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英语:Habsburg dynasty,德语专业:Habsburger Dynastie),是由13世纪兴起于瑞士的哈布斯堡家族(英语:HABSBURG,德语:Habsburg City)建立,统治中欧640余年的帝国政权。

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鲁道夫一世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哈布斯堡王朝建立;不久夺取奥地利。到16世纪,哈布斯堡王朝取得了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帝国、西葡海外殖民地的统治权。“三十年战争”爆发后,哈布斯堡王朝在西欧的优势逐渐丧失。法荷战争后,波旁王朝独霸欧洲,哈布斯堡王朝没落。1686年,奥地利加入“奥格斯堡同盟”对法作战,哈布斯堡王朝国际地位得到恢复,又在1699年朝击败土耳其,夺取匈牙利。1701年,波旁王朝企图吞并西班牙,奥地利加入反法大同盟对法作战,战后其实力得到加强。1763年,奥地利在“七年战争”中失败后,基本失去对德意志的控制。法国大革命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率先出兵干涉,此后又数次加入反法联盟对法作战。1806年,法兰西第一帝国解构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进入奥地利帝国帝国时期。

1814年10月,维也纳会议召开,奥地利获得波兰意大利多处领地,重新取得德意志的领导权;此后,奥地利帝国先后参加了“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与俄罗斯普鲁士王国等国一起主导欧洲秩序。1830年,奥地利帝国的德意志各邦和意大利爆发革命,哈布斯堡王朝虽然镇压了革命,但是其主导的欧洲秩序——梅特涅体系已日趋瓦解。1848年,在欧洲革命的影响下,奥地利帝国多地爆发革命。1859年,意大利在法国的支持下开始统一运动;哈布斯堡王朝出兵镇压却战败,被迫签订《苏黎世和约》,退出意大利伦巴第大区地区。1866年,奥地利普奥战争中失败,正式退出德意志。1867年2月,随着境内民族民主运动日益高涨,哈布斯堡王朝被迫与匈牙利达成协定,将帝国改组为二元制君主国,哈布斯堡王朝进入奥匈帝国时期。

奥匈帝国向南在巴尔干地区扩张,与俄罗斯冲突日益加剧。1875年俄土战争爆发,英、奥两国达成协定联合对俄国施压。在德国斡旋下,各方签署《柏林条约》,奥匈得以占领波黑、黑塞哥维那两省,俄国因而与法国结盟。随后德、奥、意三国结成“三国同盟”集团;英国为反制德国的扩张,先后联合法国、俄国组成“三国协约”集团。1908年10月,奥匈宣布正式合并波黑两省,遭到塞尔维亚民众反对。面对塞尔维亚国内高涨的反抗浪潮,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帝国在波斯尼亚举行军事演习,前往检阅的奥匈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杀,“萨拉热窝事件”爆发,拉开第一次世界大战序幕。奥匈帝国战败,并在1918年11月3日宣布投降。同年11月12日,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成立,奥匈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宣告灭亡。

名称

哈布斯堡(英语:HABSBURG,德语:HabsburgCity)这一名称来源于11世纪始建于瑞士阿皋州的“HABICHTSBURG”(意思是鹰的堡垒)。13世纪中叶,统治瑞士北部的基堡家族日趋衰亡,其领地哈布斯堡家族继承,哈布斯堡家族由此成为瑞士最大的封建领主。

历史沿革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

前期扩张

同时期欧洲最大的国家“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一直处于封建诸侯割据的局面,并未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府。从1254年开始进入没有皇帝的“大空位”时期,前后将近20年。1273年,神圣罗马帝国的诸侯们经过反复博弈,最终选定了哈布斯堡家族鲁道夫作为皇帝,称鲁道夫一世。哈布斯堡家族在获取神圣罗马帝国统治权的过程中,遭到了奥地利公爵奥托卡尔的反对。1276年,鲁道夫一世在德意志各邦和罗马教皇的支持下,发兵攻打奥托卡尔。1278年8月,奥托卡尔在马尔施费德战役大败身亡,其领地奥地利从此归哈布斯堡家族统治。哈布斯堡家族也迁至奥地利首府维也纳,维也纳也成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中心。1282年,鲁道夫一世把奥地利交给他的儿子阿尔伯特统治,鲁道夫一世自己一面扫除贵族反对势力,一面反击巴伐利亚和匈牙利的袭扰,维持了奥地利的稳定。

鲁道夫一世的大举扩张,使哈布斯堡家族的经济、政治实力大为加强,引起了诸候们的恐惧。于是,他们互相勾结起来反对帝位世袭。1347年,诸候们推举捷克的卢森堡王朝国王查理一世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1356年,卢森堡家族的查理四世为了得到诸侯们的支持,颁布了《黄金诏书》,进一步削弱了皇帝的权力,增强了诸侯的权力,加剧了帝国的分裂。1437年,卢森堡王朝绝嗣,腓特烈五世于次年成功当上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此后,除了1742-1745年间外,帝国的皇帝就一直由哈布斯堡家族担任,直到帝国灭亡。

