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就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用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满意的服务水平为目标,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物流管理主要内容就是对物料的包装、装卸搬运、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环节,根据它们之间客观存在的有机联系,进行综合、系统的管理,以取得全面的经济效益。

物流管理的概念从1921年美国学者阿奇·萧提出"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简称PD)逐渐演进到Logistics 概念,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产品物流(20世纪60年代初期-70年代后期)、综合物流(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80年代后期)和供应链管理(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三个发展阶段,可划分为物流战略管理、物流系统设计与运营管理、物流作业管理三个管理层次,具体包括基本活动管理、基本要素管理,以及物流计划、物流组织、物流服务、物流成本和物流质量等基本职能管理。

物流管理有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服务中心、战略中心及效益背反等管理学说,其管理目标包括快速反应、减少故障、最低库存、整合配送运输、改善物流质量以及生命周期支持等,其管理原则主要有服务性原则、通用性原则和合理化原则,并具有完善产业结构,减少社会总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保障生产和销售活动顺利进行、降低物流成本等管理作用。

发展历史

基本概念

物流管理(Logistics 管理学)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实体流动的规律,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

概念的演进历程

物流管理的概念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是从PD概念演进到Logistics 概念的。

1921年美国学者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Some Problem in Market Distribution)中提出"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简称PD。

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最早对PD进行了定义:Physical Distribution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是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流动过程中所伴随的种种活动。

1956年,日本通产省派人员考察美国,发现日本称为"流通技术"的内容相当于美国Physical Distribution的内容,从此便把流通技术按照美国的简称叫做PD。1964年,日本池田内阁将PD改称为"物的流通",简称"物流"。

1986 年、美 国 全 国 配 送 管 理 协 会(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NCPDM)正式更名为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即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发展为Logistics概念。此后,包括日本在内的其他国家对PD概念的理解就基本演进到Logistics 的概念。200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又一次更名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

发展主要阶段

随着物流概念的发展演进,现代物流管理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产品物流阶段

这个阶段的时间起止为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70年代后期,属于企业物流的早期发展阶段。在该阶段中,物流的主要功能大多围绕对产品从企业工厂生产出来到如何到达消费者手中这一过程的运作上,物流管理的特征是注重产品到消费者的物流环节,企业希望以最低的成本把产品送达到顾客。

企业重视产品物流的主要原因一是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满足不同层次顾客的需要,扩张其生产线;二是为了对付企业内部与外部市场的压力,倾向于生产非劳动密集型的高附加值产品。

综合物流阶段

这个阶段的时间起止为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后期,也称为一体化物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企业物流集中表现为原材料物流和产品物流的融合。

物流贯穿于整个企业的运作流程中,不仅包括分销物流,而且包括采购物流和生产物流,物流综合管理每一个流程的不同职位,以取得整体最优化的协同效应,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内部物流的总成本,增加企业系统中物流功能作用,提高服务能力,实践证明,综合物流管理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在这时期,运输自由化以及全球性竞争的日渐加剧,企业认识到把原材料管理与产品配送综合起来管理可以大大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与效益,在此因素的推动下,企业物流迅速地从产品物流阶段向综合物流阶段转移。

供应链管理阶段

这个阶段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这个阶段中,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市场一体化发展,企业开始关注物流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原材料的供应商和产成品的分销商,由此形成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最终客户联结在一起的供应链关系。企业已经将单纯的个体企业之间的竞争上升到企业群、产品群或产业链条上不同企业所形成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个高度,企业物流从综合物流阶段向供应链管理阶段发生转移。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信息技术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进而在生产领域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息化革命。由信息技术所衍生出的一系列外部因素的变化,使企业开始把着眼点放开至物流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原材料的供应商和制成品的分销商,进而使企业物流从综合物流阶段向供应链管理阶段发生转移。

到达这一阶段,物流管理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被称为供应链过程一体化下的物流管理。

这一时期,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管理上出现了现代系统理论、系统工程、价值工程等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信息技术特别是现代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物流合理化成为可能,企业开始从系统角度对物流的各项职能进行研究,从整体上进行开发,对物流活动全过程进行有机整合。

这一时时期物流管理表现出系统化、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标准化、柔性化、社会化和智能化等主要特征。

目标与原则

管理目标

基本目标

物流管理基本的目标可以概括为"7R",即将适当数量(right quantity)的适当产品(right product),在适当的时间(right time)和适当的地点(right place),以适当的条件(right condition)、适当的质量(right quality)和适当的成本(right cost)交付给客户,即采用现代物流组织方式和技术,以最低的成本向用户提供满意的物流服务,提高物流合理化水平,降低物流成本。

