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经绥
杨经绥,男,1950年6月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7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勘探系,1992年毕业于加拿大达霍西(Dalhousie)大学并获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人物经历
杨经绥现任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项目(CCSD)总地质师,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委员会(ICDP)专家组成员,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中国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和岩石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岩石学结合大地构造学的研究,重点研究青藏高原地体边界、中央碰撞造山带的超高压变质岩、蛇绿岩和地幔岩。
首先在青藏高原北部柴北缘鱼卡发现榴辉岩,在柴北缘都兰发现榴辉岩和含柯石英片麻岩,建立了中国西部一条长350km的早古生代超高压变质带,该发现开辟了我国西部超高压变质岩研究的新热点。2002年在东秦岭北带秦岭群的榴辉岩和片麻岩的锆石中发现微粒金刚石,据此在中国中部确定一条新的早古生代超高压变质带。秦岭超高压变质带的发现,为中国西部的超高压变质带延至东秦岭提供了关键科学证据。据此提出沿中央造山带存在4000km长的早古生代和印支两期超高压变质作用事件的巨型超高压变质带的大思路。柴北缘和东秦岭两条超高压变质带已被国际超高压权威标注在新的全球超高压变质带分布图上,为推进超高压变质带研究和中国重大关键构造问题解决做出重要贡献。
在青藏高原研究中,建立东-西昆仑阿尼玛卿和库地蛇绿岩的古特提斯板块体制,厘定青藏高原北部基本构造格架;对比祁连-阿尔金地体南北早古生代双俯冲带及西藏雅鲁藏布江和喜马拉雅山脉双俯冲带,提出板块双俯冲作用的机制;提出东昆仑山脉德尔尼Cu-Co矿床的海底热液成因等方面做出创新性成果。
2006年在拉萨市地体中新发现一条榴辉岩带,认为该榴辉岩带是中国境内新发现的一条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榴辉岩的原岩为一套典型的大洋玄武岩;榴辉岩的变质年龄为晚石炭纪早二叠纪。由此从拉萨地块中新厘定出一条古缝合带,代表古特提斯洋盆的残留。该发现改变了对青藏高原地体划分和构造格架、以及演化历史的认识。
在西藏罗布莎蛇绿岩的铬铁矿中首次发现柯石英、蓝晶石和硅金红石等超高压矿物;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的超基性岩中发现具有球状外形的Fe-FeO-四氧化三铁特殊矿物组合;在极地乌拉尔蛇绿岩铬铁矿中发现金刚石带超高压矿物,这些特殊矿物的发现深化了深部地幔矿物学和地幔动力学的研究。
杨教授负责和参加了十余项国家级、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多次在国际会议上担任召集人和做特邀报告,也多次组织了国内和国际会议。合作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3部,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获科协优秀论文奖和国土资源部科技二等奖排名第一。2003年获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宣传部、教育部、统战部、科学技术部六部委颁发的《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6年获国土资源部“十五”期间先进个人称号,2007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主要成果
杨经绥主要从事青藏高原和造山带的岩石学与大地构造学研究。他在蛇绿岩铬铁矿中发现原位金刚石,证明其是自然界中一种新的产出类型,命名为“蛇绿岩型金刚石”;在全球多个板块缝合带的蛇绿岩中发现大量超高压和强还原矿物组合,建立俯冲物质深地幔循环和铬铁矿深部成因模式,开启了研究深地幔物质的一个重要新窗口。此外,他还发现和厘定了中国柴北缘、东秦岭和西藏松多等3条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厘定东昆仑山脉阿尼马卿和西昆仑库地古生代蛇绿岩组合,为建立高原北部古板块体制的演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负责项目
1995-1996 青海省东昆仑南缘德尔尼Cu-Co矿床的成因,留学人员归国基金
1996-1998 东昆仑德尔尼蛇绿岩及Cu-Co硫化物矿床的成因,中国地质调查项目
1998-2002新生代碰撞变形与过程,科技部“973”课题
1999-2000 基础地质调查多媒体专业指南编写与制作,中国地质调查项目
2000-2002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地区的基本构造格架及成矿背景研究,中国地质调查项目
