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天安门

天安门

天安门是紫禁城的重要建筑,也是中国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安门,原名“承天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起初是一座三层楼式的木坊。朱祁镇(天顺)时被烧毁。宪宗(成化)时工部尚书白圭主持修复,建成城楼。但在明朝末年,再次遭到损毁。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在明清两代的500年间,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天安门是新帝登基、皇后册封以及颁诏天下的地方,同时也是皇帝金殿传胪、招贤取士的场所。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曾多次主持修缮天安门,并重建了城楼上的木建筑、加厚城墙。1966年3月,河北邢台地区发生7.2级大地震,天安门城楼也受到了波及,与此同时,由于"文革"的爆发,天安门城楼的使用次数也显著增加。为确保安全,1969年底国务院决定:彻底拆除天安门城楼,在原址、按原规格和原建筑形式重新修建一座天安门城楼,并将建筑材料全部更新。重建后天安门城楼基本保持了1651年改建的形制,只是比原来的33.87米高出了0.83米,通高达34.7米。1988年元旦,天安门城楼为迎接龙年旅游年,正式对外开放。随后的时间里有关部门一直在对天安门进行定期的检测和维护。

天安门位于天安门广场的北端,通高34.7米,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是中国传统重檐歇山顶建筑,包括四个倾斜的顶面、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和两侧倾斜层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形成两坡和四坡屋顶的混合形式。屋顶有正脊一条,正脊的两端有一对龙型琉璃装饰物,称为龙吻(又称大吻或正吻),另有垂脊8条,在垂脊顶端各有一条龙吻,故有“九脊封十龙”的说法。大殿飞檐下有排列有序的斗拱和梁枋。斗拱是中国传统独有的木构架体系,是由斗形木弓形横木组成的具有翘、昂、拱特点的木制构件。天安门城楼下层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长达百级供上下城楼用的梯道,俗称马道。还有5个拱形门洞,中间的门洞最大,高8.82米,宽5.25米。城楼下还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紫禁城中轴线上。天安门中间悬挂着毛主席像,两边分别挂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标语。天安门前的左右两侧有大型观礼台,供举行盛大庆典时贵宾观礼之用。天安门广场中央修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西侧修建了人民大会堂,东侧修建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侧修建了毛主席纪念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设计国徽时,天安门也成为了重要元素,城楼图案被安置在国徽中央。因此,天安门形象也成为了中国国家的象征。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即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并在城门上悬挂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枚国徽,和第一幅毛主席像。1961年,天安门城楼被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天安门被认定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历史沿革

元朝

至元元年(1264年),孛儿只斤·忽必烈下令将燕京(现北京)作为中都,至元九年改中都为大都。至元四年(1267年)元大都开始兴建,历时18年,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正式完工。元大都的建成,以及它的建筑格局和元故宫、宫廷广场的定位,使得明清两朝为修建天安门提供了基础。

明朝

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棣建修建皇城,并由蒯祥出任总设计师和总工程师,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门建造,开始建设“天安门”,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完工。该门建成后,其形制与现在的天安门相差较远,是座黄瓦飞檐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中间的最高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意为皇帝受命于天,替天行使权力之意。此时的承天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同时也是南城门。

1457年,朱祁镇时期,承天门在大火中被毁。直到1465年,朱见深下诏,命工部尚书白圭负责重建承天门,为避免火灾,重建后的承天门不再是木牌坊,而是改建成九开间城门楼式的建筑,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通高33.87米,面阔62.77米,进深27.25米,是当时北京城里最大、最高的一座门楼。承天门城台设置了五个券门,中间的券门最大,仅为皇帝出入使用。城楼的横向平面是十根柱子,柱子中间的空间有九个,也就是九跨;平面的竖向有六根柱子,柱子中间的空间是五个,为五跨,这种设计源于古代“九五之尊”,是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皇权的象征。而这次重建后承天门的样式,则基本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和规模。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后,天安门毁于战火之中。

清代

清顺治皇帝进入北京后,承天门只剩下5个门洞,楼上宫殿已完全被毁。直到1651年(清顺治八年),顺治帝下令大规模重建承天门,重建后形成宽九楹、深五楹的重檐歇山式顶城楼,象征“九五至尊”,并将其更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与此同时,城楼上开始悬挂“天安之门”的木匾,木匾规格2.6米×3米。匾额上刻有三种文字,按满语直译为“天安之门”。后来不知何故,匾额上满、汉、蒙三种文字改为满、汉两种文字,文言文改成楷书“天安门”三字,因为去掉了“之”字,全部字体也相应扩大。匾额中的“天”字,由原来的200毫米增加到380毫米,几乎增大了一倍。而天安门这个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

