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导
《向导》是天山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首部彩色故事片。由王心语、谢飞、郑洞天执导,阿不力米提、秀克拉提、吐依贡·阿合买德、戈沙主演,于1979年拍摄完成,次年春节上映。《向导》编剧为邓普,剧本改编自其创作的小说《老猎人的见证》。
电影讲述了生活在塔里木盆地盆地的维吾尔族伊布拉音和巴吾东祖孙二人从清朝末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历的反帝国主义侵略、反民族分裂、开发塔里木的故事。
《向导》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优秀故事片奖。《向导》是天山电影制片厂恢复建制后拍摄的首部故事片,也是大部分北京电影学院老师文化大革命后拍摄的首部电影。除此之外,《向导》开启了新疆本土电影创作的繁荣时代。
拍摄及上映
拍摄背景
文化大革命伊始,已经从新疆电影制片厂改制的新疆电影译制片厂生产陷入瘫痪。进入20世纪70年代,译制片厂虽已恢复影片译制和纪录片拍摄的工作,但电影制片厂的建制依旧未恢复,也没有拍摄故事片的任务。
经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局多次请示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于1978年底发文,同意“新疆电影制片厂立即上马续建成故事片厂”“尽快投入生产”“第二年九月前至少拍出一部高水平的故事片,向建国三十周年献礼”。于是1979年初新疆电影制片厂(同年更名为天山电影制片厂)恢复建制。电影《向导》便是新疆电影制片厂恢复建制后拍摄的首部故事片。
剧本创作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宣传部门的邓普在20世纪60年代在《新疆文学》上连载中篇小说《老猎人的见证》。讲述的是1957年到1960年“大跃进”时期,军垦部队进驻塔里木盆地盆地,开发塔里木时,帮助老猎人帕东,让他放下戒心为勘探队当向导,并投身于塔里木的建设之中的故事。
《向导》的剧本便脱胎于小说《老猎人的见证》。1976年,邓普被调往新疆电影译制片厂。在观看苏联与日本共同拍摄,讲述赫哲族人为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侵略活动俄国人充当向导的电影《德苏·乌扎拉》(俄语:Дерсу Узала;日语:デルス ウザーラ)后,邓普非常气愤。与三个导演商定后,对故事的结构、情节进行了较大改动。
故事从小说中大跃进开发塔里木盆地的内核扩大到剧本中“反帝国主义侵略”“反民族分裂”“开发塔里木”三重内核。人物也将原来的老猎人帕东塑造成剧本中的巴吾东,并新增他的爷爷一角。故事发生地也从小说中的阿克苏市改为喀什噶尔。
准备与拍摄
团队组建
由于新疆电影制片厂刚刚恢复建制,无论是人员还是设备均不足。最终在北京电影学院、西安电影制片厂等单位的协助下,由李居山担任摄制组组长,王心语、谢飞、郑洞天担任导演,由孟庆鹏担任摄影组领队的剧组正式成立。
参演的演员也有丰富的经验,一人饰演老人伊布拉音和长大后巴吾东二角色的阿不力米提来自新疆歌舞团,曾出演过演过维吾尔语版《红灯记》和电影《傲蕾·一兰》。扮演俄罗斯军官毕齐科夫的吐依贡·阿合买德同样来自新疆歌舞团,参演过《雪青马》。欧洲探险家泰勒的扮演者则是吉林日报美术编辑戈沙,曾出演过四部电影。
拍摄
《向导》于1979年5月23日正式开机拍摄。5个月的时间内,摄制组在新疆境内的5个外景地内奔波。电影既在吐鲁番的雅尔湖故城为故事中的古城取景,也在阿克苏地区农垦团场的沙漠、枯林中拍摄,还曾将喀什市的一处旧巴扎改造成电影中的巴扎。影片中最大的两场内景则取景于乌鲁木齐人民公园内的丹凤朝阳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原馆)二楼。摄制组每天拍摄超过18个小时,曾一天完成54个镜头,三天完成124个镜头。电影最终于1979年10月拍摄完成,同月新疆电影制片厂更名为天山电影制片厂。《向导》也成为天山电影制片厂的首部故事片。
上映
1980年春节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在全国举办“春节献礼新片展览”,《向导》便是展览影片之一。展览期间,在乌鲁木齐市的22家影院(包括俱乐部)共放映近200场,超过18.2万人次观影,上座率超过90%。
剧情梗概
