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球
绣球(学名∶Hydrangea macrophylla (Thunb.)Ser.),又名八仙花、紫阳花、玛哩花、草本绣球和洋绣球,为绣球科(Hydrangeaceae)绣球属落叶灌木;其原产地为日本和中国,朝鲜也有分布,世界范围内广泛栽培;在中国的福建省、云南省、江苏省、浙江省、四川省、湖南省和湖北等省区栽植规模较大;生于海拔380~1700米的山谷溪旁或山顶疏林中。
绣球为落叶灌木,高为1~4米;单叶对生,叶近纸质或革质,呈倒卵形或者阔椭圆形;为伞房状聚伞花序,近乎球形,直径为8~20厘米;花为粉红色、淡蓝色或白色;花瓣呈长圆形,长为3~3.5毫米;多数为无性花,极少数为孕性花;果实为蒴果,未成熟时呈长陀螺状;花期为6~8月。
绣球的观赏价值极高,而且极具发展潜力,为此世界上每三年都会举办一次“世界绣球花大会”;在药用方面上,绣球可以用来治疗疟疾、痰饮、咽喉肿痛、皮肤湿痒、烦躁和惊悸等症状;但不能过量食用,微毒;此外,绣球寓意着希望、忠贞、永恒、美满和团聚
研究历史
绣球属植物起源于中国,其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但真正的兴起却源于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自1789年,Joseph Banks把绣球花从中国引入英国后,英国就不断地研究并开始培育各种新品种;现欧洲在绣球花育种的研究工作方面在世界领先,且拥有着多家育种机构;美国的伊利诺伊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等研究机构也陆续加入到绣球花的育种与研究工作中;日本也推出了一系列性状优良的绣球花品种。
形态特征
茎
落叶灌木,高为1~4米,但也有矮小到数厘米的微型盆景;枝粗壮,无毛,皮孔明显。
叶
单叶对生,叶大而稍厚,长为6~15厘米,宽为4~11.5厘米,倒卵形或阔椭圆形,近革质或纸质;叶的先端骤尖,具有短尖头,边缘具有排列紧密的粗齿,基部为钝圆或者阔楔形;有6~8对侧脉;两面均无毛或仅下面的中脉的两侧有卷曲的短柔毛,脉腋间有少许的毛;叶柄无毛、粗壮,长为1~3.5厘米。
花
绣球为伞房状聚伞花序近球形或者头状,直径为8~20厘米;具有总花梗,花密集,有无性花和可育花两种;不育花的花瓣极度退化,4枚萼片,长为1.4~2.4厘米,宽为1~2.4厘米,呈近圆形或阔卵形,萼片颜色在土壤偏酸性时呈蓝色或淡蓝色,随酸碱度变化可呈粉红色或粉紫色,故有粉红色、淡蓝色或白色等多种颜色;孕性花较少,花梗长为2~4毫米;萼筒呈倒圆锥状,长为1.5~2毫米,同花梗被稀疏的卷曲短柔毛;萼齿长约1毫米,呈卵状三角形;花瓣长3~3.5毫米,呈长圆形;雄蕊10枚,近等长,不突出或稍有突出;花药为长圆形;花柱3枚,柱头少扩大,半环状;大多数为半下位子房;花期为6~8月。
果实
绣球的果实为蒴果,其未成熟时,呈长陀螺状,连花柱共长约为4.5毫米,顶端突出部分长约为1毫米,约等于果长度的1/3。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绣球原产地为日本和中国,朝鲜也有分布,现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
中国分布
绣球在福建省、云南省、江苏省、浙江省、四川省、湖南省和湖北省等省区栽培规模较大。
生长习性
绣球生于海拔380~1700米的山谷溪旁或山顶疏林中。
光照
绣球为短日照植物,适宜生长在半阴的环境中。栽培时要避免阳光直射,每天的黑暗处理至少需要10个小时。
温度
绣球适宜生长在温暖的环境中,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5~27℃,冬季温度一般不低于5℃;不耐寒;在温度为5~7℃下,花芽分化需要42~56天;20℃时,能够开花;如果开花后温度可以一直保持在16℃,则观花期可以被延长;但忌高温,高温下,花朵容易褪色。
土壤
在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中生长较好;另外,花色还受土壤中pH值和铝离子含量的影响,很多研究都认为Al3+是诱导绣球花色改变的原因之一,在酸性土壤条件下,Al3+与植物细胞液中的蓝色花青素结合形成Al3+配位化合物;当绣球种植在酸性土壤条件下时,土壤中的铝离子容易游离出来,与绣球中的色素结合,开出蓝色花。碱性条件下,土壤中的铝离子处于结合态不能被绣球花吸收,因而开出粉红色花。
水分
绣球较耐旱,在湿润的环境中生长较好,要保持土壤湿润。
繁殖方式
有性繁殖
绣球的有性繁殖为种子繁殖,一般是在选育新品种时才会使用种子繁殖;其播种期一般为3~5月或8~10月,将种子洒播在湿润的基质上,轻轻压实,覆盖上土,避免阳光直射,一般10天左右就可发芽,待长出8对叶片后,就可移栽并进行正常管理。
无性繁殖
因绣球大多不孕,基本得不到种子,故绣球主要通过无性繁殖,其繁殖方式多样,主要有压条、分株、扦插和组培。
压条
选择健壮的一年生枝条,将其下半部靠近母株的部位刻伤,后埋入土中固定,待其生根后,即可立即切离;压条30天后,植株就可正常生长,待第二年春季就可与母株切断,带土移植,当年就可开花。
