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

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

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英文:Partitions of Poland),是1772-1795年间发生的对波兰-立陶宛联邦(波兰立陶宛联邦,以下简称波兰)的三次瓜分,也称为波兰的分治。瓜分是由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大公国进行的,这三个国家在三次瓜分的过程中逐步吞并了波兰的所有土地(奥地利没有参与第二次瓜分)。

1772年8月,俄罗斯军队在波兰境内打败了奥地利帝国与巴尔联盟后,迫于普鲁士王国压力,与普奥签署了第一次瓜分协议,波兰丧失约30%的领土。1792年,俄罗斯联合波兰国内的塔戈维察联盟镇压了“四年议会”领导的支持宪法修订运动,普鲁士也入侵了波兰。俄普与波兰(没有奥地利)于1793年1月23日在格罗德诺议会期间签署了第二次瓜分条约,波兰再度失去40%的领土。1795年10月,在普、奥的配合下,俄罗斯军队镇压科希斯科在波兰国内领导的民族起义后,三国签署了协议,瓜分了波兰仅存剩下的约30%的领土。

第三次瓜分直接导致波兰亡国。波兰自此在历史上消失了123年。波兰被分为了三个部分,即:奥地利分治区、普鲁士王国分治区和俄罗斯分治区。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之后,重新划定了三国分治区域的边界;奥地利人在奥地利分区建立了加利西亚,而俄罗斯人从普鲁士手中获得了华沙地区,在俄罗斯分治区形成了国会波兰自治政体。在英语中,"波兰分治(Partitions of Poland) "一词在地理上也直接指代上述三个部分。

事件背景

16世纪的波兰是东欧的封建强国,其领土范围包括今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大片土地,领土面积位居欧洲第三位。17世纪早期,波兰达到了鼎盛时期,其疆域北抵波罗地海、南到里海沿岸、西起奥得河、东达第聂伯河以东地区,人口 1100 多万,领土面积达 99 万多平方公里,和当时的俄罗斯本土相差无儿,堪称东欧强国。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发生了欧洲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这场战争最后是由神圣罗马国共内战,演变成一次大规模的欧洲国家混战,与其他穷兵武的国家不同,波兰在这场混战中保全了自己的势力。然而从17世纪中叶开始,波兰在内忧外患中,逐渐走向衰弱。

“农奴制第二版”制约经济发展

波兰境内的“农奴制第二版”从 15 世纪末开始恢复发展,到16世纪成为波兰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随着这种制度的发展,波兰农民逐渐被奴隶化,他们的土地被贵族侵占,被迫在贵族们的庄园里长时间劳动。17 世纪后半期,该制度发展到了顶点,出现了许多富可敌国的大贵族。“农奴制第二版”的出现有过积极意义,在三十年战争期间,粮食短缺是西欧各国出现的普遍问题,波兰的粮食贸易连年增长。然而,这也导致了波兰国外市场的过度依赖。战争结束后,西欧国家先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生产模式,生产力大大提升,不再需要进口粮食。波兰的粮食贸易大大衰退。此外,波兰国内的资本主义萌芽早已被先前尝到农业生产甜头的大贵族打压,一蹶不振。波兰的经济状况迅速恶化。

“自由否决制”动摇统治根基

贵族民主制”是波兰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区别与其他欧洲封建国家的君权集中。波兰贵族人数占全国人口的20%。波兰的贵族特权有长期的历史根源,在1652年自由否决权达到了顶峰。这是一项基于每个 "波兰贵族 "的政治平等假设的议会程序政策,每一项议会决议的政策法案必须全员同意才能通过。即使在法案被批准之后,只要有一个议员认为一项措施对他自己的选区(通常只是他自己的庄园)有害,就足以取消该法。这使得国家的治理非常低效,很多政策无法推行,从17世纪中叶起约100年间召开的55次议会上,有48次未作出任何决议。到17 世纪下半期,波兰贵族几乎完全控制了国家。“自由否决权”的实行,直接影响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中央政府有名无实,政局动荡。

“自由选王制”丧失国家主权

1573 年颁布的“亨利条例”决定实行所谓的“自由选王制”,取代原来王位世袭制。“自由选王制”的推行让外国人有资格竞选王位,1572-1795年历任的11位国王中有7名外国人。国王的选举经常被外围势力干涉,各国外交官可以通过贿赂贵族在议会上来行使自由否决权,决定的国王的产生。俄罗斯沙皇在当时波兰国王产生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作用。因此,波兰在被瓜分前的最后时期(18世纪中叶)已经处于混乱状态,几乎是一个附庸国。

