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子溪
渔子溪,又称二河,是长江水系岷江的上游支流,全长约89公里。它发源于汶川县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乡西南,由西南流向东北至耿达镇乡龙潭磨子沟村附近转向东,经卧龙、耿达、映秀镇三乡镇,在映秀镇中滩堡汇入岷江。渔子溪流域处于邛崃山东麓,多处深山峡谷,河口引灌困难,但水能资源丰富,建国以后,已经实现了梯级开发。渔子溪流域是大熊猫的栖息地,1963年,国家建立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原地区最早建立的保护区之一。渔子溪流域面积为1736平方千米,年均流量为63立方米每秒,自然落差为2930米,水能理论蕴藏量为32万千瓦。
名称由来
渔子溪,官方称二河,《汉川县志》记:“在汉除岷江外,即以此水为大,故名二河”,实际上汶川县境内,岷江支流流量以杂谷脑河较二河为大,所以应当是第三黄河。
干流概况
渔子溪发源于邛崃山之巴朗山东坡,由西南流向东北。上游称巴朗河,过卧龙关时名皮条河,过糖房(北纬31度05分,东经103度00分14秒)名烧汤河,全长50余公里。至耿达镇龙潭村磨子沟(北纬31度07分,东经103度15分)绕老鸦山转向东流,以下称二河。经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耿达、映秀镇三乡镇在中滩堡注入峨江,全长89公里。落差3239.6米,平均比降36.4,流域面积1742平方公里。上游由耿达乡正河(长约45公里)及其支沟与卧龙皮条河、巴朗河及其支沟大小共121条组成。龙潭村磨子沟以下,河床比降为24.4%。
主要支流
主要支流正河,发源于著名的四姑娘山东坡,名曰正沟,发源于钱粮山东南麓的日钱粮沟,两源不相上下,汇集白岩沟刀口沟和龙眼沟之水,在耿达乡龙潭磨子沟村附近汇入二河。
渔子溪上游有许多高山湖泊,是渔子溪重要的水源。如耿达镇的海子沟海子、双海子、深海子、大水海子、小水海子;卧龙乡的水海子等,均处海拔4000米以上高山,人迹罕至。
渔子溪水文站测,二河最高水位为889.65米(1964年7月21日),最低为885.56米(1973年3月24日),多年平均水位886.56米。年平均流量最高为79.1立方米/秒(1966年测),最小46.5立方米/秒(1969年测)。月平均流量最高219立方米/秒(1966年8月),最小12立方米/秒(1972年12月)。出口处多年平均流量63.2立方米/秒。最大洪水流量达1230立方米/秒,最枯流量4.7立方米/秒。流速最大为8米/秒,最小为4.44米/秒。含沙量日平均最高1150克/立方米,最少是977克/立方米。
理论蕴藏量装机91.9528万千瓦,可开发电站8座,可装机35万千瓦,年发电可达211100万度,至1980年代,已开发电站7座,装机32.1635万千瓦,年发电185863万度。
1971年10月1日零点,辛勤劳作的建设者们,终于可以欢笑了!
这一天,红卫发电厂一号机组投产发电,兴奋的人们举行了简朴而热烈的仪式,水电部副部长张彬亲临现场剪彩。
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映电第一天”啊,映电老人谈起这一天,那种沉醉,那种自豪抑或说得意的神情,非亲历者莫能体验。
从此以后,映电就有了无数个令员工骄傲的“第一”——
1971年12月1日,二号机组投产。
1972年4月14日,红卫发电厂正名为映秀湾发电厂。30日,三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
1972年12月5日,座落在岷江支流——渔子溪河畔的渔子溪水电站首台机组并网发电。
1973年11月16日,渔子溪电站第二台机组并网发电。
1974年12月24日,渔子溪电站第三台机组并网发电。
1975年12月26日,渔子溪水电站第四台机组并网发电。
1986年5月13日,渔子溪二级电站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四川省副省长马麟在在庆典仪式上,宣布将渔子溪二级电站正式更名为耿达电站。
1986年11月20日,耿达电站二号机组投产。
1987年8月30日,耿达电站三号机组投产。
1987年12月21日,耿达电站四号机组并网发电。
生态保护
渔子溪两岸山青水秀,气候温和,有极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世界著名的大熊猫栖息之地。是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组成部份。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地处岷江上游、邛崃山的东坡区。始建于1963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保护区之一。是以保护高山生态系统及大熊猫、金丝猴属、桐等珍稀物种为主的综合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面积20万公顷,海拔在1150-6250米之间。1975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1980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主要保护对象为大熊猫及森林生态系统。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自然保护区,在中外自然保护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享有较高的声誉。
