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骆驼刺

骆驼刺

骆驼刺(学名:Alhagi camelorum Fisch.),豆科(Fabaceae)骆驼刺属植物,又名:羊刺、骆驼刺蜜、羊刺蜜、刺蜜、草蜜、骆驼刺糖。骆驼刺是生长于荒漠、半荒漠区的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区;主要生活在荒漠地区的沙地、河岸及农田边;是中国新疆吐鲁番盆地重要经济作物,既能防风固沙,又是一种优良的牧草。

骆驼刺成年植株高60~130厘米,为落叶有刺灌木,茎枝灰绿色,带针刺,刺长12~25毫米。单页互生,倒宽卵形或近圆形,长5~20毫米,宽4~15毫米,先端圆形,或微凹,两面被贴生短柔毛;叶柄长3~10毫米,有容貌。总状花序腋生,总花更刺状,长15~40毫米,花数朵;花萼钟状;花冠紫色,旗瓣有短爪;子房无毛,无柄。荚果串珠状,弯曲,不开裂。花期6~7月。

骆驼刺是一种隐域性的中生植物,对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较强,可通过深根系与地下潜水相连接,以保证在干旱环境中正常生长。故骆驼刺的生长状况与地下水位高低有一定联系,因此骆驼刺亦是一种淡水指示植物。骆驼刺在防风固沙、维护绿洲生态安全、畜牧业生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形态特征

枝干

落叶有刺灌木,高60~130厘米。茎枝灰绿色,带针刺,刺长12~25毫米。

叶片

单叶互生,倒宽卵形或近圆形,长5~20毫米,宽4~15毫米,先端圆形,或微凹,两面被贴生短柔毛;叶柄长3~10毫米,有柔毛。

花果

总状花序腋生,总花梗刺状,长15~40毫米,花数朵;花萼钟状;花冠紫色,旗瓣有短爪;子房无毛,无柄。荚果串珠状,弯曲,不开裂。花期6~7月。骆驼刺的种子为肾形,种皮坚硬,种皮表面纹饰为条纹状。

物种分布

主要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和新疆等地区;主要生活在荒漠地区的沙地、河岸及农田边。

生长习性

除人类活动影响下,年降水量、最冷季度平均温、平均气温日较差、年均温及温度季节性对骆驼刺分布影响较大。骆驼刺适合生长在年均温5.9~15.2℃,平均气温日较差大于13.4℃、最冷季度平均温-12.3~-0.2℃,年降水量18-145mm的区域。骆驼刺具有较好的耐盐碱性、抗旱性,是荒漠绿洲过渡带的优势种。

骆驼刺是一种隐域性的中生植物,根系发达对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对干旱环境能力也较强,可通过深根系与地下潜水相链接,其生长状况与地下水位高低有一定联系,因此骆驼刺亦是一种淡水指示植物,保持区域内的地下水位基本稳定,是保证骆驼刺植被正常生长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骆驼刺的花外蜜腺泌汁后可凝成糖粒,成为刺糖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骆驼刺可以通过种子繁殖,也可以用根系进行克隆繁殖。

土壤湿润、温度较高、水热条件同时出现时,适合骆驼刺种子萌发。充足的水分条件是骆驼刺种子萌发最重要的生态条件。为适应极端干旱和高温的劣生环境,骆驼刺的种皮坚硬、质密、透气性差,对骆驼刺的萌发起抑制作用。自然条件下,可经过动物的采食、消化打破种子休眠。骆驼刺种子休眠期长,硬实率高,萌发率较低,其种子在埋深0和2cm时均不萌发,0.5cm是适宜的沙埋深度,自然条件下,每年被洪水侵袭的河漫滩和水位涨落的河滨地带是骆驼刺实生苗适宜的生长环境。

在未灌溉的土地上,骆驼刺通常不能用种子的方式进行繁殖,地下器官的无性繁殖几乎成为其种群维持和延续的唯一方式,其依靠庞大的根系维系了整个种群。骆驼刺属于根状茎型的克隆植物,其根系由主根、侧根和水平根状茎构成,主根向下与地下水相接触保证植株的供水,水平生长的根状茎上分布很多休眠芽,洪水浸泡可促进骆驼刺根萌蘖繁殖。骆驼刺的根状茎水平延伸,休眠芽不断产生新个体,而不断扩大种群,占领新的空间和资源。

人工繁殖

由于骆驼刺种皮对种子萌发具有很大的阻碍作用,通过人为对骆驼种子进行种皮擦破、水分或硫酸浸泡两种方式方式进行预处理后,能够缩短骆驼刺种子萌发时间,且得到较高的发芽率。同时,也有研究表明,骆驼刺的种子经过低盐浓度的处理,可提升其萌发率。

实生苗培育程序复杂,管理周期长,骆驼刺亦可利用过渡带的废弃根段、实生苗幼苗进行分株繁殖。或是利用骆驼刺下胚轴进行组织培养、外源激素调控等手段进行离体繁殖。

功用价值

经济价值

骆驼刺富含蛋白质,是一种优良的牧草。在春季返青期,骆驼刺被牛、羊等喜食,其蛋白含量高,营养价值丰富。鸡饲料中添加骆驼刺粉,可以有效的提高鸡的免疫力。骆驼刺与苜蓿饲料混贮可以有效提高青贮饲料质量。同时,以骆驼刺碱性精油为主要原料研发的抗蒸馏剂使植物有较好的抗旱节水性能,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生态价值

疏叶骆驼刺主要生长在盆地冲积——洪积扇缘地带的盐化草甸土、草甸岩土和残余盐化草甸土上。它耐盐性强,在地下水深2~5m的草甸盐土和残余盐化草甸土上常与耐盐禾草小獐茅、芦苇组成群落,在地下水位3~7m的干燥残余盐土、残余盐化草甸土和龟裂土上,常和刺山柑浑生。在固定或半固定草丛沙丘上,由于沙中水分条件较好,生长良好,可发展成为很大的草丛。利用骆驼刺再生性生长可有效促进资源利用和生态防护效益的实现。骆驼刺可有效防风阻沙,降低风沙迁移速度。在新疆沙漠过渡带,骆驼刺的盖度在30%左右,该地风速、对应地表输沙通量和地表所受的风蚀率均明显减小。

参考资料

骆驼刺.植物智.202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