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申时行

申时行

申时行(1535年-1614年),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属苏州市)人 。明代大臣。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殿试第一名,获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大学士、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

申时行出身于执掌教育和文墨的部门,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在翰林院任职长达15年。他升任兵部及礼部侍郎,仅七个月之后,就又被任命为大学士,参与修撰嘉靖和隆庆两朝实录和《大明会典》。其主要著作有《赐闲堂集》《纶扉奏草》等。

申时行担任首辅时,采用和衷调剂的原则,行政比较宽松,缓和调节君臣之间的关系,言路畅通。申时行在任期间,赈济灾荒,和平处理边疆危机,重视人才选贤任能,显示了较高的政治才能,稳定了万历中期的政治局势。

申时行57岁时,遭到大臣猜忌和言官的抨击,上疏辞官,返回老家苏州定居,游历山水,寄情诗词。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申时行在苏州市老家去世,被安葬在石湖景区吴山景群。历史上的申时行墓占地达200亩,除墓冢外,还有墓道门、照池、享堂等建筑,以及石人石马等雕刻、皇帝谕祭碑文等碑刻,是明代高官显宦墓葬的典型,在江南一带十分罕见。

人物生平

早期的申时行

申时行,嘉靖十四年(1535年)出生于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申时行天资聪慧,而且学习比较刻苦用功,十岁就能熟练背诵“四书”、撰写八股文,十二岁便能用文言文作词。他在学校写的文章得到很多学官的赞赏,以才闻名于吴中。

嘉靖四十年(1561年),举乡试第三。申时行原宗姓“申”,因为他的祖父申乾从小过继于徐姓舅家,所有申时行小时候姓“徐”,参加科举考试时用的名字是“徐实行”,作《群书篆粹》(八卷)时也署名“徐实行”,中状元后,直到隆庆元年(1567年)后,才归宗姓申。

授翰林入内阁

嘉靖四十一年(1562)申时行在299名殿试及第的进士中取得第一名,中状元,授翰林修撰,入翰林院供职,从此进入仕途。在翰林院为官数年之后,进官为左庶子,以左庶子的身份掌理翰林院。此后,迁为礼部右侍郎,成为礼部的第二副长官。万历五年(1577)由礼部右侍郎改吏部右侍郎。

万历六年(1578)三月,时任内阁首辅张居正回家安葬父亲,奏请扩充内阁大臣,申时行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的身份进入内阁参与机要事物。1582年大学士张居正去世,内阁大学士、吏部左侍郎张四维继任,但是不出一年时间,张四维的父亲也去世了,张四维离职安葬父亲。张四维离职期间,申时行代理首辅,然而在张四维居丧即将期满的时候,突然患病一病不起,申时行接任首辅执政。申时行执政后,不同于张居正的“专政”,实行宽大政策,招收老练成熟之人,按照相应职位,得到朝臣的称赞。

中庸为官之道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张居正病死不久,便遭到反对派的诬陷。万历十二年(1584年)三月,御史张文熙曾谏言以前的内阁大臣张居正的四件专横恣意的事,奏请皇帝永远将其禁革,申时行上奏求情,想尽一切办法,减轻清算张居正给他家里人带来的伤害。

御史丁此吕进言侍郎高启愚用科举考试的题目劝张居正越,皇帝亲笔批示把奏疏给申时行看。申时行说:“丁此吕以暧昧的事陷人于死罪,恐怕谗言会接踵而至,这不是清明节的朝代所应该有的事。”皇帝依从尚书杨巍的建议,将丁此吕外放到地方上去。给事御史王士性等接连上疏弹劾杨巍阿附申时行的心意,堵塞了进言的通道。皇帝不久也懊悔这件事,命令罢去高启愚、留用丁此吕。申时行、杨巍请求离去。余有丁许国进言:“大臣关系到国体,现在因众人上言而留住丁此吕,恐怕没有什么可以安定申时行、杨巍的心了。”许国尤其愤慨,专门写了奏章要求离去,谴责谏诤官员,皇帝于是听从杨巍,将丁此吕外放,慰留申时行、许国,而谏官们却群起攻击许国。申时行请求根据不同情况处罚谏官,谏官们更加不满,阁臣和谏官关系一天天互不相容。

