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兰利号航空母舰

兰利号航空母舰

兰利号航空母舰(英文:Langley,舷号:CV-1),是美国海军隶下的第一艘航空母舰。

兰利号航空母舰由1913年4月7日服役的AC-3“木星”号煤船改装而来,具有一个全通式木质飞行甲板,甲板长165.3米,宽19.8米,最大载机量56架。

兰利号航空母舰于1922年3月20日改装完毕重新服役,其命名是为了纪念美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和航空器的发展先锋塞缪尔·皮尔庞特·兰利;1936年,兰利号被改装成为水上飞机母舰;1942年2月27日,兰利号在任务期间被日本海军陆上攻击机击沉。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1910年10月,美国海军开始进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的研究,探讨飞机和舰艇如何有机结合起来。先后在CL-2“伯明翰”号轻巡洋舰首部和ACR-4“宾尼法尼亚”号装甲巡洋舰部安装了木质平台进行飞机起降试验,试验成功鼓舞了美国海军发展海军航空兵的信心,于是又拨款2.5万美元进行战舰和飞机相结合的进一步可行性研究。之后由于试验中发生了机毁人亡事故,航母发展受挫,目光转向了较为安全的水上飞机及其母舰。随后几年中,虽然海军舰载机得到发展,但多数局限在水上飞机的作战使用,以及大型战舰安装的平台上进行起飞和弹射试验。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的发展,出现了击落5架敌机的海军王牌飞行员,舰载飞机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并且通过验证也证明了可用于攻击水面舰艇,促使美国重新思考海军航空兵的未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航空母舰作为一个舰种开始出现,英国皇家海军作为先驱者,已经改装和正在建造暴怒号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航空母舰和竞技神号航空母舰三艘,并进一步发展舰载机,日本海军也开始建造第一艘真正的航母凤翔号航空母舰,极力发展前途无量的航母,促使美国开始下决心发展自己的航母。

美国海军先是提出了3年内建造4艘航空母舰的计划,之后又提出至少要优先建造3艘,然而由于凡尔塞和会后,世界政治舞台的活动趋于缓和,美国国会不愿拨出大笔钱重整军备,并拒绝在1920年和1921年财政年度批准建造任何航空母舰,计划用于建造普通船只的经费被压缩到1916年的水平。美国海军受到财政紧张的影响,放弃了建造专门设计全新航空母舰的计划,只能模仿英国先从改装开始。1919年,美国海军从有限的经费中拨款50万美元,选定排水量5500吨的AC-3“木星/朱比特”号舰队运煤船(USS Jupiter)来改装航空母舰。

建造沿革

1911年10月18日,“木星”号运煤船在马尔岛海军造船厂进行了龙骨安放典礼,由时任美国总统海伦·塔虎脱主持。1912年8月14日“木星”号下水,1913年4月7日服役,首任舰长为约瑟夫·李维(Joseph M.Reeves)中校,之后为增援因维拉克鲁兹行动而巡弋墨西哥太平洋海岸的美国太平洋舰队

1914年4月27日,“木星”号搭载一队美国陆战队官兵抵达墨西哥的马萨特兰,并在当地执勤直到10月10日。之后“木星”号奉命回到费城,并成为巴拿马运河开通之后,第一艘由太平洋端开向大西洋端的船只。在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木星”号成为美国大西洋舰队辅助舰战队的一员,巡弋于大西洋与墨西哥湾之间。

1917年4月,“木星”号改隶于海军火炮试验基地(Naval Ordnance Test Station),并曾在1917年6月与1918年9月搭载部队前往法国。休战后,该舰前往欧洲海域担任供煤的任务,以服务运送部队返美的海军舰只。由于该船当时仍承担为众多战舰运送煤和燃料的任务,到最后,时任美国海军部长还在违抗改装命令。