其主要涵盖以下具体目标:快速反应、减少故障、最低库存、整合配送运输、改善物流质量以及生命周期支持等。

具体目标

(1)快速反应

快速反应是企业物流作业最基本的要求。快速反应要求企业及时满足客户的服务需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物流作业,并尽快交付。快速响应要求企业具有流畅的信息沟通渠道和广泛的合作伙伴支持,以便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解决客户的问题,满足客户的需求。

(2)减少故障

故障,是指破坏物流系统作业表现的任何未预期到的事件,它可以产生于物流作业的任何地方。这些事件包括客户收到订货的时间被延迟,制造中发生意想不到的损坏、货物交付到不正确的地点等。减少故障就是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实现主动的物流控制,把故障破坏程度减少到最低。

(3)最低库存。

最低库存是企业物流作业中最核心的要求。最低库存的目标是减少资产负担和提高相关的周转速度。最低库存越小,资产占用就越少;周转速度越快,资产占用也越少。在一定的时间内,存货周转率与存货使用率相关,存货周转率高,意味着投放到存货上的资产得到了有效利用。保持最低库存就是要把存货减少到与客户服务目标相一致的最低水平。企业物流作业的目标就是要以最低的存货满足客户需求,从而实现物流总成本最低。

(4)整合配送运输。

最重要的物流成本之一是运输,整合配送运输是企业物流作业中实施运输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运输整合,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5)改善物流质量。

物流目标是要持续不断地提高物流质量。由于物流作业必须跨时间、跨地域来进行,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被强化,因为绝大多数物流作业是在监督者的视野之外进行的。一旦货物质量出现问题,物流的运作环节就要全部重新再来,而重做的费用远比第一次就正确地履行订单所花费的费用要多,并且会影响到客户对企业服务质量的评价。物流本身必须履行所需的的质量标准,实现“零缺陷”服务要求。

(6)生命周期支持。

绝大多数产品在出售时都会标明其使用期限。若超过这个期限,厂商必须对渠道中的货物或正在流向顾客的货物进行回收。之所以将产品进行回收是出于严格的质量标准、产品有效期、产品可能出现的危险后果等方面的考虑。当货物潜藏有危害人身健康的因素时,这时不论成本大小与否,反向物流必然发生。如果不仔细审视逆向的物流需求,就无法制定良好的物流策略,因而,产品生命周期支持也是物流管理涉及的重要目标之一。

管理原则

服务性原则

物流业属于服务业,物流管理必须以用户为中心。随着商品经济的纵深发展,用户对物流活动更重视高效率、低消耗的效果。在社会需求差异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当今时代,现代物流业必须满足物流多样化的需求,例如为客户"量身定做"物流方案。

通用性原则

专业的物流企业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时,必然会产生高昂的费用。如果能采用通用性的物流设施与设备,提高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就能降低物流成本。例如集装箱、托盘等设备的标准化,就是通用性的体现。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全球性发展,不仅要求设施与设备通用,而且要求商务单证、手续规则通用等,这些是现代物流业发展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合理化原则

物流企业要降低物流成本,就要考虑按最优模式设计它的作业,对各个作业环节,包括采购、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销售等进行合理的组织。需要注意的是,在物流的作业环节中,存在相互制约问题,即"悖反现象"。例如,按小批量进货可以降低库存成本,但要增加采购次数,使采购费用增加;又如,简化包装,可以降低包装成本、但包装强度可能降低,会使破损率上升,使维修或赔偿费用增大。因此,物流应遵循合理化原则,进行周密的调查、分析、论证,比较衡量各方面的利害关系、影响程度等,在多种可选择的方案中,选出最合理、最优化的实施方案,使综合效益最大。

管理内容

物流管理的主要内容

物流管理就是对物料的包装、装卸搬运、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环节,根据它们之间客观存在的有机联系,进行综合、系统的管理,以取得全面的经济效益的过程。物流管理的内容包括对物流基本活动管理、对物流基本要素的管理、对物流基本职能的管理。

物流基本活动管理是对物流中的采购、仓储、运输、配送、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各环节的管理。

物流基本要素管理是对物流系统中人、财、物、设备、方法、信息等诸要素的管理,包括人事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设施设备管理、物流技术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等。

