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
嵇( jī )康(公元223年-262年,一作公元224年-263年),字叔夜,谯郡(今安徽濉溪县)人,魏晋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与魏晋名士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并称为“竹林七贤”。
嵇康出生于公元223年,年幼时,父亲嵇昭就去世了,由母亲孙氏和哥哥嵇喜等抚养长大。后娶曹魏宗室女为妻子,官任中散大夫,全家搬迁到山阳县(今河南省焦作市云台山风景区一带),并在此隐居多年。他为人简淡沉静,与朋友多能淡然处之,重在志趣契合而不在行迹密切,蔑视权贵,不追求仕途名利,曾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司马氏族决裂,坚决拒绝做官,并为了保全山涛宣布与之绝交。曹奂景元三年(262年),嵇康被宰相司马昭借口 “吕安事件”杀害,终年40岁。
嵇康在宇宙观上吸收了汉族的阴阳五行之说,在社会治理上则推崇道家清静无为的社会主义。他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主张形神兼养、去欲顺性,并著有《养生论》。对于自然和名教,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否定礼法之士的虚伪,追求清静无欲的恬淡生活。嵇康在乐理方面也造诣颇深,著有《声无哀乐论》,他认为作为自然产物的乐音,不会因为人的爱憎哀乐而改变。嵇康长于音律、擅长书画,又在文学方面成就颇高,他精通多种文体,诗歌风格峻切而清丽雅润。冯友兰曾以”天真烂漫,率性而行;思想清楚,逻辑性强;欣赏艺术,审美感高”评价嵇康。
人物生平
家族出身
曹丕黄初四年(223年),嵇康在谯国铚县(安徽濉溪县)出生。嵇康的祖先本姓奚,后来为了避怨而改姓嵇,并迁至会稽郡上虞,后又移居谯国铚县。父亲嵇昭曾任职治书侍御史,哥哥嵇喜早年以秀才身份从军,后又任江夏郡太守、徐州市刺史、扬州市刺史、太仆、宗正卿等职。曹叡太和二年(228年),年仅6岁的嵇康天资聪慧,博览群书,精进六艺,特别喜欢读道家著作《老子》《庄子》。成年的嵇康身量挺拔,容貌出众,气质不凡,但并不注重打扮。嵇康向往自由,对礼法之士不屑一顾,当他接受道家的思想学说之后,在懒散与自由里就多了几分狂放和旷达。
早年经历
嵇康年幼时便天资聪颖,勤勉好学,父母兄长的关爱为他少年时代的成长、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为他后来在玄学、文学、音乐等方面取得造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青年时代,嵇康大约一直闲居在家,潜心于诗书,或和朋友交相往来,抚琴作诗,清谈高论。二十五六岁时,嵇康结婚,娶曹魏宗室女为妻子后即被授官为中散大夫。嵇康与其妻育有一女一子,儿子嵇绍,字延祖。
交游恬淡
魏正始十年(249年),朝局上由司马氏大权独揽,嵇康不愿归顺司马家族,拒绝出仕为官。所以举家迁到了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云台山一带),并在此隐居。嵇康为人简淡沉静,与朋友多能淡然处之,重在志趣契合而不在行迹密切。住在山阳县的那段日子,嵇康常常约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等人在竹林喝酒,纵歌, 肆意酣畅。
嵇康继承了老庄的道家思想,在养生问题上研究颇深,他自己也身体力行,践行着“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性格恬淡无欲,时常自己抚琴作诗,怡然自得。
拒绝入仕
甘露三年(258年),宰相司马昭的心腹司隶校尉钟会拜访嵇康,嵇康正与向秀在大树下打铁,并没有理睬,钟会等了很长时间,依旧等不到嵇康给一个善意的答复,于是 钟会心生怨恨地离开了。接着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有意招嵇康做他幕府属官,但嵇康跑到河东郡躲避征召。
曹奂景元二年(261年),好友山涛由吏部郎升迁至散骑侍郎,他推荐嵇康任吏部郎一职,稽康为此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坚决拒绝做官,并宣布与山涛绝交。史称“大将军(司马昭)闻而怒焉”。嵇康对出仕的拒绝态度引起了司马昭的忌恨。
广陵绝响