1919年7月11日,“木星”号被最终确定改装航空母舰,完成任务后,于1919年12月12日航抵弗吉尼亚汉普顿锚地,并于1920年3月24日除役。

1919年底(1920年3月/1920年4月11日)     ,“木星”号的改装在诺福克海军造船厂开始进行,参与英国皇家海军“百眼巨人”号航母设计和“鹰”号航母改装计划 的英国舰船专家坦利·古道尔为美国海军带来了大量英国海军航母的设计图纸和资料,并起到了重要作用。“木星”号改装的第一项工作是将上甲板夷为平地,从船到船尾安装了一个平整的木制平台作为全通式飞行甲板,其他改装包括拆除上层建筑和装卸吊杆,重新布置舱室。

服役历程

1922年3月20日,“木星”号改装完毕重新服役,后又略作修改,1922年10月17日开始海试。美国为了荣耀物理与天文学家、航空先驱,同时也是莱特兄弟的竞争者的塞缪尔·皮尔庞特·兰利博士,将其重新命名为“兰利”号,编号CV-1(CV为美国海军航空母舰代号),由肯尼斯·怀汀(Kenneth Whiting)中校任首任舰长。兰利号服役后最初主要用作飞行任务与训练,正式入编后主要用来为战列舰进行空中掩护和进行海上侦察。

兰利号的首任司令官是斯塔福德·多伊尔上校,他本人是舰炮制胜论者,因此也没有参加改装工作和服役仪式,这也反映出当时美国海军航空兵未受重视的尴尬境地,也促使美国海军通过法案,即航母上的指挥官必须是飞行员出身。

1922年开始,兰利号在服役三年的时间里,进行了阻拦设备、弹射器和舰载机起降试验,使美国海军航空兵熟悉航母的操作使用。1926年,兰利号上熟练的航空人员使飞机起飞间隔从原先的几分钟减少至15秒,降落间隔减少到30秒(英国同期为5分钟),这使兰利号成为了实用战舰。

1936年,兰利号被改装成为水上飞机母舰,编号AV-3。太平洋战争期间,1942年2月27日,兰利号在向爪哇岛执行运送战斗机任务时,被日本海军陆上攻击机击沉。

技术特点

设计特点

AC-3“木星”号运煤船是一个理想的小型航母的改装平台,它美国建造的两艘煤船之一,是美国海军第一艘采 用汽轮机-电动机动力装置的大型船只,其姊妹船在1918年的一次事故中沉没,由于舰队大多数战列舰已经烧油或计划改成烧油,因此“木星”号成了一个累赘。“木星”号全长有150米,壳体还非常新,动力装置集中在艉部,中部具有较大的货舱和足够的甲板间高度,可为飞机和修理车间提供宽大的飞机库房,只需拆掉较少的上层建筑,并且人员编制也较少,能解决兵员短缺的窘况,唯一缺点就是速度太慢,只有15节,与期望的30节航速相差太大。

舰型结构

舰型

兰利号航空母舰   同当时英国皇家海军的“百眼巨人”号航母一样,也是一艘典型的平原型航母。最初完工时,有点象日本凤翔号航空母舰。舰体最上方是全通式飞行甲板,甲板为长165米、宽19.5米的长方形,距水面高17米,有5个伸缩缝,以抵消舰体运动对飞行甲板的影响,飞行甲板由13个单柱架支撑着,中部装有一部飞机升降机。航母舰桥/驾驶台则位于飞行甲板的右舷前部下方,进行飞行作业时,放下舰首旗杆,而竖起舰尾旗杆。舰上设有两个折叠式伸缩桅杆用于远望,在飞行作业时可以放低到同飞行甲板一样平。为消除浓烟对飞行作业的影响,舰体左舷侧装有一个可收放的链式烟囱,在飞行作业时可以放倒,烟囱口可弯向海面,排除的浓烟经海水喷淋处理,后来又加装了一根。

