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改革是朱翊钧万历时期由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的改革运动,始于万历元年(1573年),终于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改革缔造了历史上的“万历中兴。

明中期以后,吏治颓废、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国家赋税收入减少,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四起,北方还面临蒙古部落的威胁。在这一背景下,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在政治上,张居正整顿吏治,推行考成法,同时节制权贵、任用人才。在经济上,张居正推动了万历年间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清查出了大量隐藏田亩,同时推行一条鞭法,改革赋役制度,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改革马政。在军事上,张居正推动了与蒙古鞑部的议和,开放边境贸易,同时任用谭纶戚继光李成梁等军事人才,加强北部边防。张居正的改革触犯了官僚士绅的利益,加上张居正执政后期的缺点和失误,使得包括朱翊钧在内的朝野内外出现了反对张居正的势力。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逝,随后便出现了对张居正的攻击,明神宗也将张居正抄家,改革失败。

张居正改革扫除积弊、澄清吏治、抑制豪强、减轻农民负担、安定人民生活。由于清丈土地和一条鞭法的实行,政府收入也有所增加,国家财政状况有很大好转。但最终因明朝客观的政治环境,和自身的弊端导致改革失败。

改革背景

政治背景

明中期以后,官风不正、吏治颓废,政治腐败。明世宗在位时二十年不理朝政,朱载坖在位时期内阁大学士之争愈演愈烈,六年的时间先后换了三个首辅,大臣之间互相倾轧,朝臣争权夺利,吏治腐败。《明史》记载当时人将外地官吏进京朝觐皇帝的年份称为京官收租的年份,外地官吏到京城后都向京官贿赂财物,朝野上下都争相获利。明朝虽建立了严厉的监察制度,但明朝官僚体系内部腐败,官官相护,难以对不法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至万历年间,官风不正、吏治颓废、宗室骄恣等问题已相当严重。《明史》记载当时吏部的考核制度已经名存实亡,人人都不再洁身自好,地方巡抚、巡按的权力很大,但这些人却以权谋私,收受贿赂,朝野上下人人都贪污腐败,迎奉上级。政治腐败也带来了行政效率的低下,明中叶以后,皇帝诏令下到部院,很少认真执行,更无人核查。而明朝宗室对上谄媚于皇帝,对下欺凌官府、压榨百姓,加剧了社会矛盾。张居正经历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对政治问题忧心如焚,有强烈的改革意愿。

经济背景

明朝宗室、官僚、地主通过乞请、投献等方式,兼并土地,逃避赋役。明朝初期,政府能够征税的土地有八百五十万顷,朱瞻基以后只剩下四百二十余万顷,这大大加剧了普通农民的赋役负担。明世宗时期,有的农民没有土地,却要交八十亩田的税,家中仅有一个男丁,却要负担一百七八十丁的徭役。明朝的税源在日益减少,而开支却不断增加,这导致了财政上的入不敷出。嘉靖七年(1528年),太仓年收入仅白银一百三十万两,支出却达二百四十万两之多。隆庆元年(1567年),户部尚书马森报告:太仓的存银有一百三十五万四千五百六十二两,一年的支出却要五百五十三万两有奇,府库的存银仅够三个月使用。隆庆二三年间的预算,每年国家收入二百五十余万两,支出则高达四百余万两。为了缓解财政压力,明王朝卖官鬻爵、加派赋税疯狂搜刮,加剧了社会矛盾、政治腐败,却仍然是仓空虚、财政枯竭。张居正改革前,明王朝在财政问题上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军事背景

明朝政治与经济上的衰败也带来了军事上的衰败,明世宗在位时期,蒙古国武装部队多次南犯,甚至攻到了北京城郊,大肆杀掠而去,京师三次戒严。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朱载坖在位六年,发生了多次农民起义:隆庆元年广东起义大规模爆发,隆庆三年,陕西农民起义爆发;隆庆六年,广东肇庆等地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据险结寨,连地八百余里,人数达几万。到朱翊钧万历时期,明王朝已是国势衰颓,危机四伏,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条件

制度条件

明朝的政治制度是中央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行政权归六部尚书,六部则直接对皇帝负责,决策权由皇帝一人掌握,但皇帝的精力有限,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决断天下政务;为了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朱棣时期创立了内阁制度,起先官仅五品、只备顾问的大学士,成为参与机务的内阁大臣。明朝阁臣与历代丞相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历代丞相都有法定的权力,而明代包括首辅在内的阁臣,其身份只是皇帝的顾问,法定的权力只有“主票拟”,即阅读、分类官僚们递交的奏折,提出参考意见以备皇帝批红。因此阁臣权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程度,如明世宗二十余年不上朝,信任首辅严嵩,严嵩便能够掌控朝政。内阁首辅权力的弹性为后来张居正的改革提供了很大的制度空间,张居正与秉笔太监合谋控制了“票拟”决策权,以减少改革阻力,加快改革进程。

