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战役
嘉陵江战役是指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3月至4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四川省西北部强渡嘉陵江,对国民党四川军阀部队的进攻战役。
红四方面军为了向川甘边境发展,配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川黔边的活动,决定在苍溪县、阆中市之间西渡嘉陵江。为保障渡江作战的顺利,1935年3月5日,红四方面军向苍溪、仪陇县之敌发动攻击,攻克苍溪等地,歼敌5个团,扫除了东岸障碍。3月28日,红四方面军发起渡江作战。第1梯队以偷渡和强渡相结合的方法,迅速渡江,歼敌一部,并向敌两翼和纵深发展;第2梯队亦渡江,加入战斗。至4月3日,攻占阆中、剑阁县、南部、昭化镇及剑门关风景区,歼敌7个多团。随后,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以第31军主力包围广元市;以第30军一部进至青川县、平武县迟滞胡宗南部南下;以方面军主力向江油市、梓潼县地区进攻。4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包围江油,并攻占梓潼。14日和15日,红军集中4个师,在江油以南地区,击溃援敌,歼敌4个团,并乘胜攻占中坝、彰明县。同时,红30军攻克青川、平武,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一部于21日攻克北川城,胜利结束此次战役。
历史背景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向四川甘肃边界发展,巩固和扩大川陕苏区,决定渡嘉陵江西进。嘉陵江自南部县以北的上游,湍急难渡。国民党四川军阀邓锡侯第28军和田颂尧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共52个团的兵力布防于广元市至南部长约300公里的西岸,其第28军防守广元以北陈家坝至昭化镇以北地段,第29军防守江口以南至南部 新政坝地段,企图凭借嘉陵江及其西侧后剑门关风景区险要地形,扼住中国工农红军酉进发展的通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根据国民党军的布防特点,决定集中主力,选择守军防御薄弱部位实施多路而有重点的突破,尔后向两翼及纵深发展,进占嘉陵江,涪江间广大地区,求得在运动中大量歼敌。其部署是:以红30军实施主要突击,从苍溪县以南塔子山附近突破,消灭江防守军后向剑阁县方向进攻,并协同红31军消灭剑门关守军;以红31军从苍溪以北鸳溪口突破,尔后消灭剑门美守军,并迅速向广元市、昭化镇方向发展,主要打击邓锡侯部,并阻止位于甘肃省南部的国民党军第lI师南下,保障右派安全;以红9军于阆中城以北涧溪口突破,尔后以一部协助红30军发展进攻,另一部消灭南部县守军,保障左派安全;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为第2梯队,相机支援第1梯队,待第1梯队渡江成功后于苍溪渡江,一部协同红9军消灭南部县守军,主力向梓潼县方向发展。
为夺取渡江作战的胜利,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各部进行了充分准备,并于3月5日、11日克仪陇县、苍溪县,扫清了渡江障碍。28日晚,战役开始。红30军一部在苍溪城南塔子山附近秘密渡江,迫近对岸时被守军发现,突击部队在炮火支援下登岸,全歼守军1个营,攻占滩头阵地。29日拂晓,红30军主力相继渡江投入战斗,攻占西岸飞虎山、高城山、万年山等制高点,并击退援军1个旅。与此同时,红31军在苍溪城北鸳溪口强渡成功,一举攻占对岸险要阵地火烧寺,击溃守军1个旅,直插剑门关风景区。红9军一部在阆中古城城北涧溪口顺利渡江,于31日攻占阆中。第1梯队占领西岸要点后,迅速向守军纵深及两翼发展进攻。第2梯队红4军从苍溪县渡江投入战斗。红9军一部击溃守军2个旅的阻击后向南疾进,并在红4军一部配合下,于4月2日攻占南部县城。红30军及红9军另一部于3月31日攻占剑阁后,红30军一部和红31军进攻战略要冲剑门关。4月2日抵达剑门关,激战半日,全歼守军3个团,接着,星夜兼程,于3日攻占剑门关西北的昭化县城。
国民党川军遭此打击后,第29车退守射洪市、盐亭县、三台县,第28军主力退缩广元市及其以北地区,另以一部布防梓潼县、江油市、中坝等地。据此,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决定集中主力歼灭梓潼、江油地区之敌,并伺机向川甘边发展攻势。lo日,红四方面军主力攻占梓潼,包围江油县城(今武都镇),前锋直逼战略要地中坝。邓锡侯急忙亲率10个团,在飞机掩护下增援江油,红四方面军留一部包围江油,大部部署于江油南打援。14~15日,在江油南击溃援军l0个团,并于17--18日连克中坝、彰明县。同时,红30军一部溯白龙江而上,于10日攻占青川县,继北上青川摩天岭,歼胡宗南部1个营,14日攻占平武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一部于21日攻占北川羌族自治县。至此,嘉陵江战役结束;