15世纪末和16世纪上半叶,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加速扩张。1479年,马克西米利安一世(1493-1519年在位)通过政治联姻,继承了勃艮第伯国的附属领地尼德兰。后来他的儿子腓力又娶了西班牙公主胡安娜。1516年,腓力与胡安娜的儿子查理继承了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二世的王位,称查理一世(1516-1556年在位);哈布斯堡家族开始了在西班牙的统治。不久查理又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称查理五世(1519一1556年在位)。1581年,葡萄牙公主的丈夫,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1556-1598在位)继承了葡萄牙王位,称菲利佩一世,(1581-1598年在位)。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开始了对葡萄牙的统治。16世纪末,西班牙帝国王室已经在美洲殖民地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行政管理机构。17世纪初,哈布斯堡王朝不断扩张,并在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中心:一个在维也纳,一个在马德里。神圣罗马帝国不但从政治上,而且从宗教上影响着欧洲。

丧失霸权

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在德意志萌芽。但是封建基督教会仍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占据统治地位,严重束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德意志地区的宗教改革运动由此开始。鲁道夫二世(1576-1612年在位)为了增强神圣罗马的皇权、建立哈布斯堡王朝的霸权,大力支持天主教徒打击新教徒,激化了新旧教之间的矛盾。1618年,波希米亚(捷克)新教徒因为反对镇压,爆发了的“掷出窗外事件”,结果引爆了“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波及德意志的新教诸侯和旧教诸侯,还有欧洲的新教国家和旧教国家。这场战争一直持续了30年。1648年10月24日,交战各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约不但加强了帝国议会的权力,而且确认了德意志诸侯邦的主权,帝国的皇权再一次被削弱,帝国的分裂进一步加剧。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因为拒绝签署《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于1657年3月遭到英法的联合进攻,被迫在1659年11月签订《比利牛斯条约》,并与法国订立婚约。法国波旁王朝得以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中埋下了伏笔。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在西欧的优势开始丧失。1665年,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1621-1665在位)去世,法王路易十四主张他的妻子玛丽·特蕾莎是嫡长女,有优先继承的权利,并以此为理由向新国王查理二世(1665-1700年在位)索取遗产。1667年,法国向西班牙发动战争,史称“遗产战争”。1668年,双方签订《亚琛和约》,法国取得了南荷兰的部分领土。

国力恢复

“三十年战争”后,土奥两国因为争夺匈牙利矛盾激化。1683年3月,奥土战争(1683-1699年)爆发。7月,土军包围维也纳。9月,在波兰军队的支援下,维也纳解围,土军伤亡惨重。1699年1月,《卡洛维茨和约》签订,奥地利夺取了整个匈牙利。这场战争大大加强了奥地利的实力地位,改善了它在西欧列强争雄中的困境,使其得以继续保持一个大国的地位。

1699年10月,西班牙国王秃头查理病危,因为没有男性子嗣,便订立遗嘱,将王位传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孙子安茹公爵,条件是西班牙和法兰西王国两国永远不能合并。1700年11月,查理二世逝世。1701年初,安茹公爵到达马德里接受王位,宣布为西班牙国王腓力五世(1700-1746年在位),从此波旁家族取代了哈布斯堡家族在西班牙的统治。但是路易十四违背已故西王的遗嘱,宣布腓力五世有权继承法国的王位,企图造成合并西班牙的事实。英、荷、奥立即召集欧洲诸国组建了反法大同盟。法国随后入侵南荷兰奥地利出兵意大利阻击法军,奥、英、荷正式对法宣战,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年)全面展开。战争开始后不久,法国便处于全面劣势。英国担心奥地利获胜后可能合并西班牙,建立哈布斯堡欧洲大帝国,从而破坏英国欧陆均势政策和利益,于是阻止同盟进一步击垮法国。1713年4月,各国签订了《乌得勒支和约》。奥地利得到了西班牙的欧洲属地,特别是进入了意大利,不仅加强了它在欧陆的势力,还获得进入地中海的海上通道,国力进一步加强。

再度削弱

1740年,帝国皇帝查理六世逝世,他的长女玛丽娅·特蕾莎(1740-1780年在位)按先皇颁布的《国本诏书》继任奥地利王位。法普为了瓜分奥地利,纠集巴伐利亚州萨克森公国西班牙、撒丁等组建了反奥联盟。1740年12月16日,普鲁士王国入侵奥地利的西里西亚,打响了各国干涉奥地利王位继承的战争。战争持续了8年,直到1748年《亚琛和约》缔结才宣告结束。结果奥地利和法国都遭到削弱,英国和普鲁士实力则得到增强。普奥此后为了德意志霸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法奥也为了共同反普逐渐走向联合。

普鲁士根据《亚琛和约》占有西里西亚后,又谋划彻底摧垮奥地利,独霸德意志。此后,普鲁士与英国结盟,法国则与奥、俄、萨、西、瑞(典)结盟,这样就在欧洲形成了争夺霸权的两大集团。1756年8月,普鲁士王国突然进攻萨克森公国,“七年战争(1756.8-1763.2)”开始。一直到1761年,交战双方都未取得决定性的胜利。1762年1月,俄罗斯沙皇彼得三世即位,他非常崇拜当时的普王腓特烈大帝,即位后立即与普鲁士签订和约,不仅把占领的地方全部归还普鲁士,还出兵帮助普鲁士,奥地利随即陷于劣势。1763年2月,英法签订《巴黎和约》后,普奥也签订了《胡贝图斯堡和约》,奥地利承认普鲁士对西里西亚的占有,并撤出所占领的格拉茨,从此在德意志国家中失去了领地的优势,也几乎丧失了对德意志的控制。

