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龙薯蓣
穿龙薯(拉丁学名:Dioscorea nipponica Makino.),薯蓣科(Dioscoreaceae)薯蓣属植物,又名穿山龙。为多年生草质藤本,长达5米,叶片掌状心形,花雌雄异株;蒴果成熟后枯黄色,黑三棱形;种子四周有不等的薄膜状翅。穿龙薯蓣耐荫、对温度及土壤的耐受范围较大,常生于山坡灌木丛中和稀疏杂木林内及林缘。穿龙薯蓣广泛分布于北亚热带及中亚热带地区。
穿龙薯蓣根状茎中含有薯蓣皂甙等多种皂成分,其苷元为合成副肾皮质激素及口服或注射用避孕药的主要原料,薯蓣皂甙已成为重要的医药工业原料。同时,穿龙薯蓣干燥茎为中原地区传统中草药,对于穿龙薯蓣的中医学研究贯穿至今。
穿龙薯蓣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对于穿龙薯蓣的需求持续增加,其野外资源迅速减少,人们开始重视穿龙薯蓣的人工栽培。
形态特征
茎
穿龙薯蓣根状茎横生,为圆柱形,多分枝,栓皮层显著剥离。竹秆左旋,近无毛,长可达5米。
叶
穿龙薯蓣单叶互生,叶掌状心形,长10-15厘米,大部分叶片边缘不等大三角状浅裂、中裂或深裂,顶端叶片近全缘;叶表面黄绿色,有光泽,下面无毛或被疏毛。
花
穿龙薯蓣雄花无梗,常2-4花簇生,集成小聚伞花序再组成穗状花序,花序顶端常为单花;苞片披针形,顶端渐尖,短于花被;花被碟形,顶端6裂,雄蕊6。雌花序穗状,单生;雌花具有退化雄蕊;雌蕊柱头3裂。
果实
穿龙薯蓣果绿色,成熟后枯黄色,黑三棱形,顶端凹入,基部近圆形,每棱翅状,翅长1.5-2厘米,宽0.6-1厘米;每室2种子,生于果轴基部。
种子
穿龙薯蓣种子四周有不等宽的薄膜状翅,上方呈正方形,长约3倍于宽。
物种分布
穿龙薯蓣广泛分布于北亚热带及中亚热带地区,在中国分布于东经105°~109°,北纬26°34′~50°15′的范围内,如: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山东省、河南省等地,其中东北长白山区是其重要分布区和资源供应地之一。也产于本州岛以北及朝鲜和俄罗斯等地区。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生长习性
穿龙薯蓣常生于山腰的河谷两侧半阴半阳的山坡灌木丛中和稀疏杂木林内及林缘。喜温和湿润的气候环境,耐荫、对温度及土壤的耐受范围较大。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5~25度,生长初期要求温度稍低。适宜生长于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黄砾壤土或黑砾壤土。常分布在海拔100-1700米的浅山中,集中在300-900米间。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穿龙薯蓣在自然状态下多数植株处于营养生长阶段,不开花结果。且穿龙薯蓣雌雄异株,在小种群内可能处于单性隔离状态,难以结实,自然散落的种子成活率低且生长缓慢,野外状态下有性繁殖的能力较弱。穿龙薯蓣通常以根状茎繁殖扩大种群,即在新生幼嫩根茎附近萌生地上茎。根茎繁殖增长率可达100%。
人工繁殖
播种繁殖
穿龙薯蓣种子发芽率低且种子寿命短,贮存2年的种子几乎丧失发芽率。育苗应选择种子饱满、无虫、无霉变的新收获的种子,沙藏或温水浸种催芽,采用条播法播种。
根茎繁殖
穿龙薯蓣种子出芽率低且种质不稳定,一般以根茎繁殖为主。穿龙薯蓣2年生根繁殖能力大幅下降,因此必须使用当年生根茎作为繁殖材料。在4月中下旬植株萌动前,将播种用的根状茎切成长约5厘米的小段,放置于种植沟内并覆土即可。
栽培技术
选地与整地
穿龙薯蓣适于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植,春季土地解冻后,结合整地施入底肥。将地表肥料与土拌匀、整细、耙平,依地形做。
播种与移植
穿龙薯蓣可于春季或秋季进行播种。在畦上开沟,将种子与杀菌剂混匀后撒入沟内,覆土后稍用木板镇压。根茎播种时开沟需较深,将播种用的根茎切成小段,放置于种植沟内,覆土后压实,用稻草等材料覆盖。种苗于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或在第2年春季土壤解冻后起苗移栽。
水肥管理
