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又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团,简称:红四方面军,英文名:The Fourth Front Army of the Chinese Workers and Peasants Red Army),与红一方面军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并称,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于1931年11月7日在红安县七里坪成立。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前身是于1927年11月黄麻起义胜利后成立的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1931年11月到1932年6月,红四方面军取得了黄安、商潢、苏埠镇、潢光四大战役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红四方面军主力于1932年10月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四川省、陕西省边界地区,建立了川陕苏区。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击败川军的三路围攻,力量迅速发展,总兵力达到8万人。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向四川、甘肃省边界发展,并配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川、黔、滇边境地区的作战行动,发起了嘉陵江战役。强渡嘉陵江后,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始了长征。1936年4月上旬,红四方面军攻占道孚县、炉霍县、甘孜县等地后,部队进行了整编。同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一、二方面军在会宁县胜利会师,结束了长征。10月下旬,红四方面军总部率领国民党第五军、第九军、第三十军共21800余人西渡黄河作战。1937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失败,余部分批返回陕甘宁边区。1937年8月,红四方面军余部近4万人和红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等整编为八路军第129师等部投入抗日战争。
中国工农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了仅次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鄂豫皖、川陕两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根据地,在土地革命、创建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建设红军和革命战争实践中,取得许多宝贵的经验,为党和军队培养和造就了大批领导骨干。它先后转战于湖北、河南省、安徽、陕西省、四川省、西康省、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省,歼敌30余万人。在长征途中,有力策应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的战略转移,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北上,为巩固和发展陕甘宁根据地,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实现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历史沿革
部队起源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之后,中共中央召开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中国国民党屠杀政策的总方针,并在全国开展武装起义。同年11月18日,黄麻起义胜利后,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在黄安县城成立,这是红四方面军的起点。从此,鄂豫皖边区诞生了第一支中共领导的武装部队。
1928年1月,鄂东军改称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同年7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吴光浩任军长兼师长,戴克敏任党代表。1929年5月,河南商南起义后,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师;1929年11月,安徽六霍起义后,组建了红三十三师。1930年3月,中共中央指示中共鄂豫皖边特委和红三十一师、红三十二师、红三十三师,将三个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分别为红一军第一师、第二师和第三师,军长许继慎、政治委员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熊受暄。从此,鄂豫皖根据地和红军统一起来。
1931年1月,红一军与活动在蕲(春)、黄(梅)、广(济)地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在商南长竹园胜利会师,随即开往麻城县福田河镇,遵照党中央指示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旷继勋任军长、余笃三任政治委员、徐向前任参谋长、曹大骏任政治部主任,全军约一万二千五百余人。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后,张国焘被中央派到鄂豫皖,并组成了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时值鄂豫皖第二次反“围剿”斗争胜利结束,为了对付中国国民党新的“围剿”,根据地抓紧时机整顿,发展地方武装、筹集粮食资财。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安徽麻埠组成。
成立与发展
1931年11月7日,根据中共中央鄂豫皖中央分局决定,红四方面军在红安县七里坪成立,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刘士奇任政治部主任,总指挥部设在七里坪,实际领导权由张国焘控制。红四方面军下辖第四军、第二十五军。第四军军长为徐向前(兼),政委为陈昌浩(兼);第二十五军军长为邝继勋,政委为王平章。原第四军军部改为方面军总部,两军所辖各师归总部直接指挥。总兵力3万余人,共7个师、1个旅、2个团,当时是中国共产党控制下仅次于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的军事力量。不久,又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全军共有6个师。
