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鳞鲴
细鳞(黑枕黄鹂普通亚种:Xenocypris microlepis Bleeker,1871),别名沙姑子、黄皮等,体长200~300毫米,0.5~1千克,体长而侧扁,体背青黑色,腹部银白色,背鳍灰色,臀鳍淡黄色,尾深分叉,尾鳍橘黄色,尾缘黑色。其他各鳍灰白色。头小,呈锥形,吻钝。眼较小,侧上位。口小,下位,下颔的角质边缘比较发达。下咽齿3行,鳔两室。鳞片细小,排列紧密。背鳍鳞小、起点处较高。侧线的前段向腹方微弯,后延至尾柄正中。腹部稍圆,有明显的角质棱,从腹鳍基至肛门间有腹棱。
细鳞鲴喜栖于流水环境中,一般栖息较急流水体的中下层,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在中国与越南,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中国黑龙江、黄河、长江、钱塘江、珠江及东南沿海一些水系。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相继开展细鳞鲴的人工繁殖和人工饲养。
细鳞鲴种群数量稳定并于202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细鳞鲴因其病害少,生长快,繁殖能力强,资源丰富,可作为湖泊、池塘、水库的增养殖品种,此外,其对养殖水体的水质改良也有着积极的作用,能提高水中的溶氧,有利于其他鱼的生长,是中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
形态特征
细鳞鲴是鲤科鲴属中的一种中型鱼类。体长一般为200~300毫米,体重一般为0.5~1千克,最大可达3千克。体长而侧扁,鳞片细小,排列紧密。体背青黑色,腹部银白色,腹膜黑色。背鳍灰色,臀鳍淡黄色,尾鳍橘黄色,尾缘黑色。其他各鳍灰白色或浅黄色。
细鳞鲴头小,呈锥形,吻钝。眼较小,侧上位。口小,下位,呈现弧形,下颔的角质边缘比较发达。背鳍起点处较高,上有一光滑的硬刺,鳞小。侧线鳞74片,侧线的前段向腹方微弯,后延至尾柄正中。腹部稍圆,在腹鳍基部有2~3片狭长的腋鳞。腹部明显的角质棱,从腹鳍基至肛门间有腹棱。尾深分叉。
细鳞鲴下咽齿3行,2.4.6—7.4.2,即左侧第一行为两枚齿,第二行为四枚齿,第三行为六枚齿,右侧内侧一行为七枚齿,外侧两行分别为四枚齿和两枚齿。主行侧扁,顶端稍长,外侧两行咽齿纤细。鳔两室,后室长为前室长的3倍左右。细鳞鲴的背鳍有3根硬棘和7根软条,臀鳍有3根硬棘和10~12根软条,腹鳍有一根硬棘和8根软条,胸鳍有1根硬棘和15~16根软条。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细鳞鲴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于中国与越南。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黄河、长江、钱塘江、珠江及东南沿海一些水系,人工移植于辽宁省一些水库。
栖息环境
细鳞鲴喜栖于流水环境中。一般栖息较急流水体的中下层,冬季栖息于湖泊开阔的水体深水处越冬。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细鳞鲴常分散活动与觅食,觅食时常以下颌的角质在石块上刮食。细鳞鲴为植物性食性的鱼类,主要以水生维管植物枝叶和丝状藻类为食,其次为水生昆虫、枝角目、桡足类和其他水中腐殖质,有时也食硅藻、摇蚊幼虫、小鱼等。
节律行为
细鳞鲴一般栖息于江河水体中下层,湖水高涨时,由江溯水入湖。细鳞鲴每年在深秋后集中栖息于深潭,到第二年早春(3月上旬)开始活动和上溯,在4、5月份有明显的产卵涧游,从下游溯上到中游地区产卵,产卵以后鱼群分散摄食,直到深秋。
防御行为
细鳞鲴具有较强的躲避凶猛鱼类追捕的能力,这与其底层生活习性和行动敏捷有关。细鳞鲴碰到障碍物会迅速回头,游动轨迹呈波浪形,速度快。体长3厘米的幼鱼在2秒内游经80厘米,是它体长的26倍,快速的游动再加上波浪形的行迹,以直线猛冲方式袭击的乌鳢(Channa argus)、鱼等凶猛鱼类常无法伤及它。
