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战争
拿破仑战争是1803年开始1815年结束的,法国及其附庸国与英国为首的反法同盟之间陆续爆发的各场战争。
17世纪末和18世纪,先后崛起的英法围绕制海权、殖民地、欧洲霸权进行了长期的激烈斗争。法国大革命后欧洲各国君主非常恐慌,英国趁机联合各国于1793年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干涉法国大革命。为了应对乱局,拿破仑·波拿巴于1795年10月被升为巴黎卫戍副司令,开始登上法国的政治舞台。1797年10月,奥地利被拿破仑打败退出反法同盟,第一次反法同盟瓦解;1798年英奥等国组成第二次反法同盟。1799年11月拿破仑发动雾月十八日政变成功后再次出征意大利。1802年3月英法签订《亚眠和约》,第二次反法同盟瓦解。1804年拿破仑称帝,1805年兼任意大利国王,英俄奥等国结成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仑于12月彻底打败俄奥联军,第三次反法同盟遂告失败。1806年7月拿破仑·波拿巴召集德意志16个邦国成立莱茵联邦,8月解散神圣罗马。此后英国和瑞典等组织了第四次反法同盟。1807年7月俄普先后加入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体系”,第四次反法同盟瓦解。1809年1月,英奥组织了第五次反法同盟。奥地利在遭受重创后于10月加入“大陆封锁体系”,第五次反法同盟宣告破产。1813年6月英俄等国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1814 年反法盟军攻入巴黎,波旁王朝复辟,法兰西第一帝国退位被流放厄尔巴岛。1815年3月,拿破仑·波拿巴重返巴黎掌权,欧洲各国组建第七次反法同盟。6月拿破仑兵败滑铁卢,法兰西第一帝国彻底败亡,拿破仑被送往圣赫勒拿岛,拿破仑战争结束。
拿破仑战争法国的失败,直接原因是由于海军实力与英国的差距丧失了制海权,所以被迫推行“大陆封锁”政策,但这并未对英国造成根本性的影响,法国及其盟国却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最后导致它们与英国联手。法军在欧洲的残暴掠夺招致各国人民的普遍反抗,是最终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各国的封建势力对法国的恐惧,又是英国屡次成功组织反法同盟的根本原因,最终他们得以联合绞杀了拿破仑·波拿巴的大军。
从客观上来说,拿破仑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一起,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拿破仑在各地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和经济制度,促进了欧洲大陆资本主义的发展。学界认为,拿破仑战争和改革,是欧洲大陆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转折点和现代化的起点。拿破仑通过战争结束了神圣罗马的统治,加速了各国内部的统一。拿破仑对法国大革命精神和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为欧洲的资本主义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有学者因此认为,拿破仑战争推动了欧洲现代文明的建立。其次,拿破仑在欧洲各国主导或推动的改革,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后,由于法国海军在战争中遭受巨大打击,致使英国能够在1815年后的近一个世纪里维持海上霸权,并主导建立了平衡欧洲的“维也纳体系”,取代之前法国主导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背景
第一次反法同盟(1793.2—1797.10)和拿破仑崛起
法国的崛起和大革命
1588年西班牙“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摧毁以后,再也无力争霸;“海上马车夫”荷兰在17世纪中叶取代西班牙,成为新的海上霸主;法国随后在17世纪末崛起,与荷兰一起成为英国主要的海上对手。英国在“光荣革命”以后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经济迅速发展,海上扩张和殖民活动也随之展开。同时期的欧陆强国法国,也开始了资本主义殖民扩张。英法从此围绕制海权、欧洲霸权和殖民地,开始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斗争。在欧洲大陆,封建君主们很惧怕法国大革命命会扩散开来危及自己的统治。1793年2月,英国纠集普鲁士王国、奥地利、荷兰、西班牙、那不勒斯和撒丁王国,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向法国发动 猛烈进攻。