清朝末年,欧洲探险家泰勒(戈沙 饰)为找寻传说中的古城来到喀什噶尔,在结识俄国青年军官毕齐科夫(吐依贡·阿合买德 饰)等人后,抓住逃跑的伊布拉音(阿不力米提 饰)为他的探险队带路。探险队进入沙漠后,伊布拉音发现自己孙子少年巴吾东(秀克拉提 饰)出逃的足迹,于是设法逃离。然而被毕齐科夫识破并设下圈套,尾随伊布拉音来到古城。劫掠了古城的文物并绘制地图后,毕齐科夫和泰勒抛弃了所有苦工离去,身处沙漠腹地且被毕齐科夫虐待到奄奄一息的伊布拉音将最后的水留给了孙子巴吾东,自己选择了死亡。
10年后,毕齐科夫已成为中校军官,并率队测绘学塔里木河。生活在河边的成年巴吾东(阿不力米提 饰)意识到这些人并未干好事后,开始连续破坏俄罗斯勘测船。毕齐科夫派兵抓获了破坏者。被抓获的巴吾东认出了毕齐科夫并假意答应担任俄国勘探队的向导,将众人引入急流后逃跑。落水的毕齐科夫幸存下来,不过此时俄罗斯帝国已经灭亡。
30多年后,巴吾东在戈壁边上与生病的女儿相依为命。这时新疆和平解放不久,中国人民解放军勘测队进入塔里木盆地开始勘测工作。勘测队军医受伤被巴吾东所救,然而当巴吾东看到和俄国勘探队类似的标杆时,误认为是恶魔的到来。勘测队队长则暗自决心要依靠巴吾东做向导。此时毕齐科夫已经落草为寇,在塔里木盆地中东躲西藏自治区。当毕齐科夫得知巴吾东女儿生病时,认为是复仇的好机会。于是他派人假扮巫师去“救”巴吾东重病的女儿,在他们即将得逞之时,解放军出现解救父女二人。
误会解开后,巴吾东的女儿被军医治好,巴吾东也开始为解放军勘测队做向导,多日的勘测工作收获颇丰。然而逃走的毕齐科夫再次设下陷阱准备杀害落单的巴吾东,巴吾东成功解决了毕齐科夫的几个手下,但在最后的搏斗中,巴吾东与毕齐科夫同归于尽。
人物及角色
故事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探险家多次进入新疆腹地考察,不仅运走大量文物,还对新疆地理进行测绘学。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英国探险家马尔克·斯坦因等人曾数次前往中国新疆和甘肃省,将大量文物运回英国并测绘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的地图。俄罗斯帝国探险家尼古拉·普热瓦利斯基、谢尔盖·奧登堡曾将吐鲁番市、库车市和甘肃敦煌的大量出土文书运回俄罗斯,普热瓦利斯基还多次对阿尔金山脉、罗布泊、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地区进行测绘。电影《向导》再现的便是这段历史。
另外,有学者认为电影情节在影射70年代中苏交恶历史事件,不过电影主创团队曾表示虽然曾搞过几个关于苏联霸权主义的方案,但最终决定不和此事件硬挂钩,只集中展现俄罗斯帝国(沙皇俄国)时代对中国入侵的“罪恶”。
亮点
《向导》通过神话和传说,使影片既神秘又有传奇色彩。同时,主人公们的命运和古城、大漠、长河、枯树林等新疆自然景观结合,提升了电影的苍凉感和悲壮感。
另外,标杆和金钥匙的意象多次出现。标杆共反复出现数次,意在凸显列强掠夺、侵略的行径。第一次是巴吾东亲眼目睹比齐科夫用标杆杀死雇工,让他留下了拿标杆就是魔鬼的印象。第二次则是看到比齐科夫的测绘学船,于是开始了他的复仇。第三次则是解放军使用的标杆,这让巴吾东一度误解解放军是和比齐科夫一样的魔鬼。
金钥匙本是轮台县维吾尔族的民间传说: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有藏着财宝的城堡,打开城堡的金钥匙由艾丽曼保护。土匪得知后准备抢劫并开始追杀艾丽曼,最终艾丽曼将金钥匙扔到了沙漠之中。电影中的金钥匙则含义不同,在伊布拉音祖孙来说,金钥匙可以打开太阳城,可以让塔里木恢复绿色。对比齐科夫来说,金钥匙是向导,可以让俄罗斯进一步侵略新疆。对于巴吾东女儿来说,她等着妈妈拿着金钥匙回来;当解放军将她治好后,她认为解放军就是金钥匙。而解放军却说,金钥匙掌握在塔里木盆地人民手中。
影响和奖项
《向导》为天山电影制片厂的故事片的拍摄积累了经验,也培养了各类专业人员。天山电影制片厂在此基础上于1980年先后推出《草原枪声》《艾力甫与赛乃姆》两部电影,进入了新疆本土电影创作的繁荣时代。
在文化部优秀影片奖评奖中,《向导》获得优秀故事片。
衍生作品
1979年,由中国作家协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会(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家协会)编,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电影文学剧本《向导》收录了四部剧本,分别是《哈森与加米拉》《绿洲凯歌》《天山的红花》《向导》。1983年,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了电影文学剧本《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