魏元帝景元三年(262年),嵇康与东平县人吕安是莫逆之交。某日吕安的哥哥吕巽奸淫了吕安的妻子徐氏。事发后,吕巽害怕吕安报复他,请嵇康从中调停。嵇康因与二人的关系亲密,便答应吕,帮忙解决了这件事。谁知吕巽转身就去告官,反过来诬告吕安不孝,使得吕安被官府收捕。嵇康知道此事后十分愤怒,出面为吕安作证,不料也被关入狱中。此时,与嵇康素有恩怨的钟会,趁机向司马昭进言陷害嵇康,司马昭听信钟会的诬陷,下令判处嵇康、吕安死刑。
嵇康长于音律,在东市受刑之前,他的兄弟亲戚们都来送别。刑罚在即,嵇康神色不变,向兄长嵇喜索要了自己平日常用的素琴,在刑场上取琴调试,抚了一首《广陵散》。曲罢叹息道:“从前袁孝尼(准)想跟随我学习《广陵散》,我总是吝惜固守不教给他,现在这一曲《广陵散》要在今天失传了啊!”说完后,嵇康从容就戮,享年四十岁。当日,曾有三千名太学生为其求情免罪,邀请嵇康去太学任职,未奏效。嵇康死后不久,司马昭方才悔悟,海内人士无不对嵇康之死感到痛惜。
人物思想
基本观念
围绕宇宙、社会、人生等问题,嵇康有很多的思考,由此形成了他的思想的基本框架。
在宇宙观上,嵇康吸收了汉族的阴阳五行之说,沿用哲学本体的概念太素,认为太素之后,阴阳两分,两者相错而成五行,由此演化人类万物,而万物之中又有气的作用,气的盛衰推进物的演变。。嵇康运用这些基本的理论框架去分析、论证具体的问题,如《明胆论》中,他运用“气”的概念来讨论明与胆的关系,认为明与胆都由气而生,禀气不同,而明胆各异,才气明胆均与禀气的多少有关,明为阳气,胆为阴气,二气不同,故明胆不能相生。对于多数人而言,明胆二气无法均衡,唯有少数天赋异禀、至纯至美之人,才可以兼备二者,圆融统一。
在社会治理上,嵇康主要接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推崇道家简易无为的政治理想,认为社会和谐应该是处于君静于上、清静无为,臣处于下、顺应君主,群生安逸、自求多福的状态,君主不应干扰民众的志向和生活,强调君、臣、民的和谐关系和至德之世的不谋而成。嵇康曾写就《太师箴》,从道家独特的社会主义和历史观出发对当世的君王加以警醒,认为后世君主失去了治理国家的根本之道,于是运用智慧,结果却使更多的人通过巧诈来达成自己的目的;人们越发贪图名利,所以对仁义礼节的强调才越发多了起来;就这样刑罚管教兴盛,人们也丧失了自己的天性。
在人生处事方面,嵇康对现实人生、理想人格等都有深入的探索,主张触情而行、率真自然。他从庄子的自由、超脱的至人形象中得到启发,不仅在诗文中真切地表达了他对理想人格的向往,而且在现实经历中,也以自己的行动将人格精神推向新的高度。嵇康不满当时崇尚名教的社会环境,不屑于用礼法推崇的德行来赢得世人的赞誉,而是率性自然、任性而为。嵇康认为应该以“是非与公私”的标准来判定一个人的行为是否为“善”。既要判断是非,也要结合动机或意图来考察,如果行事符合道德标准,然而意在为己获得声名或利益,并且隐瞒这一意图,即为“匿情”,则为有“私”,而不能称之为善。他主张君子应该率真自然而不掩饰自己的本性,行善事而不追求自己的名利。
养生
在《养生论》和《答难养生论》中,嵇康通过讨论养生来阐释他的人生要义。他的养生观点大致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神兼养,表里相济。嵇康认为,生命由形神相互作用影响,因此养生有养神和养形两个方面。养形在于服食药物。在嵇康看来,五谷只是维持身体日常所需,而药物才拥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同时从道家的思想出发,主张养神重在恬淡清净,不为外物所牵累,减少私欲。他并不否认欲望的正当性,在他看来,本能的欲望是“性之动”,本身很单纯,但由于人的“智用”才变得复杂起来。为了欲望的永久满足,人充分利用智能进行预谋筹划并为之提供实质性的保证,这就使自然的欲望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的重压之下严重畸形。于是嵇康提出养神的法则是在欲望和理智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通过智的作用使欲望能够按照本性而动,而不再贪求过分的满足。
二、去欲顺性,清虚静泰。嵇康强调,只有离念去情、内心去欲、始终保持一种清净无欲的状态,才能不受功名利禄的诱惑,不受美味声色的浸染,从而使内心世界保持如一的纯洁,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便自然同宇宙大道融为一体。他反对运用种种智巧的手段以满足自身欲望的行为,并将其视为养生的大忌。人们使用智巧便必然有所图,有所图便必有成败得失,而成败得失又往往造成感情上的激动,最终至于对心性的伤害。嵇康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无法抑制也无需禁止,应当禁止的是“智巧之心”。