大革命后的法国持续动荡,不但面临着政权更迭、封建复辟和群众暴动,还遭受着欧洲列强的武装干涉。1794年7月27日热月政变后,雅各宾派专政被推翻。新上台的热月党人希望凭借军事手段尽快摆脱困局——对内镇压反对力量、对外征服欧陆反法国家并掠夺财富。1795年10月25日他们成立督政府,任命拿破仑为巴黎卫戍副司令。在成功镇压巴黎群众的暴乱后,拿破仑又被擢升为中将巴黎卫戍司令,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带领法国抗击反法同盟。
拿破仑远征意大利和埃及
从1795年4月到年底,法国先后与反法同盟中的普鲁士王国、荷兰、西班牙签订了和约,第一次反法同盟面临崩溃。为了促使其彻底瓦解,法国决定主动出击,并将目标锁定在奥地利——这个英国在欧陆唯一有实力的盟友。1796 年4月9日,拿破仑·波拿巴领命出征。他选择翻过阿尔卑斯山脉从意大利北部进攻奥地利,这样就可以利用当地人民同奥地利的民族矛盾顺利推进。开战后法军六天六战六捷,在首克蒙特后又连续攻克帕尔马、伦巴第大区、莫德纳、托斯坎纳、卢卡、曼图亚,占领了北意大利全境,兵锋直指奥地利首都维也纳。1797年2月19日罗马教皇庇护六世被迫与拿破仑签订和约,接受割地赔款被掠夺等条件。10月,拿破仑在占领中立的威尼斯后,奥地利被迫签订《坎波·佛米奥和约》,退出反法同盟、割让陆上和海上领土。第一次反法同盟至此正式瓦解。法国由此打开了东方市场通道,奠定了称霸欧洲大陆的基础。1798年3月5日,拿破仑·波拿巴被任命为远征英国的总司令,开始了远征埃及、切断英国同印度的通道、从而打击英国的计划。
1798年5月19日拿破仑率军3万、战船350艘从土伦港出发,首先占领了马耳他岛,6 月30日在亚历山大港登陆。一路上拿破仑打着解放阿拉伯人的旗号,所以几乎未遇抵抗,直到7月20日在因巴巴村大败土耳其骑兵主力后顺利进入开罗。 8月1日至2日,英法海军在尼罗河口的阿布基尔港海战中,法国海军全军覆没。开罗农民反对法军掠夺的起义也更加激烈。为了打通陆路经印度回国的通道,拿破仑·波拿巴向叙利亚进军,1799年3月6日攻陷了雅法,但在3月20日至5月20日的阿克尔包围战中遭到重创,加上鼠疫流行,法军被迫又退回埃及。远征埃及的战略目标受阻。
第二次反法同盟(1799.3—1802.3)和拿破仑掌权
拿破仑“雾月政变”
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的行动使欧洲各国更加惧怕。1799年3月,俄罗斯、英国联合了土耳其、奥地利和那不勒斯王国组成了第二次反法联盟。反法联盟以绝对优势兵力,从意大利、瑞士、荷兰三个方向发起进攻。法国的海外领地大多失守、国内陷入混乱,督政府失去各阶层的支持,大资产阶级渴望“出现一个独裁官,一个恢复贸易的人,一个能够保证工业发展、给法国带来胜利的和平和巩固的国内’秩序’的人”。被困在埃及的拿破仑·波拿巴获悉这些后,迅速在8月23日率500士兵启程,于10月回到巴黎。在大资产阶级支持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1799年11月9日(雾月18日)成功发动政变,开始了执掌法国的时代,史称“雾月十八日政变”。拿破仑首先打击强盗集团和复辟势力以维护社会稳定、改革财税政策以缓和社会矛盾;然后就任第一执政、通过立法机关和国家机器,打造了以他为首的中央集权政府;并残酷镇压雅各宾党人和保皇党人,以巩固资产阶级政权。
英法《亚眠和约》
在接下来的1800年5月,拿破率再次越过阿尔卑斯山脉打败奥军,奥地利被迫签订《吕内维尔和约》退出反法同盟,法国再次控制了意大利北部。在俄国因为俄英矛盾退出反法同盟时,拿破仑·波拿巴又及时对俄示好和妥协,促成法俄于1801年10月签订《巴黎和约》和《巴黎秘密协定》,共同保障海上自由;接着法国又与土耳其签订和约,英国在欧洲大陆最后两个盟国已全部倒戈。英国新首相亨利·阿丁顿组阁后很快与法国商谈停战,1802年3月27日双方签订《亚眠和约》,保证彼此领地和权利恢复到战前状态。
经过
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8—1805.12)与拿破仑称帝
英法矛盾激化
《亚眠和约》签订后的暂时休战,并不意味着英法矛盾的根本解决。拿破仑·波拿巴的扩张计划依然庞大——不仅要把法国的疆界恢复到莱茵河和阿尔卑斯山脉,还要夺回18世纪法国的殖民地和附属国。非洲的埃及,亚洲的土耳其、伊朗、阿富汗,美洲的西印度群岛、路易斯安那州,甚至还有“七年战争”中丧失的印度,这些地区现在多数在英国手里。所以拿破仑下一步计划也直指英国的海洋和殖民霸权。他一面在国内实行改革,一面开始实施计划。
从1802年8月开始,法国先后吞并了厄尔巴岛、瑞士、皮埃蒙特、帕尔马,10月要求英国归还马耳他遭到拒绝。1803年3月13 ,拿破仑·波拿巴直接威胁英国大使:“要么归还马耳他岛,要么就是战争。”3月21日,又致信俄普寻求支持。5月12日英国召回驻法大使,16日对法宣战并断交。法国也针锋相对:占领英国的领地汉诺威、在法国属地没收英国财产、逮捕法国境内的英国人;在布伦港集结了12万军队、1万匹战马、3000 艘战船,准备跨海直接进攻英国本土;法国海军还联合西班牙舰队袭击英属西印度群岛,以配合法军跨海登陆的计划。面对法国的咄咄逼人,1803年4月重新上台的英国首相威廉·庇特,积极组建新的反法同盟。