张居正个人条件

张居正于隆庆元年(1567)进入内阁,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朱载坖死后,张居正与太监冯保联合,在政治斗争中击败了首辅高拱,张居正成为了首辅。张居正深知新即位的朱翊钧年幼,要着手改革,需要太后的支持和赞助。于是,张居正便通过冯保去结好太后,以取得信任,最终几乎独揽了朝政。张居正作为明神宗的老师,在以明君之德教育明神宗的过程中,融入了改革思想,而且以严师的形象,在明神宗心目中树立了极高的威信。明神宗对张居正的改革方案言听计从,并对张居正非常尊敬。张居正在得到权力后,裁撤冗员,奖励了一批廉能官员,将自己的亲信布置在内外机要之处,将自己的权势推广至监察部门和文教部门,亲身管理六部,这使他的改革计划成为政治体系中的集体行动,也推动了改革的实施。

改革内容

政治改革

整顿吏治

张居正认为,治国之道的核心问题是安抚民众,安抚民众的关键问题是整肃吏治。因而改革的首要内容便是整顿吏治。万历元年(1573年)六月,张居正上《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详细规定公文处理的过程并实行考成法,按月对官员的政绩进行考成,每年进行总结,吏部通过询事考言,以言核事,以事核效,评定官吏的勤惰,以此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和官员的执政能力。同时张居正在考察中充分发挥监察机构的作用,规定京官与外官分别以三年、六年考满,称职者提升,平常者复职,不称职者罢免。知府、知县六年一迁,遇有不宜于官,或官不宜地的,都要量情更替。各地大员如布政使、按察使三年一迁,中央科道部曹六年一迁。

任用人才

张居正提出“立贤无方,唯才是用”的用人原则,坚持“用人必考其终,授任必求其当气”,无论身份、资历、个人看法,只看有实干精神和为政能力。为推行新政张居正主张重用支持改革的人才,以弥补原有官僚队伍中人才不足的局面,比如张居正委任原来政敌高拱的门下张学颜清丈土地、推荐曾经弹劾自己的礼部尚书马自强入阁、重新起用被贬为民的庞尚鹏出任福建巡抚并参与经济改革、任用曾被罢免的水利专家潘季驯治水,并给予潘季驯经费和人事权以保证工程顺利完成。

节制权贵

张居正主政期间采取措施节制权贵。开国功臣沐英之后云南省黔国公沐朝弼在云南作恶多端,张居正将沐朝弼逮捕并将其终身囚禁;李太后的父亲武清伯李伟要求朝廷供给他自造坟的银两,张居正认为只能参照完颜雍给外公蒋轮二万两的旧例;万历初年宦官冯保的侄儿冯邦宁在酒肆闹事犯法,张居正不顾和冯保的关系而革除冯邦宁的职务,杖打四十大板,同时待罪一年,并嘱告冯保严格家教。张居正用严明的法纪打击豪强大族,昭示天下,使得万历初年内阁悉数掌握宫中、府中的事务,并使内臣宦官都听命于外廷。张居正还通过限制官员乘驿的特权来约束官员的行径。万历三年(1575年),朝廷颁布裁革驿递的通令,规定非军国大事,一概不准领取通行的印信,各衙门公文不得差人用驿,公文传送交由急驿铺专办,从而最大限度地减省驿差;大力削减驿站的供应,同时撤销或合并部分驿站;严加整顿,杜绝弄虚作假,在公差勘合中如实填报驿站官员的职位姓名,勘合用毕后及时上缴,地方官填写供应项目和数量、驿传的起点和目的地,并加盖印章,由使用人核对,签注“对同”,由主事部门进行查核,有违例者点名参奏。

经济改革

土地清查

张居正在政治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的情况下,将改革的重点转移到经济领域。张居正认为地方豪强隐藏土地,不交赋税,贫民不堪重负而逃亡,朝廷赋税收入不断减少,是“国匮民穷”的根源。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命令户部尚书张学颜主持重新丈量全国田亩,清丈各府州县所有的庄田、民田、职田、屯田、荡地、牧地等一切生产用地,并按照实际田亩分上、中、下三等纳税,对于欺骗隐瞒的官员从严惩办,农民既为逃避赋税而投献,就由受献者承担赋税,清丈查出隐占的土地一律补交税款。到万历八年(1580年),统计全国查实征粮土地达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比弘治时期增加了近三百万顷,致使朝廷的赋税大大增加。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又规定只要是功臣之家,除拨赐公田以外的田土尽数报官,与庶民一样纳粮。