结构

兰利号航空母舰飞行甲板下面原来的六个大舱全部进行了改装,其中的4个改装成了敞开式机库。首舱改成了航空汽油舱,紧靠首舱的两个舱改成1号机库,4号舱改成弹药舱和储藏库,上面是升降井,舰尾两个舱改成2号机库。兰利号航母机库在贯通首尾的轨道上有两台移动式3吨吊车,用于将下甲板中的拆解的飞机部件吊送到机库甲板进行组装,组装好后通过升降机运送到上边的飞行甲板。这里用“机库”一词不太贴切,因为它没有机库通常采用的机库甲板,只有4个库房,飞机得用吊车放到库里。在两舷中部,各有一部11米吊车吊放水上飞机。飞行甲板和飞机库房顶之间的空间,用来进行飞机机务作业。由于这种怪模怪样的军舰是第一次在美国海军的舰队中出现,像一辆蓬马车,所以被飞行员们送了一个“带篷马车”的绰号。

甲板

兰利号航空母舰飞行甲板上安装了压缩空气型飞机弹射装置,用于弹射载有鱼雷的重型飞机,可将飞机在18米长甲板上加速到97千米/小时,甲板上还安装了美国发明的阻拦索,可使飞行速度为97千米/小时的飞机在12米长的距离上停下来,而不会伤及飞行员和飞机。

舰载武器

兰利号航空母舰装有4门127毫米口径火炮,甲板下的两个机库总共可容纳飞机56架,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多的。其他国家的航母一般只能载有34架飞机,而兰利号飞行甲板尾部即可搭载30架飞机。兰利号通常载有34架飞机,包括12架战斗机,12架侦察机,4架鱼雷强击机和6架载有鱼雷的水上飞机。由于未设外升降机,飞机要拆成大件后,用3吨吊机吊到舰上。

性能数据

服役动态

入役试验

1922年10月17日,弗吉尔·葛瑞芬(Virgil C.Griffin)上尉驾驶一架沃特VE-7-SF战斗机,第一次从兰利号 上起飞,这次起飞是美国海军正式进入空权时代的重要事件。9天后1922年10月26日,戈弗雷·薛弗莱(Godfrey De Courcelles Chevalier)少校驾驶一架艾尔马林39B战斗机(Aeromarine 39B),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成功地在6节航速航行的兰利号上降落。同年11月18日(11月11日),怀汀舰长驾驶一架重3.5吨装有鱼雷的PT水上飞机,使用压缩空气弹射器首次进行了舰载机弹射起飞试验。

1923年,兰利号主要是在加勒比海地区进行飞行任务与训练,到各地进行航行展示,并在航行中进行各种作战系统的试验。1923年6月13日,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进行了首次公开展示与飞行表演。

1924年,兰利号参加了多次演习与展示,其中包括了对巴拿马运河的模拟攻击。经过几个月的整修与改造后,兰利号在1924年11月29日抵达旧金山,纳入美国海军太平洋战斗舰队的编制中(一说美国大西洋舰队的作战序列),美国海军正式拥有了第一艘航空母舰

1925年4月,兰利号首次进行了夜间飞机降落,之后还可以在各种气象条件下进行飞机起降,具备了全天候作战能力,在接下来的12年,兰利号在美国西岸到夏威夷间的海域,进行各项包含飞行员与舰队的战术训练与演习,并为美国接下来两艘大型航母“列克星敦”号与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提供了许多合格的海军飞行员。在当时,飞机起降作业非常复杂和危险,美国海军飞行员较少,大多是水上飞机飞行员,没有陆基飞机的使用经验,美国海军先对飞行员进行陆上飞行训练,合格后才能上舰飞行。由于阻拦索还处于试验研制阶段,飞行员驾驶飞机降落时,经常被驾驶舱面板撞伤。

