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寺儿沟

寺儿沟

寺儿沟位于中国大连市中山区,是大连市的重要历史地名之一,发音“刺儿沟cer4gou1”,寺儿沟旧称“红房子”,曾经是大连市最大的贫民窟,日据时期是中国普通老百姓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寺儿沟名称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一说源于区域内的日本神社,一说源于旅顺工人带来的。

寺儿沟见证了老大连港与大连市的百年发展历程,辛劳的中国民工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在殖民者的残酷压迫下筑起了大连城市的今天,这是一段值得我们铭记与缅怀的历史。

建设背景

日本神社说

一说寺儿沟名称来源与沟内的日本神社,据老大连人介绍,寺儿沟山下原先确实有一座寺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被拆毁,随后大连市政府进行了贫民窟改造工程,对寺儿沟、伊茂沟等地进行了现代化小区的改造,但盖于先前寺庙位置上的楼房却老是先后开裂甚至倒塌,使得无人敢在此盖楼。进入新世纪后,一家开发商开坛做法,并把原寺庙位置让出来作为院子,才终于将住宅楼成功盖起来。

旅顺工人说

大连地方史学者韩悦行说,1880年,清军在旅顺招工人修军港,造就了一批熟练工人,他们就住在旅顺水师营附近的寺沟。后来,俄罗斯帝国租借大连,修港建市,雇佣了许多中国劳工,其中一批熟练工人就是来自旅顺寺沟的工人。他们住在大连港东边,别人问他们是哪里人,他们就说是寺沟人,人们现在说的"寺儿沟"是"寺沟"的口语化音。

那旅顺“寺儿沟”又是怎么来的呢?

2009年大连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人员在旅顺口区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了一通墓碑,见证了这个地名的由来。

在旅顺口区水师营街道寺沟水库西北岸边,杂草丛生,一片荒凉,但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山沟里,隐藏着一个坟丘和一通墓碑。坟丘为圆形,其前立一墓碑。碑为绿色砂岩质,刻制较粗糙,圆额,高0.8米、宽0.45米、厚0.1米,墓碑正面刻有铭文大致如下:“侍碑故比丘僧当来一位灵万历叁拾肆年二月初八年二十七岁”,墓碑背面没有文字。

大连市第三次文物普查队副队长王嗣洲介绍说:“从‘万历叁拾肆年二月初八’的字样中可以明确知道,墓碑出自明代,即1606年,在已发现的墓碑中非常少见有明确年代记载的实物,大多墓碑需要文物工作人员通过墓碑的形状、质地、风蚀程度等来判断年代。”这通墓碑的发现,对研究大连明代宗教史及地方古代史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此外,令“三普”工作人员感到惊喜的是,墓碑的发现对考证一个地名的来历提供了根据。王嗣洲说:“墓碑所在地是寺沟村,当地人说,这里原来有一座庙宇,名为感恩寺,1975年修建水库时,寺庙的残垣淹没于库区内。现存的墓碑为小和尚的墓碑,这就见证了寺庙的存在,而一座寺庙坐落在山沟中,也就成了‘寺沟’的来历。由此可以推断,市内‘寺儿沟’一带应该也曾有寺庙存在,由于口语化的说法,从而出现了‘寺儿沟’的名字。”

血泪殖民史

居民构成

20世纪初,寺儿沟是华工居住区,有名的贫民窟。解放后,大连染料厂、大连油脂化工厂和大连港寺儿沟作业区曾经是这里的主要企业,居民中有许多人就是这些企业的职工。近年来,随着这一区域的城市化改造,居民身份日趋复杂。

殖民者的残酷压迫

红房子,一个非常漂亮的名字,尤如童话故事里七个小矮人的居室。这里所说的”红房子“,却是当年日本人在大连市建造的一座人间地狱,当时的名字叫“碧山庄华工宿舍”,里面挤满着来自全国各地为日本人扛活的苦难民工,由于这些房子是由一色红砖建造的,远处远处望去,房子呈红色,所以人们便将这些房子称做“红房子”。随着大连日新月异的建设,当年的“红房子”已被扒掉,但却留下了这座城市无法泯灭的苦难历史。

