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和尚鹦鹉

和尚鹦鹉

和尚鹦鹉(学名:Myiopsitta monachus),别名僧鹦鹉、灰胸鹦鹉,是典型的攀禽。体型中等大小,从头部到尾尖28~33厘米,体重为85~142克。基础羽色为绿色和灰色。鸟喙强劲有力,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尾呈锥形,较长。

和尚鹦鹉主要分布于南美洲,已成为常见的饲养鹦鹉,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在许多国家都造成了外来物种问题。和尚鹦鹉主要栖息在开阔的热带稀树草原、灌木丛棕榈树林中,特别是在降雨量低的地方,另外在大型水源附近常常能发现它们。它们也栖息在南美洲的城市公园、农场和院子中。

和尚鹦鹉作为宠物有较大的市场,尤其是颜色突变的变种。另外,和尚鹦鹉不仅有助于建立入侵物种种群,还能够帮助受威胁或稀有的本地物种恢复扩张。同时和尚鹦鹉具有相对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合用作顿悟行为研究的实验动物,进而为动物的顿悟学习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和尚鹦鹉于1981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于201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形态特征

和尚鹦鹉体型中等大小,从头部到尾尖28~33厘米,体重为113~142克。

鸟喙强劲有力,呈浅粉棕色,且钩曲。舌肌肉质且较厚。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脚短但强劲有力,脚趾呈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便于抓握和攀援。尾呈锥形,较长。

该鸟的基础羽色为绿色和灰色。成鸟前额为蓝灰色,其五官、脸颊和颈部为浅灰色。颈部和腹部的羽毛边缘呈浅灰色,并有扇形条纹。腹部以下的羽毛呈橄榄绿色,腿整体呈灰色,下腹、腿和尾下方的羽毛则呈黄绿色。另外雌性和雄性在外形上并没有差异。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和尚鹦鹉分布于南美洲,在巴拉圭玻利维亚阿根廷和巴西等低地地区能够发现它们的身影。另外在北美大陆,逃逸到美国的和尚鹦鹉在美国的芝加哥迈阿密以及亚拉巴马州康涅狄格州特拉华州路易斯安那州纽约州等一些州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再野生化种群

和尚鹦鹉已成为常见的饲养鹦鹉,广泛分布于全世界。

栖息环境

和尚鹦鹉主要栖息在开阔的热带稀树草原、灌木丛棕榈树林中,特别是在降雨量低的地方,另外在大型水源附近常常能发现它们。它们也栖息在南美洲城市公园、农场和院子中。

和尚鹦鹉多选择大西洋雪松(Cedrus atlantica)、南洋杉南洋杉属 pines araucaria sp.)和棕榈(Butia capitata、Washingtonia robusta、Syagrus romanzofiana、Phoenix sp.)筑巢栖息。由于其适应性较强,它们也会选择在桉树(Eucalyptus spp)上筑巢栖息。

它们还会用树枝等材料筑造结构较为复杂的巢穴。每一对和尚鹦鹉都有自己的巢穴,至少包括两个隔间。每个隔间都有不同的用途,一个用于孵化产下的卵或喂养幼雏,另一个用于喂养相对较大的早成雏,第三个隔间,父母则在其中对外监视。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和尚鹦鹉是典型的攀禽在南美洲,除去栖息在城市附近的和尚鹦鹉,分布在其他地区且区域内食物资源并不充沛的和尚鹦鹉会在冬天迁徙以寻找更好的食物来源。

觅食行为

和尚鹦鹉为杂食性动物。和尚鹦鹉摄食各种叶芽、花、种子、果实等,也会捕食昆虫。在人口密集地区附近,它们还会食用番薯豆类玉米高粱等农作物,还会啄食柑橘属作物。

防御行为

和尚鹦鹉受到捕食者的威胁,如鵟属(Buteo)、红尾鵟(Buteo jamaicensis)、渡鸦(Corvus corax)、(Felis catus)、地中海黄腿银鸥(Larus michahellis)、黑鸢(Milvus migrans)、黑鼠(家鼠属 rattus)等。当捕食者在巢穴附近时,和尚鹦鹉会与巢穴中的其他居住者进行合作防御,并将捕食者驱逐。

另外,和尚鹦鹉的巢穴会被其它鸟类占据,例如红领绿鹦鹉(Psittacula krameri)、红隼(Falco tinnunculus)、美洲隼(Falco sparverius)和斑鸠

社群行为

和尚鹦鹉的基本社会单位是一“对”,但其他层次的社会结构也可能存在。此外,和尚鹦鹉的社会结构是通过相互攻击建立的。同时通过辨别鸟群里的其他鹦鹉,与多只特定鹦鹉互动并记住互动结果,能够帮助和尚鹦鹉确立社会地位,这也表明它们需要一定的认知能力。

生长繁殖

生长

和尚鹦鹉出壳时体表光裸无毛或仅有稀疏的绒毛,无法睁眼且腿脚无力;20日龄时雏鸟头顶体羽已长出,尾上部的尾羽及次级飞羽开始长出,到40日龄初级飞羽已基本长齐,除颈部、背部体羽未长出;雏鸟50日龄时全身体羽、飞羽已长齐。