俄普奥与波兰

俄罗斯、普鲁士公国奥地利是波兰的三个邻国,和波兰有着深厚的历史的渊源。17世纪中期开始,波兰在内忧外患中迅速衰落,给了三个国家机会。

俄罗斯帝国与波兰

俄罗斯一直是对波兰生存威胁较大的国家。16世纪中期俄罗斯帝国建立后,奉行政治和军事为主的主要手段,以欧洲基点,进而争夺世界霸权。处于中欧地带的波兰,成为俄罗斯打通全欧洲的障碍。历史上,波兰统治的白俄罗斯乌克兰地区曾是俄罗斯的辖区。17世纪中期,俄罗斯以保护“宗教自由”等名义发动侵略战争,霸占了波兰第聂伯河以东部分区域,开启了对波兰的吞并进程。卡尔·马克思曾说,“毁灭波兰的政治存在构成俄罗斯的全部近代史。”从18世纪初期起,俄罗斯利用自由选王制和自由否决权等法律频繁干预波兰内政,实际上统治着波兰。176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登上俄国皇位,叫嚣“假如我能活到二百岁,欧洲就会落到俄罗斯脚下。”后来,叶卡捷琳娜二世也主导了波兰的三次被瓜分事件。

普鲁士王国与波兰

普鲁士王国是从15世纪初期霍亨索伦家族获得德意志皇帝赏赐的勃兰登堡州封地起家的。到16世纪初期,霍亨索伦家族仍接受波兰国王的封臣。1525年,霍亨索伦家族将条顿骑士团的领地世俗化,并宣布自己是普鲁士公爵,得到了波兰的许可。1611年,波兰议会决定将条顿骑士团的属地普鲁士王国公国(后来的东普鲁士)授予霍亨索伦家族,七年后,霍亨索伦家族合并了勃兰登堡和普鲁士公国。1657年,蓝马克斯勋章波兰瑞典开战之际,宣布不再臣服于波兰。1701年,正式改名为普鲁士王国,国土面积居欧洲第十位。军国主义是普鲁士王国的鲜明特点。普鲁士王国的士兵人数居欧洲第四位,占总人口4%,后者仅排欧洲第十三位。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1740一1748年) 以后,普鲁士王国从三个方面包围了波兰。普鲁士王国所属的东普鲁士地区尚在波兰境内,普鲁士王国对波兰虎视眈。

奥地利与波兰

奥地利也是波兰国家的生存威胁之一。 波兰与奥地利长时间是盟友关系,在奥地利和法国两大阵营的斗争中,波兰也支持着奥地利。然而,亲密的关系使得奥地利对波兰动荡的政局了如指掌。除此之外,奥地利帝国在与普鲁士王国的领土争夺中已失去西里西亚,不能坐视普鲁士继续扩张。

1730年,普鲁士王国、奥地利俄罗斯,签署了一份秘密协议,这份协议要求波兰的法律能够维持现状。俄普奥的联盟后来在波兰被称为 "三只黑鹰联盟"(或洛温沃尔德条约),因为这三个国家都使用黑白雀鹰作为国家象征(与波兰的象征白鹰相反)。

