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窃蛋龙下目

窃蛋龙下目

窃蛋龙下目(Oviraptorosauria),又名偷蛋龙下目,是群兽脚亚目盗龙下目(类)恐龙,生存于白垩纪亚洲北美洲。它们拥有喙状嘴、羽毛,头顶具有骨质冠饰。

简介

窃蛋龙下目包含近颌龙科和偷蛋龙科、以及不属于以上科的属,包括拟鸟龙尾羽龙属、以及原始祖鸟。它们的体型瘦小如火鸡的尾羽龙,大到8米长、1.4公吨的巨盗龙。如同其它手盗龙类,窃蛋龙下目接近鸟类的祖先,它们曾经被认为事实上代表着原始的无法飞行的鸟类。

保罗·塞里诺在2005年建立偷蛋龙形类(Oviraptoriformes),包含:恐龙之中,亲缘关系接近偷蛋龙属,而离麻雀较远的所有物种。镰刀龙超科通常也被认为是偷蛋龙形类。在2009年,L.E.Zanno等人则提出,镰刀龙超科不是偷蛋龙类的近亲蟳,而且更为原始。

生理构造

窃蛋龙下目与其它手盗龙类不同的是头骨的形状。它们具有短的口鼻部、大型喙状嘴、缺乏牙齿,使头部看起来像鹦鹉目。有些物种具有骨质冠饰,下和具有大型空洞。原始物种的前上颌骨具有少数牙齿,切齿龙门齿大,形状呈獠牙状。尾巴短,基部宽。手臂和手部长、肩带大、鸟喙骨,有明显的肌肉附着点,显示手臂肌肉强壮。

天青石龙似尾羽龙的最后四节尾椎骨愈合,Halszka Osmolska等人主张这些骨头成为尾综骨,是尾羽的附着处;但劳伦斯·威特默在2002年提出这些骨头与鸟类的尾综骨并不相同。

羽毛窃蛋龙类的羽毛证据出现在数个物种上。少数原始的窃蛋龙类,例如尾羽龙属,曾发现发展良好的羽毛痕迹,尤其是在前肢和尾巴上,显示这些羽毛至少有视觉展示物的功能。其次,至少有两个窃蛋龙类(天青石龙、似尾羽龙)曾发现一个尾综骨,尾综骨位于尾巴末端,现代鸟类的尾综骨都是用来支撑尾羽。拟鸟龙曾经发现过羽茎瘤,一种位在尺骨的羽毛附着点。此外,许多的偷蛋龙科标本因为发现了类似现代鸟类伏窝姿势而著名。根据这些标本的手臂位置,如果它们没有翼与覆盖的羽毛的话,将不能覆盖它们的蛋。古生物学

食性偷蛋龙属下目的食性并未完全了解。它们曾被认为肉食性、草食性、以软体动物门为食,或者以蛋为食;最后者已不

再认为有效。

有些物种以小型脊椎动物为食。证据来自于一个窃蛋龙的身体部位曾发现一个蜥蜴骨骸,以及在一个葬火龙蛋巢中发现两个幼年伤齿龙属的头颅骨。倾向草食性的证据,则是曾在尾羽龙属的身上发现了胃石。同时也有它们的食物包含软体动物的意见。

这群动物起初被认为是偷蛋的动物这是根据蒙古发现的一个正位于原角龙蛋巢上的偷蛋龙属。最近的研究显示该只动物其实位在自己的蛋巢上。

繁衍目前已经发现数个窃蛋龙类的蛋巢化石,并有数个孵蛋姿势的窃蛋龙类标本,位在规则排列的蛋化石上方。这些蛋以两颗相邻方式排列,排列成一个圆形。一个发现于中国的窃蛋龙类标本,骨盆位置两颗未产下的蛋。这显示窃蛋龙类是多次产下少量的蛋,与现代荒漠屠夫不同。科学家推测,窃

蛋龙类可能一次产下两颗蛋(或偶数蛋)因此才会产生两颗相邻方式排列的蛋。窃蛋龙类蛋形状为长椭圆形、一端尖、一端圆,而圆端朝向蛋巢的中心。科学家推测,蛋的形状、排列显示窃蛋龙类的产蛋方式与行为。

这两颗位于产道的完整蛋,显示窃蛋龙类的产蛋习性,介于现代鳄鱼、鸟类之间。现代鳄鱼有两个输卵管,一次产下大量的蛋。而窃蛋龙类一次产下少量的蛋,较类似现代鸟类。

分类学

真正的鸟类?在2007年,爱伦·特纳等人的亲缘分支分类法研究提出提出窃蛋龙下目是手盗龙类的一个分支,不属于鸟类。他们发现窃蛋龙下目与镰刀龙超科是姐妹分类单元,两者比任何近鸟类(真恐爪龙类)更为原始。

即使缺乏羽毛的证据,大部分窃蛋龙类因为类似鸟类,所以数个科学家认为它们是真正的鸟类,比始祖鸟更为衍化;驰龙科也有相同的情况。葛瑞格利·保罗先后在1988年与2002年年写过大量关于这假说可能性的研究而Teresa Maryanska等人在2002年公布了一个学术性研究,详述这个假说。麦可·班顿在他的广泛层面分类书籍《脊椎动物 Pale本体论》(2004年)中,也将窃蛋龙下目列为鸟纲的一个目。然而,许多研究者不同意这种分类方式,继续将窃蛋龙下目列为手盗龙类之内,并比驰龙科较为原始。

分类学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