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秋海棠

秋海棠

秋海棠(拉丁学名:Begonia grandis),别名无名相思草、无名断肠草、八香、日本秋海棠。属秋海棠科(Begoniaceae),秋海棠属(Begonia),原产于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马来西亚、印度也有分布。

秋海棠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茎高达60厘米,近无毛。茎生叶宽卵形或卵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具不等大三角形浅齿,齿尖带短芒,上面常有红晕。花葶无毛,花粉红色,较多,(2)3~4回二歧聚伞状,基部常有1小叶,无毛,苞片长圆形,早落,雄花花梗长约8毫米,无毛,花被片4,外面2枚宽卵形或近圆形。内面2枚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无毛。蒴果下垂,长圆形,无毛,具不等3翅,大翅斜长圆形或三角状长圆形。种子极多数,小,长圆形,淡褐色,光滑。

秋海棠具有较大的观赏价值、医用价值及文化价值。秋海棠具有很强的视觉美感,观赏价值甚高。此外,秋海棠的根茎、果、花以及叶都可作为药材,秋海棠根具有化的功效,秋海棠果具有解毒和消肿的功能。秋海棠花主治皮癣疾病。秋海棠茎叶能够起到解毒消肿;散瘀止痛的作用。秋海棠还被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写入诗词歌赋和散文小说中,同时也能在传统绘画、瓷器方面见到秋海棠的身影。

栽培历史

秋海棠在中国已有大约千年的栽培历史,宋代《采兰杂志》中已有相关记载。根据日本文献记载,在江户时代宽永年间(1624~1644)秋海棠第一次被从中国传入日本,随后在日本很多地方大规模自然化,秋海棠绽放时在野外形成十分壮观的景象。1791年Dryander最早将秋海棠的学名Begonia grandis发表在Transactions of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1:163。1804年,William Kerr在中国发现秋海棠并将其引种栽培至英国,随后,欧美各国不断从中国、日本大规模引种栽培。秋海棠被作为观赏植物时常出现在欧美各国的很多植物园以及私家庭院。

药用历史

秋海棠作为一种中草药药材在中国拥有悠久的用药历史,其中包含多种活性成分,药用记载可溯源至1765年赵学敏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已有两百多年历史。还有众多记载秋海棠药用价值的书籍,《陆川本草》(作者及出书年代不详)、《脉药联珠药性考》,《陕西中草药》,《贵州民间方药集》、湖南药用植物资源、《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等均有记载。秋海棠全草,包括根、茎、叶、花和果实均可入药。以根为主,指其块茎部分。

形态特征

根状茎近球形,直径8~20毫米,具密集而交织的细长纤维状之根。茎直立,有分枝,高40~60厘米,有纵棱,近无毛。

茎生叶宽卵形或卵形,长10~1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叶大,叶形规则美观。具不等大三角形浅齿,齿尖带短芒,上面褐绿色,常有红晕,下面色淡,带红晕或紫红色,掌状7~9条脉,带紫红色,具疏短毛。幼时散生硬毛,老时近无毛,沿脉散生硬毛或近无毛:叶柄长4~13.5厘米,近无毛。

花葶高达9厘米,无毛:花粉红色,较多,(2)3~4回二歧聚伞状,花葶基部常有1小叶,无毛;苞片长圆形,早落;雄花花梗长约8毫米,无毛,花被片4,外面2枚宽卵形或近圆形,长1.1~1.3厘米,内面2枚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7~9毫米,无毛;花丝基部合生:雌花花梗长约2.5厘米,无毛,花被片3,外面2枚近圆形或扁圆形,长宽约1.2厘米,内面1枚倒卵形,长约8毫米;子房无毛,3室,中轴胎座,每室胎座具2裂片,花柱3,柱头常2裂或头状或肾状,螺旋状扭曲,或U字形带刺状乳头。

果实、种子

蒴果下垂,长圆形,长1~1.2厘米,无毛,具不等3翅,大翅斜长圆形或三角状长圆形,长约1.8厘米,另2翅窄三角形,或2窄翅呈窄檐状或无翅,近无毛。种子极多数,小,长圆形,淡褐色,光滑。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在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马来西亚、印度均有分布。

中国分布

秋海棠原产于中国,分布在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陕西省四川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湖北、安徽、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等地。

生长习性

秋海棠不仅生长海拔跨度大,从海拔100~1100米。生长环境还很特殊,秋海棠生长在石灰岩石壁、石缝隙和岩石上以及石灰岩基质土壤上,因此较为耐贫瘠,对水分胁迫和高温胁迫具有极高的承受力,但是无法承受阳光直射,所以分布仅局限于空气湿度大,即多雨潮湿、多林阴暗的环境。花期为7月。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种子繁殖

