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旌德县志

旌德县志

旌德县志,始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知县李瞻的《旌川志》。元代大德二年(1298),县尹王祯主修并采用他自己创制的木活字印刷的《旌德县志》是中国第一部活字版印刷的地方志书,也是全世界第一部用木活字印刷的书籍。

明清时代,修志盛行。旌德县复于明代永乐成化万历清代顺治乾隆爱新觉罗·颙琰爱新觉罗·旻宁年间七修志书,并有万历、顺治、乾隆、嘉庆、道光五种旧志流传至今。这些旧志保存了大量的地方史料,是先辈流传下来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道光六年(1826)之后的160多年中,修志之事然无闻。民国期间,县政府虽也曾开馆修志,但有始无终。

凡例

一、《旌德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四项基本原则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二、本志详今略古,着重记述本世纪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正文简称“建国后”)的史实地情。下限一般截至1987年,大事记延伸至1990年。

三、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录、图、表等表现形式。志首概述,总摄县情,统揽全书;大事记以编年体或纪事本末体纵叙置县以来的重大事件,彰往昭来;志书主体按章、节、目、子目等层次横排纵写,依地理、人口、政治、经济、文化、民俗、人物为序设各专业志,以事设章,不按部门分类;附录殿后,辑文存史;表格随文,互为补充。行文采用记述性语体文。

四、对历代职官、行政建置、地名等多沿用旧称,酌注现名。党、政、军等组织名称首次出现时用全称,重复出现多用简称。历史纪年沿用原年号,夹注公元纪年。文中“50年代”、“80年代”等均为本世纪年代,“解放后”则专指1949年4月24日~10月1日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五、计量单位多换算成法定标准计量单位,少数不便或不宜换算的仍用旧制。建国后的数据一般以统计部门资料为准,少数专业数据由有关单位提供。工农业总产值、社会总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均已折为1980年不变价。数字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七部门公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书写。

六、入传人物以本籍为主、进步人物为主、近代现代人物为主,排列以卒年为序。传主均系有较大影响的已故人物。经政府认定的革命烈士以名录记之。生者在正文中以事系人。

七、本志所用资料,选自旧志、档案、图书、报刊及口碑资料,以各部门专业志为主。为简略文字,引文多不注明出处。政区图主要依据安徽省测绘局近年新版地图绘制。

纂修始末

旌德县在璀璨的历史文化熏陶下,有悠久的修志传统。从南宋绍熙五年(1194)到清代爱新觉罗·旻宁六年(1826)的630多年中,曾九修县志,平均每70年就有一部新志书问世。自道光六年至今,县志停修已有一个半世纪。

本世纪50年代末,在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倡议下,全国掀起了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热潮。旌德亦曾筹谋其事,但未竟其功。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盛世修志,风卷神州。1982年8月27日,中共旌德县委根据上级指示,成立“旌德县地方志编委员会”暨办公室,负责新县志的编纂工作。1984年8月,县长欧阳季元发布征集修志资料的布告,县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编修《旌德县志》的决议”,全面展开了本县修志工作。

1982年8月~1986年12月,主要是组建机构,搜集资料,发动各单位编写专业志。1984年9月,县政府召开全县第一次修志工作会议,按照县地方志办公室初拟的篇目,向52个县直单位下达编写专业志或资料汇编的任务。1985年2月,县政府任命田帧葆为《旌德县志》主编,同年9月又任命其为县志办公室主任。1986年1月,县政府召开第二次修志工作会议,总结、表彰和督促专业志编写工作。会后,全县修志事业迅速发展,修志队伍增加到100余人,年底有30部专业志完成初稿。

1987年1月~1989年12月,编纂县志初稿。1987年1月,县政府召开第三次修志工作会议,决定在继续编写专业志的同时,县志办公室于3月开始初纂。7月,完成《大事记》、《地理编》、《社会编》,《人物编(上)》和《人口编》5部初稿,并于下旬举办旌德县首次修志成果展览。参加展出的有5部初稿、30余部专业志稿和一大批修志资料、历史文物、名人字画。通过展览,再次促进了全县修志工作。到年底,又有一批初稿和14部专业志完稿。1988年4月,田帧葆同志不幸病逝,使本县修志工作一度受到影响。1989年4月,县委确定由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欧阳明德兼县志办公室主任。5月,调整县志编委会,并聘任陈文浩为总编,卢达杰、姚卓华为副总编,确定在已有20%初稿的基础上,年终完成县志全部初稿的目标。在全县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夏天爽县长批准追补修志经费,解决了修志难题。全体编纂人员一鼓作气,苦战半年,终于如期完成了《旌德县志》初稿,并打印成册。