三、呼吸吐纳,防微杜渐。嵇康在论述了前两个养生的基本因素之外,还主张辅之以呼吸吐纳、辟谷服食、防微杜渐等保养生命。呼吸吐纳是道家传统的养生方法,如当今医术上说的深呼吸。嵇康与所有人一样,也不免有生的留恋,所以也服长生药。他说,圣人之所以不能长寿,是因为思虑过度,没有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做到呼吸吐纳、防微杜渐。所以,他认为只要人们做到“旷然无喜,寂然法师无忧”,加上呼吸吐纳、防徽杜渐等各方面的养身修炼,便可以健康长寿。
越名教而任自然
魏晋时期,“自然”与“名教”的关系是“玄学”的重要议题之一,对此,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作为自己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所谓“名教”, 一般指儒家的纲常礼教, 而这里嵇康所言的“名教”则是指被司马氏集团所利用、所提倡的虚伪的伦理道德纲常,“自然”则指向客观世界的自然之道、人的自然本性和无私之心。“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越名教”从“破”的方面入手,着重批判当时的社会现实,打破司马氏的思想钳制,从而摆脱其社会控制;“任自然”从“立”的方面入手,着重阐述其理想社会构成和理想生活状态。
”越名教“是嵇康对司马家族“伪善名教”的否定,而不是摒弃真正的儒家伦理道德。为批判伪善名教,嵇康对礼法之士的虚伪面目进行了揭露。在《难自然好学论》中,他讽刺了礼法之士所谓人天生就喜好学习六经,不过是他们“先计而后学”的结果。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他运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他对礼法之士所向往的名利的鄙弃。他将做官看成是拿着刀宰割牲畜的屠夫,又将官位比作“腐鼠”,视入仕为“嗜腐”者,说山涛“举康以自代”无异于“养鸳雏以死鼠”(用死鼠喂养鹭鸟)。嵇康批评伪善,但内心仍执着于真正的仁义道德,如鲁迅先生所说,“嵇阮的罪名, 一向说他们毁攻礼教。但据我个人的意见, 这判断是错的……因为魏晋时所谓崇奉礼教, 是用以自用, 那崇奉也不过是偶然崇奉……, 于是老实人以为如此利用, 亵渎了礼教, 不平之极,无计可施, 激而变成不谈礼教, 不信礼教, 甚至于反礼教。——但其实不过是态度, 至于他们本心, 恐怕倒是相信礼教, 当作宝贝。”
“越名教”后,嵇康提出用“任自然”的方式建立一个和平安宁、怡然自得的理想社会。“任自然”是任心之自然,追求的是一种清心寡欲、不受约束、随心所至的淡泊生活,向往回归大自然的怀抱,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同时,该思想也融入了社会历史领域,是提倡反对任何思想专制,实现一种和谐自然的人类生活环境的社会理想。嵇康认为人类社会本身是如同“自然”一般自行运转的、和谐有序的整体,这时人们内心的情志和自然之理趣和谐一致,故而民风淳朴、生活和谐。而后发的政治、礼仪破坏了原有的秩序,扰乱了和谐,违背了“自然”的常规,造成了“名教”和“自然”的对立。嵇康这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批判精神、反传统意识和抨击时政的勇气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今中国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声无哀乐论
嵇康在乐理方面的造诣颇深,并在《声无哀乐论》中作了详细的阐述。该文主要讨论了音乐的本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音乐与教化功能这三方面的问题。他认为乐音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乐音的悦耳或难听是客观的自然现象,不会因为人事的爱憎哀乐而改变。
而对于当时普遍的观点“哀乐宜形于声音,声音自当有哀乐”,嵇康提出了反对的意见,主张音乐仅仅能体现出乐音的各种变化,而不直接表达哀乐等情感。他通过分析琵琶、琴瑟、铃铎等乐器的发声及演奏特点的不同,总结出不同的音乐会对人的情绪造成不同的影响:节奏急促、音调激昂的音乐让人激动,节奏舒缓、音律婉转的音乐让人恬静。因此,乐音直接影响的是人的“噪静”,而不影响人的情感。人听到音乐或喜或悲,是因为“有主于内”,有某种情绪主动倾泻的意向,在被乐音影响到自身的噪静时,内心蕴含的情感便被顺势激发了出来。哀乐只是人们“应感而发”,音乐本身并不蕴含快乐与悲伤。
