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五牛图

五牛图

《五牛图》是唐朝画家韩滉的卷轴画,是中国传世纸本画中最古老的一件。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纸本设色,普通朱雀纸质。图上画有五头黄牛,描摹细致,形神兼备。作品流传有序,全卷前后有元朝书画家赵孟𫖯,明朝鉴藏家项墨林,清朝书画家金农、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等人的序跋。现藏于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者

韩(723-787年)是盛中唐时期的官员、文人,晚年官至平章事(宰相)。他的绘画被《唐朝名画录》列为“妙品上”,尤其工于田家风俗、驴牛兽畜题材的作品,是当时少数擅长画牛的画家。同时代另一位画牛名家戴嵩,就出于韩滉门下。

画面

《五牛图》完全以牛为表现对象,除一小丛植物之外,没有其他任何背景的衬托。画卷自右向左展开,五头牛以“列绘”的方式平铺在图上,各自独立,毛色和姿势都不相同:第一头牛毛色偏红,低头吃路边的植物(一说是在蹭痒)。第二头牛为黑白花色,昂首阔步。第三头牛完全画成正面,视角独特。第四头牛毛色偏黄,转头、吐舌。第五头牛黄 ,戴着络头,鼻上穿环。

五头牛的造型十分准确,前宽后窄的体型,隆起的肩部,松弛的颈下皮,耳轮下缘的缺刻,头顶和口鼻处的根根细毛,都与黄牛的实际样貌十分相符。眼睛被适度放大,炯炯有神地望向观画之人。对不同眼神的刻画,使每头牛的性格得以传神地呈现。

画作的线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画不同部位时浓淡、粗细、疏密变化丰富。色彩清淡而得体,就一头牛而言颇为简单,就整张画而言则丰富多彩。

诗文题跋

《五牛图》流传超过千年,长卷上布满历代文人士大夫的诗文、题跋、印鉴。卷首有清爱新觉罗·弘历乾隆题“兴托春犁”,序文一篇。画心的第三和第四头牛之间,有乾隆帝题诗一首。卷后有元朝书画家赵孟𫖯的三条跋文,认定这幅没有署名的画作是韩滉的作品。这三条跋文后,又有孔克表、乾隆帝(两条)、项墨林姚世钰金农蒋溥汪由敦裘曰修、观保、董邦达钱维城金德瑛钱汝诚等十三人的跋文。

对主题的猜想

韩滉本人没有留下对画作主题的说明。赵孟𫖯与乾隆帝则在画卷的题跋中,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猜想。赵孟𫖯根据图中第五头牛的络头,认为《五牛图》的主题是表达对退隐的渴望,借用了南朝隐士陶弘景的典故:梁武帝曾邀请弘景出山,弘景画了一头戴着金络头的牛和另一头在水草间自由自在的牛,以示拒绝。乾隆帝则根据图中第四头牛吐舌头的造型,认为《五牛图》的主题是表达对农业、民生的关切,借用了西汉宰相丙吉的典故:丙吉曾在路上看到牛喘气、吐舌头,便派人询问情况,担心是气候反常所致。

流传经历

宋朝,《五牛图》被皇室收藏,诗人陆游曾在内府见过此画。元朝,画作先后辗转于赵伯昂、赵孟𫖯、皇太子、唐古台、邹君玉等人手中。明朝后期,画作为鉴藏家项墨林所得。清代,画作曾藏于江南汪氏,后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由两江总督章佳·尹继善进贡入宫。爱新觉罗·弘历韩滉《五牛图》置于中南海丰泽园一角的春耦斋内。丰泽园是乾隆帝演习耤礼的地方,春耦斋为演习耤礼后休息、赋诗记事的场所,《五牛图》因而成为了国家重要农耕典礼的一部分。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中南海所藏文物遭洗劫,《五牛图》下落不明。20世纪50年代,《五牛图》现身香港特别行政区,经周恩来总理批准购得,后送交故宫博物院收藏。当时《五牛图》破损严重,有百余处蛀洞,后于1977年由故宫书画修复师孙承枝用8个月时间修补、装裱,始呈现今日之面貌。

临摹作品

明朝项墨林收藏《五牛图》时,画有《临韩滉五牛图》。清代大学士蒋廷锡,又有《摹项元汴临韩滉五牛图》。这两件作品在乾隆韩滉《五牛图》一起,置于丰泽园春耦斋内。

日本大原美术馆亦收藏一卷《五牛图》,可能是宋朝的摹本,为现存最古老的《五牛图》摹本。

展出

《五牛图》因其珍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列为中国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在国内,也较少公开展出,近年曾在故宫博物院九十周年石渠宝笈特展(第一期,2015年9月8日至10月11日)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2019年9月17日至10月16日)上展出。

参考资料

韩滉五牛图卷.故宫名画记.2022-10-28

..2022-10-29

..2022-10-29

..2022-10-29

..2022-10-29

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书画类).北京市文物局.2022-12-28

石渠宝笈特展:重回石渠.故宫博物院.2022-12-28

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中国国家博物馆.2022-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