瓜分波兰

17世纪中叶,欧洲大国波兰逐渐衰落后,三个邻国俄、普、奥同时觊觎着波兰的领土。1764-1766年,波兰议会通过了强化集权和独立的改革法案,引起了俄罗斯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不满。1767年,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侵入波兰,加剧了俄国同土、奥、法的矛盾。1770年,奥普就瓜分波兰问题达成默契。1771年7月,奥土就出兵波兰签订盟约。俄罗斯陷入孤立,不得不接受了普奥关于瓜分波兰的建议。1772年8月,俄、普、奥三国签订条约瓜分波兰。奥地利获得了8.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265万人口。1794年3月,波兰人民为了反抗俄罗斯帝国的占领军,爆发了克拉科夫起义。11月,俄、普、奥三国联合出兵镇压了起义。1795年10月24日,俄、普、奥三国再次瓜分波兰,奥地利获得4.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拿破仑战争前期

同一时期,法国爆发了大革命。普奥为了防止革命蔓延,决定联合出兵干涉。1792年2月,两国签订《匹里尼茨宣言》。3月,帝国新皇帝弗兰茨二世(1792-1806年在位)即位,法国吉伦特派内阁要求奥地利解除同普鲁士的同盟被拒绝。4月20日,法国向奥地利宣战。1792年7月,普鲁士军队攻入法国,直指巴黎;8月,巴黎人民起义,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组成了国民自卫军与普奥联军作战;9月,法军在凡尔登西部的瓦尔密获胜,普奥撤军。

1793年2月,奥地利参加了英国纠集的,向法国发动猛烈进攻。1796年4月,拿破仑·波拿巴领命出征,迅速占领北意大利,直逼维也纳。10月,奥地利被迫签订《坎波·佛米奥和约》,割让陆上和海上领土。1799年3月,俄英联合土奥等国组成第二次反法联盟。从意大利、瑞士、荷兰三个方向发起进攻法国。11月9日,拿破仑从埃及回到巴黎后发动雾月十八日政变,开始了在法国的军事独裁统治。1800年5月,拿破仑率军再次越过阿尔卑斯山打败奥军。1801年2月,法奥签订《吕内维尔和约》,法国再次控制了意大利北部。1804年11月,称帝。1805年8月,英俄奥结成第三次反法联盟。10月,法军乌尔姆战役大败奥地利主力,攻入;12月,法奥签订《普莱斯堡和约》,奥地利承认拿破仑为意大利国王;赔款4000万弗罗林。

帝国解体

第三次反法联盟战争后,拿破仑为了巩固自己的后方,于1806年7月在德意志建立了莱茵联邦。奥地利被完全排挤出了德意志。8月,帝国的末代皇帝弗朗茨二世(1792-1806年在位)被迫宣布放弃“神圣罗马皇帝”的称号,专任奥地利皇帝,称弗兰茨一世(1806-1835年在位),神圣罗马的历史就此结束。

奥地利帝国时期

拿破仑战争后期

1806年9月,英、俄、普等国结成第四次反法联盟。1807年7月瓦解,奥地利没有参加。1809年1月,在英法“半岛战争”半年后,奥地利同英国结成第五次反法联盟,接下来在欧洲大陆的战争,基本上是奥地利单独面对法军主力。前期双方各有胜负,都损失惨重,拿破仑·波拿巴曾在雷根斯堡战役中受伤,法国元帅让·拉纳也在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中阵亡。7月,奥地利在瓦格腊姆决战中失败后无力再战。10月,法奥签订《维也纳和约》。奥地利失去了1/3的领土和450万人口;赔款8500万金弗罗林;裁军一半至15万,且不得征兵;被迫加入大陆封锁体系,不得和英国通商。1813年6月,拿破仑进攻俄罗斯失败后,英、普、俄等国结成第六次反法联盟,奥地利前期没有参与;6月,奥地利调停遭到拿破仑拒绝;8月,对法宣战。10月,拿破仑·波拿巴莱比锡市决战中大败。

梅特涅主政

1809年,梅特涅出任奥地利首相,开始与法国进行策略性合作。他抓住拿破仑试图与古老王族联姻的心理,在拿破仑向俄国宫廷求婚失败以后,极力促成拿破仑与奥地利玛丽亚·路易丝大公爵夫人的婚姻,奥法关系暂时得到缓和。但当法军侵俄失败后,梅特涅又首先与俄罗斯议和。1814年5月,反法联盟签署第一个《巴黎和约》。梅特涅通过外交活动,为奥地利争得了战后国际会议的主办权和会议主席的资格。1814年10月,处理战后问题的国际会议在维也纳召开。1815年6月通过了《最后议决书》。按梅特涅的计划,德意志成立联邦,包括34个邦和4个自由市;设立由各邦代表组成的“邦联会议”,由奥国担任主席。奥地利重新夺回了在德意志的领导权。

