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秋海棠
宜山秋海棠(学名:Begonia yishanensis Ku)属于秋海棠科秋海棠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形态特征
宜山秋海棠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状茎长且横走,直径约为5至7毫米,节间较疏,可达10毫米,幼时被褐色长毛覆盖,后期脱落近无毛,节处被膜质褐色鳞片包裹。叶自根状茎抽出,具有柄,叶片两侧极不相等,轮廓接近圆形,长约4厘米,宽4.5至5厘米,先端圆钝,基部斜心形,窄侧呈圆形,宽约1.5厘米,宽侧向下延长1.8厘米,宽3.8厘米,呈宽圆耳锤状,边缘有密集的浅三角形齿,齿尖带有芒。叶面上方为褐绿色,下方颜色较淡,幼时两面密被弯曲长毛,后期减少并散生弯曲长毛。叶柄长3.2至4厘米,密被卷曲长毛。托叶膜质,宽卵形,长7至9毫米,宽4至6毫米,先端钝,具短芒,边缘有细密之齿,齿尖带芒,脱落。雄花未见;雌花(盛开期已过):红色(根据记载),约4朵,组成2至3回分枝的二歧聚伞状;花序梗长9至12厘米,首次分枝长5至10毫米,花梗长1至1.5厘米,均无毛;花被片3,外面2枚大,近圆形,或宽卵形,长约10毫米,宽8至9毫米;内面1枚小;子房1室,具3个侧膜胎座,每胎座具2裂片,花柱3,仅基部合生,在其上部加粗,柱头膨大,呈半个环状,并带刺状乳头。蒴果(未成熟)下垂,果梗长1至1.5厘米,无毛;轮廓倒圆锥状,长1.2至1.5厘米,无毛,具不等3翅,大的长5至7毫米,另2个较窄,均无毛;种子极多数,小,淡褐色,光滑。果期12月。
生长习性
宜山秋海棠适宜在19至24摄氏度的环境中生长,冬季最低温度不应低于10摄氏度。它对光照反应敏感,通常在晨光和散射光下生长良好,而在强烈阳光下易造成叶片灼伤。宜山秋海棠喜欢排水良好的环境,如腐叶土层丰富的林下或岩石缝隙中,这些条件对其根部生长和发育极为有利。最适宜的土壤pH值为6.5至7.5的中性土壤。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中国广西(宜州区)地区。
病虫
叶斑病
由斑点病菌引起的叶斑病是秋海棠的一种常见病害。此病害的症状包括叶片边缘坏死和叶片斑点,几乎所有的秋海棠品种都会受到影响。预防措施包括在植物扦插繁殖初期尽可能避免感染病菌,及时销毁患病植株,减少植株顶部灌溉,以及适当降低肥料浓度。
灰霉病
由葡萄孢菌引起的灰霉病主要影响秋海棠的下部叶片,特别是根状茎处与基质接触的位置。被害区域会出现黑褐色的坏死斑点,随后变为水渍状。当夜间温度低、白天温度高且湿度高的时候,病原孢子生长迅速,受害叶片上会长出灰绿色的霉状物。为了控制灰霉病,可以通过促进叶片快速干燥、降低温室内的空气湿度等方式。
根腐病
由腐霉菌引起的根腐病会导致扦插苗的根系脆弱、叶片变黄。诊断方法是观察茎部和根系是否有黑色糊状物,这种物质可能从插条基部蔓延到茎和叶片。根部和茎段的腐烂常常成片发生,通过栽植床传播给健康插条的风险较大。预防措施包括使用无菌材料繁殖,对上盆基质和栽植床进行消毒,以及减少水的灌溉量以促进根的健壮生长。
猝倒病
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猝倒病会在发病后产生褐色霉状物,这些霉状物可以从盆土延伸到植株上。可通过观察植物根状茎部产生的红褐色、类似蜘蛛网的立枯丝来诊断。控制方法包括使用不同种类的杀菌剂进行喷洒,通常是通过土壤灌溉的方式来实施。
枯萎病
由白绢病病菌引起的南方枯萎病会影响植株的多个部位,但在叶片和茎部最为明显。最初表现为茎段与介质接触处的水渍状病斑,之后在叶片表面或基质上形成扇形的霉状物,初始为白色,后转为黑褐色。温暖条件下,感染可能导致插条腐烂。预防措施包括隔离和销毁受影响的植株及容器,以及使用适当的杀菌剂进行治疗。
参考资料
宜山秋海棠.植物智.2024-10-29
宜州秋海棠.美篇.2024-10-29
宜山秋海棠.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