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芳
王秀芳,女,1942年5月出生,汉族,高中学历,无党派。国家一级编导,原山西省舞蹈家协会主席,“黄河派”歌舞的开创者之一,“黄河派”歌舞的杰出代表人物。代表作《看秧歌》、《婆姨》、《苦苦菜》、《老磨盘》等。两次当选省级劳动模范,被山西省政府授予特等功。合作编导双人舞《元宵夜》获全国首届“三民”调演大奖,编导《开花调》获第2届“三民”调演一等奖、“群星杯”金奖,参与编导大型舞蹈诗剧《黄河水长流》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第七届“文华新剧目奖”、“文华编导奖”。
人物简介
王秀芳作为主要舞蹈编导创作的《黄河儿女情》、《黄河一方土》、《黄河水长流》三部曲享誉大江南北。她取材于三晋民俗民风的舞蹈佳作,注重运用“情节性”的叙述方式和人物化的表演手段,充分张扬生命的意蕴,彰显“土美、丑美、怪美”,作品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王秀芳创作了很多独具一格且雅俗共赏的舞蹈作品,并多次荣获文化部文化新剧目奖和编导奖,在“黄河三部曲”中她分别创作了:《黄河儿女情》中的舞蹈《看秧歌》、《死活也要跟着你》、《桃花红杏花白》、《山岭》、《交城山》等;《黄河一方土》中的舞蹈《背河》、《回门》、《婆姨》、《盼子》等;《黄河水长流》中的舞蹈《老磨盘》、《苦苦菜》、《拜黄河》、《看大戏》等。
《黄河儿女情》在承德市举行的华北第五届音乐舞蹈节上演出受到好评后,又进京在人民大会堂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献礼演出,被成为“乡情乡音老乡们的歌,土乡土色黄土地的舞”受到文化部的嘉奖,并在全国引起轰动,获得“扬乡土之美,抒人民之情,出改革之新”的美誉。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舞蹈家协会专门召开会议,《舞蹈》杂志首次推出专号,对《黄河儿女情》进行学术探讨,专家们对它的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黄河儿女情》形成的“黄河派”舞蹈,以独特的风采发展了中国舞蹈艺术。1992年获“文华新剧目奖”。舞蹈《看秧歌》被选人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黄河一方土》1989年获山西省第二届民间中国艺术节金杯奖、国庆40周年全国电视文艺节目一等奖。其中的《婆姨》、《说媒》、《洞房》串联而成的舞蹈集锦《瞧这群婆姨们》被选入中国中央电视台1990年春节联欢晚会,并被观众评为“晚会最受欢迎的节目”第一名。在上海国际艺术节获“露美·花冠”文艺大奖。
《黄河水长流》1997年获山西省第三届文学艺术创作金牌奖、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第七届“文化新剧目奖”。
王秀芳在1988、1990、1992、1993、1995、1996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分别编创了《看秧歌》、《瞧这群婆姨们》、《踩鼓点》、《山妞与模特》、《大年夜》、《好日子》等作品。
少儿节目有《好日子》、《大年夜》、《山里娃》、《歌唱二小放牛郎》、《枣儿红红》、《丢手绢》、《姥姥门前唱大戏》、《乒乒乓乓》等;《开花调》,获全国群星杯金奖;《慈母手中线》获首届全国大学生舞蹈比赛一等奖;她指导的舞蹈《秧歌情》、《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分别获第二届和第五届CCTV舞蹈大赛一、二等奖;