御史魏允贞、郎中李三才由于科场的事论及申时行的儿子申用懋,被贬官。给事中邹元标弹劾罢免了申时行的姻亲徐学谟,申时行借故将他驱赶了。后来查看众情,又提升了三人的官职,而没有废黜。世人因此称赞申时行是个宽厚的人。

评事雒于仁呈献《酒色财气四箴》,皇帝大怒,召见申时行等人逐条分析,打定从严责罚。申时行建议皇帝不要将他的奏章发下去,而是警告于仁自己辞职,雒于仁由此幸免于处治。

立皇储争国本

朱翊钧万历皇帝在立储问题上犹豫不决,因而引起宫廷内外发生了很多问题。万历十四年(1586年)正月,皇长子朱常洛五岁,郑贵妃受到了皇帝的宠爱,生下了皇三子朱常洵。朱常倍受赵顼的宠爱,神宗意欲立他为皇储,废长立幼。申时行率领公卿大臣联名上疏,请求立朱常洛为皇储。神宗置之不理。

从万历十四年(1586)年皇三子诞生开始,君臣之间就立储问题的争论一直持续了十五年。申时行周旋于皇帝和大臣之间,尽最大努力不让君臣矛盾激化。

申时行明白了神宗想立朱常洵为皇储的心意,采取“首鼠两端”的策略,在神宗面前赞同废长立少;在群臣面前,则装作恪守礼法,反对废长立少。申时行希望通过这种做法,不至于使皇帝与文官集团尖锐对立起来,发生冲突,影响大的政治局势。

万历十八年(1590年),申时行苦求皇帝加紧抉择,尽快立储,皇帝踌躇了很久,采用了拖的办法来对付,说皇长子年龄还小,过几年再说。 申时行急忙戒告诸臣不要再烦扰皇上。万历十九年(1591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和内阁中一些人员再次上疏,请准备册立之事。当时,申时行适逢休假,主持内阁事务的许国出于对申时行的尊敬,上疏署名,把他列在首位。申时行闻知,密上一疏,撇清和他的关系。这道密疏很快便传了出来,群臣们见申时行首鼠两端,大为气愤。

群臣屡次上疏催促,皇帝则一拖再拖。御史邹德泳上疏,指斥申时行。申时行见群臣激愤,担心大祸临头,遂上疏辞官。神宗诏准,许他乘驿站的车马归乡。

晚年寿终正寝

申时行57岁时,上疏辞官,激流勇退,返回老家苏州定居。申时行返回家乡后,归隐林下,寄情于琴棋书画,过着闲适自在、内心平静的生活,颐养天年。在苏州市老家度过了23年,享年80岁。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他年满八旬,神宗遣使存问。诏书到了他家大门口,他就死了。神宗下令赠封他为太师,谥号“文定”,赐安葬于石湖景区吴山景群。

申时行担任大学士的时候,长期夹在皇帝和群臣之间,始终处于两难的境地。申时行去世时,同样做首辅的叶向高比较有体会,他在申时行的墓志铭上写道:“前代相臣其名正,其权重,其行事皆在人耳目,与天下共见共闻,故议论易明。我朝阁臣有相名,而无相权。其所斡旋多在奥之中,不见不闻之地,望之者 ,常以为阴阳鬼深不可测,而其人亦难于自白,乃至久而后定,盖古今政地之难易如此,此余(叶向高)之所以心仪公(申时行),而为掩卷三叹者也 。”

施政举措

申时行为了维护朝局稳定,缓和君臣之间的矛盾,采用了“不作为”的“中庸”之道,这是他的职责、所处的政治形势以及他的性格特点综合作用的结果。

申时行被人指责为“首位两端”,遇事左顾右盼,缺乏决心。一半是出于他的性格和政治态度,另一半则是从前任那里得到的教训。张居正死后被很多文官参奏、家产被没收,子弟被流放。