从1931年11月到1932年6月,红四方面军连续取得了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四大战役的胜利,共歼敌60000余人,消灭了敌人大量的有生力量,其中成建制被歼灭的敌正规军近40个团。随着四大战役的胜利,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猛烈扩大,总面积达到40000余平方公里,苏区人口达350万,拥有26个县级革命政权,中国工农红军总兵力发展到4.5万人,地方武装发展到20万人,创造了鄂豫皖苏区的鼎盛局面。
鄂豫皖反“围剿”
1932年7月开始,中国国民党军队以30万人的兵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起“围剿”,这是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战争的一部分。由于张国焘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红四方面军未能粉碎敌人的第四次“围剿”。10月12日,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军部和主力红十师、红十一师、红十二师和红七十三师转战陕西省南部,取消各军番号,12月转移到四川省、陕西边界地区,建立川陕苏区。留下的红七十五师及各独立部队组建成新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由沈泽民负责领导、坚持游击战。
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击败川军的三路围攻,力量迅速发展,遂将所辖4个师升格为军,依次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军和红三十一军,又将川东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共辖5个军,总兵力达8万人。1933年10月至1934年8月,红四方面军再一次击败以刘湘为首的川军的六路围攻,歼灭大量川军部队,并缴获众多武器物资,大大充实了红四方面军的实力,使川陕苏区到达顶峰时期。
发起嘉陵江战役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向四川省、甘肃省边界发展,并配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川、黔、滇边境地区的作战行动,决定发起嘉陵江战役。国民党川军邓锡侯第二十八军和田颂尧第二十九军共五十多个团的兵力,布防于广元至南部长约300公里的嘉陵江西岸,企图凭借险要地形,扼住中国工农红军西进发展的通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决定集中方面军主力,分成两个梯队,选择守军防御薄弱部位实施多路而有重点的突破,而后向两翼及纵深发展,进占嘉陵江、涪江间广大地区,求得在运动中大量歼敌。
1935年3月上、中旬,红四方面军各部进行了充分准备后,一举攻克仪陇县、苍溪县,扫清了渡江障碍。28日晚,战役开始。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军一部在苍溪城南塔子山附近秘密渡江,迫近对岸时被守军发现,突击部队在炮火支援下登岸,全歼守敌1个营,攻占滩头阵地。29日拂晓,红三十军主力相继渡江投入战斗,攻占西岸飞虎山阻击战、高城山、万年山等制高点,并击退援敌1个旅。与此同时,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军在苍溪城北鸳溪口强渡成功,一举攻占对岸险要阵地火烧寺,击溃守敌1个旅,直插剑门关。红九军一部在阆中古城城北涧溪口顺利渡江,于31日攻占阆中。第一梯队占领西岸要点后,迅速向守敌纵深及两翼发展进攻。第二梯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从苍溪渡江投入战斗。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一部击溃守敌2个旅的阻击后向南疾进,并在红四军一部配合下,于4月2日攻占南部县城。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军及红九军另一部于3月31日攻占剑阁后,红三十军一部和红三十一军随即进攻战略要冲剑门关风景区。4月2日抵达剑门关,经激战,全歼守敌3个团。接着星夜兼程,于3日攻占剑门关西北的昭化县城。
国民党军遭此打击后,其第二十九军退守射洪市、盐亭县、三台县,第二十八军主力退缩广元市及其以北地区,另以一部布防梓潼县、江油市、中坝等地。据此,红四方面军首长决定集中主力歼灭梓潼、江油地区之敌,并伺机向川甘边发展攻势。10日,红四方面军主力攻占梓潼,包围江油县城,前锋直逼战略要地中坝。邓锡侯急忙亲率10个团增援江油。红四方面军主力于14至15日,在江油以南击溃援敌,并于18至19日连克中坝、彰明县。同时,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军一部溯白龙江而上,于10日攻占青川县,而后北上青川摩天岭,歼胡宗南部1个营,14日攻占平武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一部于21日攻占北川羌族自治县。至此,战役结束。嘉陵江战役,中国工农红军共歼国民党军约1万人,攻克县城9座,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迄北川、南起梓潼县、北抵川甘边界纵横100余公里的广大新区,为红四方面军向川甘边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从战略上配合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的行动。
红军主力会师
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8月,两军混编共同北上,红四方面军主力和红军总司令部为左路军。但是,张国焘率左路军穿过松潘草地到达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后,拒绝执行中央北上方针,擅自率领左路军重红军过草地,向南退却到天全县、芦山、清平大小金川之战等地。南下途中,部队损失严重,付出了重大代价,中国工农红军由南下时的10万之众锐减为4万余人。在党中央和共产国际的一再电令下,1936年3月,南下部队陆续撤离天(全)芦(山)地区,向西康省东北部转移。
1936年4月上旬,红四方面军攻占道孚县、炉霍县、甘孜县等地后,部队进行了整编。整编后红四方面军的序列是: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参谋长李特,政治部主任李卓然。辖5个军1个骑兵师:第四军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一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和独立师,各师直辖营,不设团部;第九军辖第二十五师、第二十六师、第二十七师和模范师,师直辖营,不设团部;第三十军、第三十一军仍各辖2个师;第三十三军番号撤销并入国民党第五军,军长董振堂,政治委员黄超,副军长罗南辉,参谋长李屏仁,政治部主任杨克明,下辖第三十师、第十五师和2个直属团;第三十二军辖第九十四师、第九十六师;红军骑兵师,师长许世友,下辖3个团,约3000人骑。还有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校长刘伯承、政治委员何思敬;中共大金省委:省委书记何柱成(后为邵式平);大金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邵式平;“抗日救国军”总指挥部:总指挥王维舟;金川军区:司令员倪志亮,政治委员邵式平。
