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香溪村

香溪村

香溪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部,距城区12公里,是兰溪市重要集镇之一。隶属香溪镇

基本简介

1949年后,为区公所、镇(乡)人民政府所在地。1950年起香溪划为香一、香二、香三、香四、香五5个行政村。1990年第四次全

国人口普查时统计共有1415户、4922人。水陆交通方便,距村西1公里处,设有兰江洲上码头,上通兰溪城区及金华、衢州市,下通梅城镇桐庐县杭州市。公路与618(兰溪至浦江县)线衔接,历有兰溪北乡门户之称,香溪村范、章两氏科举题名,为兰溪之首。香溪谐称香头村,建村于唐朝。因东南有香山,山上盛产无叶玉兰,兰花落入溪流,幽香十里,故称香溪。香溪村古时紧临兰江(今村西尚有码头遗址),居民以渔为业。明代开始,兰江逐渐西移,村西积沙墓为洲,成为大片园田,村民以农为业。

香溪居民以范、章、陈、汤、徐、吴、邵、蔡、金、胡、张等为主姓。唐末兵乱,河南省范思德避难至闽,又自闽入浙来兰溪市城南定居。宋咸平元年(998),由城南迁至香溪,繁衍成族。章姓原居福建浦城,后迁居浙江睦州,宋宣和二年(1120),因方腊起义,由睦州避居兰溪赤塘,继徙居香溪村发族。

经济状况

宋时,兰江古道贴村而过,村西有码头,水运发达。明代,香溪为镇,设有巡检司和税务局,并建有东、西两大仓,中转漕粮盐杂,村民以渔业为主,兼做水运和仓储。明朝中叶,兰江河道逐渐西移,水运业移至距香溪1公里处的洲上村,从此,村民依靠单一的农业收入。由于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水利方便,村民生活处于兰溪市农村中上水平。

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极大地提高村民的生产积极性。依靠科学种田,发展农业生产,使粮食产量逐年稳步上升。在稳定粮油与毛猪生产的同时,大面积种植西瓜,1992年,全村共种植西瓜1793亩,收获西瓜1626吨。因品种优良,瓜质甜爽,受到欢迎。上海市、安徽均有人前来采购。种植西瓜成为香溪村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1992年,5个行政村中,香一村人均收入879元,香三村人均收入705元,分别比1988年增长131%与176%。

村(户)办企业发展较快。40年代香溪村只有一家榨油作坊,60年代仅有铁业、篾业、木业、服装等4家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有村办企业5家,户办企业28家。其中以兰江鞋厂和香四塑料厂为著。产品以布鞋、塑料制品和食品为主。各种式样的布鞋销往四川省江苏省、安徽等省市场,所产棉鞋获金华市名特新优产品金龙奖;塑料提壶是石化系统的认定牌子,塑料药瓶主销江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等北方市场;食品以当地销售为主。1992年总产值1689万元,利税115万元。香四塑料厂将50%的税后利润上交村委会修筑村间路、巷,安装路灯。1987年,由各村委会、村(户)企业和村民三方集资修建自来水塔5座,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

1990年在香溪镇人民政府领导下,香溪村村民率先投标共集资280万元,在香溪村南的后沙溪建起一条农民商业街,全长350米,宽16米,建筑面积达14000余平方米。均是三层至四层的营业房和生产用房。买卖兴旺。农民商业街的建成,为搞活香溪村、乃至香溪镇的经济,打下了坚实的物资基础。

名胜古迹

香溪村名胜古迹颇多,现尚存桥、亭、塔、祠堂、庙宇、牌坊、古墓等10余处,村东南香山上的香溪宝塔,砖石楼阁式,七层六面中空,高约32米,边宽2.56米,青石塔基高1.12米,第一层额有大明万历丁巳年冬季吉旦重建香溪宝塔字样;各层尚嵌雕有影摩云汉、擎天捧月、宛在天际、光射斗牛、文笔生辉石额。登塔暇览,全村风貌、兰江水系尽收眼底。塔南有香山寺,明时香山书院设在寺内,是明朝员外郎章品读书处;塔东有云林寺。村西豹山有神仙洞,洞内置石桌、石凳,相传是八仙中的吕洞宾所留。村里原有举人、孝子、节妇牌坊4座。今尚存一座,为章宜春之妻范氏贞节石牌坊,横跨在香二与香三村交界处的村街上。宽3.47米,高7.5米,华板上刻有天思胜节和大明万历四十一年秋建定字样。村南有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的双溪石拱桥,今仍为贯通南北的主要桥梁。村中尚有宋代建、明代重修的范氏宗祠和明代建、清代重修的章氏宗祠。村东有范浚(人称香溪先生)墓,墓坐南朝北,墓面宽3.7米,高约1.5米,墓碑刻宋贤良范香溪先生之墓,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重修,墙垣门题有八婺儒宗4字。