在《声无哀乐论》的最后,书中角色秦客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孔子曾说过,移风易俗最好的手段是音乐,这种见解流传已久。既然音乐本身并无哀乐之别,那么移风易俗依靠的究竟是什么呢?书中主人的回答表现了嵇康对于音乐作用的看法,他认为天下之“和”、人民之安居乐业是音乐发挥作用的基础,没有现实的基础,仅仅依靠音乐无法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上古时期的社会和谐淳朴,君、臣、民之间和谐融洽,人们内心已经达到了“和”的境界,此时再让和谐的音乐传播各地,乐音之和与人民内心之和相呼应,才自然而然达成了移风易俗、让天下和谐统一的目的,故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对于如何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发挥音乐的作用,嵇康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方面要对音乐本身有所制约,一方面要让礼乐相结合以发挥作用。既要节制音乐所带来的享乐,又要让礼乐结合起来,让音乐会同其他的规范一起达到引导教化的目的。
人物著作
嵇康的作品最晚到西晋时期形成了《嵇康集》,明以后改题作《嵇中散集》。《嵇康集》在南梁萧梁时有15卷录1卷,经过数代王朝更迭,如今传世仅8卷左右。嵇康集版本,宋元本未见,唯明本6种,清本数种。鲁迅辑校明吴宽丛书堂抄宋本十余遍,于1938年辑入《鲁迅全集》第9卷出版。1962年,戴明扬教授遗著《嵇康集校注》出版,是一部研究嵇康生平和作品较为完备的专集。
主要影响
文学成就
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包括诗歌和文章。现存诗歌共计六十首,有四言三十首,六言十首,《代秋胡歌诗》七首,骚体一首,五言诗十二首,而诗歌创作中又以四言诗的成就最高,代表作品有《赠兄秀才入军》《四言诗》等。
嵇康的诗富有感染力,一方面在于诗中的意境动人,一方面在于诗歌中衬映、折射出嵇康洁身自好、卓英不群的人格。嵇诗的风格,前人多概括为峻切而又清丽雅润。《文心雕龙·明诗》中评价道:“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对于正始正道和含杂着仙意的诗歌,泛泛之辈往往参透的过于浮浅。只有嵇康的志向清峻,阮籍的志向深远,故而能够成为标志性的人物)郑振铎又言:“康之诗喜说玄理,然亦时时有旷逸秀丽之句。”(嵇康的诗喜欢讲玄学的道理,但也时常有着旷达秀丽的句子)
嵇康对文章诸体均有揣摩研习,现存文章十五篇,其中骚、赋、书、论、箴、戒各体皆有。论是嵇文中最重要的文体,数量最多,成就最大,在晋代即受到人们的推崇。代表作品有《琴赋》《养生论》《声无哀乐论》等。文章风格多样,哲学性和文学性兼备,体现出嵇康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嵇康的诗歌受到当时文学界的推崇,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地位,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风貌和文化氛围,也展现了他深刻的思想和独具匠心的文学风格,诗歌中流露出来的民主、人道和自由思想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亮点。
音乐成就
嵇康通晓音律,时常抚琴作诗以自娱。著有《琴赋》和《声无哀乐论》两篇乐理作品。
嵇康作有《风入松》,他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古名曲被合称作“嵇氏四弄”,嵇氏四弄与东汉 “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中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相传《孤馆遇神》也是他的作品。
嵇康曾跟随人学习《广陵散》一曲,由于从未教授给旁人,临刑前嵇康在刑场最后弹奏一次后,《广陵散》便失传了。当时人无不对此感到遗憾惋惜。唐朝韩皋评价《广陵散》为:”叔夜撰此,将贻后代之知音者,且避晋、魏之祸,所以托之神鬼也。“
书画成就
嵇康擅长书法,工于草书。其墨迹“精光照人,气格凌云”,被列为草书妙品。后人称其书法“如抱琴半醉,酣歌高眠,又若众鸟时集,群乌乍散”,无书法作品传世。
嵇康善丹青,严庆澍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其时有嵇康的《巢由洗耳图》《狮子击象图》传世,后已佚失。