莱茵联盟和神圣罗马帝国灭亡
1804年11月6日拿破仑·波拿巴称帝(史称拿破仑一世),1805年5月28日又在意大利加冕,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帝国等国都深感不安。正是拿破仑的称帝扩张、英国的金钱外交,最终促使第三次反法同盟正式形成。1805年4月英俄结盟, 8月奥地利入盟,第三次反法联盟建立。拿破仑随即改变战争计划:1805年8月27日,他下令法军放弃英国转而进攻俄罗斯和奥地利,1805年10月海战和陆战同时打响。21日特拉法尔加海战,法国舰队被英国皇家海军全部摧毁;但在10月15日至20日的乌尔姆战役中,法军大败奥地利主力后攻入维也纳,奥皇弗兰茨一世(即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仓惶出逃;12月2日,法军又在奥斯特里茨战役(史称“三会战”)挫败俄奥联军。5日,法普签订同盟条约;6日,法奥签订停战协定,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撤出奥地利;26日,法奥签订《普莱斯堡和约》——奥地利承认拿破仑·波拿巴为意大利国王、接受割地赔款等条件。奥地利由此丧失了在德意志主导地位。第三次反法同盟宣告瓦解,英国新内阁也开始同法国议和。
为了彻底把奥地利排除出德意志以巩固自己的后方,拿破仑于1806年7月12日建立了莱茵联邦,德意志16 个邦国加入;1806年8月6日,弗朗茨二世被迫取消了神圣罗马皇帝称号,帝国正式消亡;1807年法俄签订《提尔西特和约》后又有20德意志小邦加入。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德意志的统治开始被法国取代,这些法国的保护国和附庸国不仅成了法普及法奥间的缓冲带,也成了拿破仑·波拿巴在德意志统治、掠夺和战争的工具。
第四次反法同盟(1806.9—1807.7)与大陆封锁体系
法英的封锁与反封锁
莱茵联盟的建立使法国深入到了德意志的心脏地区,此后拿破仑在莱茵河西岸驻军20万,而在履行1805年的法普同盟条约时又缺乏诚意,普鲁士王国深感威胁和不满,向英俄求援。1806年9月,先是英俄普,后有瑞典、西班牙、萨克森结成反法阵线,第四次反法同盟正式组建。10月1日,普鲁士向法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法军10天内撤出莱茵区,拿破拒绝撤兵并于8日进攻普鲁士。14 日,在耶拿和奥尔施泰特两次战役中大败普军;27日攻入柏林,普鲁士国王逃往哥尼斯堡。1806年11月20日,拿破发布“柏林敕令”——宣布“不列颠诸岛处于封锁状态”“禁止(法国的属国和中立国)与不列颠诸岛的任何贸易和任何关系”,禁止中立国船只驶入英国港口、逮捕在欧洲大陆的英国臣民、没收英国的一切商品和货船。拿破仑·波拿巴的“大陆封锁体系”政策出台,欧洲海岸遭到全面封锁,法英斗争从军事蔓延到经济。1807年1月7日英国发布国王命令,禁止中立国家与法国进行海上贸易,希望凭借海军优势进行反制。11月23日和12月27日,拿破仑又接连发布两道“米兰敕令”,扩大了禁运船只的范围;1810年10月18日,拿破仑又颁布了“枫丹白露敕令”,把大陆封锁政策上升为法律。
“大陆封锁体系”的扩大
此时的英国因为已经拥有绝对领先的工业产能,所以还是能够突破封锁进入欧洲市场。但是俄罗斯加入“大陆封锁体系”,却要失去英国这个传统的农业市场,不加入就面临着法国的报复。1806年11月28日,法军利用波兰复国的渴望,在波兰人的欢呼声中进入华沙逼近俄国。在俄罗斯犹豫不决的时候,英国的金援外交再一次发挥作用促使俄罗斯决心开战。1807年2月8日,法俄在东普鲁士的艾劳城未分胜负;6月14日,法军在东普鲁士的弗里德兰击败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19日,法军直抵俄国边境,孤立无援的俄罗斯被迫签订《提尔西特和约》:法俄订立攻守同盟;共同瓜分了普鲁士王国、波兰、意大利等国的部分领土;俄罗斯加入“大陆封锁体系”。7月9日,法普也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对法俄《提尔西特和约》的内容予以承认;普鲁士裁军、赔款、加入“大陆封锁体系”。列宁指出,《提尔西特和约》对于德国“曾是莫大的屈辱”。第四次反法联盟随着《提尔西特和约》的缔结宣告瓦解。
恩格斯对此评价说:“虽然它(俄国)在两次战役中都打败了,但是它却靠牺牲自己昨天的同盟者而获得了新的领土,并且同拿破仑·波拿巴结成了同盟来瓜分世界:西方归拿破仑东方归亚历山大。”
第五次反法同盟(1809.1—1809.10)与欧洲人民抗法
英法“半岛战争”
《提尔西特和约》签订后,拿破仑控制了除伊比利亚半岛外大部分西欧。而英国的纺织业所需的羊毛,主要依赖半岛上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供给;半岛漫长的海岸线也是英国突破拿破仑封锁的关键。为了彻底击垮英国,拿破仑将征服伊比利亚半岛作为首要目标。
