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死亡诗社

死亡诗社

《死亡诗社》(英语:Dead Poets Society)是由彼得·威尔执导,罗宾·威廉姆斯伊桑·霍克、罗伯特·肖恩·莱纳尔等人主演的一部美国励志电影。于1989年6月2日,在多伦多市首映,当月9日在美国公映,并先后在多维尔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等诸多电影节展映。

影片讲述了在一所教学风格古板的学院里,一位具有解放、活跃思想的新任教师,让这里的学生们渐渐了解和接受了新的思想理念,并开始思考、追寻人生意义的故事。

《死亡诗社》于1990年斩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编剧、英国电影协会奖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大卫迪多纳泰罗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多项大奖,荣获金球奖最佳影片-剧情、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剧本提名等多项大奖提名。影片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公映,北美洲地区票房总额达958万余美元,全球总票房达到了2.35亿美元。

影片剧情

拥有着悠久传统历史的威尔顿贵族学校,正在举行着开学典礼暨百年校庆庆祝活动。作为这所学校的校长,诺伦先生(诺曼·劳埃德 饰)自豪而又骄傲的回顾着学校一百年来的辉煌成就和卓尔不凡的校史。也是这天,学校的优异毕业生约翰·基廷(罗宾·威廉姆斯 饰)从英国伦敦回到学校任职英文课程老师。

新学期开学了。学校不出意外的还是笼罩着沉闷、腐朽、封闭的氛围,这让威尔顿贵族学校的学生们感到特别压抑,他们将学校引以为傲的四大信条胡乱修改戏弄,用以嘲弄学校。而新来的约翰·基廷老师,似乎同他们有些相像,独树一帜的上课方式、独一无二的教学思维、别开生面的思想理念,以及多种个性另类的行为与表现,使他与这所陈旧、顽固的学校风格看起来截然不同,这也牢牢地吸引住了这些学生,使他们内心的波澜再度涟漪。

后来学生们得知约翰·基廷在威尔顿贵族学校读书时,曾加入了一个名叫“死亡诗社”的校园组织,约翰·基廷也便将这个组织的来龙去脉介绍给了大家。后来在尼尔同学(罗伯特·肖恩·莱纳尔 饰)的提倡和建议下,“死亡诗社”重新成立,并受到了同学们的强烈响应,连一直内向、羞怯的托德(伊桑·霍克 饰)也加入了其中。从此,组织的成员们,经常在约翰·基廷当年集会的地方,哼唱诗句,翩翩起舞,展示着属于他们的自由与激情。

与此同时,不幸也悄悄到来。尼尔的父亲认为尼尔沉迷于表演只会耽误时间和精力,并且随着约翰·基廷的到来,使他认为这所学校已经无法更好的满足对尼尔的教育,并决定让尼尔转学离开这里。而这并不是尼尔想要的。所以尼尔在《仲夏夜之梦》的演出结束后,选择用自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解脱这一切。而这件事,也震惊了整个威尔顿贵族学校。学校调查结果最终认定,约翰·基廷要为自杀事件以及学校近来所发生的一切负责。

英文课上,当约翰·基廷来到班级取上个人物品,准备就此离开学校时,学生们终于还是忍不住的表示了心中的强烈不舍,他们站到课桌上,一遍遍的喊出“O Captain,my Captain”(船长,我的船长),带着内心的无比眷恋,向约翰·基廷做出最后的告别,约翰·基廷也用发自心底的微笑,感谢着他的每一位学生。

角色介绍

影片制作

前期筹备

编剧汤姆·舒尔曼将自己当年在蒙哥马利·贝尔学院的真学习经历改编成为了剧本,影片中约翰·基廷这一角色的灵感来源于其读书时的一位优秀的英文教师。同时曾屡次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的詹姆士·希尔顿先生的经典小说《再见,基普先生》,也是这部电影的灵感来源之一。

整部电影于1988年11月中旬起,在特拉华州的圣安德鲁学校开机拍摄,共历时2个月完成。

选角过程

主角约翰·基廷这一角色,知识渊博,深爱诗歌文学,主张提倡学生们展示真实的个性,角色性格细腻。像比尔·莫里和达斯汀·霍夫曼等演员都曾在这一角色的人选范围内,后来杰夫·凯纽导演推荐了演技同样出色并惯有幽默元素罗宾·威廉姆斯出演了这个角色。在罗宾·威廉姆斯试镜后,就连其竞争对手演员达斯汀·霍夫曼都认为,如果由罗宾·威廉姆斯饰演约翰·基廷这一角色,一定会比自己演的还要出彩。内敛、害羞的学生托德这一角色,由时年18岁的伊桑·霍克饰演。虽然这是他第一次跟随一位澳大利亚籍导演拍戏,但很快便被彼得·威尔导演的人格魅力和导演功底所吸引,并圆满合作完成了电影拍摄,成就了托德这一优秀角色。

拍摄手法

彼得·威尔导演采用了以年代顺序进行拍摄的拍摄手法,以此让影片更直观、明确地表现出了同学们与基廷老师之间情谊及相互间的尊重感、吸引感的逐步攀升状态。

电影开头通过连串的特写和近景镜头来表现人物,直到第11个镜头才出现本片第一个全景镜头。在之后的典礼剧情中,镜头也是时而近景,时而全景,恰当切换。通过人物和镜头的综合运动,来展现影片理想诗意、个性、激情等多重效果。

幕后花絮

彼得·威尔导演为了让演员们更加深入地融入自身所塑造的角色,以使拍摄效果达到最佳状态,选择了在拍摄完尼尔自杀的那场戏的镜头后,让罗伯特·肖恩·莱纳尔(尼尔角色的扮演者)离开片场,不许他与其他演员交流,以此来为演员们营造出一种更真实的失去了朋友的感觉。

《死亡诗社》的原声带制作是导演彼得·威尔与三届奥斯卡金像奖得主的作曲家莫里斯•贾尔的第四次合作。莫里斯·贾尔称:对于《死亡诗社》的创作,他要面临的挑战可能是最困难的,他必须要用音乐写出最后的对话,把那些为基廷老师挺身而出的学生们的感情凝聚在一起。最终,他创作出来的是一首颂歌,不仅能够诠释那个教室里人物的感受,而且能够触动所有观众内心深处对真理和正义的渴望。

影片亮点

流行金句

O Captain,my Captain.