2000-2002 地幔超高压矿物及其形成环境和构造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01-2003 中国巨型超高压变质带及南北板块汇聚,国土资源部重点项目
2003-2005 祁连-阿尔金造山带早古生代俯冲碰撞杂岩带的组成,动力学及成矿效应,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
2003-2008 板块会聚边界地幔岩及地幔行为,科技部“973”课题
2006-2008 蛇绿岩铬铁矿中超高压地幔矿物群和地幔动力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2006-2008 青藏高原南部地幔岩和铬铁矿成因,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
2007-2010 中国巨型中央造山带的复合造山动力学,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
2007-2011 塔里木盆地周缘古生代板块构造格架及地球动力学背景,中石化基础研究项目
报告和会议
国际会议特邀报告:
2008.8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IGC)
2007.12美国地球物理学年会(AGU)
2007.10乌克兰国际地质年会
2006.12美国地球物理年会(AGU)
2001.8美国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举办的第11届V.M.Goldschmidt Conference;
国际会议上担任召集人:
2008.8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IGC)
2007.12美国地球物理学年会(AGU)
2006.12美国地球物理年会(AGU)
2006.6新加坡亚洲大洋洲地质年会(AOGS);
2004.12年美国地球物理年会(AGU);
1996.8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IGC);
客座访问、讲学和邀请学术报告:
2008.4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讲课
2006.6德国海德堡大学学术报告;
2006.2加拿大达霍西大学学术报告;
2005-2006美国斯坦福大学高级访问学者1年;
1999-200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客座教授;
2002.3受邀请去台湾成功大学客座讲学1个月;
2002.3台湾大学、中央大学、成功大学、中央地质调查所学术报告;
2001.9受邀香港大学访问学者1个月;
2001.9香港大学学术报告;
1999.1加拿大达霍西大学学术报告;
1998.3受邀请去台湾成功大学客座讲学1个月;
1997.9香港大学学术报告;
获奖情况
1. 2007年杨经绥负责的自然基金和地调项目“蛇绿岩铬铁矿中超高压地幔矿物群和地幔动力学研究”和“青藏高原南部地幔岩和铬铁矿成因研究”项目被评选为2007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中的第一名。
2. 2007年杨经绥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3. 2007年杨经绥负责的地质调查项目科研成果“中国境内可能存在一条新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青藏高原拉萨地体中发现榴辉岩带”被评选为2006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中的第九名。
4. 2006年杨经绥获国土资源部“十五”期间先进个人称号。
5. 2006年杨经绥负责的国土资源部“十五”重点科技项目《中国巨型超高压变质带及南北板块汇聚》获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技技术奖”二等奖。
6. 2005年杨经绥个人获国土资源部颁发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7. 2004杨经绥负责的《中国中央碰撞造山带与超高压变质作用》项目被评选为2004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中的第三名。
8. 2003年杨经绥个人获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宣传部、教育部、统战部、科学技术部六部委颁发的《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
9. 2003年杨经绥等发表的论文杨经绥,许志琴,裴先治,史仁灯,吴才来,张建新,李海兵,孟繁聪,戎合,2002,秦岭发现金刚石:横贯中国中部巨型超高压变质带新证据及古生代和中生代两期深俯冲作用的识别,地质学报,76(4):484-495。》获《中国科学技术学会》第二届优秀科技论文奖。
10. 2002年杨经绥等发表的论文《杨经绥,宋述光,许志琴,吴才来,史仁灯,张建新,李海兵,万渝生,刘焰,邱海峻,刘福来,ShigenoriMaruyama。2001,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古生代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中发现典型超高压矿物——柯石英,地质学报,第75卷,第2期,p:175-179。》获中国地质学会(1992-2002)优秀论文奖。
