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萃英
邓萃英(1885~1972年),字芝园,男,福州郊区台江乡竹屿村人,全闽师范学堂毕业。民国9年(1920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民国19年又为福建厦门大学校长,之后担任河南大学校长。他还当过福建省督学、教育厅科长、教育部首席参事、次长、河南省人民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等行政职务。1972年11月26日,邓萃英逝世,享年87岁。
人物生平
萃英先毕业于全闽师范学堂,后入日本东京师范学校读书,与林觉民等人过从甚密,并一起参加同盟会,曾担任东京同盟会福建支部长。毕业后又到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深造。辛亥革命后回闽执教,任福建师范大学校长。孙中山到福州市视事,萃英晋,起誓:“此生愿遵守同盟会誓约精神,专心从事教育”。民国9年(1920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民国19年又为福建厦门大学校长,之后担任河南大学校长。他还当过福建省督学、教育厅科长、教育部首席参事、次长、河南省人民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等行政职务。赴台湾后仍从事教育工作,被推崇为“当代儒宗”和“新闻学”的代表人物。
1912年5月15日,教育部令改京师优级师范学堂为北京高师,并以“研究专门学术、造就师范与中等学校教师及教育行政人员”为宗旨,由陈宝泉任校长。1915年四五月间,邓萃英出席于天津市召开的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一届年会,期间与陈宝泉相识,并受其推荐,于是同年9月到北京高师任教,教授“论理”课。1916年,邓萃英被推选为北京高师校友会德育部干事长;1917年1月,又担任学校数学物理部教务主任。
1917年5月曾和黄炎培、梁启超、张謇、蔡元培、张元济等48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随着邓萃英在教育界地位声誉日著,1918年8月,他和杨荫榆等被教育部派为首批考选的教员赴美留学,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校学习,师从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年)、孟禄(Paul Monroe,1869-1947年)等学习教育哲学等理论。1919年2月8日,教育部令尚在美肄业的邓萃英为参事,不久邓萃英回国,并于7月19日到教育部任事。
1920年7月3日至8日,他出席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届年会;10月1日,作为教育部参事受教育部所派和视学黎惠中参加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六届年会,就便调查福建教育状况;12月至1921年5月担任厦门大学首任校长。1920年12月24日,邓萃英至北京高师就职,并于当天在学校风雨操场发表就职演说。12月28日,邓萃英主持全校主任会议,议决通过了《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内部组织暂行简章》。
1921年9月26日,邓萃英辞去了北京高师校长职务。10月初,邓萃英随外交团从上海出发赴美。邓萃英虽然不再任校长一职,但他仍继续任北京高师教员数年,并于1922年10月7日,被教育部委任为兼代教育次长。
1972年,在台北市病逝。
参考资料
校史人物志|邓萃英:此生专事教育.微信公众平台.2024-03-31
邓萃英与北京高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2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