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余甘子

余甘子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又名油甘、牛甘果、滇橄榄等,是叶下珠科叶下珠属落叶乔木。主要分布于印度马来西亚泰国尼泊尔、缅甸、不丹等国,南美有栽培;在中国福建、贵州省海南省、台湾、云南省等省区有分布。生于干燥、向阳的山地疏林、灌丛、荒地及山沟,海拔200~2300米。

余甘子成株高3~8米,最高可达23米,树皮浅褐色;退化短茎形成多叶枝,被褐黄色短柔毛;叶2列,线状长圆形,具托叶;聚伞花序簇生于叶腋,雌雄同株,萼片膜质,花盘杯状;蒴果核果状,球形,外果皮肉质,内果皮硬壳质,成熟果实黄绿色至棕黄色。

余甘子的根、叶、花、果实、种子可入药,治咳嗽、湿疹等症,解生气鱼毒等;果实富含维生素c,可生食或加工;干燥的叶有时用作枕芯;种子可榨油,亦可制肥皂;树皮、叶、幼果可提制胶;木材坚硬、耐水湿,供制家具。余甘子根系发达、耐瘠薄,可用于酸性土荒地造林;树姿优美,可用于园林造景,亦可作果树栽培。

词源由来

余甘子始载于晋代(304年)嵇含所编写的《南方草木状》,原称庵摩勒,来源于梵语。根据Babhjiob的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论,余甘子起源于印度和缅甸。宋代中药学著作《图经本草》记载:“庵摩勒,余甘子也……之,初觉味苦,良久更甘,故以名也”,指出了余甘果的口感特征是“初食时味酸涩,食用后回味甘甜爽口”,因此称为“余甘子”。1753年,瑞典生物学家卡尔?冯?林奈将其命名为Phyllanthus emblica Linn.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成株高3~8米,最高可达23米,直径达50厘米;树皮浅褐色;主茎圆柱状,具疏生皮孔,退化短茎形成多叶枝,具纵细条纹,被黄褐色短柔毛。

叶片纸质到革质,长圆形或线状长圆形,呈羽状、双列互生于细长分枝上,正面绿色,背面浅,干时呈红色或浅褐色,先端具短尖或微凹,基部浅心形,稍偏斜;侧脉4~7对;叶柄长0.3~0.7毫米;托叶棕色,三角状心形,全缘或具细齿,具缘毛。

聚伞花序簇生于叶腋,雌雄同株,多朵雄花和1~2朵雌花组成,少为全由雄花组成。

雄花:花梗长1~2.5毫米;萼片6枚,黄色,膜质,倒卵形或匙形,近等长,先端钝或圆形,全缘或具浅细齿;花盘腺体近三角形,与萼片同数;雄蕊3~5枚;花丝合生成柱状,长0.3~0.7毫米;花药竖立,长0.5~0.9毫米,纵向开裂,先端短尖。

雌花:近无梗;萼片6枚,长圆形或匙形,先端钝或圆形,边缘具浅裂;子房3室,卵形,长约1.5毫米;花柱基部合生,顶端2裂,裂片顶端再2裂。

果实与种子

蒴果:呈核果状,球形,直径1~1.3厘米,成熟果实黄绿色至棕黄色,外果皮肉质,内果皮硬壳质。

种子:6枚,略带红色,长5~6毫米,宽2~3毫米。

物种分布

余甘子分布于不丹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菲律宾斯里兰卡泰国南美洲有栽培;在中国福建、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海南省江西省四川省、台湾、云南省有分布。

生长习性

余甘子生于干燥、向阳的山地疏林、灌丛、荒地及山沟,海拔200~2300米。也常见栽培。

余甘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耐贫瘠。作为阳性树种,余甘子喜光照,通常在阳坡、半阳坡地生长,其幼树较耐荫庇,可在疏林中生长良好,但开花结果时要有充足的阳光。对温度敏感,喜温暖,年均气温需超过20℃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需求,成年树可耐46℃高温;对低温极为敏感,年均气温低于20℃时不易结果,如遇霜冻,易落花落叶,严重时冻坏嫩枝条。喜微风南风,惧大风台风。年降雨量以600毫米以上为宜,但盛花期若遇连阴雨,对其产量影响极大。对土壤要求不严,在砂质壤土、砖红壤、红黄壤土和燥红壤上均可正常生长,较喜酸性,以在土层深厚的酸性赤红壤土生长较好,在盐碱地生长不良,土壤pH值为8.0时表现出明显的营养缺乏。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余甘子在自然条件下以种子繁殖,实生苗一般3~4年开花结果,花期为4~6月,果期为7~9月。余甘子是异花授粉树种,在最适环境条件下,其花粉萌发呈明显的抛物线型,在常温下生活力最多只能保持3~5天。

