥军在黄花堆(今山西山阴县)再次败给黑齿常之,阿史那·骨笃禄为避击锋芒,只好率部撤至岭北沙漠(蒙古撒哈拉沙漠)以北。当时唐右监门卫中郎将宝壁疾黑齿常之之功,便表请穷追突厥。武则天下诏令其与黑齿常之计议,互为声援。但爨宝壁欲独占军功,不待黑齿常之同意,即擅领精兵一万三千人先行,出塞一千余公里进袭突厥。同年农历10月,追上阿史那·骨笃禄。此时阿史那·骨笃禄等并不知唐军会至,均不设防备。爨宝壁得知情况后,不但没有立即进攻,反而自持兵力强盛,派人告知阿史那·骨笃禄。阿史那·骨笃禄闻立即加以戒备。双方交战后,由于唐军远道而至,而突厥则兵马精锐,加上事前作好了战斗准备,所以很快便大败唐军,将其全歼,只有爨宝璧“单骑遁归”。此战的失败,使武则天恼怒不已,不但诛杀了宝璧,并且改称阿史那·骨笃禄为“不卒禄”。随后,阿史那·骨笃禄率众西征西域,使漠北空虚。这给了唐军可乘之机。武则天为报此仇,于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农历5月18日,以僧人薛怀义为新平军大总管,进至紫河时,未遇突厥军,在单于台刻石纪功而回。农历9月3日,薛怀义再次率军二十万大军征讨阿史那·骨笃禄,同样无功而返。同年农历9月,黑齿常之被酷吏周兴诬告谋反,武则天下诏将其拘捕入狱,黑齿常之在狱中愤然自缢而死。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农历9月,武则天改唐建周,接受尊号圣神皇帝。正当阿史那·骨笃禄准备在次发兵南下时,于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农历11月病逝。阿史那·骨笃禄之子阿史那·默棘连年幼,其弟默啜可汗自立为可汗。不久,阿史德元珍亦在征讨西域时,临阵战死。其弟阿史那·默啜继位之后,阿史那·骨笃禄的基础上,使后突厥汗国的实力达到鼎盛。

史书点评:阿史那·骨笃禄自从自立为后突厥可汗后,率军东征西讨,多次出征。据突厥文《阙特勤碑》记载,他先后进攻过唐朝北部、九姓铁勒、三十姓鞑、辽朝、奚等,共出征四十七次,其中亲自参加作战的达二十次,奠定了后突厥汗国的基业。总结阿史那·骨笃禄的作战经验时不难发现,阿史那·骨笃禄是一个非常善于捕捉战机的军事统帅,他乘武则天擅政,政局动荡,唐军分军作战,无力实行大规模有效反击的时机,多次把握有利战机,充分发挥骑兵快速机动的优势,频频攻掠北方各地,并则在战争进程中始终掌握战场主动权,给武则天政权带来很大的困扰。唐王朝当时虽有黑齿常之程务挺等名将,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终不能改变战略上被动挨打的态势。

参考资料

阿史那姓_阿史那姓的来源_阿史那姓族谱_姓氏阿史那姓的名人_阿史那氏家谱_百家姓.百家姓.202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