“红房子”位于大连市东部寺儿沟东山背面,是于1911年由日本牟福昌公司经理相生由太郎建造的,当时占地面积1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共有平房38栋,二层楼房54栋,四周筑有高大的围墙,墙上架有铁丝网。红房子最多可容纳劳工2.8万人,繁忙时,这里所居劳工3.5万人。红房子里面全部是四层床铺,每人只有一尺的位置,冬天无取暖设施,夏日仙客来菌蝇成群,这里的劳工均是日本人从全国各地骗招而来。

红房子里设“华工事务所”和“工头议事堂”,日本的工头、特务成天在此监视、盘剥中国劳工。在这里,每年冻死、饿死、病死的劳工不计其数,仅1943年3月至6月,仅因患病残废就达3520多人。为了麻醉、愚弄中国劳工,日本人在红房子里面修造了“天德寺”、“万灵塔”等充满迷信色彩的建筑,并公然散布:“前世你欠大日如来债,今世贬你做牛马”等胡言乱语,企图将日本人压迫剥削中国劳工的罪行合法化。

“万灵塔”也是日本人修建的,每年阴历七月十五,在该塔前便搭起经棚,搞上去所谓的“招魂祭塔“,日本的官员、汉奸、工头等人便身着黑色服装,纷纷前往该塔前献花、祈祷,晚上他们便在此残废的中国劳工的名单装在一只纸船上,放在海上任其随风飘去。

大连广播电视台城市纪录片《崛起的海岸》采访了曾经居住在的红房子的老居民,据描述,红房子常年死尸遍布,冬天没有取暖设施,有的人半夜上茅厕的时候就冻死在里面了,尸体遍布无人收拾。当年的海港工人描述了当年的残酷压迫:

第一,一块豆饼40斤,一个人一次必须肩扛5块豆饼,也就是200斤。

第二,往船舱里装,陆地和船连接的木板很窄,人走在上面不稳,又饿又累,一不小心就会掉到海里丧命。尤其是冬天,船板上结着冰,更危险。

第三,20多人住在一大间房子里。卫生条件很差,经常爆发瘟疫日本及中国工头看到医治无望,往往在工人还有气的情况下就把人扔到乱葬岗。

回忆往昔

最早的城市建设者

红房子、狼窝、穷汉岭,这些早年的寺儿沟地标早已不存在,只有夹在高楼里的那座大连市史上最早的电影院——东明电影院孑然独立,似乎还在奋力挽留逝去的历史,但那里也是旧瓶新酒,已经成为出租房。

站在寺儿沟一带最高处寺儿沟有轨电车站,四下一望,寺儿沟的历史遗迹太难寻觅了,就连曾经的有轨电车终点站也向远处顺延。

虽然历史遗迹难觅,但是寺儿沟却不乏历史故事。从9岁起就住在红房子里的孙元香老人说,大连解放前,炮台山上有几门日本高射炮,1944年冬,他亲眼看见它们向着万米高空的美国军队轰炸机射击。第二年,日军排着队向苏联红军投降。大连染料厂老职工王振华说,寺儿沟一带最大的企业就是大染,它的前身就是日本的大和染料,大染污染挺厉害……

老寺儿沟快被人忘记了,但是有一些人不应该被忘记,他们曾经的名字是福昌洋行里的华工苦力,但是在城市历史的坐标轴上他们的名字是最早的城市建设者。

那个叫相生由太郎的日本人,一手建造红房子,压榨华工为他带来滚滚财源。没想到华工忍辱负重,积聚力量,成为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大连市老码头精神的开创者。日本在狂掠东北地区大豆的同时,没想到却间接促进了大连油坊业的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大连在中国享有"油都"之称。

如今,寺儿沟一带还住着海港工人,父辈、子辈和孙辈。

最早的城市建设者的后代们和父辈一样为以港立市的大连尽力,书写辉煌:大庆油田第一车原油经他们的手上船;新中国第一船出口原油经他们的手走向世界;海上原油也是经他们的手走向国际市场。

