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鸡科
沙鸡科属于鸟纲动物,主要分布于非洲、欧洲和亚洲。鸽形目的1科,体长约230~430毫米。嘴基无软膜;翅端尖形;跗被羽;后趾退化或全缺。本科有2属:毛腿沙鸡属和沙鸡属。
简介
鸽形目的1科,体长约230~430毫米。嘴基无软膜;翅端尖形;跗蹠被羽;后趾退化或全缺。本科有2属:毛腿沙鸡属和沙鸡属。
分布
毛腿毛腿沙鸡属有毛腿沙鸡和西藏毛腿沙鸡2种,中国均有分布。毛腿沙鸡见于新疆、青海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地区;西藏毛腿沙鸡在西藏南部、四川省西北部、新疆西部、青海南部和东部繁殖,冬季迁至海拔4000米以下的地带。沙鸡属世界有14种,分布于非洲、欧洲和亚洲;中原地区仅有黑腹沙鸡1种,在天山地区繁殖,为新疆西部喀什一带的旅鸟。
体形特征
毛腿沙鸡体型大小似鸽子,体重约250克;头较小;上体沙棕色,杂以黑色横纹;翅膀长而尖;中央尾羽特长,成叉状;后胸有淡棕色带;腹部淡沙棕色,有一黑色块斑;脚和趾都被以较密的短毛,足3趾,脚底为垫状,被以细鳞,适于在沙漠中行走。
习性
栖息在沙漠和荒原,常大群在开阔地飞翔觅食,往往是低空疾速飞行。在新疆、内蒙古繁殖。在地面沙土凹处筑巢。卵椭圆形,每窝3卵。食物主要为各种植物种子和幼芽。肉嫩味美,可供食用;尾羽长而尖,可作装饰品。
代表种类
黑腹沙鸡
拼音:hēi fù shā jī
英文:Pterocles orientalis,Black-bellied Sand Grouse,Black-bellied Sandgrouse
鸟类(鸟纲)。黑腹沙鸡为沙鸡科沙鸡属的鸟类,俗名沙鸡。分布于欧洲、苏联、非洲、伊拉克、伊朗、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一般生活于山麓荒漠草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土耳其。黑腹沙鸡是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二级)。
形态特征
黑腹沙鸡为中型鸟类,体长29一34厘米,体重370—470克。嘴的形状与家鸡相似,但小而弱。后趾存在,但非常短小。尾羽短而尖,不延长。虽然它的名字也叫“鸡”,但与鸡类的亲缘关系较远,而与鸠鸽类的亲缘关系却较近。
雄鸟的头顶、颈部和上背为灰色,沾有草黄色,下背、腰部和尾上覆羽为暗灰色,中央尾羽为土黄色,具灰色的横斑,先端为灰绿色,并具窄的土黄色边缘,其余尾羽具宽阔的白色端斑,同时颜色也依次变深,到最外侧一对尾羽则变为暗灰色,仅基部沾棕色。颏部、喉部为栗色,并向颈侧延伸,形成颈环。喉的下部有一个三角形的黑斑,并延伸至颈部。胸部为灰色,其后紧接一个黑色横带,并向两侧延伸至肩部的两侧,黑色横带之后还有一个宽阔的浅黄灰色带。胸部、两胁、腿覆羽的上部和肛区等均为黑褐色。雌鸟通体为淡沙黄色,头顶有细的黑褐色纵纹,背部、腰部和尾上覆羽有黑褐色的斑纹或横斑。中央尾羽的颜色与背部相同,外侧尾羽较暗,均具有白色的端斑。额部、喉部为灰黄色而近白色,有细的黑褐色羽干纹。头侧及眼先也有细的黑褐色羽干纹。胸部为淡色,腹部珠灰色或污白色,两胁黑褐色,形成大块的腹斑,尾下覆羽、覆腿羽以及跗上的羽毛均为白色。虹膜褐色,嘴灰褐色,先端较暗,趾灰褐色,爪黑色。尾羽短而尖,不延长。
习性
黑腹沙鸡栖息于山脚平原、草地、荒漠和多石的原野。常呈小群活动,冬季有时集成大群。善于奔跑,也善于飞行。飞行时两翅煽动非常迅速,常发出“呼呼”的声响,飞行的速度也比较快。白天常飞到数十公里外的水源处去喝水,饮水的动作和鸽类非常相似,将嘴伸入水中,连续吞咽而并不抬头。主要在地面上觅食平原和荒漠上的植物种子,也吃植物的叶、芽和昆虫等。
分布
黑腹沙鸡分布干欧洲的伊比利亚半岛、非洲西北部、加拉利群岛、亚洲中部、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冬季还游荡到伊朗、伊拉克、印度、俄罗斯南部,以及意大利和德国等,在中国仅分布于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市、哈巴河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博乐、福海、托里和西部喀什、天山等地。
黑腹沙鸡繁殖于中国新疆北部及阿勒泰、哈巴河、和丰、博乐、福海、托里等地,迁徙时见于新疆西部喀什。
繁殖
黑腹沙鸡繁殖期为5一6月。3月中旬即开始配对。通常成对营巢于平原或有稀疏植物的低山丘陵荒漠地带。巢大多只是利用地面上的凹坑,或者由亲鸟扒一个浅坑即成,里面没有任何铺垫物,或仅有少许小的圆石头。每窝产卵2一3枚。卵的颜色为淡灰色、土黄色,略微缀有绿色至橄榄色的斑,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化。
种群现状
黑腹沙鸡新疆亚种(学名:黑腹沙鸡 arenarius)。分布于阿尔泰山脉、苏联、向南通过外里海到达伊朗、阿富汗、俾路支、巴基斯坦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伏尔加河下游。
黑腹沙鸡自1930~1935年有过采集记录外,1960年曾采到过标本。数量相当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