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毛泽东开始提出以苏联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1956年党的八大也提出了正确的路线。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创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经济社会发展观的一次历史性飞跃。

基本点

这条总路线的基本点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在继续完成经济战线、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逐步实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条件下,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在集中领导、全面规划、分工协作的条件下,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通过这些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总路线的制定,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然而后来的执行过程中,表现出许多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现象,及对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尤其是在后来的宣传工作中,片面强调总路线的基本精神是“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快,这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等等,使“左”的指导思想蔓延,盲目求快压倒了一切,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不应有的严重损失。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从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上看是正确的,它集中地反映了中共八大关于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总任务,但由于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在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以后,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特别是在对总路线的理解、宣传和实践过程中,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片面地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结果欲速则不达,出现了好心办坏事的结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路线应该就是党现在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背景回顾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国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2011修正)成立之后,我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胜利地开展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抗美援朝战争和思想改造等五大运动,使屡遭战争创伤的国民经济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稳固,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经济社会一片升腾。第二,在人民政权得到稳固、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初步发展之后,我党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客观前提。第三,自1953年起,我党制订和实施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年,计划规定的各项经济指标提前并超额完成,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空前提高,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第四,1956年召开的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作出了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一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即将开始。第五,建国初期,由于我们缺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物质基础,不得不以苏联为借鉴。但是,经过几年实践,又发现苏联的经验有长有短。如果全盘照搬,必然会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不良后果。于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原地区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既借鉴别国好的和成功的经验,又不脱离自己的国情,探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便成为我党必须认真对待和着重思考的问题。第六,上世纪50年代中期,朝鲜战争结束,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受到重挫,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乃至世界各地的民主和民族独立运动空前高涨,国际形势趋向缓和。但以美帝为代表的西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由其构筑的新月型“反华”包围日渐拉紧。同时,苏共20大召开,修正主义思潮泛滥,中苏开始出现分歧,苏共领导推行的大国沙文主义日益膨胀,对我国经济政治的干涉和控制有增无减。于是,如何打破西方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有效抵制苏共领导对我国的干涉和控制,维护民族的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便成为摆在我党面前一项严肃而艰巨的任务。

上述国内国际的环境和形势,必然会对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路和决策,乃至对饱受近百年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苦难而刚刚获得新生并当家作主的广大人民的情绪产生极大影响。于是,赶超先进,摆脱落后,反对干涉和控制,打破封锁和包围,富民强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烈愿望和迫切心情便日益强烈起来。毛泽东同志多次在各种会议上分析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并向全党和全国发出“在大约几十年内追上或赶过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号召。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制定和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反思与改革

面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我们党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总结。

首先,反思从理论学习开始。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期间,为了使各级领导干部更多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以便更好地认识和纠正当时出现的一些错误倾向,毛泽东同志向中央、省区、地、县四级党委建议读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共产主义社会》和苏联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和1959年的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又重申这一建议和要求。1959年冬至1960年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又分别组织读书小组,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进行逐章逐节的学习和讨论。在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带领和推动下,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活动逐步展开,拉开了我党对几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进行总结的序幕。

在总路线的实施过程中,毛泽东同志以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的敏锐眼光,发现了生产和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并及时作了批评和纠正。在1959年2月召开的郑州会议上,毛泽东批评了“共产风”、积累率过高和管理中存在的浪费问题;在1959年4月29日的党内通信中,毛泽东批评了虚报浮夸、说假话的问题;关于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和综合平衡问题,毛泽东指出:“大跃进的重要教训之一,主要缺点是没有搞平衡。关于生产中只顾产值产量,不顾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问题,毛泽东指出:“多快好省也是两条腿,现在可以说是没有执行,或者说是没有很好地执行。”工业管理“特别要强调质量问题”, “不要图虚名而招实祸。”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的问题,毛泽东意识到:“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要那么十分急。十分急了办不成事,越急越办不成,不如缓一点,波浪式地向前发展。”毛泽东还检查了出现问题的原因,他说:“建国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对实际情况不大摸底了,大概是官做大了。我这个人就是官做大了,我从前在江西省那样的调查研究,现在就做得很少了。”他号召党政领导干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搞一个实事求是年。”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和问题的暴露往往是在造成一定结果之后,在总路线的实施过程中,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虽然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及时作了批评和纠正,但还是给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困难。为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高风亮节和博大胸襟,带头作了自我批评,坦率承担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同时,还要求把所犯错误传达到基层。