此役历时24天,共歼国民党军12个多团约1万人,攻克县城8座,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迄北川、南起梓潼县、北抵川甘边界纵横各100余公里的广大地区,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向川甘边发展创造了有和条件,并从战略上配合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的行动。
战役经过
1934年末,红四方面军胜利结束了川陕苏区的反六路围攻战役。然而,经过10个月的战争,苏区已面 目全非。到处是荒芜的土地、逃荒的人群、废弃的盐井,人力、物力、财力都损失极大,伤寒、痢疾到处流行,满眼都是一片破败。在这样的情况下,10万中国工农红军如何生存,如何再应对国民党军的下一次“会剿”,成为了必须面对的问题。
此时,红四方面军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南下川南,那里人烟绸密,经济富庶。但敌军力量也较强,立足不易。另一条是北上陕甘,那里国民党军力量较弱,但经济较差。相对而言,向北的方案更加现实些。因此,张国焘也制订了一个北上建立陕甘苏区的计划。就在此时,中共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不断来电,要求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派出部队南进,以策应中央红军北渡金沙江。能与中央红军会师,对于独立苦战七、八年的红四方面军来说,是一件大喜事。经过仔细研究,为接应中央红军,为打破国民党军的“会剿”,张国焘和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放弃川陕苏区,西渡嘉陵江,策应中央红军北上。
嘉陵江是四川省四大江河之一,发源于陕西凤县的嘉陵谷,流经陕南和川北,向南注入长江。沿途多是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江宽水急,十分险峻。沿嘉陵江西岸布置了川军邓锡侯、田颂尧部共53个团,防线长达600余里,凭险固守,以图将红军堵在江东岸。攻击这样一条防线,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
为调动和迷惑敌军,以创造进行强渡的条件,1935年2月,徐向前率12个团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陕南战役,于十几天内连克宁强县、勉县和阳平关等地,歼敌4个多团,一时川陕震动。陕南地区的中央军胡宗南部和西北军杨虎城部都增兵布防,在蒋介石的严令下,川军邓锡侯部也将嘉陵江边的4个师部队向北移防,以阻止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四川省脱身。达到战役目的后,徐向前率部队南撤回到了嘉陵江东岸。
3月,红四方面军全军向嘉陵江边移动,连战苍溪县、仪陇县等地,歼灭川军5个团,占领了北起广元市,南 至南部的嘉陵江东岸地区。徐向前仔细察看江边地形,发现敌军虽多,但防线太长,到处分兵把守必然导致到处防守薄弱。徐向前看准了苍溪附近的塔子山、石家坝一带。这里前山陡峭,居高临下,利于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火力掩护;后山则坡道较缓,草深林密,利于大部队进行集结隐蔽。而且这里河道弯向东岸,水流平缓,西岸又多是平滩,利于部队抢渡和迅速展开。据守这段江防的是川军田颂尧部,只有不到两个营,已是屡次的手下败将,战斗力不强。
为解决过江的舟桥问题,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投入了热火朝天的准备之中。造船地点要离抢渡场不能太远,又要隐蔽不被敌军发现。因此,选在了离塔子山30余里的王渡场。这里山高林密,林中又有大片空地,是隐蔽造船的理想地点。中国工农红军官兵亲自上阵,又动员了大量青壮百姓,日夜赶造不息。造船用的大木材要从上百里外用人力运来,造船用的钉子则用的是到处搜集来的废铜烂铁,工地上就地摆出了炼铁炉,很多乡亲捐出了自家用的桐油,以为工地夜间照亮。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终于造出了100多条船和3座竹扎便桥。红军战士们又和群众利用夜暗肩扛手推,将这些舟桥从高山上运到了渡江地点,完成了渡江的一切准备工作。
徐向前确定了强渡嘉陵江的战役计划:采用重点和多路相结合的突击战法,以余天云、李先念的红30军为抢渡主力,在塔子山地区渡江,然后直插剑阁、剑门关风景区方向;副总指挥王树声率31军为北路,渡江后抢占剑门关,然后防堵邓锡侯的川北之敌和胡宗南的陕敌;陈海松的红9军为南路,攻击阆中市、南部,保障30军的南翼安全;王宏坤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为二梯队,担负战役展开的任务。总部炮兵营置于塔子山顶,火力掩护30军强渡。
为抢渡成功,李先念特意拿出了30军最能打的88师担任主攻。这个师的268团擅长进攻,号称“钢 团”;“265团以突袭闻名,号称“夜老虎团”;263团则以攻守兼备闻名。师长是青年猛将熊厚发。89师担任辅助攻击的任务。