穿龙薯蓣种植时根据土壤墒情适时灌水,忌土壤积水。灌水不宜过多过勤,一般15天左右灌水1次,始终保持床面润而不湿即可。幼苗生长期可根外追肥3~4次,于苗高10厘米时进行首次追肥。
病虫害防治
病害
穿龙薯蓣苗期主要病害有立枯病、褐斑病、炭疽病、锈病、根腐病。炭病可喷施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防治,锈病可使用50%粉锈宁1000倍液等杀菌剂喷洒杀菌,根腐病可使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20%双效灵水剂200倍液防治。同时,发现带病种苗应及时挖除病株并销毁、用氧化钙消毒、及时清除禾本科杂草。
虫害
穿龙薯蓣虫害有绿绿虫、红蜘蛛、蛴螬、蝼蛄等,可通过及时清除田间枯枝败叶、杂草,喷洒50%辛硫磷乳油、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等农药等进行防治。
采收加工
穿龙薯蓣在下霜后至翌春明芽前采挖薯蓣皂苷含量最高。通过有性繁殖方式繁殖的根状茎生长速度快,种植3年即可采挖;通过无性繁殖的根茎一般需要4年栽培可采挖。采挖后烘干或晒干,切成3-4cm段茎并密封保存。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穿龙薯蓣的干燥根茎称穿山龙,为中原地区传统中草药。其味甘、苦,性温,可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生骨胶囊;止咳平喘。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弊病、关节肿胀、疼痛麻木、跌扑损伤、急性腰扭伤岔气、咳嗽气喘。。
穿龙薯蓣的药理学作用有镇痛、降糖、抗炎药、平喘、降尿酸、耐缺氧、抗疲劳、抗高脂血症、保肝,治疗心肌缺血作用。其中,串地龙的抗炎作用明显,在抗痛风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方面的作用受到广泛的关注。其制剂有地奥心血康胶囊、维奥欣片等。
经济价值
穿龙薯蓣是现代医学及传统中医学的重要原料,是中原地区传统出口商品,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物种保护
20世纪中国的穿龙薯蓣野外资源丰富,但进入21世纪后,由于生境的破坏、自然灾害频发和人类的大量采挖,其野外资源迅速减少。低海拔分布种群面临的生存威胁更大,数学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其种群在50年内将显著下降,处于濒危境地。随着穿龙薯蓣药材市场需求量的增加,采挖后的穿龙薯蓣自然恢复速度已经满足不了药材市场的需求,人工栽培穿龙薯蓣成为解决野生资源日益短缺的一项措施。此外,还应打击非法收购,并成立专业协会、合作社,以减少对穿龙薯蓣野生资源的破坏。
相关研究
穿龙薯蓣根状茎中含有薯蓣皂甙等多种皂甙成分,包括薯蓣皂甙(dioscin),纤细薯蓣皂甙(gracillin),穗菝葜甾甙(asperin)及对羟基苄基酒石酸(piscidic acid)等活性成分。其元为合成副肾皮质激素及口服或注射用避孕药的主要原料,薯蓣皂甙已成为重要的医药工业原料。20世纪50年代以来,甾体药物开发出了众多品种,进入了近百种疾病的治疗领域。穿龙薯蓣是世界上薯芋皂苷配基含量最高的资源植物之一,其薯蓣皂甙等成分含量远高于同属植物,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此外,作为传统中药植物,中国中医学者对穿龙薯蓣进行了中医学研究。现代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东北药植志》《山东中药》等均收载穿龙薯蓣。
中国穿龙薯蓣产业
穿龙薯蓣是中国传统出口商品,销往日本、韩国、东南亚、俄罗斯等国。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了穿龙薯蓣的栽培研究工作。但由于穿龙薯蓣通常需要栽培3~4年后才能采收,栽培周期长导致栽培种植成本高、见效慢;良种缺乏导致质量不稳定;且人工栽培过程中不规范使用农药、农残及重金属超标等问题,限制了穿龙薯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年供应量不及市场需求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