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中国当代作家杨沫所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名字最初拟定为《千锤百炼》、后改为《烧不尽的野火》,最后定名为《青春之歌》,小说正式版于1958年年初发表,修改版于1960年发表。

这是一部半自传体式小说,结合了杨沫自身经历进行创作。小说以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为时代背景,以主人公林道静的人生经历为整本作品的发展脉络,在选择了和旧式家庭彻底决裂,感受了爱情婚姻带来的温暖,面对着抗日烽火和学生运动兴起的社会环境的种种遭遇下,林道静受到了卢嘉川、江华等共产党人的帮助,最终决定与自己自私且平庸的丈夫——余永泽决裂,成为一名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无产阶级革命者。该书展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心路历程,"也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学生运动及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

小说《青春之歌》一经问世,就拥有海内外大量读者。后来也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歌剧、话剧等艺术形式。2022年5月份,《青春之歌》被中国艺术研究院列入百部文艺作品榜单。

成书背景

灵感来源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召开的第一届文代会鼓励中国的文艺界要紧抓时代脉搏,反映工农兵群体生活和革命的文学,鼓励描写知识分子融入人民,参与到斗争当中,来反映伟大时代的斗争。而《青春之歌》则是典型的革命知识分子在战争结束之后,写出有关“革命”回忆的作品。

杨沫的幼年和青年阶段是在中国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中度过的,尝过失学、失业的苦痛。而正当她走投无路的时候,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思想启迪了作者的内心,引领作者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分子。而这份感恩之情,就成为了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原始思想基础。

1933年前后,作者杨沫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统治下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活动,而这期间,她听到了并了解了许多中国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的英勇事迹,这些事迹也成为了创作《青春之歌》的初始人物资料库。

随后,杨沫在冀中游击区参与斗争之时,看到了一本名为《牺牲》的书。"书里面是牺牲了的同志的照片、生平和遗书。"这本书带给杨沫心灵上的震撼,使得在抗日战争时期作者杨沫就在筹备《青春之歌》的书写。而1950年杨沫因病在家中休养,于是就开始了《青春之歌》的创作。

创作过程

在写作过程当中,虽然杨沫的创作激情高,但是由于缺乏创作长篇小说的经验,病症的阻挠和作者自己写作过程中始终达不到自己的满意程度,导致在创作过程中也感到了吃力,通过妹妹白杨的介绍,杨沫的书稿交由阳翰笙进行审看,后又由欧阳凡海进行审阅并提出意见,在经过作家自己的修正和与作家出版社责任编辑的交流下,1956年,杨沫完成40万字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经过多重波折,终于在1958年1月作品得以问世。

随着反右运动的开启,《青春之歌》开始产生争议,文学界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是《中国青年》和《文艺报》上刊登的批评《青春之歌》充满"小资产阶级情调"以及女主人公的"恋爱倾向有问题"。二是以茅盾何其芳王任叔等一众文学家为代表,保护其作品的文学性。1960年,杨沫根据这场争议之中比较中肯的建议进行修改,将林道静在改造之后仍保留的"小资产阶级感情"删去,又增加了"在农村的七章和北大学生运动的三章",来展现林道静在经过改造之后的成熟的思想转变。

内容取材

在小说的内容取材上,杨沫将自己的个人经历融入到小说内容当中,并也把曾经在北京大学附近所接触到的知识分子、大学生,以及在北京生活时所认识和了解的其他女革命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斗争融入到小说当中。并将同类型的人物性格特点和事迹合在同一个小说人物当中,用故事情节丰富小说人物。例如,为展现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经历,作者在小说中所写到的与旧家庭决裂、在杨庄当老师的小说情节都是源自于作家自身的生活经历。但作者也在自述中说,"她也是集中了许多女革命知识分子的生活提炼而成的"。但整部小说当中,有些人物也充满了作者的想象和思考。例如,卢嘉川这个共产党员的形象,更多的是寄托了作者对于共产党员热爱真理、不计得失、为共产主义建设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主义精神的热爱和敬意。

内容情节

清晨,一列从北平市向东开往沈阳市的列车上,穿过空旷的田野和茂密的庄稼,身着白色学生装的林道静因为反对母亲为她包办的婚姻,坐上了这辆列车,来到北戴河区投奔自己的表哥。