轶事典故
锻铁之趣
嵇康超然物外,不为世俗所拘,自在享受锻铁的乐趣。嵇康隐居竹林的家中有一棵柳树长得很繁茂,于是他环绕这棵树的周围挖成水沟,然后用提水工具把水提到沟中,形成一个小水塘,这样在树下锻铁就又凉爽、又取水方便了。每年夏天,他就在树下乘凉打铁。《晋书·嵇康传》里曾提到,嵇康曾经不接受官禄,靠自己设法过比较简朴的生活,于是便和向秀一起在柳树下锻铁来养活自己。打铁的行为是嵇康对当时追逐名利的社会风气的反抗,也是他精神特质的体现。
与仙同游
嵇康好服食,后文献多有记载他与仙人王烈的交往。相传王烈已有三百三十八岁的高龄,面容却仍像少年,学识也很渊博,嵇康很敬爱王烈,经常和他一起上山采药。某日,王烈独自在太行山中行走,在一石穴中发现了奇特的青泥,便拾起一些揉制成药丸,而药丸须臾之间变成了石头。王烈觉得惊异,便带了一些药丸给嵇康,但再拿出来时药丸已经变成了青石。二人于是一同前往山中寻找青泥,但产出青泥的石穴已经封闭。又过了数日,王烈在抱犊山中发现了一个石室,室内放着缣帛文献两卷,王烈不认识书上的字,便抄写下几行带给嵇康辨认。嵇康碰巧认识这种文字,二人又一同去寻那两卷缣帛文献,但到山中时却再也找不到那间石室。后来王烈对弟子叹息道:“叔夜没有得道的机缘啊!”有书《神仙经》记载道,神山五百年开启一次,其中会流出青泥状的玉髓,食用它可以获得长生。从这一故事的广为流传也可以看出,嵇康的服食在当时十分著名。
藐视权贵
嵇康和向秀在柳下锻铁期间,曾有一个名叫钟会的人来拜访他。颍川的钟会是当时的贵公子兼名士,精通论辩名理,也很擅长书法。他仰慕嵇康的才学,曾写就《四本》希望带给嵇康评点,来到嵇康家门口后又心生胆怯,徘徊而不敢入门,最终把自己的作品远远丢掉后离开了。后钟会显赫后再访嵇康,可嵇康对他的拜访视若不见,不向钟会回礼,只是照旧锻造自己的铁器。钟会站着观看了一会觉得无趣,便要离开,嵇康叫住了他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自此,钟会便对嵇康怀恨在心,后陷害嵇康获刑入狱。
嵇绍不孤
嵇康由于受诬陷而获死罪,在行刑之前,他把自己的小儿子嵇绍托付给了山涛抚养,并且在临终前宽慰儿子说:“有巨源在,你就不再是一个孤儿了。”
嵇康受刑后,他的朋友山涛和王戎对他留下的儿子悉心照顾,虽然不是亲生父亲,却给了嵇绍父亲般的关爱和教导,将其抚养长大而后成才,尽到了朋友的道义和责任。十八年后,嵇绍在山涛的举荐下成功得到了司马炎的赏识,成长为晋朝的一位忠臣。这件事也被后世传为了“嵇绍不孤”的典故,以说明朋友之间感人至深的信义与友情。
人物评价
魏晋南北朝
王戎: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世说新语》引)
(王戎:竹林七贤之一。翻译:我和嵇康相处了二十年,没有见到过他喜怒形于色)
山涛: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引) (《世说新语》引)
(山涛:竹林七贤之一。翻译:嵇叔夜的为人,就像孤松屹立般正直坚定;嵇叔夜醉酒时,就像玉石山峰即将崩塌般巍峨)
(孙登:三国时期孙吴政治人物,吴大帝孙权长子。翻译:你性情刚烈,才华出众,哪里能幸免啊)
王烈: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遇,命也! (《晋书》引)
(王烈:《神仙传》中与嵇康同行的仙人。翻译:叔夜志向与情趣都不平常,却总是不能遇上成仙的契机。这真是命运啊)
钟会:嵇康,诸葛亮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晋书》引)
(钟会:三国时期魏国军事家、书法家。翻译:嵇康,是条睡卧着的龙,不能让他腾起。你不用担心天下人怎么样,只是要把嵇康当作必须忧虑的人罢了)
嵇喜:家世儒学,少有俊才,旷迈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誉,宽简有大量。学不师授,博洽多闻,长而好老、庄之业,恬静无欲。 (《嵇康传》)
(嵇喜:嵇康的兄长。翻译:嵇康家以儒学传家,年少时便显示出优秀的才能,性格旷达豪迈卓尔不群,高风亮节随性而为,不注重名誉,待人宽容有大所量。他学习不用老师教授却见多识广,长大后的嵇康爱好学习老、庄,性格安静恬淡没有欲求)
向秀: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 (《思旧赋》)
(向秀:竹林七贤之一。翻译:我曾经和嵇康、吕安两人一起居住生活,他们都有不受拘束的才情。而嵇康志向高远、性格疏朗,吕安身心旷达、为人狂放,后来各自因为一些事情被杀。嵇康精通各种技艺,对于音律尤其高妙。当临刑之时,他回头看了看太阳的影子,要过来琴弹奏)