《大连掌故》一书的作者韩悦行说,没有寺儿沟,就没有大连。

相生由太郎

老一辈人都知道在寺儿沟一带曾有个街道名为相生町。1945年以前,大连市的200多条街,其名字日味十足,它们或以日本"名将"命名,如东乡町、乃木町;或以"名舰"命名,如吉野町、三笠町;或以花草命名,如水仙町、白菊町,而以市民的名字作为街名的只有相生町这一例。

其实这里所说的相生,远不是一个普通的日本人,他全名是相生由太郎,他在寺儿沟一带创办了福昌华工公司,独揽大连港装卸业务,经营多种项目,他还担任日据时期的大连商工会议所所长。据称,当时的日本天皇对这位在海外"打拼"的"能干"的子民也是印象极佳,时常表彰他。

这位"能干"的天皇氏子民都干了些什么呢?他在寺儿沟修建碧山庄,俗称红房子,让万余华工蜗居于此;他强迫华工在没有任何劳动保护用具和安全设施的恶劣条件下从事超强度的劳动,每年装卸1000多万吨的货物;他疯狂敛财,华工一年下来没挣着钱,反而要倒贴……

20世纪80年代,在寺儿沟的居民区中发现一通碧山庄万灵塔石碑,质地为花岗石,碑身两侧有时任泰东日报社社长、汉学家金子平吉撰写的万灵塔记铭,共551字,铭文全是对立碑人相生由太郎的赞颂。金子平吉早年曾经同情和支持过中原地区辛亥革命,与宋教仁黄兴等革命党人为友,但是在日本殖民政策的浸淫下,也成为美化日本殖民统治的刀笔客。

靠压榨华工而大发横财的相生由太郎,晚年生活非常不顺,竟然瘫痪在床。风烛残年的相生由太郎在1926年把碧山庄和一万多名华工全部转让给了"满铁",福昌公司从此易手。四年之后,相生由太郎死在大连市,活了63岁。

曾经发达的油坊业

在保存至今、为数不多的反映寺儿沟福昌公司华工的照片中,有一张照片令人印象深刻,照片上一个中国劳工肩上扛了整整8块豆饼,每一块豆饼重达50斤。大连地方史学者韩悦行说,这是福昌公司规定每个中国劳工一次搬运量的最低标准,人们把这种劳工叫"扛大扛儿"。

大豆和豆饼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连港最常见的运输货物,韩悦行说:"日本国内为了发展农业,把豆饼用作肥料,也用豆饼喂牲口,可是日本国内根本不种大豆,所以就到东北地区掠夺。"

在大量大豆被运到日本本土的同时,日本人在寺儿沟一带开设油坊,把大豆加工成豆饼再运到日本。韩悦行说,为了刺激更多的人兴办油坊,加工大豆,他们还提出了优惠政策,比如三年不用纳税,先款后货等等,这也吸引了许多外地人来连从事油坊业,一时间寺儿沟地区遍布油坊。从1914年到1930年,油坊业成为大连市规模最大的行业,也让大连有了"油坊之都"的称号。

但是后来日本爆发经济危机,农业不景气,豆饼需求量减少,导致大连油坊业很快萎缩。"这就是殖民地工业的一个特点,日本需要什么,大连就生产什么,根本没有自主性。但是一些工人开始有了反抗意识,红房子里的一些工人就组织了地下放火团,把寺儿沟好几个日本人的油坊给点着了。"

地理环境

地理概况

寺儿沟地处大连市区最东端,东、北两边濒临黄海,北靠春华山,西边与荣民街和春和街道为邻,南边连接转山街道,面积5.2平方公里,以寺儿沟有轨电车站为中心,周边有二七广场温州市,贸易大世界等交通便利。

旅游信息

交通情况

有轨电车:201

联营:710

小公汽:526;529;501

公交:24;7;31;47

参考资料

寺儿沟——“老码头”扛起大连港.搜狐大连.2015-08-29

【大连旧影】码头星海公园碧山宿舍.瑞雪烹梅1120的博客.201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