但没想到,表哥一家早已搬离北戴河的杨庄。林道静不得不在表哥之前任教的学校里借住一段时间,并希望能在学校里当一名老师。可是看似善意的校长余敬唐却也是心怀鬼胎,对林道静不怀好意。偶然间听到对话的林道静感到心灰意冷,打算像自己的生母一样,选择投河自尽。

而在这时,余永泽的出现给予了林道静生的希望,他将林道静从死亡的边缘救了下来,从此以后,林道静找到了她人生中第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热爱文学的余永泽。余永泽也是从心里爱慕这个女孩,将林道静安排在杨庄里当老师,恋恋不舍的回到北京大学

"九一八事变"事变后,林道静时时刻刻关注着国家的危难,而这时,她遇上了有爱国主义热情的北大学生卢嘉川,他身上的爱国热情和勇毅精神感染了林道静,但是,卢嘉川前往南京市指导抗日爱国运动了。

后来,林道静回到北平市,以便寻找自己的好友王晓燕。在这段时间,生活的艰难再次让她陷入了困境,迷茫中选择了和余永泽住在一起,日常生活的繁琐和枯燥,使得林道静无暇顾及读书,而更让她难过的是,余永泽的自私和平庸渐渐暴露出来,林道静绝望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林道静遇到了一批具有先进共产主义思想和有着革命热情的进步青年们,这其中,就有林道静的旧相识——卢嘉川。她将自己的困境说与卢嘉川,卢嘉川鼓励林道静走出自己狭窄的家庭生活,去投身于更广阔的社会革命当中来,于是,林道静接受先进的思想,使得她与余永泽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再加上,余永泽在面对卢嘉川被宪兵围捕时拒绝救助,使得卢嘉川落入了敌人的手中而牺牲。这使得林道静下定决心,与自己社会主义不一致的余永泽分道扬。

林道静开始了她自己的革命事业,参与到秘密的发传单、学生游行示威的活动当中来,但却不幸落入了敌人的手中,而曾经旧家庭为林道静所包办的“未婚夫”正是抓她的特务胡梦安,于是他打算趁人之危,威胁让林道静嫁给他。后来在朋友王晓燕的帮助下,林道静被解救,并到一所小学继续担任教员。就在这一期间,林道静认识了从组织上派下来指导农村运动的江华,并向他学习了组织农村力量的方法。后又因叛徒的出卖,林道静和江华被迫离开北平市

林道静又一次走入监狱,而这次,在狱中她承受了敌人的酷刑,还在监狱中生了重病,在同为狱友的共产党人林红的支持和鼓励下,林道静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和江华这样千千万万个共产党人一样,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份子。

人物角色

林道静——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

林道静是受到党的指引下,由资产阶级青年知识分子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典型艺术代表,她身上有着“五四式”的青年女性所独有的个体反抗色彩,她倔强、追求自我、充满个性。但是在没有参加革命之前,她又有着脆弱的内心。于是快速地投向了“浪漫诗人”余永泽的怀抱。但二人同居后,生活的琐碎使得她逐渐找不到自我的价值,从社会上寻找价值又屡屡碰壁。这种的内心的苦闷促使她选择了革命,在通过和青年革命者参与活动之中让她重新找到了自我。最终,使得林道静成为了一名具有坚强意志、拥有顽强革命斗争精神的,优秀共产党员。

余永泽——林道静的前男友,地主家的知识分子代表

是林道静的第一任男友,给予林道静生的希望。他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诗人气质,在杨庄生活期间,因为经常与林道静谈论文学而产生爱情。而在北京同居期间,他逐渐展露个人主义倾向,以及懦弱怕事的性格和严重的大男子主义倾向,他反对林道静参加革命,也不希望林道静参与到社会中,并且也反感林道静和别的先进青年人来往,尤其是在得知林道静和卢嘉川关系密切产生妒忌,故意制造事端,导致卢嘉川被捕。二人最后因思想观念不合,目标的不同,导致感情破裂。

江华——抗日运动的领导人

他代表工人阶级,由于早期被迫流荡和做学徒的生活,使得他要比其他的革命者更成熟稳重,并且他也比其他革命者能更好的走到群众中间,因此具有着相当丰富的革命经验。曾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策划组织了工人罢工,之后又来到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当军事指挥员。后来转战到农村,在河北省定县周边一些县担任区委书记。在这期间与林道静相识后,二人在革命中增进感情,后结为伴侣。