申时行希望通过折衷调和的方式解决困境,已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申时行特别重视与文官集团的关系,尤其是言官,从其为政之初,就致力于打开言路,召回因谏言得罪的官员。他一直力求维持文官集团的稳定,希望得到文官集团的支持,他的诚意也得到了部分文官的尊重。

督促皇帝德行

万历皇帝在位期间怠政。现代学者阎崇年总结了万历皇帝怠政的“六不做”:不郊,即不亲自郊祭天地;不庙,即不亲自祭祀聂氏宗祠、太庙;不朝,即不上朝;不见,即不接见大臣;不批,即对大臣的奏章不做批示,留中不发;不讲,即不参加经筵讲席。

申时行作为大学士,需要规划皇帝就读和经筵的责任,在皇帝放松的时候,需要进献讲章,督促皇帝学习修省,激励他勤为政事。

除了直接劝谏皇帝以外,申时行还采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皇帝。如申时行找到掌事太监,挑明利害关系,用比较温和的外交式方式,使御林军事件顺利解决。

关注民生方面

赈灾救难。申时行任首辅时期,《明史》记载的旱灾、水灾、蝗灾、河难等就有十多次,申时行不仅关注下发赈灾银粮,还关注灾民重建对生活的信心,防止民乱,使赈灾措施落实到位等。如万历十四年(1586年),山东、河南、陕西及直隶等地发生大旱灾,朝廷虽然拨款赈灾,但是因为粮食欠收,谷价很高,灾民流走他乡,容易出现动乱问题,申时行请将临清、德州两仓供军队的粮食用于赈灾。他担心灾区官员不能将赈灾措施落实到位,让当地巡抚巡按,并令每月奏报。

治理河道。申时行主政期间,任用潘季驯以“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方法治理黄河,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边防安全方面

申时行当政之时,全力维护北部边疆安定局面,采用保守、谨慎的态度处理边疆事物。申时行的应对原则是以稳定为前提,消除潜在的战争威胁,或将战争可能性降到最低。申时行能够冷静分析当时所处的局势,灵活调动资源,以小博大,对边防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万历十一年(1583年)缅甸入侵云南省,引诱土司叛变。当时言官为了争军功,大多主战。申时行则认为缅甸地势比较险,一旦开战,将耗费众多,而且缅甸地处偏远,一旦军队离开,缅甸还会再次入侵,主张以和为主,以战为抚,获得了神宗的支持。

万历十八年(1590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火落赤率领军队进犯旧洮州,中蒙边境起了冲突,明朝一个副总兵李连芳被蒙古族杀死了。文武百官纷纷要求与蒙古人开战,蒙古那边也是严阵以待,战争一触即发。申时行审时度势,面对边疆危机,申时行审时度势,连上两篇《虏情疏》,反对匆忙用兵。他认为这就是一个突发事件,派人去跟蒙古谈判。谈判的结果,是蒙古王表示永久跟大明和好。并且中蒙双方还开通了互市。这个事情又和平解决了。

刑法人事方面

申时行追求朝政稳定和谐,善于充当君臣之间的“和事佬”,珍惜人才,平上怒,宽刑法。为了表示胸襟开阔,申时行对参劾以过自己的几位官员,如御史魏允贞、郎中李三才、给事中邹元标等人概不追究,甚至还建议对他们进行晋升,挽救雒(luò)于仁等都是折中调剂之举。

主要作品

文学作品

《大明会典》

《大明会典》是明代官修的记载典章制度的史书,又名《明会典》。始于弘治十年(1497年)三月,嘉靖时经过两次增补。

万历四年(1576年)六月,万历皇帝下令重修,申时行等人重新校订弘治、嘉靖旧本,补充编辑了嘉靖二十八年 (1549) 以后至万历十三年(1585年)之间的六部现行事例,分类编纂,改编年为从事分类,从类分年。万历十五年(1587年)二月,大学士申时行奏进,由内府刊行。全书共二百二十八卷,合凡例目录共二百四十卷。通称《万历重修会典》。其卷一至卷二百二十六记文职衙门,卷二百二十七和二百二十八记武职衙门。

