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守岁

守岁

守岁,又叫“除夕守岁”,俗称“熬年”,即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仪式,是春节重要的习俗之一。

守岁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在晋朝时,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每年除夕夜时,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过以围炉夜谈,通宵不寐的形式熬夜迎神,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既有对逝去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将临新年寄有美好希望的吉祥寓意。守岁主要在中国传统春节中出现,受中国的影响,在朝鲜日本越南泰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均有除夕守岁的习俗。

历史

据古籍《尔雅·释天》《诗经·七月》《礼记·郊特性》记载,年的时间概念应该在夏朝以前就出现了。刘彻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立春,一直沿袭至今。

晋朝时,古代文献《风土志》首次出现守岁的名字,并记载了与守岁有关的事宜,除夕按照时间进行的顺序依次为馈岁→分岁→守岁。馈岁是为了讨个好彩头,除夕晚上人们会互赠礼物,预祝对方新的一年财运当头;分岁是在除夕晚上准备丰盛的酒席,祭神祈福,以此来告别旧的一年;守岁是人们围坐一堂,彻夜不眠,欢声笑语一直到天明。在除夕这天晚上,人们不仅告别了旧的一年,也迎来新的一年,同时,人们年龄也长了一岁,所以就有了“此夜守岁惜年华”的说法。

守岁的习俗兴起于南北朝,守岁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描述了守岁的人们点烛亮灯,通宵守夜,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到了唐朝时,守岁的习俗已经十分盛行,一直沿袭至今。

风俗

传统的守岁是在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晚上,它与春节首尾相连。除夕之夜,一家人吃完一年中的最后一顿晚餐后围炉而坐,人们通宵不寐,叙旧话新,熬夜迎神,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到了子时,人们便会放鞭炮驱邪魔迎神,新的一年就开始了,也就是神到了;现代除夕守岁也融入了新元素,人们在网上祝福、电话拜年、短信拜年、打麻将等多种方式来除夕守岁,而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也给守岁人们带来别样的乐趣。

守岁的习俗因地域不同,也有不同的风俗。在北方的北京、河北省一带守岁时有“踩岁”的风俗,到除夕的傍晚,人们会在自家屋里屋外人能走到的地方都撒上干芝麻秆,人走上去会发出声响,因为“岁”与“祟”谐音,意为把各种鬼祟踩在脚下;或有人拜访能听见声音,提前做好迎接的准备;也意为芝麻开花节节高,象征日子越过越好的意思。而在山区的人们通常用松柏细枝铺地踩岁,象征松柏常青,延年益寿。还有用稻草和细芦苇踩岁的,有柴(财)源广进,岁岁平安之意。

南方的守岁和北方又有不同。阆中古城守岁时,每家每户都要在火龙里架起大火,火越“红火”预示越兴旺,把人烤得面红耳赤;也有请火姑娘的习俗,扎一高约二尺穿有小儿衣服的稻草人,头部贴上画有姑娘像的纸张,让稻草人骑在长方形提篮的提手上,提篮两边各坐一妇女用手撑着提篮两边,面向火堆,并设奠酒,三片活菜,三炷香,向火姑娘询问来年的年成好坏、病灾、婚姻、岁数等内容,结束后拆草人,送到十字路口烧化送走;此外在阆中还有请扫把神、老虎神、筷子神、蚕丝婆等习俗。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守岁时有点岁火的习俗,起源于古代驱邪的需要,主要表现为除夕灯火通宵不灭;除了岁火外还有“燃灯照岁”的习俗,除夕时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谓之“照虚耗”,照过之后,来年家中财富就会充实。

在广西桂林的回族地区守岁时并不一定要通宵达旦,老人和小孩一般较早就睡觉了,甚至很多青年人也是如此,不过当午夜钟声快要敲响的时候,年轻人会出来放鞭炮,热热闹闹地送走旧岁迎来新年。他们都会在岁交之时抢头炮,认为这是个好兆头,可以给自己在新年里带来好运。守岁的人们会将火盆里的炭火烧的较旺,就算全家人都去睡觉了,也会将炭火拢起来,用灰掩埋住,第二天早上再扒开时可以看见红色的火星,意为“红红火火”。台湾地区的守岁有三种形式,一是围炉夜谈,亲人之间互相说些吉利话;二是到寺庙看戏;三是自行其乐,或去歌厅唱歌、或相约打牌等各种新的守岁方式。