媒体报道
1. 2006年12月12日《国土资源部》头版报道杨经绥等在西藏自治区的新发现,题目是《我国青藏高原发现榴辉岩带》。
2. 2006年12月12日《科技日报》头版报道杨经绥等在西藏拉萨发现一条新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题目是《西藏拉萨地体发现榴辉岩带:地层深部物质“跑”出地面》。
3. 2006年3月18日《地质勘察导报》第3版专题报道《洞穿地球深部奥秘: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研究员杨经绥》。
4. 2005年8月19日《科技日报》第6版《前沿人物》栏目专题报道《杨经绥:干地质因为我喜欢》。
5. 2005年6月10日《国土资源报》头版报道杨经绥等在在大陆科学钻探钻孔中首次发现地球上罕见地幔矿物,题目是《我科学家在地球上首次发现铁磷合金矿物》。
6. 2005年2月中央电视台10频道播出杨经绥专题报道《阅读岩石》。
7. 2003年9月30日,《科技日报》头版中国新闻名专栏《最新发现与创新》报道,《秦岭金刚石来头不小:为大陆动力学研究提供关键性证据》。
8. 2002年11月5日,中央电视一台新闻节目播报《秦岭发现金刚石》新闻报道。
9. 2002年10月25日《中国国土资源报》头版报道《秦岭首次发现金刚石-科学家认为中国存在一条巨型超高压变质带》,并配短评“新的亮点”。
10. 2000年11月20日新华出版社发通稿《4000km拼合线横贯东西》,全国报刊、电台、电视台播报。
中文专著
1.许志琴,杨经绥,李海兵,张建新,吴才来等,造山的高原.2007.2.白文吉,周美付,P.T.Robinson,方青松,张仲明,颜秉刚,胡旭峰,杨经绥。西藏自治区罗布莎豆荚状铬铁矿、金刚石及伴生矿物成因.地震出版社北京,2000:98.
3.姜春发,杨经绥,冯秉贵,柴耀楚。昆仑山脉开合构造。地质出版社。北京,1992:224.
人才培养
人才建设
杨经绥经常强调,对于事业的发展而言,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必须注重人才梯队的构建,精心培育接班人。即便拥有众多项目和充足资金,缺乏人才支持,一切也都无从实现。要善于识别和发掘人才,通过重大项目的实践来锻炼和培养人才。老一辈应当给予年轻人更多的机会和激励,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同时,要进一步优化沟通交流机制,充分发挥每位人才的作用,集思广益,共同为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献计献策。
培养成果
杨经绥已经培养了超过40名博士和硕士,其中包括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研究员熊发挥等。
社会职务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杨经绥的父亲是一名大学经济学教授。杨经绥从小就继承了父亲对数字的敏锐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时代,数学、物理和化学是他最喜爱的科目。他在杭州市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父母对杨经绥非常信任,从不过多干预他的兴趣爱好。家庭的宽松氛围与优美的自然环境,使杨经绥在小时候能够广泛接触各种动植物。他最享受的时光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河边垂钓,或是到郊外捕捉蟋蟀科。
参考资料
杨经绥.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2024-08-16
院士杨经绥:开启探寻地球动力奥秘的新窗口.中国地质调查局.2024-08-12
杨经绥.浙江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2024-08-12
地质研究所参加美国地质学会年会.中国地质调查局.2024-08-12
中国地质科学院60年历程回顾.中国地质调查局.2024-08-12
杨经绥.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2024-08-12
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成立全国区域地质调查专家委员会的通知.中国地质调查局.2024-08-12
国土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召开2019年学术研讨会.中国地质调查局.2024-08-12
杨经绥.何梁何利基金.2024-08-12
杨经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08-12
三位院士受聘广州海洋局双聘院士.中国地质调查局.2024-08-12
与青藏高原的不解之缘——记“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获得者、地质学家杨经绥.中国地质调查局.2024-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