评论家吴楠说:“王秀芳的舞蹈作品比小说厚重、比油画色彩浓烈、比戏曲煽情!我从未领略舞蹈的这般魅力,并非靠高难技巧或精美的服饰取胜,而是和盘托出浓郁鲜活的黄土风韵与清新扑面的生活气息,撩拨起现代观众最原始的美感,最富生命的共鸣和渴望。”人们称王秀芳是“从石家庄市走出来的舞蹈精灵”。1942年,她出生在石家庄休门,读小学时,她和同学石卓排演的舞蹈《和平鸽》常被作为向外宾演出的节目。她小学毕业后考入驻石部队文工团,两年后文工团解散,被分配到山西省歌舞剧院,成为一名专业舞蹈演员。她曾在《宝莲灯》、《白毛女》、《红色娘子军》、《草原儿女》等多部舞蹈中担任主角,塑造了一个个特色鲜明的艺术形象。
王秀芳参与主创的“黄河三部曲”被誉为中国舞蹈史上的里程碑。谈到这些,她总是放缓语速说:“乡亲们的善良和淳朴如同一颗种子,深深埋在我的心里,随着时光的推移,慢慢生根发芽,成为舞蹈创作取之不尽的珍贵素材。”
王秀芳上个世纪60年代曾经到山西省昔阳县农村体验生活,这次下乡改变了她的艺术人生。她住的那家房东大爷大娘非常心疼她,把家里仅有的一点儿白面拿出来给她蒸馍吃,自己却啃窝头。王秀芳哪里肯吃,拿过一个窝头大口啃起来,并说:“我就爱吃窝头。”见她吃得香甜,大爷和大娘信以为真。
她回到太原市不久,收到一个沉甸甸的包裹,打开一看原来是几个窝头,是大爷大娘寄来的,当时她的眼睛就湿润了。过了两年,她又收到一个包裹,是大娘的儿子寄来的,是几付绣花鞋垫,原来大爷大娘相继过世,大娘临终前嘱咐儿子一定将鞋垫寄给“教跳舞的秀芳妮”。这一次,王秀芳泪流满面,她被这浓浓的乡情所打动。
她常对学生们说:“当你发现生活的大海,就要跳下去,尽情地畅游。舞蹈也是一样,晋文化是一个富矿,永远也挖采不尽!”
根在沃土
王秀芳编导的多部大型民族歌舞被人们称为“黄河派”,风格浓烈、气息浓厚、感情浓郁,就像醇香的汾酒,台上醉了舞者,台下醉了观众。从山西省到全国,舞蹈界都知道每年都能打磨出几台好戏的“王导”。
在山西几十年的生活经历,使得王秀芳已完全融入了这片土地。为提炼艺术元素,她曾长时间深入农村采风,呼吸着山野的气息,感受着农民的苦乐。那饱经风霜的面庞、结满老茧的双手、压着重担的肩膀,就像一幅幅版画,刻印在她心底,那些采风经历成为她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2010年9月在山西省大同市创作导演了大型民俗歌舞组画《想亲亲》,获得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山花特别奖”。该剧是在当地民俗和民间艺术的基础上,用舞蹈架构而成的有戏剧情节、有人物贯穿的歌舞剧,以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将“恋爱”、“娶亲”、“忙婚”、“出门儿”、“洞房”、“离别”、“团圆”等极具爱情标志和民俗特色的人物和事件贯穿起来,以浓郁的地方特色、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现出了一幅幅鲜活生动、妙趣横生的晋北风俗组画。整个剧一共分为八幕章节:《挂红灯》、《打樱桃》、《蒸喜糕》、《娶新娘》、《喝喜酒》、《闹洞房》、《走西口》、《回故乡》。
从“三《黄》”到歌舞组画《想亲亲》,王秀芳仿佛与黄河歌舞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黄河派”歌舞艺术的开创者和骨干之一,她以自己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舞蹈艺术的深刻理解,以及由此而带出的那种创造能力,完成了从开创到完善“黄河派”歌舞的历史任务。特别需要加以强调的是,在王秀芳创作的舞蹈中,除了高度提炼、高度精纯的艺术技巧和艺术动作以外,还蕴含着一股深沉、刚劲的高原之气,蕴含着一股阅尽沧桑、历经苦难的人格力量,蕴含着一股博大辽远、清丽自然的黄土风情。构成了黄河歌舞驱之不散、荡人心旌的美学韵味和美学品格。原中国歌舞剧院院长刘文津说:“黄河流经9个省区,但黄河艺术的巅峰在山西省”,在创造这个巅峰艺术的人群中,王秀芳无疑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若在进一步说,王秀芳的舞蹈,已经同赵树理、马烽等人的小说,同赵越的歌词,一起构成了当代山西文化艺术圈中的几大景观,共同构筑起一种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大厦,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她多年来活跃在山西创作的舞台上,除了民俗歌舞组画《想亲亲》是对“三《黄》”的延续和创新外,还为建立有地方特色的少儿舞蹈做出极大贡献。