一条鞭法

万历四年(1576年),张居正先在湖广地区试行示范一条鞭法,效果显著,于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开始改革徭役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将赋役中的各项名目如杂泛、均徭、力差、银差等项合为一种,将力役归入田赋,一律按田亩核算统一征收。除漕粮外都可改折银两,以货币税代替实物税,允许被征调的差役出银雇人代役。同时简化征收的手续,减去由里甲征收的中间层次并改成官收官解。一条鞭法虽然同样由民众承担,但以银充役致使民众可以选择自由支配人身,同时削弱人身依附关系,推动货币流通的范围扩大,使商贩和工匠获得人身自由,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兴修水利

张居正在调整经济政策的同时,还把兴修水利作为发展农业生产、厚农利商的重要工作。张居正委任治河专家潘季驯治理黄河,潘季驯提出“河之性宜合不宜分,宜急不宜缓”“水合则势猛,势猛则沙刷,沙刷则河深”等理论,张居正支持潘季驯摒弃传统的分流旧方案,采取束水攻沙的办法,加固两岸堤防堤防,把黄河约束在原来的河道中,同时加强黄河水的流速,利用奔腾的河水,将河道中淤积的泥沙冲刷入海,从而疏浚黄河。潘季驯治河三年,筑堤三百多里,塞决口一百三十多处,大大减轻了黄河流域的水患。

节省开支

为应对明朝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张居正采取了节省开支的办法,并从皇室入手。张居正多次劝导朱翊钧节俭,得到了年幼的神宗的认可,官廷费用大幅度削减。世宗末年,光禄寺每年支出达十七万两白银,张居正压缩到十三、四万两。万历四年,内承运库太监崔敏提出派造宦官赴江南织造,为宫廷购买纺织品。工科都给事中侯于赵御史麻永吉上疏进谏。神宗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侯、麻二人的意见,但下令将数额削减一半。同月,供用库太监郑直请求继续在广东省采办香料等物二十八万斤,工部官员和户科给事中光极力反对,神宗将数额减为两万斤。张居正执政期间,朝廷费用的降低减轻了国家财政和民众的负担,有利于财政危机的缓和。

改革马政

明代实行“官马民养”的政策,养马户负担沉重。隆庆议和之后,明朝和蒙古的关系缓和。万历初年,互市规模日益扩大,购马渠道畅通无阻。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将所有的民养官马改为折银征收,规定上等马每匹折银八两,下等马每匹五两,此外每年每匹加征草料银一两,从而完成了马政的改革。民养官马改为折银交纳之后,大大改善了养马户的处境。养马户不必再像过去那样被官马束缚,可以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同时马匹折银还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军事改革

隆庆议和

张居正的军事改革主要是在隆庆末年到万历初年实行的。朱载坖五年(1571年),张居正说服朱载坖下诏封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汗俺答汗,促成明朝与鞑靼的封贡通市的和议,双方又约定岁贡的马匹数量和交换的物品,定时定点进行贸易,比如在宣府、大同市、山西三镇开办马市,隆庆和议后边境贸易扩大为官市、私市、民市,大市、月市、小市等共存的局面,以各种生产、生活用品为交易主体的民市,已远远超出官办马市的规模并逐渐取代官市。民市所经营的品种也从富家的奢侈品转向普通百姓的大宗商品,边境线内外的商民随时可以入市买卖,此举使得明朝边疆稳定以及边境百姓的生活得以安定。

整顿边防

张居正意识到明朝的军事积弊和边患严重,认为以文官统率武官的旧制致使指挥和实战脱节,因此张居正开始改革明朝以文制武的传统军事制度,首先他在大学士徐阶的支持下赋予谭纶独立的指挥权,又调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州、昌平、保定三镇的练兵事务,以特旨的名义任命戚继光为蓟州镇总理练兵事务兼镇守,节制三镇总兵并使其直接管辖蓟州军务;其次张居正为激励将领兵士的积极性而重奖有军功的将士,比如封战功卓著的宣府总兵马芳为荫子千户、升立有战功的陕西延绥总兵赵苛至大同市总兵、破格提拔李成梁为镇守辽东的主将;此外张居正在军事战略上实行以防御为主的战略转移,他采纳戚继光谭纶的建议建筑敌台以固守,从山海关区西到到镇边(今昌平区)的两千里防线上修筑一千余座敌台,又整修长城并加高加厚城墙,沿线植树设险。同时张居正支持戚继光开展整军练兵活动,将蓟镇防区分设十二路,根据蓟州的地理环境与作战的特点,建置车营七座,并配以骑兵、步兵进行混合训练以积累作战经验,又派遣杭嘉参将胡守仁调用三千戚家军到蓟镇进行示范。张居正的军事改革改变边防废弛、边患日深状况。