1990年1月~1991年5月,修改评议、总纂定稿。1990年初,县志办公室将初稿送省、地和黄山市志办以及本县六大班子负责人、编委会成员审阅,得到他们的关心、重视和指导。省志办业务指导处及宣城市、黄山市志办都对志稿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2月,陈文浩同志因健康原因主动请求辞去总编职务。县政府研究决定由欧阳明德任《旌德县志》总编,姚卓华任第一副总编,陈文浩为编纂顾问。此后,重新拟定篇目、修改初稿,8月形成评议稿。10月中旬,县政府举行《旌德县志》评稿会,省、地与会领导、专家、兄弟县市修志同行对评议稿作了热情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宝贵的修改建议。评稿会后,县志编委会、审稿组、县直各单位也都反馈了审阅意见。县志办公室综合各方评议,再易篇目,制定总纂方案。从1990年12月至1991年5月,编纂人员按总纂方案进行第三次全面修改,并由姚卓华统稿合成,洪华生考订数据,周邦宁核实校勘,欧阳明德全面审定。

1991年6月~1992年12月,报审、定稿、出版。1991年6~8月,志稿报县审定。经县政府行政定稿,9月上报宣城行署。宣城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仔细审阅后,提出了修改完善的详尽意见。县志总编室据此进行全面核实修改,再次上报地区。宣城地区地方志编委会复审认可后,1992年8月17日向省志办提出《关于请批准\u003c旌德县志\u003e出版的报告》(宣志(1992)01号文)。省地方志编委会经终审定稿,于9月28日下达《关于同意(旌德县志)公开出版的批复》(皖编志(1992)013号文)。《旌德县志》由黄山书社出版,歙县毕昇造纸印刷总厂承印。在印刷厂干部职工的大力支持下,经县志办公室4次校核,1992年底顺利出书。

整个县志的纂修进程,始终是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并得到人大、政协的关怀和支持。欧阳姓季元县长发动各部门编写专业志,奠定了县志的编纂基础。夏天爽县长进一步提出“资料要实,数据要准,文字要简”的编纂要求,解决了经费、人员安置等难题,亲自审阅修改志稿。县政府顾问汤鸿泰受两任县长之托,分管修志工作,始终热忱关心、具体指导,并反复审阅了全部志稿。政府办公室陈扬主任是三届编委会副主任,始终参与领导了修志工作。县志办公室田葆主任聘集编纂人员,主持收集资料,指导督促各部门编写专业志,为修志创造了条件。总编欧阳明德主持了县志稿的编纂、修改、审定等项工作。县志办全体人员齐心协力,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不待扬鞭自奋蹄,为伊消得人憔悴。

1983年以来,县志办先后派出60余人次,前往北京市上海市南京市宁波市合肥市安庆市芜湖市屯溪区宣城市绩溪县泾县等地及本县各乡村搜集资料,先后查阅了各类档案、文献、古籍约4000余卷(册),复印资料3000多万字,手抄资料200多万字,采访、征集乡土口碑资料10万多字,制作各类资料卡片2000多张。1983年秋、1985年夏和1986年春,分别在北京、南京、上海和安徽省图书馆复印、手抄了清顺治本、明万历本和清乾隆本《旌德县志》,使这些流落外地的文化遗产得以回归。

《旌德县志》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各地专家、学者和县内外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在北京的旌德县籍著名作家、书法家周而复和著名数学家江泽涵在百忙中接见本县修志人员,为家乡修志题词赠书;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孙飞副教授和华东勘探局屯溪地质调查所的领导、专家先后审阅修改了地理志稿;安师大中文系孟庆惠副教授编写了方言志。县直各单位一百多位专业志编纂人员,笔耕数年,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很多离退休老同志和热心修志事业的仁人志士为县志资料征集和编纂工作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曾经在县志办公室工作过的同志共20人,其中闻敬和、王政权先后调往外地,应聘参与修志的胡有守、赵士模、陈日华、张志辉、朱友美等也相继转入其他工作岗位。

新编《旌德县志》九度春秋,八订篇目,三次大改,两番打印,工程浩繁,案艰辛,历数届政府阿史那·咄吉世其功,汇百人手笔方终其成,全赖各级领导的重视,各单位的支持和全体修志人员的呕心沥血、秉笔耕耘,是15万旌德人民的劳动结晶,一书之成,万民同欣!在此,我们对有功于此的所有同志谨致崇高的敬意!

旌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