事件经过

第一次瓜分

1767年,俄罗斯通过驻华沙公使尼古拉斯-雷普宁(Nicholas Repnin),控制波兰贵族在雷普宁议会(Repnin Sejm)上对波兰强行制定了一部宪法,该议会以雷普宁公使的名字命名,因为他实际上支配了该议会的条款,并下令将一些反对其政策的人逮捕并流放。这部新宪法明确了自由否决权的合法性。雷普宁公使还要求保证下任国王可以是俄罗斯帝国王朝的成员,保护身处波兰的新教徒和东正教徒的宗教自由和政治自由。雷普宁公使还将罗马天主教最高级主教、波兰参议院成员流放到俄罗斯。这一系列事件激起了波兰部分罗马天主教徒的不满。1768年,为了捍卫天主教至上与打压非天主教徒的“光荣传统”,“巴尔联盟”成立。随后,该联盟在巴尔与俄罗斯进行持续四年的抗争。波兰人试图将俄罗斯军队驱逐出波兰的领土。1768年,联盟还在波兰东部地区还发动起义,数以万计的异教徒,如犹太人、统一教徒、少数民族和天主教牧师等被屠杀。然而,面对俄罗斯正规军,联盟军队没有什么机会,遭遇重大失败。巴尔联盟军队向奥地利帝国寻求援助,为防止俄罗斯巴尔干半岛扩张,奥地利对俄发动战争,史称第五次俄土战争(1768-1774年)。尽管如此,在战争的前两年,奥地利帝国与巴尔联盟仍然被俄罗斯军队打败了。俄罗斯乘势进入了克里米亚半岛多瑙河公国(奥地利王国长期觊觎的地方)。为了制衡俄罗斯,1771年7月,奥地利波兰订立军事同盟。普鲁士王国国王腓特烈大帝也担心奥地利帝国的失败会严重破坏东欧的权力平衡,拒绝履行《俄普同盟条约》。腓特烈二世还提出瓜分波兰的建议,以重新平衡东欧的力量。外交上的困境,让俄罗斯不得不放弃独霸波兰的计划,同意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瓜分波兰的主张。

1772年2月,瓜分协议在维也纳签署。同年的8月,俄罗斯、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军队占领了之间商定的省份。1772年9月22日,分治条约被其签署国批准。普鲁士王国腓特烈二世对他的成功感到高兴;普鲁士王国拿下了其在普鲁士王国和东普鲁士领地之间的大部分领土,包括瓦尔米亚、波莫瑞省(格但斯克市除外)、海尔姆诺省(托伦市除外)、马尔博克省,面积3.6万平方千米、人口58 万;尽管失去了吉利西亚,但奥地利占领了克拉科夫省、桑多梅日省的南部和加里西亚大部(克拉科夫历史名城除外),面积8.3万平方千米、人口265万。俄罗斯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也很满意。通过这份 "外交文件",俄罗斯获得了利沃尼亚部分,以及包括维捷布斯克、波洛茨克和姆斯蒂斯拉夫尔等县在内的白俄罗斯东部地区,面积9.2万平方千米、人口130万。

在占领了各自的领土后,三国要求波兰国王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和众议院批准其行动。随后三国军队占领了华沙,以武力迫使分治议会的召开。波兰议会最终在1773年9月18日被迫承认条约。这次瓜分,导致波兰失去了大约30%的领土和三分之一的人口(四百万人)。通过夺取波兰西北部,普鲁士王国获得了波兰对外贸易总额80%的控制权。巨额关税的征收,加速了波兰的崩溃。

第二次瓜分

在第一次瓜分中,波兰失去了三分之一左右的领士和人口。然而,1772年的瓜分并不能使俄罗斯普鲁士公国奥地利满足。俄普奥三国在协定的基础上力图扩大各自的实际占领区域。在波兰国内,第一次瓜分也没能彻底镇压群众的反抗。18世纪80年代,波兰国内的资产阶级和部分贵族又一次掀起革命运动,成立了“爱国民主党”。该党要求废除不合理的法律制度,改善农民地位,得到了全国的支持,主导了”四年议会“(1788-1792年)期间,“四年议会”通过了税收改革,建立一支十万人的军队。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更是让波兰革命者大受鼓舞,在1791年5月3日通过《五三宪法》。这部宪法赋予了资产阶级权利,实现国家机构的三权分立,消除了自由否决权带来的弊端。波兰的大贵族对国内前景感到恐惧,他们对内暗中干扰政策的推行,对外谋求俄罗斯的帮助。俄罗斯认为波兰已经成为当时法国雅各宾主义的同谋。1792年,俄罗斯宣布在波兰塔尔戈维茨地区宣布成立镇压反抗的联盟,同年入侵波兰。

四年议会号召波兰人民“为祭坛、为自由、为财富而战。”,组建了一支三万人的军队应对战争。然而,在塔戈维察联盟和俄罗斯军队的内外夹击下,支持宪法修订的波兰武装力量很快就被击溃了。俄军长驱直入波兰,占领华沙波兰国王斯塔尼斯拉夫·奥古斯特的亲俄立场彻底暴露,他正式加入塔尔戈维茨联盟,宣布废除新宪法,命令波兰军队停止抵抗,“爱国主义党”土崩瓦解。普鲁士公国以保护边境不受“雅各宾主义”的传染,避免法国大革命蔓延至波兰为借口,也进军波兰。普鲁士公国俄罗斯签订了条约,同意撤销波兰的改革,两国都将获得大块的波兰领土。1793年1月,格罗德诺议会(波兰立陶宛联邦的最后一个议会)的代表在俄罗斯军队的胁迫下同意了俄罗斯的领土要求。