拿破仑先向西班牙借道攻打葡萄牙,承诺与其共同瓜分葡萄牙。1807年10月22日,法军兵分两路经西班牙向葡萄牙发起进攻。11月29日,朱诺率部占领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葡萄牙王室在英舰护送下逃往巴西。1808年3月17日法军利用西班牙内讧推翻其王室后占领马德里,4月逮捕王室成员推翻了西班牙的波旁王朝,并宣布葡、西加入“大陆封锁体系”,这直接损害了两国资产阶级和牧民的利益。5月2日,马德里反法起义遭到镇压后,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组成游击队,在全国各地袭击法军;7月,杜邦率领的1.7万法军在贝伦被起义军围困,弹尽粮绝后投降的消息鼓舞了欧洲各国反法斗争。英国乘机派出4万军队支援葡萄牙的反法斗争,“半岛战争”开始。英军在西葡游击队的配合下把法军赶出了葡萄牙,控制了伊比利亚半岛的局势。拿破仑·波拿巴决定亲自率领军队远征。1808年9月28日,拿破仑与沙皇亚历山大在爱尔福特会晤,希望用法俄同盟牵制奥地利,10月8日法俄签订密约:重申了同盟关系、同意共同对抗英国、拿破仑通过让步换取俄罗斯有条件的援助承诺——如果奥地利对法宣战,将援助法国。但俄国又私下承诺奥地利保证其安全。
1808年11月,拿破向西班牙增兵15万。10日,拿破仑在布尔戈斯大败西班牙,30日进军马德里遭到顽强抵抗,直到12月4日才攻克马德里。萨拉戈萨的西班牙军队也顽强抵抗了法军数月,愤怒的法军屠杀了共2万守军和30多万市民。西班牙人的顽强抵抗震动着欧洲。英国一边继续支援西葡,一边联合奥地利在1809年1月组成第五次反法同盟。奥地利经过三次失败后,进行了充分的整军备战,国内同仇敌忾一致抗法。在阿本斯贝格的法奥第一次大战中,奥军虽然在损兵1.3万后被击退,但也给予法军重创;4月22日埃克米尔战役奥军再次战败;5月3日,法军进入维也纳;21和22日,两军在维也纳东北地区的阿斯佩恩和艾斯林两个村子展开激战,法国元帅让·拉纳阵亡。1809年7月奥地利在瓦格腊姆决战中战败,奥皇弗兰茨一世被迫求和。10月14日,法奥签订《维也纳和约》:奥地利被迫割让1/3的领土和450万人口、赔款 8500万金弗罗林、裁军一半至15 万且不得征兵、并加入“大陆封锁体系”。第五次反法同盟宣告失败。
法兰西帝国与法俄矛盾
1810年前后,法兰西帝国达进入鼎盛,维斯瓦河以西的大部分欧洲被纳入势力范围。比利时、德意志西部、皮埃蒙特、热那亚、罗马教皇国均被纳入版图;拿破仑·波拿巴不仅是法兰西皇帝、还是意大利国王、莱茵联盟的保护者;荷兰、威斯特伐利亚、西班牙三个王国均归波拿巴家族直接统治;法兰西的若干属国还直接或间接控制着欧洲更多的地区。普鲁士和奥地利已经被极大削弱,放眼欧洲大陆只有俄罗斯让法国警惕,而强大的法国对俄罗斯也是一个威胁。1809年,俄法关系开始恶化:亚历山大拒绝了拿破仑向自己妹妹的求婚,拿破仑也拒绝履行法俄密约中“波兰王国永远不得恢复”的条款;在对巴尔干的争夺中,两国又发生了冲突。“大陆封锁体系”对俄罗斯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俄国丧失了英国这个农产品传统市场,又无法进口急需的英国工业品。到1810年底,沙俄不再遵守封锁命令,公开允许走私船只进入俄国,并且提高法国商品的进口税率。法俄关系迅速恶化,加紧了战前的外交争夺,不过法国在这场争夺战中处于下风:普奥虽然被迫与法国签订秘密协定,但同时也向俄罗斯做出解释和实质性的承诺;土耳其与俄罗斯休战言和;瑞典则与俄罗斯签订秘密协定。英国依然是反法急先锋,1812年7月18日英俄签订同盟条约,两国恢复贸易并约定战时互相援助。
第六次反法同盟(1813.6—1814.5)与波旁王朝复辟
拿破仑战败与波旁王朝复辟
对于法国面临的外部困境,拿破仑却由于此前的胜利不够清醒甚至过于乐观,1812年6月,42万法军渡过涅曼河对俄不宣而战,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采取战略撤退诱敌深入的战术——8月,俄军在经过防御战后放弃斯摩棱斯克按计划撤退; 9月,米哈伊尔·库图佐夫迫于沙皇的压力在博罗季诺战役与法军决战,损兵4.4万后主动撤离莫斯科留下一座焦土空城。拿破仑既不能决战又无法谈判,法军滞留莫斯科一个多月饥寒交迫,要遭遇大雪处境更加恶劣。英国这时又进军马德里,西班牙告急。19日拿破仑·波拿巴被迫撤离莫斯科,途中遭到俄罗斯军民截击,等撤到涅曼河时法军只剩下2万多人。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俄国大败后,法国的盟国家纷纷叛离。1812年12月30日,普鲁士的约克将军在陶罗根镇擅自与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休战(史称“约克行动”)。1813年2月28日,普俄缔结同盟条约——普鲁士王国得到失去的波兰土地和德意志北部的土地,参加对法作战;3月3日,瑞典同英国签订条约出兵参战。6月14日和15日,英国与普、俄分别签订《莱亨巴赫条约》。至此,第六次反法同盟形成,英、俄、普、瑞、西、葡等兵力合计超过100万。