维也纳会议后,列强为了巩固会议成果,开始了新的结盟活动。1815年9月,在俄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倡议下,奥皇弗兰茨一世、普王腓特烈·威廉三世联合发表宣言,缔结“神圣同盟”,后来欧洲各国相继加入。11月,俄、英、奥、普又在巴黎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在1815-1830年期间,奥地利凭借神圣同盟,获得了欧洲事务的支配权。19世纪2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席卷西班牙意大利希腊俄罗斯法国比利时波兰。1829年,土耳其被迫承认希腊的独立,神圣同盟各国之间的矛盾因此激化,同盟走向分裂。19世纪30年代,欧洲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抬头。在奥地利帝国内部,匈牙利捷克克罗地亚、西加里西、克拉科夫等等地区,甚至是以维也纳为中心的本土,对帝国的不满也日益明显。尽管1830年在德意志各邦和意大利的革命运动被奥地利用武力镇压,但是随着维也纳和神圣同盟的摇摇欲坠,梅特涅体系也日趋瓦解。1835年3月,弗兰茨一世皇帝去世,他的儿子斐迪南即位,称斐迪南一世(1835-1848年在位)。1836年12月,斐迪南任命路德维希大公爵主持“国务会议”,处理国家事务。

1848年欧洲革命

19世纪40年代,奥地利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帝国依靠贵族地主和金融寡头实行封建统治,压制民主自由,利用民族矛盾制造民族纠纷,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在1847年经济危和法德意等国革命的影响下,1848年3月13日,维也纳爆发“三月革命”,此后政权在起义者和帝国政府之间几度易手;10月,群众与士兵联合发动“十月起义”,由于没有建立统一的革命政权,在11月被镇压。1849年3月4日,制宪国民议会被解散,奥地利又恢复了封建专制的统治。

19世纪40年代,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捷克王国,是奥地利帝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完全丧失了独立自主权。伴随民族工业和民族文化的发展,捷克人民的民族意识日益加强,要求民族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1848年3月,在“里皮尔社“的号召下,群众举行集会,通过致奥皇的请愿书。6月,布拉格爆发“六月起义”,但很快遭到镇压。

19世纪40年代,匈牙利资本主义经济有了相当发展。工商业的发展和商品的交换促进了运输业和金融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增强。匈牙利人迫切要求摆脱奥地利的统治,消灭封建制度,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1848年3月,布达佩斯的革命者在爱国诗人裴多菲·山陀尔的领导下举行起义,得到了国内人民的拥护和国际革命力量的支援。1849年4月,匈牙利议会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匈牙利脱离哈布斯堡王朝独立。5月沙俄出兵干涉,7月奥军重新占领佩斯,8月奥地利恢复了对匈牙利的统治。

1848年12月4日,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即位,称弗兰茨·约瑟夫一世(1848-1916年在位)。

普奥战争

19世纪60年代,德意志地区对统一的呼声越来越高。普鲁士王国首相奥托·冯·俾斯麦认为,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首要问题,是从奥地利手上夺回德意志地区的领导权。普鲁士在获得俄、法、英的中立保证后,于1866年6月对奥发动战争,7周后即结束战斗。8月23日,普奥正式缔结了《布拉格条约》,奥地利同意在莱茵河以北,由普鲁士主导成立北德意志联邦。此后,奥地利正式退出德意志。

奥匈帝国时期

前期的内政外交

1866年奥地利战败后,国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奥地利统治集团被迫同匈牙利地主妥协。1867年2月,双方协定将奥地利帝国改组为二元制君主国——奥匈帝国。19世纪70年代以后,奥匈帝国的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尤以奥地利摩拉维亚和捷克的发展水平最高。20世纪初,奥匈帝国已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由于存在着严重的民族压迫和封建残余,以及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奥匈帝国在欧洲列强中仍然是一个落后国家,实力是很脆弱的。1873年,自由党进行了议会改革,以确保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优势地位,引起普遍不满,再加上1873年的经济危机造成大批中小资产阶级破产,自由党失去了各阶级的支持。1880年,保守党为拉拢捷克上层分子,宣布将捷克按语言划分为奥地利人区和捷克人区,同时遭到捷克民族主义者和奥地利大日尔曼主义者的反对而流产。20世纪初,工人为争取政治民主和普选权的罢工运动的规模越来越大。由于奥地利和匈牙利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帝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空前尖锐,革命运动不断高涨。

