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毛腿沙鸡

毛腿沙鸡

毛腿沙鸡(黑枕黄鹂普通亚种:Syrrhaptes paradoxus),别名为鸠、寇雉、沙鸡、突厥雀、沙半斤,沙鸡科毛腿沙鸡属鸟类。其体重为182-285克,体长26-43厘米,头部绣黄色,腹部具一大形黑斑,体羽大多为沙棕色,背部密被黑色横斑,翅、尾尖长。

毛腿沙鸡分布于中亚至东亚。在伊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蒙古、俄罗斯、中国均有分布,是典型的荒漠鸟类,主要栖息于荒漠和半荒漠地区,栖息平均海拔范围为1850-3250米。

毛腿沙鸡的肉可入药,有补益脾胃的功效,中央尾羽可做装饰品,但2000年,其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禁止滥捕,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形态特征

基础数据

毛腿沙鸡的体重为182-285克,体长26-43厘米,嘴峰为1.5-2.7厘米,翅长约20-26厘米,尾长约11-22厘米,跗为1.8-2.4厘米。

雄性成鸟

雄鸟的前额、头顶前部以及头的侧面为锈黄色;头顶后侧、后颈呈棕灰色,颈侧为灰色,后颈基部两侧为锈红色,颏部棕色,喉部锈红色;上体为沙棕色,缀有黑色横斑,其中肩部、背部的横斑较为稀少、形状较粗,往后变得较细且密集,胸部棕灰色。

雄鸟下胸部棕白色,形成一条宽阔的胸带,杂有数条黑色细斑。腹部淡砂棕色,腹中央有一块大型黑斑,延伸至两胁。覆腿羽以及尾下覆羽白色,较长的尾下覆羽有黑灰色羽干纹或者V字型纵纹;腋羽白色,缀以黑色端斑,翼下覆羽棕黄色,靠近翼缘处杂有黑点。翅上覆羽为砂棕色,中覆羽有黑色的圆形端斑,大覆羽的外羽片先端为栗色,翅上形成一道栗色横带。初级覆羽呈较淡的棕色,中央有宽阔的黑纹,翼缘砂棕色杂有黑斑。小翼羽的外羽片砂棕色,内羽片黑褐色。初级飞羽大多为蓝灰色,羽轴为黑色,第一枚初级飞羽最长,外羽片为黑色。其余的初级飞羽均为蓝灰色且具有皮黄色羽缘,越靠近里端皮黄色羽缘越宽。次级飞羽砂棕色外羽片有黑褐色的纵纹。三级飞羽砂棕色羽缘有蓝灰色或者黑色的斑纹。外侧尾羽的外羽片为蓝灰色,内羽片砂棕色且具有黑褐色横斑,羽端为白色。中央有一较为尖长的尾羽,呈砂棕色,具灰色横斑以及黑褐色羽缘。腿和趾均长有羽毛,夏季可以防止被沙地烫伤,跗蹠底部被有细鳞,蹠底成垫状,适合在沙漠中行走和生活。

雌性成鸟

雌鸟的羽色与雄鸟相似,但是雌鸟的头顶、颈部、耳覆羽有黑色羽干纹,前额、眉纹棕黄色,颈侧有一块棕黄色斑,该斑纹与眉纹相连。背部黑斑较短狭,多呈波浪状。翅上小覆羽以及中覆羽都有黑色的圆斑;内侧次级飞羽有砂黄色羽缘,内羽片黑褐色,第一枚初级飞羽以及中央尾羽末端不会延长为线状。

幼鸟

幼鸟羽色与雌鸟相似,但是颈部、胸部有黑褐色斑点,肩间部有黑色横斑;中、小覆羽有近似圆形的黑斑,内侧次级飞羽有砂黄色羽缘,内羽片为黑褐色;第一枚初级飞羽和中央尾羽末端不延长成线状。

近种鉴别

与毛腿沙鸡相似的种是西藏毛腿沙鸡(Syrrhaptes tibetanus),后者腹部为白色,没有大形黑斑。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在世界范围内,毛腿沙鸡分布于中亚至东亚。在伊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蒙古、俄罗斯、中国均有分布。毛腿沙鸡曾多次游荡到欧洲,留下了少数个体并在此繁衍后代,也有部分游荡到了朝鲜印度

中国分布

毛腿沙鸡在中国繁殖于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和新疆,越冬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等地。

