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墓
董仲舒墓,又称虾蟆陵,是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墓葬,位于碑林区和平门内下马陵街。
墓地占地面积约为4.5亩,现存圆丘形封土,底径6米,高2.5米。墓前立有墓碑,墓后数米处是一座六角凉亭,以及近代建设的聂氏宗祠三间。
据记载,刘彻出于对董仲舒的尊敬,每次经过此处都会下马,民间因此称之为下马陵。唐人韦述的《两京新记》中对此也有记载:“汉武帝至墓前下马,故曰下马陵。”
20世纪50年代此墓损坏严重。现封土残高2米,封土前有西安市人民政府所立青石保护标志。1956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由来
董仲舒去世后,汉武帝亲自为他选择安葬之地,并在陵前修建董子祠。据记载,刘彻出于对董仲舒的尊敬,每次经过他的两周王陵时,三十丈之外,便下马步行,随从臣子照例这样做。从此后也便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骑马者,乘轿者,凡经过董仲舒的墓前,都要下来步行。下马陵的名称便由此产生。
文献记载
唐人韦述的《两京记》,唐元和年间李肇的《唐国史补》,北宋时期的宋敏求的《长安志》,元代骆天骧的《类编长安志》,明代《大明一统志》中均持此种观点。
明代迁移
明代嘉靖年间,陕西省巡按都御史赵廷锡将城外“虾蟆陵”处董子祠移建于西安市城内今和平门内西侧路北,并在祠后起冢为坟,称作董仲舒墓。康熙六年,咸宁市知县黄家鼎在此重建聂氏宗祠三间,并在大门外立石,上书“下马陵”三字,门额刻“董子祠”三字。
保护状况
1949年以前董仲舒的后裔曾在董墓中发现汉简,因不认识文字又复埋简于墓中,而两周王陵长期被胡宗南作为官邸。
1987年拨款修葺,1989年增建了陵园门楼。因董仲舒墓位于兰州军区西安和平路干休所内,正殿长期被作为老干部活动中心使用,后被出租做摄影室,不对游人开放。
位置争议
董仲舒墓的确切位置,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其墓位于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内,即唐代长安城长乐坊的蛤蟆陵,此说得到《两京记》等史料的支持。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董仲舒墓应在陕西兴平县茂陵附近,这一说法见于《汉书·董仲舒传》。近年来,倾向于后者的学者逐渐增多。
此外,有观点认为董仲舒墓位于和平门内,这一看法自明代起即为官方所持。但据学术考证,和平门内的董仲舒墓实际上是明代嘉靖年间由赵廷锡等人迁移至此。
相关传说
关于“下马陵”的位置与长安城的建设,历史上流传着一种说法。据称,在明朝初期,秦王朱樉驻守关中,并主持了长安城的重建工作。在重建过程中,朱樉曾下令将“下马陵”排除在城墙之外。然而,城池建成后,“下马陵”却意外地位于城内。朱樉对此极为不满,传说中他不仅对监工进行了处罚,还下令拆除已建好的南城墙,并在“下马陵”以北重新修建。经过三年的工程,当朱樉再次巡视时,“下马陵”依然位于城内。这一过程被反复进行,导致“下马陵”始终未能被排除在城外,而长安城的南大街也因此变得越来越短。
参考资料
第二节 名人墓.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2024-08-14
明代西安下马陵方位变迁考——兼论董仲舒墓所在地之争|刘....网易.2024-08-14
历史文化 - 通许县人民政府_通许县重点新闻网站.通许县人民政府.2024-08-14
下马陵的前世今生! .搜狐.2024-09-09
第五节 茂陵陪葬墓与墓主.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官网.202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