1688年(康熙27年),清朝又对天安门进行了大规模修缮,但基本保持了清顺治时改建的形制。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天安门遭到炮击后被严重损坏。

民国时期

清王朝灭亡后,故宫和天安门均由北洋政府接管,匾额从满、汉两种文字改为“文言文”一种文字。为固定铜制“天安门”字体,木匾的中间位置上留有当时钉凿过的钉眼,“安”字放在匾额的中心位置上。虽然更换了匾额,但天安门在民国期间未得到认真修缮,破旧不堪。

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新中国成立,并将开国大典的举办场所定于天安门,并悬挂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枚国徽,和第一幅毛主席像。天安门曾多次被修缮,但由于天安门为完全木质结构,且历经多年兵火战乱,曾一度长期失修,建筑结构已严重坏损变形,加之过度采汲地下水和城楼自身重量,主体严重下沉。经1952和1962年的修缮,以及1964-1965年的加固工程,天安门得到了有效保护,但未彻底解决问题。期间,天安门还于1961年成为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3月,邢台市地区发生了7.2级大地震,该地震波及北京地区,导致天安门城楼遭受了严重的损坏和变形,进一步加剧了其危险程度。与此同时,由于"文革"的爆发,天安门城楼的使用次数也显著增加。为确保安全,1969年底国务院决定:彻底拆除天安门城楼,在原址、按原规格和原建筑形式重新修建一座天安门城楼,并将建筑材料全部更新。当时这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正处于中国内忧外患之中,意义尤为重大。除重建城楼外,天安门新增东西卷棚和城台加高、女儿墙减薄、标语板更换、电梯安装等附属工程,同时还增设了供电照明、上下水、热力暖气、电话、电视广播、新闻摄影等现代化设施。重建后天安门城楼基本保持了1651年改建的形制,只是比原来的33.87米高出了0.83米,通高达34.7米。此次重建还将原勾头滴水瓦头的龙纹改为向日葵属纹,将原大点金旋子彩画改为金龙和玺彩画,枋心绘西番莲,且将大木改造。1980年,政府对天安门城楼又进行了一次大修,按9度抗震能力设计施工。

天安门城楼于1984年进行了重点检查和遥测,增加了防雷引下线,并单独引出彩灯电缆线路,并安装了避雷器。1988年元旦,天安门城楼为迎接龙年旅游年,正式对外开放。1991年,城楼上安装了238组立面泛光照明设备。1992年,安装了14道光芒四射灯。1994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对天安门及两侧红宫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粉刷,包括粉刷、更换灯笼、地毯和壁画,以及油饰木柱和窗户。2013年至2014年,权威机构对天安门进行了全面检测,发现城台渗水、墙体抹灰局部空鼓、城楼彩画开裂以及设备设施老化等问题。根据检测结果,有关部门进行了常规保护性修缮。2018年,对天安门进行了修缮以满足日常开放和重大活动需求。2021年,天安门被认定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建筑特色

天安门位于天安门广场的北端。天安门前矗立有观礼台,以及广场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的西侧有人民大会堂,东侧有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而后随着毛主席纪念堂的建成。整个广场形成北起天安门、南至正阳门,东起中国国家博物馆、西至人民大会堂,南北长约880米、东西相距500米,“中轴居中,两翼对称”的完美布局。天安门是中国传统重檐歇山顶建筑,包括四个倾斜的顶面、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和两侧倾斜层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形成两坡和四坡屋顶的混合形式。城门五阙,重楼九楹,通高34.7米。在2000余平方米雕刻精美的汉白玉须弥基座上,是高10余米的红白墩台,墩台上是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城楼下是碧波粼粼的金水河,河上有5座雕琢精美的汉白玉金水桥。城楼前两对雄健的石狮和挺秀的华表巧妙地相配合,使天安门成为一座完美的建筑艺术杰作。

城楼

天安门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主体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的木结构城楼,东西面阔九楹,南北进深五间。屋顶有正脊一条,正脊的两端有一对龙型琉璃装饰物,称为龙吻(又称大吻或正吻),另有垂脊8条,在垂脊顶端各有一条龙吻,故有“九脊封十龙”的说法。在8条垂脊上各有十个“仙人走兽”,最前面的是“骑鸡仙人”,之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犬、斗牛犬等九种形态各异的走兽。