栖息环境

毛腿沙鸡是典型的荒漠鸟类,主要栖息于荒漠和半荒漠地区。栖息平均海拔范围为1850-3250米。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毛腿沙鸡的主要食物为野生植物种子,例如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大麦(Hordeum vulgare)、小麦(Triticum aestivum)、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等。多在清晨和黄昏成群飞向水源地饮水,有时会为了寻觅水源而飞往数十千米的地方。饮水的时候常会把嘴放入水中,连续吞咽而不抬头。

节律行为

毛腿沙鸡不迁徙,但是游荡,冬季无游荡规律。在其分布的大部分地区为留鸟,但也有部分种群迁徙至距离其繁殖区不很远的南部地区越冬。毛腿沙鸡有时会结成大群进行爆发性迁徙,曾经多次入侵欧洲,并有少量个体留下繁殖后代。

活动特点

毛腿沙鸡在秋冬季节常集成大群活动,飞行时显得头颈短、胸腹凸、翼尖长、尾似针,振翅频率高,发出“呼呼”的声响,飞行时呈波浪形前进,通常贴着地面低空飞行,飞行十分迅速。一般不进行长距离飞行,飞数百米便会降落,当受到惊扰时,会迅速起飞呈直线状。行走时会左右摆动身体。

鸣叫特点

毛腿沙鸡群鸟会发出“kirik”或者“cu-ruu cu-ruu cu-ou-ruu”的叫声。飞行时会发出类似“jiu jiu”的声音。

生长繁殖

毛腿沙鸡的繁殖期为每年4月中旬到7月。常在沙地上营巢,分布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种群常营巢于稀疏的芨芨草(Neotrinia splendens)丛或者其他高一些的草丛中。巢比较简陋,通常只是在沙地上挖一个浅坑或者稍微垫一些草。常成小群一起营巢。巢间距4-6米。窝卵数多为2-3枚,卵呈椭圆形,颜色为黄白或者褐白,杂以红褐色或者紫褐色斑。通常第一枚卵产出后就开始孵化,雌雄亲鸟轮流坐巢孵化,孵化期23-26天。

早成雏被黄褐色羽绒,缀有淡黑色斑点以及白色条纹。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毛腿沙鸡的种群数量总体较为稳定。其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2009年,估计中国有约100-10000对繁殖对和50-1000只越冬个体。2015年,欧洲种群约有0-10对繁殖对,相当于0-20只成熟个体。

致危因素

第一,毛腿沙鸡的栖息地被破坏、繁殖地遭到干扰,例如在中国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以观鸟摄影为名前来的闲杂徒步人员日渐增多,使其繁殖地安全受到干扰;第二,毛腿沙鸡在飞行时可能会碰到高压输电线,尤其在大风天气,易撞电杆或电线导致死亡;第三,人类偷捡鸟卵、乱捕滥猎等。

保护级别

2000年,毛腿沙鸡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16年,毛腿沙鸡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保护措施

毛腿沙鸡被列入《伯尔尼公约》附录二中。

主要危害

毛腿沙鸡冬季会采食大麦、小麦、荞麦等,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农作物。

主要价值

毛腿沙鸡的肉可入药,有补益脾胃的功效,主治中焦虚寒、食少作泻、肢体倦怠等,其中央尾羽可作装饰品,有一定经济意义。但该鸟在中国是“三有鸟类”,禁止私人滥补。

相关文化

毛腿沙鸡属的食虫类“Syrrhaptes”来自单词“surrhaptos”,意思是“缝合在一起”,种加词“paradoxus”来自单词“paradoxos”,意思为“奇怪的”。

毛腿沙鸡的古名为“鸠(duò jīu)”,其分布地蒙古高原为突厥故地,所以又有“突厥雀”的别名。《尔雅》曾记载:“鵽鸠、寇雉”,《唐书·突厥传》:“鸣鵽群飞入塞,吏曰所谓突厥雀者是也。”

明代金幼孜的《早发禽胡山》中曾写道:“六师严号令,车骑肃前征。塞月云中暗,胡尘雨后清。沙鸡随箭落,普氏野马近人惊。咫尺闻天语,常依御行。”诗中形象地描绘出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们外出狩猎时的宏大场面,同时也侧面指出人们对毛腿沙鸡这一野味的追捧。

参考资料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10-22

..2024-10-22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网.2024-10-22

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