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尾鵟
红尾鵟(黑枕黄鹂普通亚种:Buteo jamaicensis),一种生存于北美大部分地区的猛禽。红尾鵟是北美第二大鵟属物种,体长48~65厘米,翼展约122厘米,体重795~1224克。雌性比雄性大约四分之一,但外观相似。红尾鵟翅膀宽大,尾巴短而宽。通常身体上侧的颜色从浅紫红色到深褐色不等,身体下侧为苍白色,腹部有深色条状斑纹,翅膀下面有黑色条纹,尾巴为棕红色。喙基部的软皮、腿部和脚部都是黄色。眼睛为深褐色。
红尾鵟能够适应多种生境类型,能够生存于各种平均海拔的栖息地中,捕食各种小型陆生脊椎动物。
2016年,红尾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被评为无危(LC)。1979年红尾鵟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
分类与演化
分类
红尾鵟属于鹰科(Accipitridae)𫛭亚科(Buteoninae)。德国博物学家约翰·弗里德里希·格梅林(Johann Friedrich Gmelin)正式描述了红尾鵟,并将其命名为Falco jamaicensis。法国博物学家贝尔纳·热尔曼·德·拉塞佩德 (Bernard Germain de Lacépède)于1799年将红尾鵟分到鵟属(Buteo)中。红尾鵟有时被视为包括山鵟(Buteo oreophilus)与马岛鵟(Buteo brachypterus)等在内的欧亚鵟超种(Common Buzzard superspecies)的一部分,有时甚至会将红尾鵟与欧亚鵟(Buteo buteo)视为同一物种。
红尾鵟现在公认有12个亚种 :
B. j. borealis (北美东部从加拿大东北部到墨西哥湾沿岸,西到北美大平原;冬季向南到墨西哥南部)
B. j. calurus (北美西部从艾伯塔到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南部,可能也分布于墨西哥最北部,东到大平原;冬季向南到巴拿马共和国)
B. j. alascensis (阿拉斯加州东南沿海,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华盛顿州;南迁程度不确定,可能只是短程迁徙)
B. j. harlani(阿拉斯加中西部,育空地区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北部;在美国南部过冬)
B. j. fuertesi(美国西南部,从加利福尼亚州南部、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中部、得克萨斯州南部,到墨西哥北部)
B. j. solitudinis (古巴和松岛)
B. j. jamaicensis (牙买加,伊斯帕尼奥拉和波多黎各)
B. j. kemsiesi (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的高地到尼加拉瓜北部)
B. j. costaricensis(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共和国的高地)
B. j. socorroensis(索科罗岛)
B. j. fumosus (马德雷岛)
演化与系统发育