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成立,改变了欧洲大陆的实力对比。法国蓄意“复仇”,以恢复其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德国力图阻止法国的重新崛起,一面力图与其他欧洲列强建立同盟,一面策划新的战争。在德国主导下,德、奥、俄于1873年10月结成“三皇同盟”。1875年,土耳其统治下的波黑和黑塞哥维那爆发起义,俄罗斯试图借机入侵土耳其。为了争取奥匈帝国帝国保持中立,在1877年1月与其签订《布达佩斯协定》,约定奥兼并波黑战争,俄兼并比萨拉比亚。1877年4月俄土战争爆发,英国出兵干涉。1878年3月,俄国被迫停战,与土耳其签订《圣斯特法诺和约》,俄国扶持建立了保加利亚公国,建立了控制土耳其海峡桥头堡。但这违背了《布达佩斯协定》,引起奥匈的不满。俄国独霸巴尔干的企图也引起了英国的不安。6月英奥缔结《英奥协定》,一致对俄施压。1878年6月,在德国首相奥托·冯·俾斯麦的斡旋下召开了柏林会议。7月签署了《柏林条约》,俄罗斯取得的胜利果实大多丧失。“三皇同盟”随后宣告瓦解。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奥地利自从被排除德意志后,便加紧了对巴尔干的扩张,因此在巴尔干与俄国的矛盾日益加深。为了对抗俄国,1879年,奥匈帝国帝国与德国结成同盟。柏林会议后,德俄关系进一步恶化,俄法开始走近。为了应对威胁,德国开始进一步巩固德奥关系,并利用法意在北非的矛盾极力拉拢意大利。1882年5月,《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在维也纳签订,以德国为盟主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三国同盟的建立使俄、法都感到威胁,1892年8月,《法俄军事协定》签订。英国此时已经衰落,面对德国的快速追赶和全球扩张,其世界霸权被严重动摇。从90年代开始,英德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首要矛盾。为了应对德国的威胁,英国开始与法国接近,1904年4月两国缔结了《英法协定》。1907年8月英国又与俄国缔结协定。英俄、俄法、英法协定把英法俄联结成了三国协约集团。

萨拉热窝事件

1908年,马其顿爆发反对土耳其统治的起义。俄奥都想借机插手以扩大自已在巴尔干的势力。9月15日,两国达成口头秘密协议:俄罗斯同意奥匈帝国正式合并波黑,奥匈赞成达达尼尔和伊斯坦布尔海峡向俄国军舰开放。奥匈随即于10月7日宣布合并波、黑两省,塞尔维亚国内掀起了反奥斗争,并得到了俄国的支持。德国坚决支持奥匈,威廉二世说:这是“同俄国人算帐的最好时机”。1909年春,奥匈在塞尔维亚边境和俄国边境集结军队。德国也威胁俄国:如果拒绝承认奥匈对波黑的合并,德奥将联合对俄作战,俄国被迫屈服。随着列强在巴尔干地区的争夺日趋白热化。奥匈帝国决定吞并塞尔维亚,把奥匈帝国扩充为三元帝国。塞尔维亚国内反奥情绪高涨,爱国团体纷纷成立。

为了震慑塞尔维亚国内的民族主义运动,奥匈帝国决定在塞尔维亚边境举行军事演习,时间选在塞尔维亚的国耻日,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亲自到萨拉热窝检阅军事演习。奥匈帝国的挑衅激起了塞尔维亚爱国主义者的极大愤慨,激进的民族主义组织“黑手会”(又称“不统一毋宁死”)决定刺杀斐迪南。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后,乘敞篷汽车进入波黑首府萨拉热窝后被刺,史称“萨拉热窝事件”,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1914年7月28日,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8月,俄、法、德、英、日先后卷入战火,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世界大战主要战场在欧洲大陆,有四条战线。第一条为西线,主要是德国对法、英、美等国;第二条为东线,主要是俄罗斯对奥、德;第三条为巴尔干战线,是奥、德、保对巴尔干各国,以及俄、英、法;第四条为意大利战线,主要是意大利对奥、德。

帝国灭亡

战争进行到1916年后,几乎把俄罗斯帝国的力量消耗尽。1917年3月12日(俄历2月27日),圣彼得堡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达300年之久的罗曼诺夫王朝。美国担心俄国与德、奥单独和并退出战争,就会造成协约国的败局,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1917年4月6日,美国出于经济利益和政治的考虑,以德国潜艇攻击了美国货船、维护“公海自由”等为借口,对德宣战。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罗斯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8年3月3日,苏维埃俄国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彻底退出帝国主义战争。9月29日,保加利亚宣布投降。10月31日,土耳其宣布退出战争,与协约国签订投降协定。奥匈帝国也开始土崩瓦解: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相继宣布独立,前线士兵拒绝继续作战。11月3日,奥匈帝国宣布投降。

1918年11月11日,奥匈帝国末代皇帝卡尔一世(1916-1918在位)发表声明,表示不再参与政务。但他拒绝退位。11月12日,临时国民议会宣布成立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至此结束。卡尔离开维也纳,继而离开奥地利,开始流亡国外。

疆域

腓特烈大帝成为奥地利公爵后,为保住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不断征战,但在1315年和1322年分别为瑞士巴伐利亚州所败,莱茵河以南的土地丧失。16世纪初,经过联姻和兼并,帝国的版图包括:哈布斯堡家族的奥地利及其附属领地捷克匈牙利一部分、7大选侯的领地和许多封建小邦、勃艮第伯国的附属领地荷兰