大殿飞檐下有排列有序的斗拱和梁枋。斗拱是中国传统独有的木构架体系,是由斗形木弓形横木组成的具有翘、昂、拱特点的木制构件。梁枋又分额枋、檐枋,斗拱下面是额枋,上面绘有彩画和金龙图案,柱子之间的构件叫檐枋,绘有金龙和玺图案。

天安门城楼大殿内有60根直径为92厘米的红漆木柱,承受着屋顶建筑大部分重力。正面的36扇门窗为中原地区传统的菱花格式,屋顶上的天花藻井画的是团龙图案,在殿厅堂纵横交错的梁枋上绘有是金龙和玺彩绘;大殿内有17盏古雅的大型宫灯,最大的称为主灯,有8个面,全高6米,直径2.8米,重约450公斤;其余16盏为6个面的辅灯,每个高6米,直径2.2米,重约350公斤。每盏灯上的角各有一盏伞形小灯。

天安门城楼中间悬挂的第一枚国徽于1950年设计制作完成,用纯松木制作。此后由于多种原因,城楼中间悬挂的国徽历经三次更换,如今悬挂的第四枚国徽于2019年正式投入使用。这枚采用木质结构制作的新国徽,由龙骨、浮雕和背板组成,分别选用优质的松木,适于雕刻的红橡木和全实木材料制作,使用年限可达50年。

城台

天安门城楼下层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长达百级供上下城楼用的梯道,俗称马道。还有5个拱形门洞,中间的门洞最大,高8.82米,宽5.25米。城楼下还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紫禁城中轴线上。天安门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

图册参考资料来源于

重大活动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即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北京30万军民参与其中。毛泽东亲手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升旗之后,毛泽东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紧接着举行了规模浩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庆祝活动到当天晚上9点多钟结束。

斯大林追悼会

1953年3月5日,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逝世,50年代的中国因正掀起全民学习"苏联老大哥"浪潮,于是在当年3月9日下午5时,北京各界人民在天安门前举行了追悼斯大林同志大会。

接见红卫兵

1966年8月,红卫兵运动风靡中国。随后,全国红卫兵开始“大串联”,并逐步集中到中国首都北京。从1966年8月到11月,毛泽东共八次、分十批接见了红卫兵和群众,总人数约1100万。

升旗仪式

1983年1月1日,中国国旗班第一次在天安门正式执行升旗任务。1991年5月1日,天安门国旗班扩建为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完成由3人升降国旗仪式向36人升降国旗仪式的改变,实行改革后新的国旗升(降)旗仪式。2004年6月1日,天安门广场的升国旗仪式由每月三次大升旗,调整为每月一次,即军乐团每月只担负一次现场演奏勤务。2018年1月1日,原升降国旗仪式再度进行调整。新仪式在原升降国旗仪式基础上,相应增加阵容,编设部分新动作,创作号角音乐。

历次大阅兵

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还承担了数次阅兵活动的任务。最近一次的阅兵仪式于2019年10月1日举行,阅兵共计59个方(梯)队。其中,徒步方队15个,装备方队32个,空中梯队12个;受阅官兵约1.5万人,各型飞机160余架、装备580台套。

1955年大阅兵

1955年是中国实行军衔制后的首次阅兵仪式。当时,部队的官兵穿着全新的制式军服,佩戴着军衔和领章,整体形象焕然一新。彭德怀元帅身着庄重的礼服,在杨成武上将的陪同下,对陆海空三军进行了检阅。周恩来说:“此举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结束了有军无将的历史。” 

2015年9月3日大阅兵

2015年,第15次阅兵,也被称为“9.3大阅兵”,是首次以纪念抗战胜利为主题的阅兵活动。其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此次阅兵展示了40多种型号的装备,超过500件,以及20多种型号的飞机,达到200架。装备编组包括地面突击、防空反弹道导弹、海上攻击、战略打击、信息支援和后勤保障等六大模块。其中,84%的装备首次公开亮相,其中许多是中国国产现役主战装备的新研发成果。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

相关景点

金水河

金水河,俗称筒子河或护城河,分为内金水河和外金水河。流经故宫内太和门前的是内金水河,流经天安门前的金水为外金水河。金水河形如玉带,“直似长虹”,玉带河便成了它的雅号。天安门(当时叫承天门)在永乐年间建成时并不存在,后来城楼失火,因无水可用,以致全部烧毁。为吸取这一教训,当时政府专门开凿了外金水河,长达200米。金水桥就架在这条河上,每座桥对准一个城门洞。