物流基本职能管理包括物流计划管理、物流组织管理、物流服务务管理、物流成本管理和物流质量管理。

物流管理的层次

物流管理是以企业的物流活动为对象的,目的是为了以合适的成本向用户提供满意的物流服务。根据企业物流活动的特点,企业物流管理可以从物流战略管理、物流系统设计与运营管理、物流作业管理三个层次展开。

物流管理的第一层面是物流战略管理,就是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立场上,就企业物流的发展目标、物流在企业经营中的战略定位、物流服务水准、物流服务内容等问题作出整体规划。物流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取决于对日常物流活动的有效组织与管理,更取决于对物流活动的总体性规划。物流战略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使企业的物流活动与环境相适应,以实现物流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物流战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其实施的关键是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对企业物流资源、条件进行审核,并以此为前提确定企业的物流战略目标,使三者达成动态平衡。

物流管理的第二个层面是物流系统设计与运营管理,介于战略管理和作业管理之间,是实施物流战略必须要有的实施手段和工具。作为物流战略方案制订后的下一个实施阶段,物流管理的任务是设计物流系统和物流网络,规划物流设施,确定物流运作方式和程序等,形成一定的物流能力,并对物流系统运营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系统。

物流管理的第三个层面是物流作业管理,是最基础层面上的活动管理,它根据业务需求,制订物流作业计划,按照计划要求对物流作业活动进行现场监督和指导,对物流作业的质量进行监控。物流作业管理主要包括运输管理,仓储管理,装卸、搬运管理,包装管理,流通加工管理,配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等。

运输管理主要包括运输方式及服务方式的选择、运输路线的选择、车辆调度与组织等;仓储管理主要包括订货、接货、理货、保管发货等业务管理等;配送管理主要包括配送中心选址与优化布局,配送机械的合理配置与调度配送作业流程的制定与优化;包装管理主要包括包装容器和包装材料的选择与设计、包装技术和方法的改进、包装系列化、包装标准化、包装自动化等;包装管理主要内容包括装卸搬运系统的设计、设备规划与配置、作业组织等;流通加工管理主要包括加工场所的选定、加工机械的配置、加工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和改进、加工作业流程的制定与优化。

管理学说

物流管理学说主有物流成本中心学说、第三利润说、效益背反说、绿色物流学说、服务中心学说和战略中心说、供应链学说等。

成本中心说

物流成本中心说重点是如何通过物流管理的方式来控制和降低成本。所以,成本中心说意味着物流既是主要的成本产生点,又是降低成本的关注点,“物流是降低成本的宝库"等说法正是这种认识的形象表达。

物流成本中心学说主要有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的黑大陆说和日本学者早稻田大学教授西泽修先生提出的物流冰山说。

第三利润源说

第三利润源说,也称利润中心说,即通过物流成本的降低来增加企业利润。由日本学者早稻田大学教授、权威物流成本研究学者西泽修先生于1970年提出。

效益背反说

效益背反(trade off),是指一种物流活动的高成本,会导致另一种物流活动的成本降低或效益提高。它是物流领域的一个普遍现象。例如包装问题,包装越俭省,则利润越高,但包装不足,无法起到保护作用,使得物流的其他活动环节遭受损失;包装可以提高商品的附加值,但过度包装,会影响经济效益。所以,达到物流总体效益最佳是物流追求的目标。

服务中心说

服务中心说认为,物流活动最大的作用,不在于为企业节约了消耗、降低了成本或增加了利润,而在于提高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通过物流的服务保障,企业以其整体能力来压缩成本,增加利润。

战略中心说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物流具有战略作用。无论是行业、部门还是企业,只有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把握物流,才能真正重视物流的影响,也才能全力以赴地推进或推动物流的建设和发展。从战略上认识和理解物流,才不会仅将物流看作一项具体的操作性的任务,而是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大事。

管理作用

经济效用

物流管理的经济效用表现在时间、空间和增值服务等方面。物从供应者到需求者之间有一段时间差,物流改变这一时间差创造的价值就是时间价值。物从供应者到需求者之间有一段空间差,改变这一空间的差别创造的价值就是空间价值。通过流通加工等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产生增值价值。

宏观作用

物流可以完善产业结构,减少社会总成本,改善投资环境。从国民经济整体来看,物流费用在国内生产总值(GDP)当中所占的比重是相当高的。全球每年的物流开支超过3.5万亿美元,约占世界上所有国家与地区GDP的20%,物流成本占比下降,将减少社会总成本。

微观作用

物流管理有助于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有助于保障生产和销售活动顺利进行,有助于降低物流成本,是企业第三利润来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