17世纪初,在取得西班牙葡萄牙的统治权后,哈布斯堡家族领土从直布罗陀海峡到匈牙利,从西西里岛到阿姆斯特丹,几乎囊括整个欧洲大陆。1699年1月奥土战争后,奥地利夺取了整个匈牙利,“这时奥地利王室拥有的领土已经变得完整而且连成一片,多瑙河是它的轴心,它占据了整个东阿尔卑斯、苏台德地区和喀尔巴阡地区。”1715年《乌得勒支和约》签订后,南尼德兰和意大利米兰、曼图亚、托斯堪纳以及那不勒斯王国的大陆部分、撒丁岛划归奥地利。1772年,俄、普、奥三国瓜分波兰,奥地利分得了维斯瓦河桑河以南地区(包括克拉科夫省、桑多米尔省的南部)、加里西亚的大部分(包括利沃夫、波多利亚、沃伦的一部分)。1795年,俄、普、奥再次瓜分波兰,奥地利得到了连同克拉科夫、卢布林在内的全部小波兰地区和一部分玛佐夫舍地区。

1801年2月,法奥签订《吕内维尔和约》,奥地利把比利时卢森堡莱茵河左岸的所有德意志领土割让给法国,比利时完全脱离奥地利。1805年12月,法奥签订《普莱斯堡和约》,奥地利割让威尼斯、伊斯特里亚、达尔马提亚给时任意大利国王的拿破仑·波拿巴;割让提罗耳、拿骚奥格斯堡市等地给巴伐利亚州;割让多瑙河上游5个城市给符腾堡。奥地利丧失了在德意志的优势。1809年,《维也纳和约》签订后,奥地利把西加里西亚割让给华沙大公国,把东加里西亚的塔尔诺波尔割给俄罗斯,把提罗耳和上奥地利割给巴伐利亚,把的里雅斯特和阜姆割给法国。

1813年10月,拿破仑在莱比锡市决战中大败。奥地利收复了伊利里亚省,占领了瑞士。1815年6月,维也纳会议通过了《最后议决书》,奥地利除了保有波兰境内的加里西亚外,还恢复了蒂罗尔、萨尔茨堡、伦巴底、威尼斯、达尔马提亚沿海。意大利的托斯坎尼大公国、萨瓦王朝、莫德纳公国、帕尔马公国都成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几个宗室领地。1853年10月,土俄爆发克里米亚战争。奥地利趁机占领多瑙河公国、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

1859年11月,法、奥、撒签订《苏黎世和约》,奥地利撤出伦巴底,由法国转交撒丁王国

1878年,奥地利在柏林会议上获得对波黑和黑塞哥维那的统治权。1908年,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人口

文艺复兴时期,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德意志人口大约有1100多万;1700年,德意志人口大约1500万,比1500年增长约25%。1800年,德意志人口约2460万。

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帝国境内,奥地利人约500万,其余主要是匈牙利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意大利人、波兰人、罗马尼亚人,约2700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匈帝国人口大约为3000万。

国家标志

国旗

国徽

政治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

御前会议

1396年,奥地利邦议会首次召开,目的是讨论日益严重的来自土耳其人的威胁。以后,其他各地的议会也相继召开。在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之前,各地等级议会完全独立地处理自己的事务。自1499年开始,各地等级议会开始选出自己的代表参加会议。1518年,在英士布鲁克召开了全奥地利的三级会议,由来自各地的70名议员组成,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教会、贵族、农民、市民。会议讨论了包括战争、财政等问题,决定成立御前会议,作为全国最高的国务机关。三级会议的召开,显示出奥地利已经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内的一个统一的国家。

中央集权

1491年,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设立了第一个统辖奥地利全境的中央机构——枢密院,它既是中央财政部又是最高法庭。1494年,税务稽核署管理财政从枢密院中独立。1527年,斐迪南一世颁布“王国法规”,成为建立中央集权统治的纲领性文件。1527年,他建立了最高法庭,在中央财政部之外又设立了维也纳、英士布鲁克、普勒斯堡、布勒斯劳4个财政厅。1542年,他制定了统一的奥地利警察法规。1559年,他制定了铸币条例,把铸币权统归中央。经过这些改革措施,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奥地利开始建立。

玛丽亚·特蕾西亚改革

行政独立

1742年,玛丽亚·特蕾西亚成立“宫廷与国家事务处”,把原属于宫廷事务处的外交和王朝事务交给这一新机构,由外交官考尼茨伯爵主管。1749年,她成立了王朝、宫廷和国家档案局,以便了解国家大事,处理日常问题。豪格维茨伯爵在奥地利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财务和政务的官厅,中央设立了“公共及宫廷事务督导部”作为总管机构,这一措施妨碍了地方贵族在财务和政务上的利益,招致反对。豪格维茨便设立了最高司法机关来贯彻改革措施,这便是奥地利行政与司法分离的雏型。1760年,财政管理又和行政管理又分属于不同机构,财政开始独立。1761年,成立了国务院,这是一个咨询性机构,位于各宫廷机构之上,协调它们的工作。玛丽亚·特蕾西亚时期的行政改革,使奥地利行政机构成为当时欧洲效率最高的行政机构,也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推行法制

