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周梦蝶

周梦蝶

周梦蝶(1921年2月6日—2014年5月1日),本名周起述,笔名周拯,生于河南省淅川县马蹬镇陈店村,中国台湾男诗人。

他先后在开封师范学校、宛西乡村师范学校就读,后因战乱肄业。1948年,随军转赴台湾省;1955年,因病弱退伍,辗转台北市担任四维书屋店员;1959年,在台北武昌街明星咖啡屋前摆书摊维生;1961年,开始礼佛习禅,终日默坐街头的书摊,亦成为一道罕见的人文风景;1980年,因胃疾而结束21年的书摊生涯。著有《孤独国》、《还魂草》、《十三朵白菊花》和《约会》等作品集。2014年5月1日,病逝于台北,享年94岁。

在2011年4月21日上映的电影《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中饰演自己。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1年2月6日(1920年腊月二十九)凌晨,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马镫乡陈店村。出生前四个月父亲已去世,由母亲抚养长大。

教育经历

11岁上私塾, 18岁上小学,20岁上初中。先后在开封师范学校、宛西乡村师范就读,因战乱肄业。

工作经历

1948年,去武汉市求学未成,生活无着投军,后随军撤到台湾。

1956年,退役后到台北市,在武昌街以摆摊卖书为生。

1962年,开始在街头礼佛习禅,终日静坐繁华街头,被誉为“孤独国国王”、“诗坛苦行僧”、“今之颜回”,成为台北艺文风景、文坛传奇。

1980年,因胃病书摊歇业,历时长达21年。每周三下午6点,先后在明星咖啡屋和百福奶品店举办文友聚谈会,被称为“明星之约”、“百福之约”,数十年风雨无阻,被昵称为“地下文学院院长”。

写作经历

1939年,18岁时写第一首新诗,

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54年,加入“蓝星诗社”。

1959年4月,自费出版诗集《孤独国》,销路不佳。

1965年7月,出版诗集《还魂草》,受到诗坛瞩目。

1978年,《还魂草》英文版在美国加州出版。

1967年6月,获中国文艺家协会新诗特别奖,

1969年6月,获笠诗社第一届诗创作奖,

1990年1月,获《中央日报》文学成就奖,

1997年9月,获“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文学奖,

1999年,获中国诗歌艺术学会第四届诗歌艺术贡献奖。

1999年2月,诗集《孤独国》被《联合报》评选为“台湾文学经典”。

1998年9月,出版传记《艺术大师周梦蝶——诗坛苦行僧》(作者刘永毅)。

2011年,电影纪录片《化城再来人》(编导陈传兴)公映。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2014年5月1日下午2点48分,因为肺炎合并败血症,引发多重器官衰竭,病逝于台北市新店慈济医院,终年94岁。

主要作品

创作特点

诗中有禅

周梦蝶对诗、书法、金石、字画都有兴趣,具备“道艺兼修”的品格。他1962年开始读经、听经、背经,对《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枵严经》《华严经》等读得很熟,并从中悟出不少禅哲。他对诗和禅进行了结合,诗中有禅,禅中有诗,使他的诗具有了浓重的禅哲意味,如《四月》和《无题》之一,都弥漫着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内涵。

新诗用典

周梦蝶在新诗中用典,不过他之用典是活典,是变化的典,是有助于作品的情趣和自然之用典。如他的《逍遥游》《濠上》《天问》《燃灯人》《托钵者》《圆镜》《行到水穷处》等取自庄子、楚词、佛经和唐诗,以古瓶装今酒,以古形寓今意。不过有的用典也带来负面影响,受到唐文标等学者的批评。

诗的哲理

周梦蝶在诗中用哲理和辩证法强化诗的主题,深化诗的思想,使其读之令人们反复思索和玩味。如“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在无尽上/无尽在,无尽在我刹那生灭的悲喜上”“有鸟自虹外飞来/有虹自鸟外涌起”“你在我中,我在你中、上即是下,下即是上。”这些哲理的辩证和辩证的哲理体现在周梦蝶的诗中。

折射社会

周梦蝶的许多诗脱离现实,受到非议,但周梦蝶也有一部分诗是从自我写起、而对社会现实进行折射之作。如《山中拾掇》组诗和《守墓者》等诗,便是对社会进行强烈折射而达到批判效果的作品。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周梦蝶 Meng-tieh Chou.豆瓣.2024-03-02

周梦蝶 的作品(15).豆瓣读书.2024-03-02

周梦蝶介绍.猫眼电影.2024-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