分株
适宜发生在早春芽萌发前,直接分离已经生根的枝条和母株,进行栽培,待生根的枝条萌发新芽后,就可以进行正常地种植。
扦插
插时,上端切口需要略倾斜,下端截口可按需要截成斜面或平口切面,扦插20~25天后,便可形成幼根,待生出新枝条后,切断萌芽与主要枝条,使其形成独立的秧苗再进行栽种。
组培
外植体为休眠芽,消毒并接种在添加6-苄氨基腺嘌呤和含吲哚-3-丁酸的MS培养基上,待其长出不定芽;随后待苗长高后,再转到添加吲乙酸的MS培养基中,使其长成完整小植株。
栽培管理
栽培基质
绣球一般选择栽植于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中,并加入少量的有机肥作为栽培基质,将根系舒展置于基质中,填入基质并压实,栽后应立即浇透水,先在阴凉处放置几天后,待缓苗后,放在光充足的地方养护。
水肥管理
绣球的浇水以“见干见湿”为原则,在其花芽分化期,增施磷钾肥,开花前,要做到氮、磷、钾肥均衡。
株型调整
绣球的株型调整一般采用摘心和修剪,摘心一般是在移栽成活后进行,以促进侧枝萌发;修剪则是在在早春或花后进行,剪去植株密集的病枯枝和纤弱枝,增加植株通透性,并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病虫防治
常见病虫害
绣球的抗病能力较强,不易受病菌的侵害,通常都是以预防为主。发生的病害主要是灰葡萄孢、白粉病、叶斑病和立枯病,虫害主要是蚜虫和介壳虫。
病害
灰霉病:由灰葡萄孢菌引起,发生在花和叶上,叶片产生斑点,芽发生黑色枯萎,花丛产生水渍状的褐色斑点。
白粉病:发生在叶片上,由蓼白粉菌引起,发病初期,叶背产生白色粉斑,逐渐增厚,病部褪去绿色,叶片逐渐变黄脱落,后霉层变为浅灰至浅灰褐色。
叶斑病:发生在叶片上,发病初期,叶片表面有浅黄褐色的水渍状小点,随后扩展成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的中央为淡褐色,边缘为深褐色,带有不明显的轮纹,病部产生黑色小粒点;严重时,叶片变黄枯萎,植株死亡。
立枯病:发生在叶片和茎部,发病初期,靠近地面的叶片产生黄褐色的水渍状斑,逐渐扩展到茎部,最后茎秆变黑腐烂、叶片干枯。
虫害
蚜虫和介壳虫发生在幼芽或幼茎上,阻碍植株正常生长。
相关防治
主要采用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相结合。化学方法主要是采用波尔多液、多菌灵、吡虫啉、百菌清以及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等药剂来进行防治;物理方法为及时清除病叶病枝、加强管理、通过降湿、保温、通风等手段,改善生态环境,预防病害;另外,对于虫害还可以在温室的通风口、出入口处增设防虫网,防止害虫进入温室。
相关种类
主要变种
绣球的主要变种是山绣球(拉丁文学名:H. macrophylla var. normalis),与绣球的主要区别是花序多数为孕性花,少数无性花,且花序顶端平,不呈近球状或头状;花期为7月。
功用价值
园艺价值
绣球具有重要的园艺价值,不仅可以美化园林,而且可以用做鲜切花;其生态习性优良,比较容易栽培和管理;颜色多样,可以根据栽培的土壤的酸碱性而不断变化花的颜色;观赏期长,花期比较长,可以供游客长时间欣赏;品种比较多,观赏型也较多;绣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花卉品种之一,为此世界每3年都会专门为其举办一次“世界绣球花大会”。
经济价值
绣球的花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其被广泛用做花篮、花束里常用做焦点花,花盒、婚车上常选用浅色系绣球来打底,婚庆宴会的布置一般都会用绣球作为主花;绣球的花瓣质薄、色彩丰富,常用做压花的首选材料;此外,绣球也常出现在压花团扇和压花台灯中。
药用价值
绣球性味苦,微辛,性寒;有抗疟、清热解毒、杀虫脒的功效;主要用来治疗疟疾、痰饮、咽喉肿痛、皮肤湿痒、心热惊悸、烦躁和等症状;不能过量食用,有小毒。
绣球的根中含有八仙花酚、八仙花酸和半月苔酸,可以治疗咽喉肿烂;叶中含有茵芋甙;花中含有芦丁,可以治疗疟疾和肾囊风。
育种研究
在绣球的组织培养方面上,世界各国在研究其培养基配比、灭菌技术、外植体选择等方面上已经取得了深入的研究成果,另外,还研究出利用胚培养对杂交种胚进行胚抢救的方法,但胚培养只是传统杂交的辅助手段,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品种筛选、试验材料等方面上还有待做进一步的探索。
延伸文化
寓意文化
绣球有丰富的寓意,一是为希望,绣球花开的时候,给人一种生机勃勃之感,带给人们希望;二是忠贞和永恒,因为绣球的花期比较长,代表永恒的爱情;三是美满和团聚,因为绣球花盛开后呈圆形,即使分开之后再聚拢也可以有较强的美感,因此也就寓意着团圆、美满。
参考资料
绣球.中国植物数据中心.2022-12-16
绣球..物种2000.2022-12-16
绣球.中国植物志.2022-12-16
白的红的粉的蓝的……绣球花为什么会变色?.上观新闻.202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