1936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长征到达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区的红二、六军团会师。7月2日,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红二、六军团正式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总部决定将第三十二军编入二方面军建制。这时,张国焘在党中央的耐心争取和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强烈要求下,同意北上同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会合。7月初,红二、四方面军编成左、中、右3路纵队北进。左路纵队,由第四军第十师、第十一师、第三十军第八十八师和红二方面军组成,由朱德、贺龙率领,7月3日从甘孜地区出发。中央纵队,由第四军第十二师、第四军独立师、第九军全军、第三十一军第九十三师和四方面军总部组成,由徐向前率领,7月2日,从炉霍地区出动。右路纵队,由第五军和第三十一军第九十一师组成,由董振堂率领,7月10日,从绥靖(大金)、崇化地区出动,负责后卫。10月,红四方面军与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在会宁县胜利会师,结束了长征。
红四方面军的西征
1936年10月下旬,红四方面军总部率领国民党第五军、第九军、第三十军共21800余人,依据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西渡黄河。11月10日,中央军委电令授予渡河部队“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称号,并指示组成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指定陈昌浩为军政委员会主席,徐向前为副主席,统一指挥作战行动。由于河西走廊地区没有根据地,没有党的工作和群众基础,没有援军,西路军孤军苦战四个月,歼敌2.5万余人,有力地策应了河东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行动。至1937年4月,西路军最终失败。此后,余部出现不同情况:其中一部800多人在李先念等带领下转战祁连山脉,后在中央代表陈云接应下,抵达新疆,最终返回延安市;另一部900余人在王树声、李聚奎等率领下分散游击,绕回陕北地区。徐向前和秦基伟在警卫全部战死的情况下,乔装商人艰难返回陕北。陈昌浩突围后,在一位湖北老乡家隐藏近半年,因寻找党组织无果,返回湖北老家,3年后才返回陕北。
奔赴抗日前线
1937年8月,红四方面军余部近4万人和红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等整编为八路军第129师等部投入抗日战争。抗日时期,129师歼敌50余万人,排名第一。
后世纪念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诞生地纪念碑位于红安县七里坪西门外河滩上。1979年10月,红安县革命委员会在此修建纪念碑。纪念碑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碑为方柱形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高16米。碑的正面和背面镶满汉白玉,正面镌刻着徐向前题写的碑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诞生地";背面镌刻着红安县革命委员会撰写的碑文。
相关作品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文学作品
参考资料:
历史意义
中国工农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1927年黄麻起义后成立的工农革命军鄂东军起,粉碎敌人的多次“会剿”“围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一支仅有几十人的游击队发展为8万人的正规红军,它坚持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创建了仅次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鄂豫皖、川陕两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根据地,在土地革命、创建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建设红军和革命战争实践中,取得许多宝贵的经验,为党和军队培养和造就了大批领导骨干。它先后转战于湖北、河南省、安徽、陕西省、四川省、西康省、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省,歼敌30余万人。在长征途中,有力策应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的战略转移,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北上,为巩固和发展陕甘宁根据地,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实现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资料
【历史上的今天】红四方面军于1931年11月7日在湖北红安七里坪成立.微信公众平台.2024-11-10
红色潢川 | 商潢、潢光战役的胜利与根据地的扩大.潢川新闻网.2024-11-10
红四方面军发展历程中的七大里程碑.中国军网.2024-11-10
红四方面军发展历程中的七大里程碑.中国军网.2024-11-10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鄂豫皖根据地形势图.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11-10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纪念碑.红安网.2024-11-10
红四方面军发展历程中的七大里程碑.中国军网.2024-11-10
【红色故事】解读红色密码:红四方面军与红安.湖北日报.2024-11-10
中国工农红军生活片断 .豆瓣电影.2023-12-26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亲历记.浙江图书馆.202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