针对国民经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1961年1月召开的党的八届九中全会通过了“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方针。经过调整,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工业体系建设和技术创新有了较大进步,长期依赖进口的石油基本实现了自给,电子、核能、航天工业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恢复正常,财政收支平衡,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1964年底召开三届全国人大会议,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我国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已经全面高涨,整个国民经济已经全面好转,并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同时还提出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分两步走的战略思路。可惜的是,由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和林彪、四人帮的干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和分两步走的战略思路未能得有效实施和执行。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系统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做出了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确立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总方针。在我国制定的“六五”计划中,首次提出工农业总产值到2000年“翻两番”的战略规划。1982年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提出我国到2000年经济建设分两步走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1984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参加中外经济合作问题讨论会的中外代表时,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设想,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5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并阐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十二个重大关系。在改革开放的大思路下,我国经济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并创造了建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1979—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9%。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58478.1亿元,提前5年完成了原定国民生产总值2000年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20世纪的最后几年,虽然有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特大洪涝灾害的干扰,我国经济依然实现了较快增长。1996—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了9.6%、8.8%、7.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8.4%、7.6%、6.7%。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9396亿元,经济总量居发展中国家之首,世界排名第7位。进入21世纪,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95933亿元,经济总量进一步跃居世界第6位。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1725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101元,按官方汇率换算超过1000美元,达到1100美元,人民生活在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水平的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得到最多实惠的二十多年,是我国社会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二十多年,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国际地位明显提高、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二十多年。这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含的“必然”的认识,与以往相比,是全面得多和深刻得多了。在我国进行的伟大而艰巨的、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已经获得了较多的经验和自由。但是,在我们面前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在我国目前经济社会的运行中,也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例如: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粗放的增长方式未能根本转变,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仍在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质量和低效益并存的状况下进行,资源、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产业结构依然存在某种程度的失衡,技术创新能力仍然很低,本已缩小的地区经济差距和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和激烈市场竞争导致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产业结构变动、人口规模庞大、适龄劳动人口增多所引起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的社会利益关系重大调整和重组所导致的社会阶层分化日益加剧;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供给能力不足、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所导致的人们安全感系数降低;国际形势在总体上趋于缓和,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仍未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如何抓住机遇,应付挑战,加快发展,是我党面临的新课题。上述矛盾和问题,有些是我国长期和早已存在而未能有效解决的,有些是在近年来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新出现的,还有的是当今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最新提出的,如果得不到及时而有效地解决,不仅直接危及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也将危机我国的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然而,这些矛盾和问题不是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思路所能解决的,而必须在借鉴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探求新的思路、新的途径和新的方法。面对上述矛盾和问题,我们党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十五大上提出面向新世纪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十六大又对这一战略目标作了进一步确认和具体化。之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新的科学发展观

历史性飞跃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科学发展观,是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和实施,到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经济社会发展观的一次历史性飞跃。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相比,科学发展观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具有更加丰富、更加充实、更加新颖、更具时代意义的内容和持点。

第一,具有“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承续发展。

第二,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目标: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尊重、保障、依法保护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权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创造一个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文化社会环境。

第三,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推进经济结构优化、促进转变增长方式,逐步消除可能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切实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保护好、引导好、发展好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第四,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这就是:①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上来,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④下大力气解决“三农”问题,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⑤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⑥全面贯彻区域发展的整体战略,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⑦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开放,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努力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深层次问题。⑧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⑨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健全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推进,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全面发展。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五,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观念,即“以人为本的观念”、“节约资源的观念”、“保护环境的观念”、“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观念和经济社会统筹协调、持续发展的观念,等等。

第六,强调并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具体说来就是:“求真务实,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善于统筹,善于协调”,“以长远眼光谋划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发展,以科学态度抓好发展,更加自觉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工作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讲真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切实提高政策水平,切实提高工作水平,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主观主义,消除盲目性,增强自觉性。

在发展观上实现的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到科学发展观的飞跃,使我党跳出了传统发展观的框子,从不断地错误和挫折中走了出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还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更加充实、更加丰富、更加系统、更加完善、更加科学,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结论和启示

第一,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在这个历史的长河中,人的认识能力既具有至上性,又具有非至上性,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们认识能力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有限性和无限性的关系,正确地对待胜利和挫折,正确地对待成绩和缺点,耐心地听取来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和批评,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二,在人类认识史上,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要遵循人类认识运动的规律,敢于实践,勤于实践,一切经过试验,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获得正确的认识,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

第三,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具有客观实在性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性。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性的关系。要认真记取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7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中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忽视客观规律的沉痛教训。要反对拜倒在客观规律面前的悲观主义、奴隶主义和无所作为思想,更要反对脱离实际的急于求成思想和盲动主义。

第四,要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在实际工作中,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抓住事物的本质,才可对症下药,定下政策,解决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凡事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留有余地。不打无把握之仗,不做通过努力而办不到的事情。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既要反对主观主义,又要反对经验主义

第五,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同样,国民经济也是一个由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各个行业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在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制订和执行过程中,我们要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要尊重按比例发展规律,自觉地搞好综合平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第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阶段的连续性,同时还必须充分注意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阶段的区别,注意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一的原理。在这方面,我们既有正确处理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关系,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胜利前进的成功经验,也有片面强调不断革命,超越发展阶段,急于求成,盲目冒进,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重大挫折和困难的沉痛教训,必须牢牢记取。

第七,凡事都要作具体分析,既不要绝对肯定,也不要绝对否定,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为了保留事物发展中的好的积极的因素,把不好的消极的因素也保留了下来;或者,为了剔除事物发展中不好的消极的因素,把好的积极的因素也抛弃掉。要历史的辨证地看问题,不要绝对化。要坚持历史唯物论,反对历史唯心论,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参考资料

学党史·我打卡 ┃ 今日关键词 ——“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网易.2024-01-24

1958年:“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法院网.2024-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