鵟亚科起源于南美洲,如今已遍布全球。鵟亚科中的鵟属(Buteo)、南美鵟属(Leucopternis)、鸡鵟属(Buteogallus),在横斑南美鵟(L. princeps)和阔嘴鵟(Rupornis magnirostris)早期分化之后,白腰鵟(Buteo leucorrhous)和栗翅鹰(Parabuteo unicinctus)为姐妹群。其余的鵟属物种与一个鵟雕属物种分为两个支系:白尾鵟(Buteo albicaudatus)、鵟雕(Geranoaetus melanoleucus)、杂色鵟(Buteo poecilochrous)和红背鵟(Buteo polyosoma)为一个支系,其他所有物种为另一支系。赤肩鵟(Buteo lineatus)的分化紧随巨翅鵟(Buteo platypterus)之后,灰纹鵟(Buteo nitidus)与南美鵟属的几个物种的关系比与这两个鵟属物种的关系更为密切。白喉鵟(Buteo albigula)与斯温氏鵟(Buteo swainsoni)两个姐妹物种的分化在红尾鵟之后。
在鵟亚科中,新大陆分布的类群较早分化,其次是近北极的王鵟(Buteo regalis)和环北极的毛脚鵟(Buteo lagopus)这对姐妹物种,所有旧世界的鵟亚科类群最后分化,红尾鵟有较为明显的种内差异,被分为东部与西部两个支系。
形态特征
红尾鵟是北美第二大鵟属物种,身形紧凑,有着长而宽的圆翼,尾巴短而宽。雄性与雌性外观相似,但雌性比雄性大约四分之一。红尾鵟体长48~65厘米,翼展约122厘米,体重795~1224克,体重因性别、季节和地理分布不同而有所差异。红尾鵟通常身体上侧的颜色从浅紫红色到深褐色不等,身体下侧为苍白色,头部侧面有不太明显的条纹,肩部有灰色条纹或斑点,喉部为白色,胸侧通常是红褐色,腹部有深色条状斑纹,翅膀下面有黑色条纹,翼缘有深色的前缘,尾巴为棕红色,有深色条纹,尾下羽毛颜色比身体下侧的其它部分略微苍白。喙基部的软皮、腿部和脚部都是黄色。未成年个体眼睛为黄灰色,成年个体眼睛为深褐色。红尾鵟的羽色极其多变,其中一些羽毛颜色有地域性。大平原地区的一些红尾鵟是苍白的,头部是白色的,尾部是淡淡的粉红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红尾鵟是北美洲最常见的鵟属物种之一,它们几乎遍布美国和加拿大,同时也分布于墨西哥和中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但在加勒比海的群岛与中美洲的一些山区不常见。红尾鵟的分布从阿拉斯加州中西部和东南部,以及加拿大中部和南部(育空中北部地区),向南到达美国,再到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半岛;从墨西哥大陆向南到瓦哈卡(主要在山区地区)。从恰帕斯继续通过危地马拉中部到尼加拉瓜北部,在哥斯达黎加到巴拿马共和国中部的高地有一个孤立种群。在美国东部的红尾鵟的分布区向南通过佛罗里达州到西印度群岛,包括巴哈马北部(大巴哈马、阿巴科、安德罗斯)和所有较大的岛屿(古巴、牙买加、伊斯帕尼奥拉、波多黎各),以及加勒比群岛北部。
栖息环境
红尾鵟栖息在各种平均海拔的的生境中,包括灌丛沙漠、平原和山地草原、农田、牧场、城市公园、云雾森林、成片的针叶林地和落叶林地以及热带雨林在内的栖息地。红尾鵟喜欢有开阔林地、林地边缘和开阔地形的各种生境。红尾鵟喜爱在周围空旷的大树上栖息和筑。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红尾鵟的主要猎物为中小型哺乳动物,也包括部分鸟类、一些爬行纲与两栖动物,偶尔也会捕食鱼类、甲壳亚门和大型昆虫,也会食腐。哺乳动物可占红尾鵟食谱的80%,其中各种啮齿类占大多数,也包括很多兔类。红尾鵟捕食的鸟类包括环颈雉、山雀科、椋鸟科和乌以及多种水禽等。红尾鵟在一些地区也会捕食大量的蛇和蜥蜴。在冬季食物缺乏时会捡拾人类垃圾以及腐肉。单个猎物的重量可以从不到28克到超过2.3千克不等。
在捕猎时,红尾鵟通常会在高处观察猎物,然后以较为缓慢的速度滑翔下来,并用强有力的爪子抓取猎物。红尾鵟也会在空中盘旋观察,通常在10~50米的高度滑翔,在发现猎物后陡然俯冲,但成功率较低。红尾鵟有时也会利用树木、灌木或岩石进行隐蔽,然后对猎物发动突袭,也可以像苍鹰一样在密林中穿行。在红尾鵟分布区的南端,它们也会在树冠处捕猎。红尾鵟会在洞穴入口处捕食蝙蝠。有时也在地面取食昆虫等无脊椎动物。偶尔也有红尾鵟抢夺其它猛禽猎物的案例。
社会行为