约瑟夫二世的协助下,玛丽亚·特蕾西亚向贵族和教会的特权开刀,减轻农民和手工业者的负担。1751年,她明令地主不准任意兼并农民土地。并取消了皇室领地上的农奴制。1771年到1778年,她颁布劳役特许令,把农民服劳役的时间限为每周3天每天不能超过10小时。1774年,她设立了专门调整农民和地主间法律关系的“规章委员会”。为保证国家税收,她进行了奥地利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贵族和教会的免税特权被取消,普遍征收所得税、遗产税人头税,按纳税人的财产和等级来征收。她还鼓励工业的发展,规定新设工厂的厂主可以免税10年。她还进行司法改革,制定了新的刑法典和民法典,限制领主的司法特权。1776年废除了刑讯,死刑的使用必须得到国王允许。

教育的独立与发展

玛丽娅·特蕾莎特别支持教育和科学的发展。她在奥地利历史上第一次由国家拨给学校巨额补助金,建立国民学校网。教学的主要目的成为培养有助于发展国家经济的人才。在她执政时期,奥地利的大学脱离了教会。中学也逐渐去除了教会的影响,许多中学彻底地与教会分离了。

在玛丽亚·特蕾西亚支持下,万·司维丁在维也纳大学开始改革,把化学植物学、外科学列入教学大纲,在哲学系开设物理学、自然历史、伦理学课程,神学系则偏重于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当时奥地利还设立了欧洲唯一的女子师范学校。

1750-1770年间,奥地利还设立了一系列的职业学校,有矿业学校、农业学校、商业学院、师范学校等。进入这种学校一般是免费的,有的甚至给以补助。

约瑟夫主义

约瑟夫二世(1765-1790在位)被称为“改革帝王”。他的改革思想被称为“约瑟夫主义”。1775年,他废除了国内大部分妨碍工商业发展的特别税,取消了国内税卡。同时鼓励本国商品的输出,限制外国工业品特别是奢侈品的输人。1780年,他直接统治奥地利后,实施行政、司法、经济、宗教改革,废除农奴制,确立宗教平等,允许新闻自由,致力于教育与科学的发展,推进境内各族人民和睦相处。1781年,他颁布特许令,取消在捷克摩拉维亚地区和帝国其他属地的农奴制度,而代之以新型的“臣民关系”。并颁布惩罚特许令,废除了贵族的审判权,禁止地主从土地上驱逐农民,允许农民继承地产。1789年,他颁布贡赋特许令,废除了农民劳役,允许农民保留70%的收人。他取消了对工商业发展的限制,建立了一批国有手工工场,实施鼓励手工业者的保护关税政策。

奥匈帝国时期

资产阶级改革

1867年12月21日,奥匈帝国颁布《十二月宪法》,确立了公民的权利平等、宗教信仰自由、财产不可侵犯等基本权利;明确了一切民族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每个民族都享有不可侵犯的保持和维护自己的民族和语言的权利;明确了皇帝的权力,尤其是对军队的最高指挥权;规定实行普遍兵役制度。在宪法颁布后,又进行了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包括税收、管理机构、学校教育、婚姻等方面。1871年10月,阿道夫·奥尔斯佩格组建新政府,实行了新的选举法,帝国议会由大地主、城市、商会和小城镇组成的选举团通过选举产生,国家实行了彻底的政教分离政策。1873年,自由党为了确保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优势地位,进行了议会改革,引起普遍不满。

社会民族政策

1879年8月,爱德华·塔弗领导的新内阁实现了和捷克、波兰人的和解,开办捷克大学,补助捷克中等学校,在捷克和摩拉维亚地区平等使用捷克语德语;制定保护工人的立法,包括劳动时间的限制、事故和疾病保险等;进行选举改革,把选民的最低纳税由10盾降至5盾。

1880年,保守党为拉拢捷克上层分子,宣布将捷克按语言划分为奥地利人区和捷克人区,同时遭到捷克民族主义者和奥地利大日尔曼主义者的反对。1897年4月,巴登尼政府颁布了“关于语言的决议”遭到德意志资产阶级和大学生的激烈抗议,国内发生了针对捷克人的骚乱和议会的对立。11月28日,巴登尼内阁垮台。接下来的高齐内阁和克拉尔内阁时期,议会仍然斗殴不止。一直到1914年,奥国政府更频繁,政治危机严重。

20世纪初,工人为争取政治民主和普选权的罢工运动的规模越来越大。1907年,政府被迫颁布实施普选权的法律。同年的选举中,社会民主党获得87个席位,在奥地利议会中占了第二位。帝国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空前尖锐,革命运动不断高涨。1905年,俄国的革命在奥地利产生了反响,呼声最高的是选举权问题。1906年,选举权改革方案在议会里提出,11月在众议院获通过。1907年5月,第一次按普遍、平等、直接、秘密的原则选举出议会,但还是无法解决民族矛盾,议会分裂成不同的民族集体,各集团间为自身的利益进行无休止的争吵和斗争。

军事

神圣罗马时期,不仅政治上四分五裂军事上也没有统一的帝国军队,国家对外战争主要依靠骑士军队。直到16世纪前后,哈布斯堡王朝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才开始建立起了新型的军队——雇佣军。