石狮子

北京天安门金水桥前后,各放置一尊点缀性的大石狮子,高3.4米,为北京现存最高大的石狮。这两尊石狮子雕刻于1417年(永乐十五年)头顶十三个疙瘩,按当时规制,是最高等级的石狮。

石狮蹲伏的座石形状长方形,上面雕刻着不同的花纹。正面刻有瓶、盘、三支戟,象征着“平升三级”。后面则刻有八卦太极图,象征着“镇妖降魔”。左右两边分别有代表“富贵常青”的牡丹、松柏,以及象征“文采风流”的笔、墨、纸、砚。石狮历经千百年的历史变迁,在朝代兴衰中见证了岁月的流转。

华表

天安门前后各有一对汉白玉柱子,名为华表,又被称作“望柱”,建于1420年(永乐18年),通高9.57米,直径0.98米,重20多吨。柱身雕刻云龙,柱体上方横插云板,云板上方为承露盘,承露盘上蹲立着名为“”的石质神兽。天安门前华表上的一对石犼面向南方,名为“望君归”,在封建时代意为盼望皇帝外出游玩时应及早回宫料理国事;天安门后华表上的一对石犼面向北方,名为“望君出”,旨在希望皇帝不要一直待在宫内享乐,应该多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

天安门广场

明清时代,天安门广场是天安门前的一个“T”形宫廷广场,为封建皇帝举行盛大庆典等重要活动的场所。如今天安门广场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广场内沿北京中轴线由北向南依次矗立着国旗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和正阳门城楼。1986年,天安门广场被评为"北京十六景"之一,景观名"天安丽日"。

观礼台

天安门前方两侧建有观礼台,东西对称,各7个台,主要用于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等重大庆典观礼的需要。观礼台起初是为中国开国大典而临时搭起的砖木结构建筑。1954年,按照建筑师张开济的设计方案,改建为砖混结构的永久性观礼台。

相关价值

政治象征

在古代,天安门就是皇帝颁发诏令之地,赋予了它很多政治功能。而在近代,1928年(民国17年),蒋介石北伐胜利后,孙中山画像曾被挂在天安门城楼上,这也是天安门城楼上首次挂上伟人画像。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不仅是中国举行国庆阅兵等重大庆典的主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设计国徽时,天安门也成为了重要元素,城楼图案被安置在国徽中央。因此,天安门形象也成为了中国国家的象征。

艺术价值

天安门是中原地区古代城门中最杰出的代表作,高度浓缩了中华古典文化和现代文化,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和政治中心,也成为世界华 人心驰神往的所在。天安门的建筑结构、布局和装饰元素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传统,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度成就。

天安门的宏伟气势和精细雕琢的细节彰显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庄严和精湛工艺。其独特的黄琉璃瓦顶、雄伟的木结构、华丽的彩绘和雕刻等元素,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美学观念和技艺。

天安门作为中国的象征性建筑,不仅具有艺术上的影响力,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重大事件,成为了中国人民对国家独立、团结和自豪感的象征。其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建筑风格的美感,更体现在其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贵性和对中国人民情感认同的象征意义上。

天安门的艺术设计作为中国古建筑风格的代表,具有深远的艺术影响力和文化价值,对于研究和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见证

王朝活动

明、清五百年间,国家有大庆典时在天安门举行“颁诏”仪式。是新帝登基、皇后册封而颁诏天下的地方,是皇帝金殿传胪、招贤取士的场所,也是皇帝出征,赴太庙祭祖的必经之路,对老百姓来说,是拒人千里之外的禁区。天安门是人间的琼楼玉宇,集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又是封建等级制的形象体现。

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上午10时,北京各校学生代表会面商议游行路线,下午1时,由学生组成的3000余人队伍聚集于天安门,向使馆区进发。随后学生开始罢课、组织演讲等一系列革命活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与五四运动有直接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党史把五四运动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一二九运动

1935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北京学生发动了抗日救亡运动北平市学生约1万人,高呼着“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不顾军警的包围和阻拦,举行了爱国请愿和示威活动。