她的作品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正是因为王秀芳与各门类艺术,与山西省这片土地的不解之缘,激发了她的创作激情,铺开了她的艺术之路,引导了她的创作风格。这方水土、这方人每一个细节都成为王秀芳创作的动力来源,加上她大胆创新、突破常态的创作思想和永不消减的创作欲望,造就了她成为根植于黄土地的艺术家,成为“黄河派”歌舞的杰出代表人物。
2010年7月7日,在《想亲亲》开排的第一天,王秀芳在排练现场过了68岁生日。她把《想亲亲》当作是送给自己也是送给山西人民的一份礼物,她要用汗水与心血浇灌出惊艳的艺术花朵。她驾驭舞蹈创作的能力让人钦佩,你会觉得她生来就属于舞蹈、属于舞台,只要站到舞台前,她立刻会焕发出一种灵动的空间想象力。看她指挥排练,能感受到她是用心在创作,用生命在炼舞蹈。
“《想亲亲》是一部体现古老与现代完美融合的精品歌舞剧。”在谈到《想亲亲》和黄河派歌舞的相似点时,王秀芳讲道,黄河派歌舞扎根乡土文化,体现了民俗民风,在某种意义上说《想亲亲》延续了这一特点,晋北有非常特殊的民俗风情,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是我们的财富,我们应守护好这些财富,把代表当地特色的东西充分展现出来,这样的作品是独特的、是与众不同的,才会受到世人的喜爱。
在谈到《想亲亲》的艺术特色时,王秀芳侃侃道来:所谓古老,就是我们的“根”,从日常生活到春节情景,从相爱相恋到娶亲婚俗……《想亲亲》表现了晋北地区的民俗风情、人民的生存状态。所谓现代,是我们要通过现代化的表现手法,多空间、多视角,舞中带戏、戏中带舞,加上音乐、舞美、服装等多种元素的烘托渲染,艺术再现100年前的场景,力图给人以心灵的享受和震撼。
《想亲亲》以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把恋爱、娶亲、忙婚、出门儿、洞房、离别、团圆等极具爱情标识和民俗特征的内容贯穿起来,全剧分为《打樱桃》、《挂红灯》、《蒸喜糕》、《拜天地》、《闹洞房》、《走西口》、《故乡情》、《尾声》共8个场次。每个场次都由一段柴氏兄弟的《大同数来宝》开场,接下来幕启,一幅幅生动唯美的风俗画上演。
半个世纪以来,她的艺术之花常开常新、艺术之路越走越阔,是什么力量推动着她前进?“真诚地对待艺术,真诚地对待生活”,王秀芳常说的这两句话让我们找到了答案。“搞艺术的人一定要深入生活、热爱生活,我们的艺术作品带给人艺术享受的同时,带给自己的也是一次又一次的熏陶历练。”
为了传承传统文化艺术,年近70的王秀芳,用一个舞蹈艺术家的大爱之心,培育着山里娃艺术奇葩。
她说:“是吕梁民间艺术团团长渠全明感动了我,他作为一个基层文化工作者,带领200个山里娃,都是贫困山区的山里娃,历经18年,培养出一支土生土长、活跃在吕梁山区的文艺轻骑兵。并从大山深处走向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60周年庆典、世模总决赛、上海市世博会。他们走出了国门,走向世界舞台。”
山里娃艺术从大山里和黄土地萌芽,在自然和民俗音乐中成长,山里娃用顽强不屈的追求改变命运,他们身上流淌着传统文化的血液,他们汲取民族艺术的乳汁,他们具有顽强不屈的生命力,他们怀抱渴望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这是一种精神,一种中国山里娃精神。
她无愧于中原地区“德艺双馨”艺术家的称号,她用大爱哺育着山里娃,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艺术。
参考资料
“黄河儿女”32年后重聚 “黄河歌舞”奔流不息|黄河儿女情|看秧歌|张继钢_新浪新闻.新浪网.20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