春节不仅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受中国的影响,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日。在韩国、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在春节时,其守岁的习俗和中国的大同小异。

寓意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古代一般人都坚持守岁,是为了强固身体、延年益寿,或用于驱邪保证家人平安,也是为父母或老人祈求长命的重要方式,它作为辞旧迎新的重要过程,是对旧岁的辞别与对新年的守望。

现代人守岁有两种意义,一是年长者守岁是为了“辞旧岁”,珍惜光阴;二是年轻人守岁,是陪伴父母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是孝心的一种表达。

神话传说

中国的春节由来已久,关于守岁这一习俗的传说,有三个流传较为广泛。

第一个传说是,在古代时有一个妖怪叫“祟”,每年除夕这一晚就专门出来伤害小孩,等小孩熟睡后,会在他们的额头上摸来摸去,被摸过的孩子就会发高烧,高烧退去后小孩会变成痴癫的样子。大人们为了保护孩子不遭“祟”的侵害,他们每到大年三十就守着孩子一起不睡觉,还要把出门在外的孩子召回来在自己身边守着他们。时间长了,在民间就形成了“守祟”传统,因为“祟”与“岁”谐音,后人就叫守岁,也就就有了年三十夜里守岁的习俗。

第二个传说是,相传远古时有一种怪兽为“年”,每年除夕晚上就会从海里出来伤害人们。有一年除夕,有一个村子的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挂了红布帘、穿了红衣服的新郎新娘,和点火堆、玩爆竹的人平安无事。从此,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而有的地方不知道这些办法,有一个聪明人燃香向天官求救,年兽才被彻底降服。后来人们发现这个“年”就是时间,万物都逃脱不了时间的主宰,而要逃脱时间之“年”的攻击,唯有进入时间,所以回到当下就是最好面对时间的方式,于是便有了“守岁”的习俗。

最后一个是关于灶王奶奶的传说,玉皇大帝的小女儿贤惠善良,却爱上了凡间给人烧火帮灶的穷小伙子,玉皇大帝知道后恼怒的把小女儿贬下凡间。王母娘娘担心女儿吃苦,从中讲情让玉皇大帝把穷小子封为灶王,小女儿则被封为灶王奶奶。灶王奶奶了解人间疾苦,常以回娘家探亲的名义从天宫给百姓们带很多东西回去。后来玉皇大帝察觉到了,非常恼火,就只准他们每年年底回天宫一次。第二年快过年了,灶王奶奶看到凡间百姓依旧较穷,为了多给百姓带些东西回去,就想出各种理由在天宫停留,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准备东西一直忙到除夕,天黑时才匆匆离开天宫。这天夜里家家户户都没有睡,都点起香纸,放起鞭炮迎接灶王奶奶回来,此时已到初一五更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灶王奶奶的恩德,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三十这天夜里不睡觉,称为“守岁”,也有叫“熬百岁”的,就是为了迎接贤惠善良的灶王奶奶从天上回到人间来,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相关作品

守岁自古以来就被中国人所重视,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较多的守岁诗文。有南梁徐君的《共内人夜坐守岁》:“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有唐朝杜甫的《杜位宅守岁》:“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冯贽的《云仙杂记》:“贾岛常以除夕,取一年所得诗,祭以酒脯日:劳吾精神,以是补之。”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除夕》:“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土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以及清代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等诸多文人墨客留下的诗文。

在1959年除夕,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电视直播剧《守岁》,由一个小女孩充当串讲人,讲述了 她等待着从不同岗位回家的亲人们,最后全家人在除夕时团聚的内容。

参考资料

..2023-01-12

..2023-01-13

儿时守岁-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1-12

民俗学者萧放:春节的历史演变与民俗传承——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1-13

..2023-01-12

..2023-01-12

腊月三十:除夕、守岁、过大年_共产党员网.共产党员网.2023-01-12

..2023-01-13

..2023-01-13

..2023-01-12

..2023-01-13

..2023-01-13

..2023-01-13

..2023-01-13

..2023-01-17

..2023-01-13

..2023-01-16

..2023-01-16

..2023-01-17

..2023-01-17

..2023-01-12

..2023-01-16

..2023-02-01

..2023-02-01

..2023-02-01

守岁 (1959).豆瓣电影.2023-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