1935年3月28日夜,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战役开始。263团突击队悄悄驶近对岸,然后突然发动攻击,一举压制了敌人火力,掩护后续部队源源登陆。川军出动一个师前来防堵,正与88师的268团和265团相遇,双方展开激战。而89师部队也已过江成功,从侧后发起进攻,一举击溃了增援的敌军。与此同时,31军于苍溪县以北强渡成功,击溃川军一个旅;红9军于阆中古城以北过江。三路中国工农红军全部强渡成功,嘉陵江西岸的川军防线已开始崩溃。
徐向前和红四方面军总部也迅速过江。此时31军已扑向剑门关风景区;30军突向剑阁县;9军则与川军王致远部拼起大刀,夺下阆中市和南部,歼敌3个团;红4军也已相继过江。下一步战役发展的关键则是夺取剑门关。剑门关位于剑阁县城东北60里的大剑山上,扼控川陕大道,七十二峰峰恋绵延,高耸入云犹如刀削斧砍。关口位于东西两峰之间,只有一条狭窄小路穿过,地势极为险要。剑门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蜀将姜维曾在此抗拒了魏将钟会的10万雄兵。据说自秦惠文王伐蜀后此关还从未被人攻克过。剑门关风景区的要害在于它是联结江防的要点,向北可以与陕军呼应,防止中国工农红军进陕南;向南可以袭击红军侧背,阻止红军南下。此关如不克,则如在背,红军动转不灵。川军邓锡侯部3个团在此防守,明暗堡密布,吹嘘为“固若金汤”。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率31军担任主攻剑门关的任务。31军两个师在30军88师一部的配合下,一 路急行,对剑门关形成了东、南、西的三面包围。根据川军的防守部署,王树声决定从南北两面攻关。他集中了4个主力团,在方面军迫击炮营和重机枪营火力的掩护下,开始实行强攻。中国工农红军勇猛冲锋,逐点攻击,一个碉堡一个碉堡地挤压川军的防御体系。到了中午,天空突然下起了雨,在漫天雨雾中,红军发起了一次又一次攻击,山道上很快就被血水染红。川军组织了兵力拼命发动反击,双方厮杀得极为惨烈。关键时刻,王树声将预备队拉了上去,重新组织了火力和攻击线路,在付出大量伤亡后,撕裂了守军的防线一翼。川军的抵抗本来十分顽强,但红军的这次冲击异常猛烈,一些川军部队陷入混乱,很快就四处逃散,影响整个防御体系变得乱七八糟。中国工农红军乘势集中火力猛打,击毙了守关主将川军团长杨云。失去指挥的守军终于崩溃,开始漫山遍野地乱跑。激战到傍晚,剑门关上升起了红旗,守军3个团被全歼。
剑门关被攻克后,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部队联成一体,并力向西猛攻。经8天进攻,歼灭川军8个多团,攻占阆中市、南部、剑阁县、昭化4座县城,控制了400余里的嘉陵江西岸地区。川军后撤到盐亭县、梓潼县、江油市、中坝地区,再次组成防线。徐向前指挥红四方面军马不停蹄,兵分四路穷追猛打。
这一次,徐向前又制订了一个围城打援的计划。江油位于成都市以北的盆地边缘,土地富庶,城防坚固。这里是成都的北大门,当年魏将邓艾就是经这里奇袭灭了蜀汉。红9军和30军88师兼程急赶,攻克中坝,包围了江油城。江油一失,成都就直接受到威胁。在刘湘的严令下,邓锡侯调动了18个团,自绵阳市出发来救江油。徐向前命9军27师围住江油,9军25师和30军88师迅速进至江油以南的南塔坡、鲁家梁子一带隐蔽集结。同时,命令许世友率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紧靠88师布防,配合作战。
邓锡侯的救援军大队进入伏击圈。一声令下,埋伏的中国工农红军一齐开火,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 及。很快,红军从四面发起冲锋,开始截断川军。这一路川军装备较好,火力很强。虽然被打了个冷不防,但很快稳住了阵脚,开始展开兵力抢占山头制高点。双方缠斗在一起,每个山头都打成了残酷的攻防战。江油市城中的敌人也出动支援,但被红9军部队截断歼灭。川军在飞机的掩护下发动了一次比一次凶猛的反扑,红4军和30军88师联合奋战,连续击退了敌人的进攻,阵地经常进行了大刀纷飞的肉搏战,到处是尸横枕藉。战斗一直持续到了傍晚,88师部队发起了反攻,而9军25师也向敌侧后猛插,川军阵脚终于乱了。中国工农红军开始全线反击,“活捉邓锡侯”的口号声震天动地。川军溃逃而去,红军乘势进攻,占领了江油。这一战,红军歼敌4个团,俘虏3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物资。
在江油市激战的同时,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各部像弹钢琴一样不断发起进攻,全线攻进至涪江流域。至此,规模浩大的强渡嘉陵江战役结束。红四方面军战斗24天,攻克县城9座,歼敌12个团10000余人,打开了一个与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会师的有利局面。
战役领导人