1813年5月,俄普联军在昌和包岑与法国队激战,法兰西第一帝国惨胜。1813年6月4日,交战双方经奥地利调停,在普列什维茨签订停战协定,但双方都以此为争取时间的手段。于是,奥地利在6月21日与俄普共同签订《莱亨巴赫同盟条约》,承诺如果法国拒绝接受调停,奥地利将向法国宣战。8月11日,奥地利在调停遭到拿破仑·波拿巴拒绝后对法宣战,英国立即援奥50万英镑。10月,俄、奥、普、瑞联军与法军展开莱比锡市“民族大战”,法军大败。莱茵联邦随后彻底瓦解、波拿巴王朝在欧洲各国的统治迅速崩溃。反法盟军攻入法国,除了拿破仑亲自指挥的战役外几乎全败。而反法同盟此时却在停战和瓜分利益等问题上分歧严重,于是英国提议就战后欧洲安排问题进行会谈,同时继续对法作战。1814年3月同盟国家在法国签订《肖蒙条约》,规定了对法作战的条件和未来欧洲的疆界和政权,其基本原则在1814 年维也纳会议上得到确认。3月30日,同盟军队攻入巴黎,法国新成立临时政府,路易十八在同盟国的支持下登上王位,波旁王朝复辟。拿破仑·波拿巴4月6日退位并被流放到厄尔巴岛。
《第一次巴黎和约》
1814年5月30日,复辟的波旁王朝与奥、俄、英、普签订《第一次巴黎和约》,拿破仑战争宣告失败、帝国称霸欧洲计划破产。和约虽然保留了法国1792年1月1日以前的疆界,承认了法国对尼斯、萨伏依和阿维农的合并;但是英、俄、普、奥的也实现了自己的意图——从南北两个方向包围法国,扩大荷兰和瑞士的领地,防止法国东山再起。
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3—1815.6)与滑铁卢战役
波旁王朝复辟后,代表旧贵族的“极端保皇党人”要求进行彻底的复辟,激起了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愤怒。1815年3月,拿破仑·波拿巴从厄尔巴岛重返巴黎掌权,路易十八仓皇出逃。欧洲各国君主立即组建了第七次反法同盟,并组成百万联军,与拿破仑仓促组成的法军在比利时的滑铁卢决战。
6月15日,拿破仑的军队分三路相互配合攻击英普军队,在沙勒罗瓦取得局部胜利。6月16日,拿破仑重创普军在四臂村被英军击退,联军和法军都损失惨重。6月17日,法军与联军在滑铁卢形成对峙。6月18日乌古蒙城堡战役中法军损失惨重,虽然击败普军夺取了拉海圣,但由于缺乏支援,最终在英普援军的合力打击下,法军战败。
滑铁卢兵败后,拿破仑·波拿巴于6月22日再次退位,法国于7月3日签署投降书,8日路易十八再度复位。从拿破仑的再次上台到波旁王朝再次在法国复辟,这段时间史称“百日王朝”。法兰西第一帝国彻底败亡后,拿破仑被送往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于1821年5月5日去世。
1814年10月1日,反法同盟各国在维也纳召开了处理战后问题的国际会议。会议历时八个多月,除奥斯曼帝国外的所有欧洲国家都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首先限制了法国使其不能恢复拿破仑制度,、不能再企图征服欧洲;其次恢复了此前被拿破仑·波拿巴征服地区的封建秩序;另外也满足了反法同盟各国重新瓜分欧洲的企图。英国则通过会议主导建立了确保欧洲均势的新秩序。
拿破仑失败的原因
英法海军战斗力差距
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初,英国就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造舰运动,并将所有舰船根据战略目标的不同分编成8支舰队,部署于各海上战略要地,以达到封锁法国,夺取制海权的目的。整个拿破仑战争期间,英法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夺制海权的斗争。英军海军凭借航海技术、官兵整体素质、舰船作战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在1805年的特拉法尔加海战中彻底击垮了法国海军。这场帆船时代最后一次大规模海战,使此后的法国海外贸易停滞不前,英国的海外贸易却能自由发展;这场拿破仑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彻底解除了英国本土遭受法军入侵的威胁,粉碎了法国挑战海上霸权的希望。拿破仑·波拿巴为了抗击英国,被迫推行“大陆封锁”政策,但是面对英国的制海权,这些努力只能以失败告终。
大陆封锁政策
法国和英国的封锁与反封锁,本质上是海权与陆权之间的激烈斗争。当时法国主要依靠税收和对欧洲大陆的掠夺,英国则依托广大的海外市场维持贸易增长。而在英国皇家海军的追捕下,法国的私掠活动、远洋贸易、捕鱼业都遭到沉重的打击。法国与中立国及殖民地的联系,也被英国阻断,损失惨重。封锁政策也给欧陆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像俄罗斯这样传统的原料国与农业国,农产品等无法出口,却无法阻挡英国货物通过走私等渠道进来,造成贸易极度失衡社会日益不满。最后各盟国对大陆封锁政策纷纷抵制甚至退出,直至英俄这两个武力和资源远超法国的大国,与中欧各国联合起来击垮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法军在各地的掠夺