教育事业

香溪村的教育事业,自古至今一直兴旺。宋理学家范浚在保惠寺内的书院,教授百人。明代,置有香山书院,为兵部员外郎章品读书处。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宣统元年,香溪章绍文等创办公立养蒙初等小学堂,有图书、标本、器具144件(册)。民国初年,吴烈刚在范氏宗祠创办雄东初级小学堂,潘树德兴办崇实初级小学堂,前者有学生80名(其中女生18名),教职工3名;后者有学生57名(其中女生10名),教职工2名。1931年,两学堂向县政府登记,定名为私立雄东、崇实初级小学。1940年华峰乡中心国民学校设在香溪村,原雄东、崇实初级小学并入乡校初级部。1949年后改名为香溪中心小学。嗣后多次更换校名。1980年9月至1985年8月,香溪5个行政村各自办起了幼儿班,每学期入托幼儿200余人。据1985年调查,香溪5个村的学龄儿童全部入学。

香溪村的文化娱乐丰富多采。

村庄文化

明末清初香溪村就设有灯会,每年元宵节均要迎龙灯。1951年,香溪村土地改革结束时,以迎龙灯庆祝土地改革完成。文化大革命开始,停止活动。80年代以后,灯会重又兴盛。1984年正月初十至十五,香溪村有7条龙灯轮流游街游村。1985年4月,香二村与香三村举行清明节儿童灯会。

清代起香溪村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有庙会,聘请剧团演戏数天;每年七月三日,在千灵殿演戏酬神。1921年组建香溪座唱班,逢年过节,或遇喜庆延聘座唱班演唱。1949年10月,香溪座唱班改为香溪东门头业余剧团。同时组建香溪横街婺剧团,有演职员34人。1954年香溪东门头业余剧团与横街婺剧团合并,称香溪剧团,自编《劳动鸳鸯》、《活捉土匪》、《改造懒汉》、《土地还家》、《夸社》、《血泪仇》、《送子参军》等现代戏,整理改编《九件衣》、《三打祝家庄》、《三姐下凡》、《五子哭坟》、《打金枝》、《断桥》等古装剧。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演。1978年冬,恢复香溪剧团,曾到建德市衢县金华县和县内各区巡回演出。1982年9月被评为金华市地区先进单位。

20世纪50年代初,香二村与香四村率先组成农村俱乐部。1963年办起香溪集镇俱乐部,自编小节目,配合农村中心工作开展宣传。其中《劈山改水造良田》节目,获兰溪市人民政府奖励。1980年香溪镇建立农村文化网络,镇人民政府在香溪村中心地段创建兰溪市第一个集镇文化中心,建造香溪镇文化大楼,办起万册图书馆。香溪5个行政村均办起俱乐部活动室,其占地500平方米,有彩色与黑白电视机10台,图书1000余册,报刊40多种,象棋、围棋、跳棋等5种,还有乒乓球、篮球、排球等活动设施。村民文化娱乐活动活跃。

章范两姓

香溪村范、章两氏科举题名,为兰溪之首。

范氏自唐末范思德起至清光绪二十年(1894)的28世中,科举题名者有104人之多。其中进士20人。现范氏宗祠尚存一门双国柱,十子九登科的对联。上联是记叙范氏第四世范和第五世范筠分别于宋皇五年(1053)与元

三年(1088)赐封为上国柱(正二品);下联是说范筠生溶、深、渭、浒、浩、泳、、浚、澄、溉10子,有9子在朝廷为官,只有第八子范浚不图名利,痛恨奸臣秦桧当道,朝廷七聘不就,后以贤良方正数荐于朝。其著作现存有《香溪文集》20卷。淳熙九年(1182)二月,朱熹为范浚作传曰:于时家居授徒至数百人,吾乡亦有从其游者,熹尝屡造其门,而不获见。章品撰文说:先生应诏力辞,以秦桧当国,不屑干时。以上两事后人书为一对联:朱子三访地,朝廷七聘家,对联至今还悬挂在范氏宗祠。七子范洵,宋大理寺正,赠朝清大夫,度宗时丞相万里为范洵题字曰:经济之才,宏博之学,识见之高,制行之确,成一代伟人,乃万夫之先觉。时因上书力辩岳飞狱冤,为秦桧所忌,弃官出走,被秦桧差人追杀严州(今梅城镇)白石滩,名垂青史。陆游为香溪《范氏宗谱》作序,曰,如范氏之盛者,未见闻也。

香溪章氏仕名较著者:宋代章仔刚,被赵曙皇帝赐三世太傅;元代章正为礼部员外郎;章梓为河南路治中。明嘉靖章姓七个堂兄弟同榜进士及第,轰动朝野。其中章宽为山东道监察御史,章俊为赵州知州,章品为南京市兵部员外郎,章存德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监察御史,今章姓宗祠尚存一门七进士,伯侄两尚书的对联。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