陈寿:时又有谯郡嵇康,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 (《三国志》)
(陈寿: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翻译:当时的谯郡人嵇康,写文章辞藻雄壮华丽,喜好谈论老、庄,崇尚奇特而行为任性侠义)
谢万:邈矣先生,英标秀上。希巢洗心,拟庄托相。乃放乃逸,迈兹俗网。钟期不存,奇音谁赏。 (《七贤嵇中散赞》)
(谢万:东晋名士。嵇康形貌秀丽,英俊而清秀。心灵纯粹,学习老庄。性格狂放俊逸,不落俗网。锺子期不在了,美妙的音乐还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孙绰:帛祖衅起于管蕃,中散祸作于钟会:二贤并以俊迈之气,昧其图身之虑,栖心事外,轻世招患,不异也。 (《喻道论》)
(孙绰:东晋大臣、文学家、书法家。翻译:帛远由于管藩之事而被定罪,嵇中散由于钟会的原因遭遇祸患;两位贤士都凭借自己清俊豪迈的风骨,抛却对自身的忧虑,把心思放在政治之外,轻视世俗招致祸患,二者是相同的啊)
司马昱:何平叔(何晏)巧累于理,嵇叔夜后伤其道。(《世说新语》引)
(司马昱:东晋第八位皇帝。翻译:何晏的言辞精巧,拖累了他的义理本身,嵇康的俊才损伤了他自身的抱负)
袁宏:中散遣外之情,最为高绝,不免世祸,将举体秀异,直致自高,故伤之者也。 (《七贤序》)
(袁宏: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嵇康消遣派外的情感,最为高妙,因此难免遭遇世上的祸患,全身上下都是异于旁人的优点,以至于他自己清高自傲,因此受到伤害)
傅亮:夫以嵇子之抗心希古,绝羁独放,五难之根既拔,立生之道无累,人患殆乎尽矣。徒以忽防于钟、吕,肆言于禹、汤,祸机发于豪端,逸翩铩于垂举。(《演慎》)
(傅亮:嵇康的高洁心灵古来少有,不羁的性格独独一人,五难之根既然已经拔除,立身生存之道也没有拖累,来源于人的祸患几乎要没有了。只是因为疏忽防备钟、吕,没有防备大禹、商汤的谣言,祸患起于很小的事情,翩翩俊逸的公子就被杀了)
刘义庆: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世说新语》)
(刘义庆:南北朝时期刘宋宗室、文学家。翻译:嵇康身高七尺八寸,风度姿态秀美出众。见到他的人都赞叹说:“他举止萧洒安详,气质豪爽清逸。”有人说:“他像松树间沙沙作响的风声,高远而舒缓悠长。“)
唐宋
房玄龄:嵇、阮竹林之会,刘、毕芳樽之友,驰骋庄门,排登李室。……至于嵇康遗巨源之书,阮氏创先生之传,军散发,吏部盗樽,岂以世疾名流,兹焉自垢?临锻灶而不回,登广武而长叹,则嵇琴绝响,阮气徒存。通其旁径,必凋风俗;召以效官,居然尸素。 (《晋书》)老篇爰植,孔教提衡。各存其趣,道贵无名。相彼非礼,遵乎达生。秋水扬波,春云敛映。旨酒厥德,凭虚其性。不玩斯风,谁亏王政? (《晋书》)
(房玄龄:唐朝政治家、文学家。)
韩皋:妙哉!嵇生之为是曲也,其当晋、魏之际乎!其音主商,商为秋声。秋也者,天将摇落肃杀,其岁之晏乎!又晋乘金运,商,金声,此所以知魏之季而晋将代也。慢其商弦,与宫同音,是臣夺君之义也,所以知司马氏之将篡也。……叔夜以扬州市故广陵之地,彼四人者,皆魏室文武大臣,咸败散于广陵,《散》言魏氏散亡,自广陵始也。《止息》者,晋虽暴兴,终止息于此也。其哀愤躁蹙,痛迫胁之旨,尽在于是矣。永嘉之乱,其应乎!叔夜撰此,将贻后代之知音者,且避晋、魏之祸,所以托之神鬼也。 (《广陵散解》)
(韩皋:唐朝文学家。翻译:高妙啊!嵇康的琴曲,正好在魏晋之时。他的琴音主要为商音,商音是秋声。秋,天气使落叶摇曳,气氛肃杀,是一年的落暮之时。晋又乘金运,商是金声,便是知道魏即将走到尽头而晋将要取代它。把他的商弦慢拨,便和宫同音,是臣子夺杀君王之义,所以暗示着司马氏即将篡位……叔夜以扬州广陵之地,那四个人,都是东魏的文武大臣,都在广陵战败,《广陵散》便是言说魏氏的灭亡是从广陵开始的。《止息》,晋虽然残暴兴盛,最终也在此止息了。那哀伤激愤的乐音,悲痛迫协的主旨,都在曲子里了。五胡乱华,正好对应上啊!叔夜写下这个,把它赠送给后代的知音,来躲避魏晋的祸患,所以把它托付给鬼神了)
白居易:吕安兄不道,都市杀嵇康。斯人死已久,其事甚昭彰。是非不由己,祸患安可防。使我千载后,涕泗满衣裳。(《杂感》)
苏轼:刘启以鞅鞅而杀周亚夫,曹操以名重而杀孔融,司马昭以诸葛亮而杀嵇康,司马师亦以名重而杀夏侯玄,刘彧以族大而杀王彧,高纬(高纬)以谣言而杀斛律光,李世民以谶而杀李君羡,武则天(武则天)以谣言而杀裴炎,世皆以为非也。 (《东坡志林》)
李清照:两汉本绍继,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咏史》)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