改革结果

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1582年7月9日),张居正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赵顼为之辍朝并赠上柱国,谥号“文忠”。由于改革触犯了官僚士绅的利益,再加上张居正执政后期的缺点和失误,如刚愎自用,眦必报,喜欢阿谀逢迎,厌恶逆耳之言等,宫廷和官僚对张居正的看法也由景仰变成了视张居正为“权奸”,朱翊钧也因为张居正教育的严厉和刻薄也对张居正逐渐反感。张居正一死,他的声望便急剧下降。张居正去世同年,江西省御史李植上疏弹劾冯保十二大罪状,朱翊钧查抄冯保家产并将冯保发配南京孝陵种菜,之后宦官张诚及江西道御史李植、云南省道御史羊可立山东省监察御史江东之等先后上书弹劾张居正勾结冯保,而陕西道御史杨四知上疏弹劾张居正结党营私。万历十一年(1583年)正月,南京刑科给事中阮子孝又上疏弹劾张居正,云南道御史羊可立弹劾张居正构陷辽王朱宪㸅,同时辽妃上书为辽王辩冤,于是朱翊钧于次年下令查抄籍没张居正府邸,张居正长子张敬修屈打成招后自缢身亡,二子张嗣修投井自杀未遂后发配边疆,三子张懋修后戍烟瘴地而死。终万历一朝,没人敢再提及张居正,张居正改革也随之失败。

影响与评价

张居正的政治改革整顿吏治,裁撤冗员,通过考成法考核官吏,任用人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张居正节制权贵,打击豪强,惩戒了受贿的贪官,增加了国家的财源,填补国家的亏空。

学者万明在《传统国家近代转型的开端:张居正改革新论》一文中认为:张居正的财政改革推动了中国传统国家向近代国家的转型。明确了白银货币在国家财政中的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并显示出以白银货币为财政收支主体,从实物税向货币税全面转变的财政发展总趋势。一条鞭法最终奠定了明代中国银本位的事实,明代中国开启了现代的货币财政,也开启了现代货币财政管理体制。晚明财政体系的转型,标志着中国古代赋役国家向近代赋税国家的转型。

学者何宗美在《张居正改革对晚明党争及文人结社的影响》一文中认为:张居正改革失败后 , 其负面作用促就了晚明政派党争和文人结社的进程。即, 一方面,由于受相权膨胀、专制肆行及言路阻塞的束制,阁、部之争演变成了党派与宦官势力的角斗,言论自由的回拨,又催促了党争的激化;另一方面,严酷的政治环境,使许多落魄文人无可奈何,只好远离政治旋涡,退而结社,觞咏酬唱,致使晚明文风亦为之大变。

相关研究

在学术专著方面,萧少秋的《张居正改革》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第一部系统介绍张居正改革的专著,认为张居正改革是正德以来试图克服统治危机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张海瀛的《张居正改革与山西万历清丈研究》以山西为个案,探究万历清丈在地方的实施情况。韦庆远的《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认为张居正改革是隆庆时期改革措施的延续。樊树志在《晚明史》中重点介绍张居正的财政经济改革,认为张居正的经济改革逐渐扭转了国家财政窘迫的局面,使万历初期经济富裕、国力强盛。刘志琴的《张居正评传》以张居正的政治经历为主线,重点介绍改革的过程、内容及其成败。

在论文方面,刘益安在《略论张居正的改革》一文中指出张居正面对明朝自嘉靖、隆庆以来的衰败局面,及时改弦更张,制定简单易行且注重实际的措施,从而使明朝出现小康之局。吴量恺指出张居正在进化、发展的历史观和“审机度势,更化宜民”的政治观指导下进行改革,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刘言立认为张居正改革使国家财政有明显的改善。

学界也将张居正改革与中国历史上历次重大改革进行比较研究,俞达珠在《试论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变法》中分析了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不同结果的原因,认为张居正变法的失败在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对传统伦常的蔑视等。吴建华在《张居正的学术思想与实践初探》一文中把张居正改革和王安石变法的成败与最高统治者的态度、主政者的能力、改革的策略和步骤等联系起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