卢嘉川——革命者的形象

他代表的是先进的知识分子阶级,从小受到李大钊的影响,思想先进,对革命和国家命运有很深的见解,他刚强坚毅、外向积极,并且很早就参与到了革命斗争社会活动当中。考入北大后,靠着自己的勇敢和机灵,一次次摆脱敌人的盯梢。但由于叛徒的出卖,不幸被捕。在狱中,卢嘉川受尽折磨,然而,他并没有被打倒,反而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在狱中创建"狱中党支部",积极组织带领了绝食战斗。后牺牲。

主题思想

对于《青春之歌》的主题思想,文学评论界有两个方向,一是立足于作品的显性文本,关注国家意志下的时代共名,即从共产党人承担起"历史责任"的角度进行概括;二是从林道静作为女性个体而言,个人情感与革命事业的纠葛进行剖析。

中国共产党人承担历史责任

立足于《青春之歌》的显性文本,以及从作家在最初创作时的设想安排上,共产党人改造知识分子的思想,并带领知识分子走上革命道路,这一主题是文学评论界的主流方向。但是由于小说主角林道静作为女性在小说所营造的大背景下,她的革命和反抗精神更具特色,更具有鼓舞性。

一是以林道静等一些革命青年"知识分子"为中心进行主题思想的讨论,在谈及《青春之歌》的题材类型和作品主旨时,文学评论界将作品定位在表现共产党人在民族危亡时刻承担起挽救民族命运的"历史责任",深入群众当中来组织民众进行英勇斗争。只有将个人理想和国家命运、人民事业相结合,才能奏响真正的“青春之歌”。

二是从林道静超脱出女性身体和生理的局限性所展现的革命精神。《青春之歌》中也讲述了五四时期广泛讨论的议题,即为女性从家庭中出走将会面临怎样的境遇、面对困境后,又该何去何从的问题。鲁迅先生曾经在《娜拉走后怎样》中表示,女性出走最后的抉择,不是选择回来,就是选择沦落。但是《青春之歌》却展现并讲述了女性离开家后的第三个结局,那就是选择革命,超脱自己女性身体的局限性,无畏而坚决地走入革命的队伍当中来。

个人情感和革命事业的纠葛

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小说中出现的中心内容得以明确,即中原地区现代知识分子以国家为己任的发展路线被着力指出。另外,文学评论界通过立足作品,忽略作品的所创作的时代背景;立足于中国革命文学的历来的写作模式,探究该部小说中更深层次所流露出的潜在含义。

从女性角度的议题上进行讨论,该部小说流露出的革命意味淡化了,更多的则是探讨林道静的罗曼史与革命史之间产生的关系,而在这一层面上,评论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到底是恋爱促进了林道静走向了革命道路,还是革命道路促使林道静不断恋爱。前者注重于林道静个人情感欲望的满足;后者则关注在作者通过林道静的恋爱来展现对革命,对党的忠诚和信任。虽然两者都是立足于林道静对书中三位男性的情感判断和情感取舍来讨论的,但是后者是将卢嘉川和江华进行符号化处理。

艺术特色

叙事风格

作者将革命斗争叙述和情感叙述并置,使两条故事线索密切而错综复杂地联系在一块,虽然在此之前,"革命斗争"加"情感"的叙述模型也有先例,比如在左派文学时期,风靡一时的”革命+恋爱“模式的小说。但是将主人公林道静的革命斗争成长和情感息息相关的写法,还是引起了文学界的热议和关注。革命和爱情在小说叙事中形成特殊的张力关系:通过主人公林道静的恋爱选择展现其思想的转变,从而推动小说的发展,展现个人的成长变化。

作者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不自觉的加入了很多叙事结构,比如“五四启蒙主义叙事”“女性主义的叙事”、包括古代小说中的“才子佳人”的模式,而作者将这些模式进行融合之后,却没有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突兀。并且在作品当中,不仅展现了红色叙事,而且其中也展现了丰富的人性命题。使得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呈现出独特的创作魅力。