治理开发
国家以建成渔子溪一级电站投产,渔子溪二级电站等。
熊猫水电站,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卧龙自然保护区境内岷江右岸一级支流渔子溪上游主流皮条河上。采用引水式开发,闸址位于龚老汉沟上游约350米处,厂址位于转经楼沟口上游约300米的右岸阶地上,闸、厂址相距约5.2公里。电站正常蓄水位1989米,总库容44.6万立方米,死水位1987米,调节库容17万立方米,具有日调节能力,最大闸(坝)高15米,电站装机两台,电站发电引用流量31.4立方米/秒,额定水头90米,总装机容量24兆瓦,多年平均发电量11364万千瓦时,年发电利用小时数4735时,枯水年枯期平均出力3.4兆瓦。
渔子溪一级电站,该站位于映秀镇。渔子溪系岷江上游右岸的一条支流,属狭谷河流,该站利用河口一段长约12公里的河段,河床平均坡降28%。控制流域面积1674平方公里。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63.2立方米/秒,电站建闸抬高水位,利用毛水头达318米,电站总装机4台,16万千瓦满发,年发电童可达9.6亿千瓦小时。由成都勘测设计院设计,仍采用全地下式设计。渔子溪一级电站于1966年动工兴建,1972年9月第1台机组4万千瓦投产发电,到1975年12月,2、3、4号机组相继投产。电站建设总投资1.731亿元,从1972年到1984年的13年间,共发电60.92亿度,积累资金3.97亿元,为建站投资的2.29倍。
渔子溪二级电站,装机4台、16万千瓦,年发电量8.9亿千瓦小时,总投资2.6亿元。电站引用流量73立方米/秒,水头303米,该站于1981年动工兴建,计划1986年投产第一台机组4万千瓦,1987年2、3、4号机组全部建成投产。映秀湾电站、渔子溪一级电站、渔子溪二级电站归属于四川省映秀湾电厂管理。
卧龙沙湾一级电站,原系卧龙红旗森工局,于1976年所建,供森工局职工生产、生活用电,兼供卧龙乡级单位及电站所在地花红树村农民用电。该站引皮条河水发电,水渠长100米,引用流量2.6立方米/秒,水头8米,装机1台,容量160千瓦。建设工程总投资11万元。1978年,成立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旗森工局撤迁松潘县,沙湾电站移交卧龙自然保护区使用。
卧龙沙湾二级电站,1982年动工兴建,1983年建成发电。电站引用流量5.5立方米/秒,水头11.5米,装机2台,总容量460千瓦。由成都勘测设计院设计,由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与林业部投资290万元修建。
龙潭电站电站,位于耿达镇龙潭村,引卧龙沟水发电,引用流量10立方米/秒,水头9米,装机2台,总容量642千瓦。由铁道部成都第二勘测院设计,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投资156万元修建。于1984年11月12日动工兴建。1985年底前建成。
耿达幸福电站,于1971年动工兴建,1973年建成发电。电站位于耿达乡幸福村,引转经楼沟水发电。引水渠长600米,引用流量0.7立方米/秒,水头34米,装机1台,容量200千瓦。建站总投资2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5万元,乡村自筹10万元。
皮条河电站,位于卧龙乡足木山村,引足木沟水发电,引用流量1.2立方米/秒,水头28米,装机2台,总容量150千瓦,后因灾报损1台,现只剩下1台(75千瓦)继续发电。电站建设总投资12万元。
历史文化
渔子溪流域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地方,民国24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红九军二十七师先头部队,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率领下,于16日进入汶川山、青坡(当时属茂县)、萝卜寨村一带,29日夜,进驻威州。6月6日,红三十、三十一、三十三军到达汶川绵颀西岸地区,三十一军军部驻涂禹山土司衙门院内。6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军一个团曾到达耿达镇的磨子沟。红四方面军足迹遍及今威州镇、绵颀、映秀镇区的十个乡(雁门、威州、克枯、龙溪、玉龙、绵颀、草坡、映秀、耿达、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国工农红军驻汶川期间,汶川人民组织游击队、少先队、童子队、农会、妇女会,协助红军作战、筹运军粮、抬送伤员。县游击队有118人,羌、汉各半,由红军连长王德昭任大队长、板桥任季皋任副大队长。住威州城隍庙。学习军事、政治、文化,筹购运送军粮。游击队成立两个月,在雁门、威县、克枯等地筹粮20多万斤(仅雁门乡各村寨即筹购粮370余石)。红军在汶川开展“扩红”工作,号召“欢迎工农与番人加入红军”,全县报名参加红军共135人。同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撤离汶川,向理番县进发。
参考资料
卧龙自然保护.央视网.20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