和尚鹦鹉雏鸟平均出壳重为4.62±0.5克,人工育雏下50日龄体重达到最大值,平均体重为97.12±1.75克。在48~52日龄开始出现厌奶现象,之后进入断奶期,断奶期体重会出现明显的下降,61日龄下降至最低点,平均体重为83.0±2.0克,断奶成功后体重会逐渐回升,73日龄时平均体重为92.38±1.5克。(注:上述为人工育雏下的生长内容)

在圈养的状态下,和尚鹦鹉的平均寿命为22.1年。

繁殖

和尚鹦鹉的交配从8月下旬开始,一直持续到11月。交配后,雌性每一窝产下4~7枚卵,卵的孵化时间则需要20天左右。

饲养照料

饲养笼应采用较大的方型金属笼,笼的大小为长60厘米×宽40厘米×高50厘米。

和尚鹦鹉作为圈养鸟类,可以喂食商配颗粒混合饲料,并提供各种新鲜水果和蔬菜。还需要注意不能喂食过多坚果及种子,否则容易导致超重。另外饲喂雏鸟时不要用小勺撬开嘴或直接掰开雏鸟的嘴强制饲喂,同时为了避免堵塞喂食用的注射器,幼鸟食用的流质食料粉末需越细越好。

饲养的和尚鹦鹉容易发生啄羽症,通常由饲料营养不均衡、心理问题、体内外寄生虫、过于拥挤的笼舍环境引起的。群体饲养的和尚鹦鹉容易被同伴啄去头部羽毛甚至连带头部皮肤。患有啄羽症且单独饲养的和尚鹦鹉可实施群体饲养,而发病前群体饲养的和尚鹦鹉,则需隔离治疗并对其增加关注,同时还要提供丰容设施。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该物种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不符合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并呈增长趋势。

致危因素

和尚鹦鹉因其智商高能学舌、活泼好动受到人们喜爱,常出现在非法宠物贸易中。和尚鹦鹉自1981年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以来,至2005年国际贸易中依旧记录了710686只野生捕获个体。

保护级别

和尚鹦鹉于1981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

201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和尚鹦鹉作为宠物有较大的市场,在欧美地区平均而言,价格较昂贵,在圈养中,颜色突变的和尚鹦鹉十分珍贵。和尚鹦鹉通常因为颜色突变受到关注,颜色突变的和尚鹦鹉会比普通的和尚鹦鹉价格高很多。

生态价值

和尚鹦鹉不仅有助于建立入侵物种种群,还能够帮助受威胁或稀有的本地物种恢复扩张,马德里城市化地区的西部豺扩张就与和尚鹦鹉种群的扩张相吻合。

科研价值

和尚鹦鹉具有相对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合用作顿悟行为研究的实验动物,进而为动物的顿悟学习能力提供科学依据。在一个实验中,研究人员运用奖励喂食和食物引诱的方式鼓励和尚鹦鹉去完成相关的指令和操作,结果发现和尚鹦鹉的行为表现与黑猩猩非常相似,具有一定的顿悟能力。

物种危害

主要危害

1.其巢穴过大,带来安全隐患。它们在树上的巢穴会越建越大,有的可达200千克,不仅不利于植被正常生长,巢穴一旦从树上坠落还容易伤人毁物。

2.传播疾病,不利于公共卫生。它们还可能将鹦鹉热、禽流感和沙门氏菌等疾病传染给人类。

3.常常取食人类栽培的作物,被列为农业害鸟阿根廷等国的大使馆、领事馆和联合国代表表示,和尚鹦鹉是其领域内的害鸟,每年破坏多达三分之二的粮食作物,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防治措施

许国家将和尚鹦鹉列为重点防控的外来入侵物种进行管理:部分地区也将和尚鹦鹉列为重点防控的外来入侵物种,西班牙马德里市议会于2019年10月宣布,将与西班牙鸟类学会合作,对全市范围内的和尚鹦鹉进行“人道杀灭”和绝育,以控制它们的数量。

相关知识

起名来源

和尚鹦鹉英文名Monk parakeet、Quaker parrot。“monk parakeet”可能与它们的后脑勺颜色与僧侣的头巾一样有关。而“Quaker parrot”则可能与它们颈部前面的灰色区域看起来如同一个老式的贵格会教徒围兜有关。也有说法认为这与它们独特的颤抖动作有关,和尚鹦鹉会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摇晃摆动,尤其是当它们感到兴奋或恼怒时,而Quaker(基督教的一个教派贵格会)的孩童在乞讨食物时也经常会颤抖。

相关品种

由于和尚鹦鹉体型小巧,外观雅致同时适应性较强能够学舌,在人工环境下能够顺利繁殖,因此很早就被人们驯养作为宠物,并培育出多种颜色突变的品种。最流行的突变品种之一是21世纪初培育出的蓝色杂交和尚鹦鹉。除此之外,育种者还培育出白化、肉桂、黄化和杂色等广受欢迎的品种。

参考资料

Myiopsitta monachus.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1-30

..2023-01-30

Myiopsitta monachus (Boddaert, 1783).COL.2024-08-01

..2024-08-01

..2023-01-30

和尚鹦鹉泛滥成灾,西班牙马德里将“人道屠杀”.青岛新闻网.2023-01-30

..2023-01-30

..2023-01-30

..2023-01-30

..2023-01-30

..2023-01-30

..2023-01-30

..2023-01-30

..2023-01-30

..2023-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