在第二次瓜分中,俄罗斯和普鲁士帮助自己获得了足够的土地。与1772年未瓜分前相比,波兰人口锐减三分之二。根据条约,俄罗斯占领包括金白俄罗斯(包括明斯克)、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大部、立陶宛一部,面积25万平方千米、人口300 万;普鲁士王国占领格但斯克托伦小城两市、大波兰地区的几省、马佐夫舍一部分,面积5.8万平方千米、人口110万。彼时奥地利忙于干涉法国大革命,无力关注波兰问题,只能接受既定事实,未参与此次瓜分。

第三次瓜分

第二次瓜分彻底暴露了波兰国王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以及塔戈维察同盟者的背叛行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革命运动中。1794年3月24日,波兰民族英雄科希丘什科领导波兰人民在克拉科夫举行民族起义,屡胜俄军,4 月占领华沙和维尔塔,建立革命政权。尽管起义军最初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他们最终在俄罗斯帝国的优势部队面前倒下了。11月,俄军在普、奥配合下,将起义镇压下去。俄普奥三国见波兰局势日益动荡,决定将独立的波兰从地图上彻底抹去。1795年10月24日三国代表再次签订瓜分条约,将剩余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国土全部瓜分。

此次瓜分中,俄罗斯占领立陶宛、西白俄罗斯库尔兰和瑟米加利亚公国、沃伦西部以及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大部,面积12万平方千米、人口120 万;奥占包括克拉科夫、卢布林省以及和马佐夫舍一部分,面积4.75万平方千米、人口50万;普占其余的西部地区,其中包括华沙和马佐夫舍的余部,面积5.5万平方千米、人口100万。至此,波兰被瓜分完毕。

下表为波兰被三次瓜分的领土数据,资料来源于:。

主要影响

波兰被瓜分完毕后,波兰国王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在俄罗斯军队的护送下前往格罗德诺,并于1795年11月25日退位;后来他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度过余生,这确保了俄罗斯在三个瓜分国中的最高地位。 

在人口方面,在第一次瓜分中,波兰失去了400到500万公民(约占瓜分前1400万人口的三分之一)。 第二次瓜分后,波兰只剩下约400万人口,又失去了原有人口的三分之一,约占剩余人口的一半。 到第三次分治,普鲁士王国最终拥有英联邦人口的23%,奥地利拥有32%,俄罗斯拥有45%。

由于被瓜分,许多波兰人被迫移民,这其中包括了许多波兰诗人、政治家、贵族、作家、艺术家。对自由的渴望以及民族主义也成为成为19世纪波兰浪漫主义中关键的一部分。波兰革命者参加了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帝国俄罗斯帝国国内的起义。以及1848年欧洲各国的革命运动(1848年欧洲革命),尤其是发生在匈牙利的革命运动。

拿破仑战争期间,俄普奥三国之间的边界发生了数次变化。最终,俄罗斯以牺牲普鲁士王国奥地利为代价,获得了大部分波兰的核心地区。通过第六反法同盟胜利后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俄罗斯控制了1772年前波兰82%的领土,奥地利和普鲁士分别缩减至11%和7%。 

1807年,拿破仑·波拿巴建立了华沙大公国,波兰短暂地复活。但在拿破仑战败和1815年维也纳会议条约实施后,由俄罗斯主导的波兰国会王国取代了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兰摄政王国作为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的一个附庸国,被同盟国接受。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废除前俄罗斯帝国的一切条约和协定,也承认波兰的独立权利。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11月,德、奥匈帝国战败投降,一战纪念日,约瑟夫·毕苏斯基统领的波兰军队把德、奥占领者赶出了波兰第二共和国和加里西亚,宣告波兰第二共和国的诞生。随后参战各国签订的《凡尔赛条约》也帮助波兰第二共和国在123年后恢复了完全独立。1939年9月,纳粹德国斯洛伐克苏联军队入侵波兰第二共和国,波兰第二共和国灭亡。  

参考资料

Partitions of Poland.Britannica.2023-02-10

..2023-02-10

..2023-02-23

..2023-02-24

..2023-02-22

..2023-02-10

..2023-02-10

..2023-02-10

..2023-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