飞机母舰

1936年10月25日,由于美国海军建造的航空母舰数量的增多,兰利号解除了航空母舰的任务,进入马尔岛海 军造船厂,再次改装成为水上飞机供应舰(Seaplane tender,也译为水上飞机母舰),此次改装将前半部40%的飞行甲板拆除,只保留了91米的飞行甲板用于飞机的储存和修理,在去掉的甲板下面的飞机组装甲板建了一个信号桥楼,并竖起了一个桅杆。存储飞机的货舱被改成了储存室和豪华住舱,在当时被认为是一流的飞机运输舰。武器保留了4门127毫米舰炮,用于防御驱逐舰鱼雷快艇,飞行甲板还加装了4门76毫米放空炮。

1937年2月26日,兰利号改装完成,4月11日编号改为AV-3。改装后的兰利号隶属于空中巡逻部队,在美国西海岸水域执勤。

1939年1月到7月,兰利号转服役于美国大西洋舰队,9月24日抵达马尼拉,编入美国太平洋舰队,直到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伤沉没

1941年12月,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此时兰利号正泊在菲律宾甲米地省。日军进攻菲律宾时,兰利号先撤退至荷属英国东印度公司巴厘巴板港,再撤到澳大利亚达尔文,并成为美英荷澳司令部(American-British-Dutch-Australian Command,代号为ABDA COM)的海上武力之一,主要被用作飞机运输舰,负责向战区运送飞机。兰利号先协助澳洲皇家空军的反潜巡逻任务,之后前往西澳大利亚州的费利曼图港(Fremantle),搭载33名陆军航空队飞行员与32架已组装完成,属于第49驱逐大队的P-40战斗机,1942年2月22日出发前往爪哇岛的芝拉扎港(Tjilatjap)支援东南亚盟军作战。另一艘货轮海洋“瞭望”号(Sea Watch)则搭载其它27架未组装的P-40,跟兰利号一同出发。

兰利号原本的命令是在1942年2月28日清晨进入港口,这样可以在夜色的掩护下前进,并避开日本飞机的可能的攻击。但由于日本的攻击部队已经接近爪哇,于是ABDA的海军指挥官,也是爪哇地区的指挥官,荷兰籍海军中将康拉德·海费瑞奇(Conrad E.L.Helfrich),于1942年2月23日要求兰利号尽快将飞机运抵芝拉扎港。但由于燃油问题使得兰利号的航速只有10节,加上联系问题,让兰利号在27日凌晨改变方向去与护航船只会合,使得兰利号需要在27日的白天驶进爪哇港。

1942年2月27日上午9:00左右,兰利号被日机发现,兰利号舰长罗伯特·麦克康奈尔(Robert P.McConnell)中校曾提出空中掩护的要求,但并无回音。中午11:40,在离芝拉扎港南方120公里处,兰利号遭到9架日本海军岸基一式飞机的攻击,被击中五次,其中包括两个近接弹而失去动力,16人阵亡,并引发无法扑灭的大火。兰利号在下午13:32分发出弃船命令,护航的两艘驱逐舰把乘员救起后,为防止其落入日本手中,以9发100毫米炮弹和2枚鱼雷将兰利号击沉,这是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损失的第一艘航空母舰

总体评价

美国是最早发展航空母舰的国家之一,对这个极具革命性 舰种的关注几乎与航空母舰的先驱国英国皇家海军同步,与英国相比,美国第一艘航空母舰的出世要稍晚,但建造模式却极其类似,都是用现有的舰种进行改装。兰利号航空母舰作为美国第一艘航空母舰,掀开了美国海军航空母舰的历史,为美国海军航空兵力的先驱,兰利号也是美国最早的采用电气推进动力系统的舰船之一。

兰利号航空母舰在役期间一直用于进行各项战术训练与演习,为美国海军提供了使用航空母舰的经验以及许多海军飞行员,为美国海军探讨航空母舰的早期战术做出了突出贡献。因为它的出现,对此后的美国海军产生巨大的影响,标志着美国海军航空母舰时代的来临。(环球网

参考资料

来看看各国首艘航母那些神设计-中国军网.www.81.cn.2022-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