船长,我的船长!

Seize the day,make your lives extraordinary!

把握每一天,让你们的生活与众不同!

Just when you think you know something, you have to look at it in another way. Even though it may seem silly or wrong, you must try! Now, when you read, don't just consider what the author thinks. Consider what you think.

当你觉得你懂得一些事情的时候,你必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它。即使这看起来很愚蠢或者是错误的,你也必须要尝试!现在,当你阅读的时候,不要仅仅思索作者的想法,也要试着思索一下你自己的想法。

音乐

电影的原声带专辑,包含了尼尔(Neal)、去山洞(To The Cave)、蚊子海岸(The 蚊科 Coast)、主标题(Main Title)、建造谷仓(Building The Barn)等多部曲目。

影片中的音乐运用异彩纷呈,与故事情节交相辉映。例如导演在约翰·基廷老师为同学们上体育课的场景中使用了《水上音乐》第2组曲中的快板乐章。两支小号和两支圆号的对答呼应,使乐曲的色彩绚丽,情绪欢快,当这段巴洛克音乐与影片中体育课的场景片段相搭配时,也侧面体现出了想要激发学生们创造力、思考力、活跃力的隐含内容。又如在尼尔与父亲因为参与演出的事情而产生争执后,找约翰·基廷老师倾诉内心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第二乐章的中间段落悄然奏响,恰当的烘托出了此刻人物间的内心活动,深化了影片情节。

影片结尾,托德和同学们站在课桌上向约翰·基廷呼喊出那句亲密的称呼,以示对这位他们深爱的老师的不舍之情。此刻的影片音乐逐渐加入了不断增强的定音鼓音色,旋律主体在不断反复的过程中也变得愈加丰满。经过由原调(降B)到(降E)的两次移调,当风笛群奏的响亮音色也开始进入的时候,音乐已毫不掩饰地充满了颂扬之情。音乐与故事情节的高度映衬,音乐与人物情绪的相互融合,让这段剧情表现的更加深情。

教育观

影片中基廷老师打破了那个时代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他将对学生的教育重点放在了尊重学生本身,关注学生真实的内心想法。虽然约翰·基廷所做出教育改革以失败而告终,但他是精神上的真正胜利者。他所提倡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获得了学生们的欣然接受,唤醒了学生心底里对自由、个性、思考的渴望,使学生们不仅满足于追求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还学会了独立思考,建立自信,敢于表达,主动用心灵感受世界、思考人生,明白了生命更深的意义。

荣誉奖项

其他荣誉

制片与发行

上映信息

影片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公映,美国和加拿大票房总额达958万余美元,全球总票房达到2.35亿余美元。

反响与评价

反响

电影最初票房预估成绩1600万余美元,上映后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认可,票房一路飙升,最终仅北美洲地区票房就达9500余万美元。

该片被美国国家审查委员会列入了“十大电影”榜单。

评价

正面评价

吉恩·西斯克尔(《芝加哥论坛报》影评人)评:“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戏剧。”

安吉·埃里戈(《帝国杂志》影评人)评:“精彩的导演,值得奥斯卡奖的故事。”

基思·加灵顿(《基思与电影》影评人)评:“一部关于自我发现、自由思考以及有时伴随而来的不幸代价的奥斯卡获奖电影。”

负面评价

乔纳森·罗森鲍姆(《芝加哥读者》影评人)评:“电影中人物之间的情感道德区分表现的尺度并不适合;而且影片中男同学们以及成年人们的角色行为表现出了一些不真实的感觉。”

文森特·坎比(《纽约时报》影评人)评:“这部电影抑制了罗宾·威廉姆斯先生杰出的表演能力,所以他所扮演的这个角色让人看起来更有些愚蠢,并不是我们所预想的那样。”

网站评分

数据统计截止时间:2023年12月28日

衍生作品

美国作家N.H.科琳宝姆在2011年6月出版了一部经典成长类同名小说《死亡诗社》,并在全球共出版了近83个版本。小说共包含智慧之光、初入威尔顿、父子冲突、“哦,哈尔威船长!我的船长!”等15篇章节,描绘了一个思想新锐的教师约翰·基廷,向僵化、古板的教育模式发起挑战的经过,歌颂了文学的大美,倡导了一种“人,诗意地栖居”的生活方式。

参考资料

死亡诗社.演职人员.1905电影网.2022-11-26

死亡诗社 Dead Poets Society (1989).豆瓣电影.2022-11-26

..2022-11-26

..2022-11-26

死亡诗社.幕后花絮.1905电影网.2022-11-26

《死亡诗社》三段式拉片分析.金鹰娱乐.2022-11-26

Dead Poets Society.网易云音乐.2022-11-26

死亡诗社.经典台词.1905电影网.2022-11-26

..2023-03-21

..2023-03-21

..2023-03-21

死亡诗社.机构信息.1905电影网.2022-11-26

..2022-11-26

..2022-11-26

死亡诗社.猫眼电影.2022-11-26

死亡诗社.1905电影网.2022-11-26

..2022-11-26

死亡诗社.豆瓣电影.202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