陈普:铜驼荆棘夜深深,尚想清谈撼竹林。南渡百年无雅乐,当年犹惜广陵音。(《嵇康》)
(陈普:南宋教育家、理学家。翻译:驼铃声声、荆棘满布、夜已经深了,我回想当年嵇康清谈撼动竹林。自从南渡之后已经百余年没有雅乐之声了,就算当年嵇康身死时,天下都在遗憾广陵散的失传啊)
徐钧:诸葛亮并论恐非伦,望重宜为世所珍。大抵重名人敬仰,如何名重反伤身。(《嵇康》)
(徐钧:南宋学者。翻译:嵇康被称作卧龙恐怕不合世俗,被看重的人应该被世间所珍惜。应该只是名声好所以受人敬仰,怎么会因为名声反而让自己受罪死去了呢)
元明
陶宗仪:美风仪,文辞壮丽,好言庄老,工草书。(《书史会要》)
(陶宗仪: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翻译:嵇康仪态优雅身姿俊朗,写文作辞语言壮丽,喜爱老、庄之学,善于草书)
王世贞:每叹嵇生琴夏侯色,今千古他人览之,犹为不堪,况其身乎! (《艺苑卮言》)
(王世贞: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翻译:我每每感叹嵇康的琴色超越古人,如今千古多少人观览,都觉得不如他,更何况他的品节呢)
李贽:呜呼!如康之天才,稍加以学,抑又何当也,而肯袭前人之口吻,作不情之遁辞乎?然此书(《与山巨源绝交书》)实峻绝可畏,千载之下,犹可想见其人。(《焚书》)今读《养生论》全然不省神仙中事,非但不识真仙,亦且不识养生矣。何以当面蹉过如此耶?以此聪明出尘好汉,虽向、阮亦无如之何,真令人恨恨。虽然,若其人品之高,文辞之妙,则岂“七贤”之所可及哉!(《焚书》)向秀《恩旧赋》只说康高才妙技而已。夫康之才之技,亦今古所有;但其人品气骨,则古今所希也。岂秀方图自全,不敢尽耶?则此赋可无作也,旧亦可无尔思矣。秀后康死,不知复活几年,今日俱安在也?康犹为千古人豪所叹,而秀则已矣,谁复更思秀者,而乃为此无尽算计也耶!(《焚书》)
(李贽:明代思想家、文学家。翻译:呜呼,像嵇康那样的天才,稍微加以学习,又如何能阻挡呢,他肯承袭前人的口吻,写不符合自己情趣的辞官书吗?然而他写的这封绝交书实在是峻绝而令人畏惧,悠悠千年,便可见其为人了。如今读《养生论》而完全不懂得其中的神仙之事,不仅不能识别真神仙,也不能识别养生之道啊。怎样才能当面和他交谈这些呢?这样聪明出尘的好汉,除了向秀、阮籍便无人能企及了,真令人遗憾。看他高洁的人品、绝妙的文辞,哪里是”七贤“就能够比肩的啊!向秀的《思旧赋》只说了嵇康才学高妙。嵇康的才学技巧,古往今来都不稀缺,但他的人品风骨,则是古今少有的。难道是向秀想要保全自己,而不敢说尽吗?那么这篇赋就没什么可写的了,旧也没有什么可思念的了。向秀在嵇康后亡故,不知道再活了几年,如今在哪里呢?嵇康被千古豪杰欣赏,而向秀则罢了,如果有谁更思念向秀,便是心中有无尽的算计啊)
(王夫之:明代思想家、文学家。翻译:孔融死后,士气灰暗,嵇康死后,清议断绝)
近现代
余嘉锡:嵇、阮虽以放诞鸣高,然皆狭中不能容物。如康之箕踞不礼钟会,与山涛绝交书自言“不喜俗人,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辄发”。又幽愤诗曰“惟此褊心,显明臧否”。皆足见其刚直任性,不合时宜……康卒掇杀身之祸。 (《世说新语笺疏》)
(余嘉锡:中央研究院院士。翻译:嵇康和阮籍虽然狂放而清高,但都心胸狭窄而不能容纳事物。如嵇康不以礼对待钟会,像撮箕一样坐下面对他,给山涛写绝交书说自己“不喜欢俗人,心地正直嫉恶如仇,轻率肆意直言不讳,一旦遇到了事情就会发作。”又写了幽愤诗说,“唯有我这一颗心,彰显光明正义。”都足以看出他的性情刚直任性,不合时宜……嵇康最终引来了杀身之祸)
冯友兰:嵇康的特点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天真烂漫,率性而行;思想清楚,逻辑性强;欣赏艺术,审美感高。我认为,这几句话可以概括嵇康的风度。
家庭成员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
相关文物
嵇康的诗文是书法家所青睐的题材,如赵构书《真草书养生论卷》,赵孟頫书《与山巨源绝交书》《琴赋》,文徵明书《琴赋》,陈继儒书《酒赋》,祝允明草书《嵇康酒会诗》《琴赋》,李怀琳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特别是《琴赋》因其篇幅短小、文章精美而被历代书法家不断书写。
人物争议
生卒年争议
其一,嵇康生于黄初四年(223年),卒于景元三年(262年)。《资治通鉴》卷七十八,曹奂景元三年中记载:景元三年,即公元262年,故认为嵇康此时被诛。由此上溯四十年,嵇康当生于黄初四年。文学史界订嵇康生卒年为223年-262年,当是依此而定。