生长繁殖
繁殖
细鳞鲴生长较快,部分细鳞鲴2冬龄即可达性成熟,3冬龄全部性成熟。生殖季节在6~7月,亲鱼在静水中成长成熟,生殖期雄鱼的头部和胸鳍上有明显的“珠星”,雌鱼怀卵量4万~30万粒,产卵期间常集成群,行动缓慢,易捕捞。细鳞鲴的产卵方式为短期分批同步产卵类型,在一个生殖周期内一般产卵2~3次。在山洪爆发、水位上涨的4~7月间,生殖鱼群集群溯水道砾石河滩急流处产卵。
生长
细鳞鲴卵为圆形,无油球,卵径1.6毫米。卵黏性、青灰色或浅黄色、为浮性卵。卵粒在漂流中发育。产卵水温18~21℃时,受精卵75小时孵化出苗。初孵仔鱼全长3.6毫米,肌节为9+21+13=43对,除眼前缘出现黑色素外,胚体无黑色素,成长至6.7~7.3毫米。稚鱼阶段时,细鳞鲴开始出现鳔前室,肌节为9+17+13=43,可成长至9.8毫米。仔鱼、稚鱼时,细鳞鲴的体黑色素少,尾肌节少些,体侧黑色素少,尾褶圆形,上下缘斜直。长至幼鱼时,鳞片长齐,侧线鳞78片左右,肌节14+16+13=43对,全长26毫米。
人工养殖
养殖技术
由于过度捕捞和水质污染,自然水体中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地相继开展了人工繁殖和人工饲养。
细鳞鲴的卵获取可以从江河捕捞亲鱼催产:选择重为0.4千克以上、健壮、无伤的二龄鱼;选择轻压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头部及盖处有“追星”的雄鱼;选择腹部膨大,用手触摸腹部有松软的感觉的雌鱼。在池塘中强化培养后催产。也可采取亲鱼培育方法,可采用专池或家鱼池中混养培育都可取得成功,主要是要注意水质问题,专池培育时候可投喂一定数量的糠、麸皮等,混养不用专门投饵。
收集完细鳞鲴的鱼卵后要进行孵化。孵化时工具可采用孵化家鱼的流水环道和孵化桶,但流速应比孵化家鱼大一点。孵化后的鱼种要进行专池培育,投喂人工饲料。
成鱼可采用混养或水库放养。细鳞鲴的生活能力较强,食物容易解决。与其他鱼类混养的时候可以不需要进行专门的投饵和管理。水库放养的话也可以放养到水质清瘦的小型丘陵水库,若放养到中大水库,增产效果更为显著。
病害防治
出血病
症状:现场观察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在池边。解剖病鱼可见鳃盖内侧点状充血、腹腔有积血、肝脏土黄色、易碎、脾脏发黑、肠道无食物且充血发红。
防治:采用外用改底、增氧、解毒方法降亚硝酸盐,内服药物联合治疗细鳞鲴出血病。
物种保护
细鳞鲴的种群数量稳定并于202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但在中国,由于过度捕捞和水质污染,20世纪存在自然水体中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现象。影响细鳞鲴种群数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栖息环境的水质污染问题,二是类似于建设水坝等水文问题。
主要价值
细鳞鲴原是野生种类,因其肉味鲜美,捕捞容易,成为沿江、沿湖群众常年主要的食用鱼类。细鳞鲴分布广,病害少,生长快,繁殖能力强,资源丰富,可作为湖泊、池塘、水库的增养殖品种,是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细鳞鲴不仅能充分利用饵料资源,增加水体鱼产量,对养殖水体的水质改良也有着积极的作用,能提高水中的溶氧,更有利于其他鱼的生长。
参考资料
细鳞鲴.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9-20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1-27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