红尾鵟通常独居或成对生活,通常为一夫一妻制,会与同一个个体维持多年配偶关系。冬季有时会组成松散群体,偶尔也会组成大群。雄性红尾鵟经常会驱逐入侵其领地的其他雄性。红尾鵟家域面积1.3~5.2平方千米,具体面积与栖息地质量、个体性别以及季节有关。
生长繁殖
美国南部的红尾鵟繁殖较早,通常在12月至次年1月开始繁殖。在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的红尾鵟大多从6月开始进行繁殖。而加勒比海地区的红尾鵟在11月至7月繁殖。在筑巢前期,单只或一对红尾鵟会在高空盘旋翱翔,并发出响亮的叫声。一对红尾鵟中的一只或两只经常垂下双腿,有时会接触对方的翅膀,雄性的脚有时接触雌性的背部,雌鸟偶尔会翻身并伸出爪子。雄性会陡然俯冲,然后以几乎同样陡峭的角度再次飞起。有时一对红尾鵟会紧握爪子,以螺旋状的姿态向地面急速坠落,接触地面前再拉开距离。飞行过后,雄性和雌性降落,并互相接触对方。之后,雌性身体向前倾斜,让雄性骑上它。交配持续5~10秒。
巢由树枝搭建,内衬树皮、松针、玉米芯、谷壳、秸秆、杨属柔荑和其它软植物物质,甚至包括一些垃圾。有时它们的巢会随着反复使用变得更宽更深。巢主要在树的主叉上离地面5~35米处。有时在巨人柱仙人掌科上、悬崖壁架上、城市建筑上筑巢,偶尔也会占用其他猛禽的废弃巢穴]。
红尾鵟每次产卵1~5枚,平均为3枚,卵通常为白色且带有斑点。孵化期约28~32天,孵化时早成雏重约57克。在30天大时雏鸟会练习做出振翅的动作。羽化期约42~46天,并在此之后开始逐渐离开巢穴并尝试首次飞行。雏鸟10周大时独立,730天大时性成熟,通常在3岁时开始参与繁殖。野生红尾鵟平均寿命9.2年,最长寿的野生个体可以活到21.5岁。人工饲养的红尾鵟可以活到29.5岁。
种间关系
成年红尾鵟是大型掠食性鸟类,很少有天敌。但该物种的卵与雏鸟可能会被其他动物捕食,如大角。红尾鵟的食性与其他一些同域栖息的鵟属物种有所重叠,会产生一定种间竞争。红尾鵟会捕食啮齿类与兔类,并能控制小型哺乳动物的数量。红尾鵟废弃的鸟巢会被家雀占据。红尾鵟会抢夺其他动物的猎物,与一些鸦科物种抢夺食物,有时也会被金雕与白头海雕等其他大型食肉鸟抢走猎物。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40多年里,红尾鵟在北美种群有显著增长(40年里增长了177%,相当于每十年增长29%)。其分布范围也有较大扩展。零星的林地和空旷地区栖息地的不断增加可能是其分布范围扩展的原因。
致危因素
对红尾鵟种群的最大威胁是人为狩猎,与汽车的碰撞造成的交通事故,以及人类对筑巢活动的干扰。每年也有一些红尾鵟因为吃了含有铅弹的食物而导致的铅中毒死亡。
保护措施
红尾鵟受到美国《候鸟条约法》的保护,但总体保护程度较低。
保护级别
2016年红尾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为无危(LC)物种。红尾鵟在1979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
与人类的关系
红尾鵟会捕食老鼠、鼹鼠和其他干扰农作物的啮齿动物,控制这些小型动物数量,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益处。红尾鵟是非常受欢迎的一种猎鹰,它们非常容易训练且社会性较强,寿命长且不易染病。但由于训鹰人的总体数量较少,猎鹰运动对红尾鵟种群的影响十分有限。许多北美原住民认为红尾鵟的羽毛是神圣的,有时被用于宗教仪式,并装饰在原住民的服饰。红尾鵟叫声尖锐,听起来令人惊心动魄,其叫声常被用来给银幕中出现的各种猛禽配音。
参考资料
红尾鵟.COL.2024-10-20
红尾鵟.IUCN.2024-10-20
Appendices I, II and III valid from 23 February 2023.cites.2023-05-30
red-tailed-hawk.birdfact.2024-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