其二,嵇康生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卒于段正元二年(255年)。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发现干宝、孙盛、习凿齿等人皆云康于魏高贵乡公正元二年(255年)被诛,裴氏认为他们的记载有误,并为此专门作了考辨。《三国志·王粲传》中记载嵇康于正元二年(255年)被诛,由此上溯四十年,嵇康生于建安二十一年。《世说新语·任诞》云:开封市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徐震堮在《世说新语校笺》云:“按《晋书·阮籍传》,籍以魏陈留王奂景元四年卒,年五十四,则其生当在刘协建安十四年。”《山涛传》说嵇康卒于司马炎太康四年,年七十九,那么嵇康当生于建安十年,比阮籍年长四岁。《嵇康传》说嵇康死时年四十,但不曾提嵇康生于何年,《资治通鉴》在景元三年记录事件,则其出生应该在曹丕黄初四年,比山涛小了十八岁,比阮籍小了十四岁,所以说“少亚之”。《通鉴》记载的嵇康事迹,主要依据《晋书》,但也利用了《三国志》,所以抄录了其中“谯郡嵇康”至“尚奇任侠”一段,而《三国志》说嵇康在景元中坐事诛,所以《通鉴》把嵇康死时记为景元三年。但《晋书》记嵇康事迹以及徐先生考嵇康生卒年,皆未利用《三国志》的材料,故有所失。
其三,嵇康生于黄初五年(224年),卒于景元四年(263年)。庄万寿在《嵇康研究及年谱》一书中做了详细论证。戴明扬《嵇康集校注》、陆侃如冯阮君合著《中国诗史》、徐公持《阮籍与嵇康》、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等均认同此说。中国台湾学者庄万寿曾论证,景元三年(262年)冬钟会虽任镇西将军,但仍有可能兼领司隶校尉,而伐蜀真正开始在景元四年,故嵇康被害的时间下限完全可能在景元四年。根据《与山巨源绝交书》的线索,山涛于景元二年除吏部郎,《与山巨源绝交书》言“前年自河东还,闻……”,则绝交书当作于景元三年。《绝交书》言嵇绍“年八岁”,《晋书》载嵇绍“十岁而孤”,若持景元四年论,自作《绝交书》至嵇康被害间有一年以上,完全可以满足这个时间差,若持景元三年则嵇绍的年龄误差较大。
其四,嵇康生于黄初四年(223年),卒于景元四年(263年)徐公持《魏晋文学史》、聂石樵《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中持此说法。
后世纪念
嵇康墓
又称嵇中散墓,位于安徽省涡阳县石弓镇嵇山南麓,是涡阳县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临涣县有嵇山,在县西二十里。晋嵇康家于嵇山,因姓嵇氏。”清嘉庆十年,宿州市知州李清玉在《重修嵇康墓》碑文中提到:“宿州西百二十里有中散大夫嵇叔夜墓,载在州乘。”这些记载与《晋书·嵇康传》中的描写一致。嵇康墓背靠石山、凿石而建,外表与山浑然一体,前用巨石封住墓门,并在墓上盖有黄土,极其隐蔽而难以发现。
该墓于1975年村人取石炸山时被发现,并出土玉杯、香炉等精美文物数十件,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目前嵇康墓仅存有一侧空墓室,呈长方体形状。宽高各约2.5米,深约3米,内壁琢刻得非常规则、平整。
嵇康亭
蒙城县人为纪念嵇康而修建的古亭,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城东北隅的嵇山上。
司马昭篡位后,嵇康因不愿与司马氏族同流合污而辞官归隐,又因仰慕庄子,便来到距其故乡仅百里的蒙城隐居,抚琴读书,锻铁修道,蒙城民间至今还有典故“嵇康镰”的流传。后人为纪念嵇康,将其隐居的湖中小岛命名为“嵇山”。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蒙城知县淡如水在嵇山修一小亭,并命名为“嵇康亭”,爱新觉罗·颙琰年间(1796-1821)重修,后于战乱中毁于炮火。新中国成立后又重建。1982年10月,蒙城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每年春夏之际,嵇山上桃花灼灼,绿树如云;水里莲荷溢香,随风远播;夜晚明月悬山,波光云影,映照亭内的名人题咏,一如仙境。“嵇山夜月”遂成为蒙城八景之一。
参考资料
世说金岳霖 .国学网.2023-05-16
竹林七贤(一)聚会.央视网.2023-05-19
百家讲坛《竹林七贤》.央视网.2023-05-19
《中国通史》 20130122 魏晋风度.央视网.2023-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