相关文化

《百年天安门》

《百年天安门》一书从独特的角度出发,全面回顾了天安门600年的历史。该书深入解读了天安门的内涵和特质,详实介绍了这座中原地区古代经典城门的历史面貌和鲜为人知的过往。同时,书中记录了20世纪天安门前发生的重要事件和历史瞬间,见证了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它也讲述了中国人民不懈的自强奋斗和中国社会迈向复兴的历程。

《百年天安门》一书的作者贾英廷长期在天安门工作,书中呈现了他的亲身经历和积累的一手素材。书中所使用的文史资料扎实,动态资讯准确。其中包括了许多事件、图片、数据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珍闻轶事,其中多数是首次公开披露。

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为《百年天安门》作序,认为该书因其亲历、访查、史料、真实、珍秘、集成等特点,具有长久的历史、文化、学术和社会价值。

《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开国大典》以其磅礴的气势,反映了一个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时代精神风貌。作为一幅记录开创新时代的历史画卷,它的价值和意义是非同寻常的。

参考资料

天安门城楼.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5-30

六百年兮天安门[组图].央视网.2023-05-30

天安门介绍.新浪旅游.2023-05-30

天安门.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8-27

重建天安门.人民网.2023-06-01

天安门.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5-30

清朝顺治帝重建北京承天门 建成后更名"天安门".中国新闻网.2023-06-01

组图:盘点历次天安门城楼的维护修缮.人民网.2023-09-03

天安门6月15日启动修缮 预计明年4月底恢复对外开放.新华网.2023-09-03

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对天安门进行必要修缮有利于永续保护.新华网.2023-09-03

天安门广场.中国政府网.2023-08-27

详解天安门城楼的建筑特色.中国日报网.2023-06-01

图文-奥运城市掠影之北京 皇城正门天安门.新浪2008奥运.2023-06-01

《百年天安门》:诠释天安门600年历史变迁.中国新闻网.2023-09-03

北京天安门为何成了中国国家象征?.金羊网.2023-06-01

开国大典.央视网.2023-06-02

开国大典.中国政府网.2023-06-01

新中国档案:1949年:开国大典.中国政府网.2023-06-03

北京市文物局关于公布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的通知.北京市文物局.2023-09-03

《影时尚》特刊之电影《天安门》(4).新浪娱乐.2023-06-01

老运河、老北京,新故事之“地安门”.央广网文娱.2023-06-01

最早的天安门是座木牌坊.凤凰网.2023-05-30

大国工匠建京城.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27

北京古韵 老城楼的诉说.新浪.2023-06-01

天安门真正称为皇城正门或在清顺治元年.人民网.2023-06-01

今谈天安门秘密翻建往事 见证中国辛酸血泪史.人民网.2023-06-01

秘密重建天安门城楼始末.央视网.2023-06-01

清朝顺治帝重建北京承天门 建成后更名" 天安门".人民网.2023-06-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诞生背后.清华大学校史馆.2023-08-27

《共和国符号》天安门毛主席画像.共产党员网.2023-08-27

天安门.天安门管委会.2023-06-01

《共和国符号》天安门广场.共产党员网.2023-08-27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十一“天安门(上)”.央广网文娱.2023-06-01

天安门城楼挂上新国徽,原规格原尺寸原样式复制更换 使用期可达50年以上.株洲晚报数字报.2023-06-01

天安门城楼毛泽东画像的八次更迭【2】.人民网.2023-09-05

百个红色景点“云”参观(64)天安门广场.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2023-06-01

40年前的今天,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是如何诞生的?.南方+.2023-06-01

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调整:大升旗改每月一次.中国新闻网.2023-06-01

天安门广场升起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6-01

[午夜新闻]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七大变化.央视网.2023-06-01

新时代国庆阅兵彰显中华民族强起来雄心壮志.新华网手机版.2023-06-01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 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和群众游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受阅部队.中国政府网.2023-06-01

组图:重温历次天安门广场大阅兵.共产党员网.2023-09-03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将隆重举行 广播电视新闻网站现场直播.新华网.2023-06-01

守护紫禁城的屏障:筒子河.首都文明网.2023-06-01

沉默的故宫守护神:金水河因何九曲十八弯.新浪收藏.2023-06-01

元代石狮子 长相趣多多.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6-01

天安门华表.北京政府天安门地区管委会.2023-06-01

六百年兮天安门[组图].央视网.2023-06-01

天安门广场.北京政府天安门地区管委会.2023-06-01

天安门.中国国家图书馆.2023-09-03

天安门城楼.新浪旅游.2023-06-01

油画《开国大典》.中国政府网.2023-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