在法军占领的地区,不仅是封建贵族,还有成千上万的农民和市民都遭到劫掠。拿破仑·波拿巴军队在占领的城市和乡村,征集军队需要的一切,掠夺艺术珍品。当地人稍有反抗即遭杀害。全城遭到洗劫、整个村子被抢劫一空的事情时有发生。此时的法军不仅遭到封建贵族的仇视,还有成千上万被掠夺人民的仇恨。争霸扩张,奴役欧洲其他民族国家,建立庞大帝国,这是拿破仑的战略图谋。但这种战略图谋最后又被联合起来的民族国家摧毁。这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必然归宿。列宁说:“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已形成的、强大的、有生命力的民族国家的时候,法国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而这种帝国主义战争又反过来引起了反对拿破仑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反法同盟的联合
在拿破仑战争中同时遭受沉重打击的是英国和欧洲大陆,前者已进入工业资本主义阶段,后者仍然处在封建统治下。对法国的恐惧和仇视促使他们屡屡结成反法同盟。复辟的波旁王朝与反法同盟签订的《第一次巴黎和约》,标志拿破仑战争的失败和拿破仑帝国的瓦解。拿破仑战争因其兼具反封建的和资本主义的性质,从而造成了法国与欧洲封建国家、以及正向工业资本主义转型的英国之间的双重矛盾,结果也是在两股势力的联合绞杀之下失败。拿破仑领导的法国面对的不仅是欧洲,还有欧洲背后的经济上远远超过法国、并且控制着海洋的英国。这场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最终耗尽了法国的力量。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在四分之一的世纪内连年战争而力量消耗尽的国家,已不可能单独抵抗整个武装起来的世界对它的进攻。”
影响与评价
推动了欧洲的改革
法兰西第一帝国为了巩固自己在欧洲的统治和促进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按照法国模式在欧洲主导或推动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拿破仑·波拿巴给他的弟弟,也是威斯特伐利亚国王热罗姆·波拿巴的信,可视为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些改革最具代表性的是德意志地区的改革。
1807年11月拿破仑为威斯特伐利亚制定宪法,确定了现代国家的各项原则:立宪政府、央集权、三权分立、民主平等、宗教自由等。《拿破仑法典》也将法国行政、司法、社会等一整套制度全面移入威斯特伐利亚:各种封建特权农奴制和行会制度被摧毁,资产阶级民主观念被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成了德意志南部最重要的邦国。巴伐利亚州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于1799年开始行政、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拿破仑统治后,蒙特格拉斯推动了宪法的制定和《拿破仑法典》初步实施,这些极大改变了此前封建落后的状态,促进了巴伐利亚的统一和全面进步。拿破仑·波拿巴在几乎摧毁普鲁士王国后,又推动了普鲁士的改革和重新发展。1807年9月,他举荐施泰因出任普鲁士首相,开始了资产阶级改革:废除农奴制和土地流通的限制,改革市政和选举制度,改革行政和议会。此后哈登堡又将改革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在具体领域方面,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主持的军事改革,初步实现了普鲁士军队的现代化。亚历山大·冯·洪堡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德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基础。
拿破仑打败第四次反法同盟后,在波兰建立了华沙大公国,并指导其制定宪法和实施《拿破仑法典》、开始了改革。波兰由此废除了农奴制,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政府,资本主义的经济得到了发展。拿破仑入侵之前的西班牙,仍停留在中世纪,大领主庄园制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教会势力非常强大,地区之间分裂严重。拿破仑也为西班牙制定了宪法、发布一系列改革敕令。为西班牙国内的自由派此后的全面改革准备了蓝本,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政体建立奠定了基础。