人物描写

《青春之歌》通过对人物的外在描写和内心刻画来塑造出人物的生动形象,使得人物能够立体,全面,真实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这得益于作家通过独有的细腻眼光去体会周边的生活和人物,并将其准确和贴切的进行表达。虽然该作品的人物展现较其他同类型小说而言,人物的描写和性格特征呈现了立体化和多样化,但是出于主题的需要,一些人物的性格特征也缺乏变化,也使得人物过于模式化、单一化。

同时,作者也善于将人物放在比较中加以刻画,通过不同人物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或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对比来展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展现“三角恋”的关系上,作者不仅对比余永泽和卢嘉川的样貌,而且在同时面对学生运动这件事情当中,余永泽和卢嘉川的选择也是大相径庭,由此形成鲜明的对比。

语言特色

语言风格上,该作品清高典雅,充满着属于知识分子的诗意语句。在表达自身情感和感受的时候,常用”多么“来加深程度,使其有着浓厚的抒情意味。

在爱情描摹上,作者先是用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笔调来展现林道静余永泽之间的爱情内容,并且多用比喻等手法来大肆宣泄的个人情感。但随着林道静逐渐深入革命,浪漫的情感也逐渐淡化,情感、行为、语言的简单化也就展现了出来。由细腻转为粗糙,复杂转为单一。虽然看似粗糙,但也是经过知识分子过滤之后的语言。

在描写革命上,作者使用豪迈慷慨的乐观论调和革命口号,其中具有很强的鼓舞性。通过作者的独特且细腻的语言魅力,将革命热情跃然纸上,使得读者可以从这样的文字中感受到作者赤诚的革命情感。

作品影响

小说《青春之歌》一经问世,就成为了当年的畅销书,并且在日本、香港特别行政区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国家和地区,也拥有大量的读者。也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歌剧,话剧等艺术形式。

周扬、茅盾何其芳王任叔等都在不同场合称赞这部作品,共青团中央也号召全国青年学习这部作品。1959年,《青春之歌》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搬上银幕。

2019年,《青春之歌》被收入“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并与2019年9月23日上午在北京图书大厦首发。

2020年4月,《青春之歌》被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2022年5月,入选中国艺术研究院发布的在“讲话”精神的照耀下百部文艺作品榜单。

作品评价

该作品一经发表就广受好评,不仅是文学界津津乐道,读者群体也是尤为的庞大,吸引了世界范围内许多人参与到小说的讨论当中来,甚至还激励了50,60年代的这一批青年群体勇于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克服自己生活当中的难题。在初版同年,就被改编为电影,成为“建国十周年”的“献礼片”。

随着反右运动的开启,《青春之歌》开始产生争议,文学界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是《中国青年》和《文艺报》上刊登的批评《青春之歌》充满“小资产阶级情调”以及女主人公的“恋爱倾向有问题”。例如郭开在文章中曾指出,小说中“没有很好的描写工农群众”,同时也感受不到林道静的思想斗争和思想变革,严重抹黑了共产党员的形象;《文艺报》中指出,林道静和卢嘉川、江华的爱情违背了“婚姻的道德性”,提出了严厉的质疑和批判。

不过,大多数的读者和作家还是对该作品表示支持,他们表示,全面否定该作品是过于主观且教条的,不能忽视文学当中所展现出来的“本质”,陷入“反历史主义”的错误中。

该作品依旧是经久不衰,评论方向也多种多样,比如关于女性主义的议题,早在作品诞生初期就将林道静的个人抉择与《玩偶之家》里的娜拉进行比对,现如今提到该作品也依旧会提到女性意识的解放。

衍生作品

参考资料

杨沫几经周折的《青春之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2022-12-22

展现青春中国形象的一张“名片”——《青春之歌》的海外传播.光明网.2022-12-22

青春之歌.豆瓣读书.2022-12-2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首次向全国中小学生发布阅读指导目录.教育部.2022-12-22

传播中国声音 “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发布.求是网.2022-12-22

【艺心向党】谢芳张目回忆《青春之歌》:六十年过去,这部电影依然让人热血!.光明电视.2022-12-22

不光有《觉醒年代》,北京推出这些优秀文艺作品庆祝建党百年.baijiahao.baidu.2022-12-22

话剧《青春之歌》北京公演,青春之火不熄,理想初心永记.163.20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