人工繁殖

有性繁殖

种子繁殖

采用播种育苗时,一般在10~11月,从健壮母树上采收充分成熟、无病虫斑的果实,堆积于室外10~15天后,洗净、晒干,核裂开弹出种子,过筛后置于通风干燥的室内贮藏。第2年3月上旬至4月上旬播种,撒播或条播,播后薄盖细沙土,保持苗床土壤湿润。4~5月,出土苗高5~6厘米,2片子叶打开,真叶未长出时移栽至营养袋。待苗木长至70~100厘米,即可出圃定植。

无性繁殖

嫁接繁殖

余甘子良种苗木多采用嫁接的方法进行无性繁殖,2~11月均可嫁接,以8至9月上旬秋接最为适宜。选择树干光滑的余甘子灌木作砧木,采用品种纯正、生长健壮、丰产稳产、无严重病虫危害的成年结果树作采穗母树,从其树冠中上部采取枝条充实、腋芽饱满、粗细适中、无病虫害的1年生枝条作接穗。嫁接方法主要有枝腹接、舌接、切接等。

分株繁殖

余甘子根的萌发能力很强,因此在余甘子适生区常采用分株方式进行繁殖。于春季萌芽前,将分株从根蘖基部连根一起切断,与母株分离,即可获得新的植株。

根插繁殖

在春季萌芽前,挖取直径1~1.5厘米的根系,切成17~20厘米的长段,移入苗床根插,萌芽生根后,即成新植株,但该方式成活率不高,生产上应用较少。

组织培养

组织培养是植物快速繁殖的最佳途径,但在余甘子上应用较少。可以余甘子下胚轴诱导出不定芽,以茎尖、节间、嫩芽和嫩枝茎段为外植体,诱导形成丛生芽,但生根率和移栽存活率都不高,需对余甘子生根外植体的条件、影响生根的多方面因素及移植的各种条件进一步深入研究。

病虫害防治

余甘子生产上较常见的病害有叶点霉褐斑病、拟盘多孢叶斑病、炭疽病等叶部病害,可加强管理,并选用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百菌清等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常见害虫有异胫小卷蛾、蚜虫、介壳虫木蠹蛾卷蛾等,可选用除虫脲、氯氰菊酯、吡虫啉乐果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药剂进行防治。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余甘子作为药物,首载于唐朝的《新修本草》。其果实、树皮、根、叶、花、种子,甚至茎部虫皆可入药。余甘子的果实、枝叶、根等部位含有单宁酚酸、黄醇等酚类成分,槲皮素山柰酚汉黄芩素黄酮,叶下珠苦素、一叶萩碱、降一叶萩碱等生物碱等多种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抗氧化、治疗咳嗽、解重金属中毒、解生气鱼毒、保护心血管、预防白内障、调节免疫力、乌发生发等功效。截至2022年,余甘子已在全世界17个国家的多个民族的传统药物体系中使用。

园林价值

余甘子树形呈自然开心形,可作为园林风景树栽培,用于城乡绿化美化。矮化后的余甘子亦可作盆景。

生态价值

余甘子根系发达,主根深、侧根广、蓄水力强,固土作用好,对土壤要求不高,在较贫瘠的土壤中也能顽强生长,可作为荒山绿化的先锋树种,尤其在一些水土流失区和采石矿区等生态脆弱区栽培余甘子对该地区的植被恢复和生态群落重建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食用价值

余甘子果实营养丰富,维生素c含量高,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包括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可供鲜食,还可加工制成蜜饯、饮料、果粉、果酒、果醋等。其种子含油量16%,还含一定量的脂肪酸蛋白质和不溶性粗食纤维,可用作榨制优质食用油。

经济价值

余甘子可以作为合成抗氧化剂替代品运用于食品的抗氧化;其树皮、叶、幼果等部位可提取一种优质的栲胶,可作为化工生产原料;利用余甘子中的SOD作为主要活性成分,可配制洗发液、唇膏等产品;木材棕红褐色,材质佳,耐潮腐,是制作家具的好材料,死株可雕刻成各类工艺用品;种子含油量较高,可制作肥皂;干燥后的叶片可填充枕头。

参考资料

..2022-09-09

中国植物志-余甘子.iplant.2022-11-10

World Plants. Phyllanthus emblica L.worldplants.2022-11-10

中国植物园联盟. 余甘子.iimage.cubg.2022-11-10

余甘子规范化栽培技术操作规程[A]...2022-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