拿破仑·波拿巴在欧洲的改革,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各地区内部的统一。德国历史学家迪特尔·拉夫总结说,拿破仑以法国大革命后的政治法律经济思想为蓝本,对德意志等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此前的农奴制度、等级制度、宗教特权等,全部被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所取代;此前对经济的种种束缚也被解除;法制得以建立;行政分工和集中彻底取代了此前封建国家割裂的局面;教育和宗教也开始由国家主导。
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
促进了欧洲向资本主义过渡
在拿破仑战争之前,欧洲大陆基本上处于封建君主制统治之下;大部分国家或地区仍然实行农奴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教会与世俗政权相勾结,不仅把持了大量的财产和土地,还控制了人们的思想,广大人民群众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愚昧落后。拿破仑·波拿巴每控制一个地区就迅速颁布法令,废除封建特权、教会特权、农奴制;宣布平等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经济自由等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原则;以法国宪法为蓝本制定了各国的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建立中央集权制政府和立法机关。把资产阶级民主原则、改革措施、政策法令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法兰西第一帝国在经济和社会改革方面,取消了行会制度和封建特许权制度,废除封建庄园制经济,实行以经济自由、契约自由和私人财产所有权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欧洲大陆的市场经济初步形成;取消各地区内部的关卡,统一税收和度量,积极推行《拿破仑法典》,将法国的社会和经济制度引入欧洲大陆,促进了欧洲大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最终第一次在欧洲大陆普遍建立起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
学界认为,拿破仑战争和拿破仑改革,是欧洲大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转折点,是欧洲社会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起点。
促进了各国的统一
拿破仑战争横扫欧洲大陆,打破了各国的内部壁垒、取消了各地内部的关卡、统一了货币与度量衡。在意大利,自法兰克王国以来一直四分五裂。拿破仑·波拿巴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封闭状态,意大利民族统一运动由此开始了第一个阶段。梁启超1902年就此评论说,18世纪末的意大利支离灭破碎。拿破仑用武力将它们合并成三个国家,为此后意大利的独立奠定了基础。拿破仑对封建积弊的涤荡、法治精神的传播,更是将自由和统一根植于意大利人心中。“拿破实意大利之第一恩人也。”在德意志,拿破仑通过战争将300多个小邦合并成30多个大邦,各邦打破封闭孤立开始联系交往,德意志人的民族意识也被唤醒。尤其是普鲁士王国改革图强,成了德意志民族的政治中心和精神中心,最终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恩格斯曾高度赞扬说:“拿破仑·波拿巴摧毁了神圣罗马并以并小邦为大邦的办法减少了德国的小邦的数目。他把他的法典带到被他征服的国家里,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的多;它在原则上承认平等。”“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拿破仑战争宣告了欧洲中世纪的结束,随着神圣罗马帝国的终结,大量消除了欧洲双重主权领地,为近代欧洲民族主权国家的形成扫清了障碍。这种对欧陆传统势力范围的重塑,也为欧洲工业资本的发展莫定了基础。拿破仑·波拿巴的入侵也掀起了欧洲人民的反抗斗争,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在各地兴起,在各民族国家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普鲁士王国首相施泰因在书信中写道:“很遗憾阁下把我当成一个普鲁士人而把您自己看成是一个汉诺威人。我只有一个祖国,那就是德意志,”“我惟愿德意志伟大与强盛身于法国和俄罗斯之间,重获其自治、独立和强国地位。”英国学者波拉德认为,在18、19 世纪的欧洲大陆,拿破仑战争推动了经济一体化和,而“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彼此相互加强”。