徐向前(1901~1990)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 民共和国元帅。原名徐象谦,字子敬。五台县人。1924年4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留校任排长。1933年11月至1934年8月,指挥所部抗击国民党军20多万人的“六路围攻”。1934年2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1935年6月,第一、四方面军会师后,被任命为中国工农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曾获金质红星奖章。1936 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与第二方面军会师后,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出席了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被选为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29师副师长。1938年4月,率第129师和第115师各一部进入河北省南部,创建冀南抗日根据地。1939年6月到山东省,任八路军第1纵队司令员。1942年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后任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代理校长。1948年3~5月,指挥临汾战役,以大部分新组建之部队,攻克设防坚固的临汾城。6~7月指挥晋中战役,以6万兵力歼国民党军10万余人,解放县城14座。1948年10月到1949年4月初,带病组织指挥太原战役,任太原前线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太原前线总前委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1978~1980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1990年9月21日在北京逝世。在战争时期和建国以后,发表过多种军事论著。曾著回忆录《历史的回顾》。
陈昌浩(1906~1967)中国工农红军将领。湖北武汉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赴苏联 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11月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兼共青团中央鄂豫皖分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政治委员、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政治委员。1932年10月,参与指挥方面军主力由鄂豫皖苏区向西转移。后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第四方面军(兼西北军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与创建川陕苏区,同徐向前等指挥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增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同年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1935年5月参加长征。第一方面军与第四方面军会师后,兼任中国工农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委员。曾获金质红星奖章。1936年11月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同年12月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7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失败后,转赴延安市。1939年8月去苏联。1952年回国后,任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等职。1967年7月30日卒于北京。
意义
嘉陵江战役后,红军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至川北、南起梓潼县、北抵川甘边界,纵横300里的广大新 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发展到5个军11个师33个团,连同地方部队8万多人,吸引了几十万国民党军,为配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北上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嘉陵江战役是中国工农红军战史上大规模强渡江河的模范战例。该战役之所以获得重大胜利,从战役指导上来说,(1)由于红四方面军在此之前的北出和南返作战,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国民党军的江防计划并削弱了其江防力量,并造成其错觉;(2)在思想动员、敌情侦察、组织计划、技术战术训练和渡器材等方面,进行了周密而充分的准备,保障了战役的胜利;(3)渡江地段和主要突击方向选择得正确;(4)在突破江防战斗中,采取了偷渡与强渡相结合、重点突破和在宽大正面上多路突击相结合,使敌防不胜防;(5)在夺得渡江作战第一阶段胜利后,不给敌以喘息之机,立即向其深远后方迅速发展进攻。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