《纶扉奏草》

纶,是指皇帝的旨意。纶扉指的是内阁,内阁是为皇帝草拟诏书的地方,所以被称为纶扉。申时行官至东阁大学士,掌理内阁。《纶扉奏草》主要内容是内阁为皇帝草拟的诏书。《纶扉奏草》共十四卷,由申时行撰写。明万历年间刊本,每半页九行,每行十八个字。

《赐闲堂集》

申时行致仕归乡后二十余年,与吴中文人写诗唱赋。他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赐闲堂”,寓意老天已经赐予他闲暇。在此书房中所作文章,集结成册,称为《赐闲堂集》,包括诗赋六卷、散文和其他杂记三十四卷,第二卷中的一首诗原为“清秋出塞图”所题,但因为在清朝乾隆年间因为一些官员的批评而被毁。现在有1616年的刻本存世。

书法作品

申时行善长真、行、草书,写有《赐闲堂帖》。 “申时行书法,宽博和约,丰腴少骨,有名士捶拱之态,左右应答裕和,乏草创领袖之范,割弊除秽之芒。”

家庭成员

申时行主要家庭社会关系

历史评价

申时行在万历年间复杂的政治局势中,担任内阁大学士近九年时间,君臣和谐,这在明朝历任首辅中是前所未有的。历史上对于其政治评价大都带有贬义或讽刺的意味。

四库全书总目》评价申时行:“其相业无咎无誉,诗文亦如其人。”

明末清初的谈迁评价:“申时行亦踵其故智,使纪纲陵迟,侵渔日安,吏贪而民玩,将惰而兵骄。国储荡然,基无穷之祸。” 韦庆远认为申时行“虽官居极品,但其节操则卑鄙醒。” 孟森在《明史讲义》中说:“申时行当国,承张居正后,逆揣帝意,为此以济其荒,养成止有朋党而无政府之状,政事军事,一切不可为,其端实启于此,庸主济以臣,所以合而酿亡国之祸也。”

学者何娅则认为,申时行所扮演的折衷调剂的角色,是时势所迫。他所谓的“无作为”,其实是一种有别于张居正改革的积极的治世行为,虽然没有挽救明朝衰败的气象,但是稳定了张居正死后的万历朝局,积极监督并运行了国家行政。

学者黄仁宇认为,他有改造社会、提高生活程度的宏愿,他旨在使大批人民不为饥荒所窘迫,即“四书”所谓“黎民不饥不寒”的低标准下长治久安,期望君臣和谐,朝举稳定。

后世纪念

申时行故居(春晖堂)

申时行故居位于苏州市景德路330号。故居分为东西两路,以西路为正路。原先共有6进,目前仅存大厅及楼三进。

从前,在申衙前(景德路中断)和百花巷分别有申时行的四座大宅,申时行分别题为金、石、丝、竹、、土、草、木。苏州著名园林环秀山庄,就是申衙前的四大宅之一。

申时行墓

申时行墓位于苏州市郊石湖吴山东麓,即横塘乡周家桥村西,为典型明代高官显宦墓葬,占地百亩以上,规模宏大、保护完整。墓为青石罗城,墓前有照池、石人、石兽和碑亭,墓祠门是三环拱券门,碑厅有八块碑,都高过一丈。亭堂、墓门建筑和石人、石马、龟雕刻,都富有时代特点。

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前后申时行墓遭到破坏。2007年3月,苏州博物馆考古部对照池以西的墓冢部分进行了清理。2008年8月,石湖景区按照对掩隐在竹海里的申时行墓冢进行了整修。 

参考资料

申时行年谱.CNKI.2022-12-28

..2023-01-13

苏州现存最大古墓修缮完毕 墓主为明宰相申时行.文物网.2023-01-11

..2022-12-30

..2022-12-30

..2023-01-13

..2022-12-30

..2023-01-13

..2022-12-30

..2022-12-30

申时行:大明状元首辅,活到八十岁寿终正寝.趣历史网.2023-01-13

..2023-01-14

..2023-01-02

..2023-01-14

..2023-01-02

..2023-01-02

..2023-01-02

苏州申时行墓介绍.欣欣旅游网.2023-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