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札甲

札甲

札甲,是春期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以长方形甲片为主的甲胄。因该类甲片形似书札,所以又称“甲札”。

札甲在中国先秦时期就已经在军队中出现,主要以犀牛皮等皮革为原材料;到了宋代,随着炼钢技术的进步,铁制札甲的数量开始增多,札甲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其甲生产规模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同时也基本最终定型了札甲的形制。宋朝以后,札甲在中国军队的占比逐渐下降,南明灭亡后,札甲完全被布面甲取代。

发展历史

札甲在中国先秦时期就已经在军队中出现,此时的札甲主要以犀牛皮等皮革为原材料。除了皮革,先秦时期也有少数札甲使用青铜、铁编缀,其中青铜札甲在甲片四周开孔,然后用绳带或皮带进行编缀,编缀时互不重叠。不过因重量过大、技术的限制和较高的成本,使青铜、铁制札甲在先秦时期并不普及。

到了宋代,随着炼钢技术的进步,铁制札甲的数量开始增多,逐渐成为主流。同时札甲的甲片呈现细小化的趋势,更加细小的甲片带来更好的韧性和弯曲性,穿戴也变得舒适。宋代是中原地区札甲发展的鼎盛时期,其铠甲生产规模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同时也基本最终定型了札甲的形制。宋代打造一套札甲的工艺较为复杂,需要经过铁锻甲片、打札、粗磨、穿孔、错穴、裁札、错棱、精磨等多道工艺,然后再用皮绳编缀,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较长。根据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规定,一套步兵穿的札甲共由1825片甲叶编缀而成,重约29千克宋朝以后,札甲在中国军队的占比逐渐下降,南明灭亡后,札甲完全被布面甲取代。

札甲形制

先秦时期札甲

春秋时期,皮革的加工制作工艺已发展到成熟阶段,甲衣的防护力也相应得到提高。一方面古人总结出了皮革的坚韧程度与甲片的长度及皮甲使用年限的规律,使得制成甲衣所用各种甲片的尺寸相对固定;另一方面,为了增强甲片的防护性,将两层或者更多层的皮革合在一起,表面再涂上漆,使其美观耐用。因此,这一时期的札甲多为皮质甲,并形成了甲身、甲裙、甲袖三个主要部位,身甲防护部位涉及到领、肩、前后胸及两腋。

从甲片的型式来看,以长条形片、梯形片、磺形片、角形片以及这些甲片的异形片为主。甲片的编缀方式为:身甲作固定编缀,横向为中间负片向两侧片依次叠压,纵向为上层甲片压住下层甲片;甲裙与甲袖部分为同层甲片做固定编缀,上下层之间则采用“活动编缀”。甲裙的下排甲片可以推叠至上排甲片的外侧,而甲袖部分的编缀却正好相反,甲袖的下层甲片则可以推叠至上排甲片的内侧,因此甲裙与甲袖都可以伸缩,从而增加了甲衣的灵活性。这一时期,甲衣的形制,甲片的规格及编缀方式,逐渐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规格,并对札甲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秦札甲

秦朝札甲根据使用兵种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一型,身甲较短,全甲由札甲片编缀而成,没有披膊部位,多为骑兵穿着;二型,由身甲、下摆、披膊等部位构成。身甲较一型稍长,基本片为长方形或椭圆形甲片,这类甲代表这一时期常规甲的基本形制,多为步兵穿着;三型,由身甲、下摆、护臂等构成。身甲较长,且领部有高的盆领,左右两肩的披膊向下延伸到腕部,其前还接缀由三片甲片编成的舌形护手,多为御手穿着。

甲片的型式趋于固定,根据用途的不同,使用不同型式的甲片,尺寸较前期有所减小。肩领部分的编缀方式为肩部的顶片按内侧压外侧的方式变成横排,向前胸及后背的方向延伸。主体部位甲片的编缀方式为前部先由中间负片向两侧依次叠压,后部由两侧片向中间片依次叠压。秦甲的开合位置一般有两处;一是铠甲主体的右上部,此处一般设置一个带扣结构;另外一处是自右腋下到右侧的下摆结合处。秦札甲对于札甲形制的演变,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秦札甲所采用的开合方式、甲片编缀方式都被西汉铁札甲所继承。

西汉铁札甲

因传统的皮质甲衣已经无法满足防护的需要,铁质札甲开始出现,并逐渐分化为鱼鳞甲和普通札甲。铁札甲身甲主体用甲片皆为长条形“简札”状,札甲已经发展到了完全成熟的地步。西汉时期的铁札甲可分为两大式,第一式以杨家湾出土陶俑所着一类一型铠甲、徐州狮子山出土铁札甲为代表;第二式以呼和浩特二十家子古城出土的铁札甲、杨家湾出土陶立俑所着的一类二型铠甲为代表。

第一式

杨家湾出土的一类一型铠甲,为仅护住胸、背的札甲。前胸部分用甲片三排,最上一排六片,下两排均八片,长至腰部。徐州狮子山出土的铁札甲,由身甲、肩部、披膊、甲裙、盆领五部分组成。由身甲、肩部、披膊、甲裙、盆领五部分组成。身甲的主体部分由宽3.5厘米,长分别为22厘米、18厘米、17厘米的长条形甲片构成;肩部由长4.4厘米,宽3.4厘米的近椭圆形甲片构成;披膊由高3.0~3.2厘米,宽4.0厘米的鱼鳞病形甲片构成。甲裙为上大下小的圆筒形,由高3.9~4.2厘米,宽3.2~3.5厘米的鱼鳞形甲片组成。盆领由宽3.2厘米,高6.6~9厘米的长条形甲片组成。盆领由长条形甲片组成。该甲的编缀方式与秦甲的编缀方式相同,开合方式也与秦甲相类似,即身甲右上方与右腋下开合。所用甲片数量上升,且甲片规格更加统一。

第二式

呼和浩特二十家子城出土铁札甲,甲片可分为三种型式。Ⅰ型,上宽下狭的长梯形,用于铠甲的领部,宽2.3至3.5厘米,高11厘米;Ⅱ型,长方形用于胸腹和背部;Ⅲ型,上端呈半圆形,下端平直,两角略大于90°的钝角。用于肩部和垂缘活动的部位,可分为盆领、袖筒、身甲、甲裙等部分。杨家湾出土陶立俑所着一类二型铠甲,防护部位除胸、背外加有披膊,胸甲有四排甲片,每排六片,上面三排高及腰部,是固定编缀。最下面一排位于腰下,是活动编缀。

明代札甲

明代札甲主流札甲的甲片虽是铁甲片,但皮革甲片也依然沿用,明代札甲形制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宋代札甲的样式,同前者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依旧由披膊、身甲两部分组成,其中身甲的胸甲、腹甲、腿裙和鹘尾是连成一体的,展开可以形成一个平面,背面则可分成左右两片,中间用纽扣或布带束扣,胸甲上缘由两根肩带以连接背面。一般兵士所穿札甲甲片数量较少,仅能防御上半身,将校、将校亲兵和锦衣卫校尉则穿着由上千片甲片编缀的札甲,前两者包括保护肩部的披膊以及保护躯干和腿部的身甲,而后者则基本只有身甲没有披膊。

札甲特点

札甲通过甲片的叠压,来增加被打击处的强度,这种结构还能分散外来打击力度,是其具有抗击打性;同时,札甲可以保证身体各部位的自由活动,兼具整体式皮甲和整体式金属甲的优势,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