促进了欧洲现代文明的建立
拿破仑战争另一个客观结果就是促进了民族主义思想、“自由、平等、博爱”口号在欧洲大陆的传播,为欧洲之后的资本主义革命莫定了思想基础。虽然封建统治曾一度复辟,但是欧洲各地的民族运动在19世纪30年代后接连爆发,最终导致了1848 年革命。法国大革命精神在欧洲各地的广泛传播到,更有力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在欧洲大陆的建立。以工业化和市场化为主要特征的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开始了不可逆转的进程;以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原则为基础的欧洲新文明,以此为契机开始诞生。有学者认为,拿破仑战争及其改革不仅启动了欧洲社会全面现代化的进程,而且推动了建立欧洲现代文明的进程。
正如列宁所说:“在法国的历次革命战争中,法国人掠夺过和侵占过他国领土,但是这丝毫没有改变这些战争的根本历史意义——因为这些战争破坏和动摇了整个农奴制欧洲的封建制度和专制制度。”
成就了英国的海上霸权
当拿破仑战争结束时,法国海上力量遭受巨大打击,再也无力在海上与英国争霸。拿破仑战争中英国将海权发挥到极致并取得最后的胜利。此后英国越发重视“海权”和“海军战略”的研究,这在英国崛起成为‘旧不落帝国”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大陆各国普遍渴望和平,英国趁势凭借其综合国力的优势确立了海洋开放的原则,并承担起打击海盗确保国际贸易安全的重任。1815年后英国主导的以稳定、威慑、全球性为基本特征的世界体系,正是以海权为基石建立起来的。此时英国已经成了世界性的海洋强国,这场战争奠定了它近一个世纪的海上霸权,从而持续获得巨额航运和殖民收入并进一步刺激工业革命。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正是英国主导世界体系的有力保证。
也正是英国在维也纳和会上的主导和倡议,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得到恢复——法国、南意大利、西班牙、汉诺威等几个封建王朝得以复辟,教皇也在罗马恢复“正统原则”。欧洲大陆被重新瓜分,封建均势在欧洲重新恢复。此前由法国主导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被解构,取而代之的是英国主导的“维也纳体系”。这对英国蓬勃发展的资本主义来说,一方面避免了强力对手在欧洲大陆的产生;另一方面可以为英国产品和资本提供稳定的市场。这些和英国的需求高度契合。
促进了法国的军队建设
大革命后的法国,仍然处于保守和混乱中的旧军队战斗力根本无法保证,面对欧洲联军屡屡失败,使共和国处于重大危机之中。转折始于拿破仑·波拿巴1796年正式掌握军队之后的改革。包括普遍义务兵役制、新的军官晋升制度、军和师编制、良后的步骑炮兵组织和作战方法、纵队和横队相结合的步兵队形、就地征集和国家补给相结合的后勤制度等,这些也为其他欧洲国家军事改革提供了范本,为现代军事组织体系奠定了基础。
军事思想的改革
主动出击打歼灭战的战略原则 拿破仑主张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的决战原则,不再也顾及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专门注重歼灭敌人的军事力量。为此,他强调掌握战略主动权、行进攻战而不是防御战。在具体战术思想上,他强调集中兵力、奇袭突击和精密筹划以保证战略援助的实现。
新型战术 与法军强调进攻决战的新型战略相适应的战术是纵队与散兵相结合的新式战术。新的战术将散兵线、纵队战术和炮兵的火力支援结合在一起,纵队使军事行动具有更高的机动性和冲击力。
军事制度改革
普遍义务兵役制和军官职业化 拿破仑·波拿巴一方面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扩大兵源,另一方实行军功晋升制提拔军官,并开办军官学校提高军队的专业知识。
单一司令制 为了消除战场上军事权责划分不明和指挥官频繁调动的弊端,拿破仑坚定推行单一司令制,并配套建立了参谋和文书系统。
军师级编制 拿破仑首先创建了法军的师级编制,由步、骑、炮兵各兵种合成组建,极大提高了兵各兵种的协同作战能力。1800 年又设立军级建制,各军不但配备步、骑、炮兵,还有工兵、参谋机构和预备队,成为功能更完备、独立作战更强、规模更大军事单位。
后勤体系改革
拿破仑战争初期军需主要是就地征集给养制,也就是“以战养战”。后来除了就地补给,拿破仑·波拿巴又重新建立起大规模的正规补给体系,包括主要基地和中转仓库,加上医疗系统共同构成法军的后勤体系。完备的后勤体系是法军能够实行闪电战的基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