种子一般在8月后才渐渐成熟,由于气温变凉、植株变黄枯萎,果实随之变干燥形成裂缝,种子在风力或动物接触等外力作用下掉落地上。之后在春季,在达到29℃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并经过至少2~3次8小时长日照种子才会萌发生芽。

珠芽繁殖

此外,秋海棠植株几乎每个叶腋处都常生长几个到10多个珠芽,这些珠芽会随着植株成熟衰老而脱离母体,只要可以安全越冬,在来年春季雨季来临时同样可萌发并发育成完整植株。

块茎繁殖

秋海棠也可通过增加块茎的数量实现增殖,新球茎在主球茎上形成、发育成新植株,随后主球茎的水分和营养不断转移到新个体而最终自然衰亡。

功用价值

观赏价值

秋海棠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并且拥有罕见的白花品种。花朵绽放时色彩鲜艳且拥有较长的花期,能够营造出较强的视觉美感。因此出现在各国的植物园、公园和私家庭院等场所。

药用价值

秋海棠具有极高的医用价值。秋海棠的根、茎叶、花以及果都可做为药材进行使用。秋海棠根具有化瘀,止血及清热利湿的功效。秋海棠果具有解毒和消肿的功能。秋海棠花味苦,主治皮癣疾病。秋海棠茎叶能够起到解毒消肿;散瘀止痛的作用。

文化价值

秋海棠作为创作题材呈现在画作和瓷器中。其中,齐白石、张大千、吴昌硕李苦禅等等大师就留下很多秋海棠名画且十分名贵,如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的齐白石戊寅(1938年)的《秋海棠行书七言诗》成扇纸本。此外,瓷器中包括从清朝的“粉彩秋海棠小碟”到现代的茅台酒酒瓶都能见到秋海棠的形象。

相关分类

《中国植物志(FRPS)》将秋海棠认定为一个原亚种:秋海棠(B.grandis subsp.grandis Dry.);两个亚种:全柱秋海棠(B.grandis subsp.holostyla Irmsch.)、中华秋海棠(B.grandis subsp.Sinensis(A.D.C.)Irmsch.);三个变种:单翅秋海棠(B.grandis var.unialataIrmsch.),刺毛中华秋海棠(B.grandis var.puberula Irmsch.)和柔毛中华秋海棠(B.grandis var.villosaT.C.Ku)。但FOC仅接受1原亚种、2亚种,即秋海棠(B.grandis subsp.grandis)、全柱秋海棠(B.grandis subsp.holostyla Irnasch.)及中华秋海棠(B.grandis subsp.sinensis(A.D.C.)Irmsch.)。相关学者就《中国植物志(FRPS)》与FOC之间的差异经过综合研究得出以下两个更具有说服力的原因。1、《中国植物志》和FOC依据形态学对秋海棠的种下单位划分本身就不合理;2、或许秋海棠并不存在确定的亚种,可能由于发生广泛而频繁的基因交流,形成了一个复合体。

常见栽培品种

四季秋海棠

四季秋海棠应用最广、量最大,为世界第6大地被植物。四季秋海棠茎直立,稍肉质,单叶互生,有光泽,卵圆至广卵圆形,聚伞花序腋生,具数花,花红色,淡红色或白色。

中华秋海棠

中华秋海棠外形似金字塔形,花序较短,呈伞房状至圆锥状二歧聚伞花序;花小,雄蕊多数,整体呈球状。花柱基部合生或微合生,有分枝,柱头呈螺旋状扭曲,稀呈U字形。

单翅秋海棠

单翅秋海棠的蒴果单个翅特大,长圆形或三角状长圆形,顶端微急尖,上方之边呈平的,下方之边从上向下斜。

延伸文化

秋海棠被中国历代文人墨客作为抒发情感的意象融入作品中。其中,《采兰杂志》就将秋海棠比拟为别离伤感之花。此外,因为秋海棠娇小柔媚的外形与断肠花的别名,刚好契合了旧时代女性的性格特征和社会角色,因此也更受当时女性的青睐。例如,清代女诗人何佩芬(生卒年不详)《秋海棠用渔洋山人秋柳四首韵》之四:“绿肥红瘦总堪怜,泪洒胭脂欲化烟。不占春光仍烂漫,纵无秋思也缠绵。静含清露刚三日,艳绝西风又一年。翻羡紫薇高格好,株株占得凤池边”。清代女诗人赵韵卿(1814~1894)《诉衷情·病起看秋海棠》:“碧梧庭院凉意逗衣簧。为忆海棠开未,呼裨卷帘钩。扶薄病,怯惊秋,西风萧瑟,花怜人瘦,人比花愁”。

参考资料

秋海棠 (qiū hǎi táng).植物智.2023-05-15

..2023-05-15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2023-05-15

..2023-05-15

秋海棠.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3-05-15

..2023-05-15

..2023-08-24

..2023-08-24

..2023-08-24

..2023-05-15

..2023-05-15

..2023-05-15

四季秋海棠.plantplus.2023-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