1748年,奥地利的玛丽亚·特蕾西亚进行军事改革,向各领地征收“军税”购买武器装备和训练军队,组建了一支稳定的常备军。维也纳还成立了玛丽亚·特蕾西亚军事学校,成为培养军事将领的摇篮。到1780年,奥地利常备军已达27.8万人。约瑟夫二世主持军队的工作后,坚决实行以才能和军功选拔军官的政策,无能的贵族子弟被清除。奥地利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奥匈帝国的兵员大约有900万,以陆军为主,海军为辅。1917年奥匈帝国对军队进行了重组,以便打乱士兵的国籍。这破坏了凝聚力,阻碍了基于小团体基础和团队合作的新战术的引入。

外交

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欧洲的六百余年时间,其对欧洲各国的外交政策也不断改变。在16世纪上半叶之前,为了扩大领土,哈布斯堡家族与欧洲各国进行了大量的政治联姻。此后,为了争夺对欧洲的统治权,哈布斯堡王朝与英国多次发生战争,并通过宗教影响力试图渗透到英国本土。1648年之后,哈布斯堡王朝的在欧洲的主要竞争对手变成了法国普鲁士王国;为了对抗英国和普鲁士的结盟,哈布斯堡王朝与法国时战时和。到了1972年,为了反对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军事扩张,哈布斯堡王朝多次参加反法大同盟并对法作战。1815年之后,哈布斯堡王朝先后与俄罗斯、普鲁士结成“神圣同盟”,获得欧洲事务的支配权;然而到了1848年之后,为了争夺对德意志的领导权,哈布斯堡王朝多次与普鲁士发生战争;而为了争夺巴尔干地区,与俄国也多次发生争执。到了1879年,为了同时对抗英国法国和俄国,哈布斯堡家族控制的奥匈帝国与德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导致帝国灭亡。

经济

农业

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广大区域,中世纪后期已经开始使用“绿肥”技术——把苜、豌豆等含氮植物犁翻到地下,以增加土壤肥力;另外,还专门种植大巢菜、芜菁、苜蓿等饲料作物,集中喂养牲口从而产生肥料;在此基础上,又引进了四田制等复杂的轮作方法,对耕地进行密集开发。很多农作物被引进并广泛传播、种植,比如:黑麦、燕麦、豌豆、蚕豆、小扁豆等。马开始作为动力在生产中使用。农民开始注重牲畜品种的改良,以提供畜牧业的发展水平:通过细心的繁殖把马养得更大,使奶牛产奶更多,绵羊的羊毛质量更高。神圣罗马盛行土地占有制度。拥有土地的贵族已经演变成为纯粹的地主,他们在收取租金上逐渐摒弃劳动服务租金,转而收取货币和实物租金。地主完全脱离与土地联系,成为纯粹的租金收取人。随着土地所有权的转让变得更为普遍,小农经营者以及独立的佃户农场主开始增加。在有能力的农场主的推动下,先进的技术手段得到更多的应用和推广。

17世纪中后期,在东阿尔卑斯山脉多瑙河各邦,农民通过购买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休耕制已经废除,苜蓿等料植物已普遍种植。农田改造经常进行轮作。农业开始采用简单的农业机械,畜牧业也得到了充分发展,牛羊普遍养殖,还从荷兰瑞士引进了优良的种牛。1848年奥地利革命后,地主在得到赎金后开始扩大生产、进行土地改良。农民因为获得自由而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但是农村中土地过于分散,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19世纪中后期,奥匈帝国政府通过了“合并法”,通过推动土地的集中,促进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

工业

17世纪末,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下奥地手工工场开始发展,主要生产武器、布匹、毛料和玻璃制品。在政府鼓励下,丝织业开始从意大利引进,为18世纪维也纳丝织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接着,玻璃制造、陶瓷、采矿、冶炼等工厂也开始设立,爆破作业也在采矿业中开始使用。

19世纪40年代的奥地利资本主义手工场日益增多,大工厂开始出现。维也纳成为全国工商业中心,布拉格是机器制造中心。匈牙利还出现了染色、纺纱、铸造等行业的作坊。酿酒业、制糖业、造纸采矿业等稳定发展。

19世纪70年代以后,奥匈帝国的资本主义工业有了较快发展。奥地利生产的服装、皮革制品等都大量出口到欧洲其他国家。从1886年到1911年,奥匈帝国的煤产量由2080万吨增加到4920万吨。铁路长度由1890年的27000公里增长到46000公里。在匈牙利境内,冶金工业、金属加工工业、农业机械、食品加工业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商业

随着手工工场的发展,奥地利政府开始重视商业的发展。1705年成立了奥地利各邦商业署,1714 年成立了专门的重商委员会。同时,政府还发展交通、取消税卡,促进国内的商业流通。18世纪中后期,政府又修建了联系维也纳与亚得里亚海克罗地亚等地的公路,和一批重要海港,设立了国家银行。在政府的扶持和鼓励下,大量的贸易公司得以建立。18世纪中后期,奥地利建成欧洲第一条由大量隧道和早桥连接的山地铁路;国家还实行保护关税政策扶持经济发展;1866年奥地利退出了德意志货币联合会,试行自己的货币,1892年完成了向金本位的过渡。金融的独立进一步促进了国内外贸易的发展。

文化

文艺复兴时期,在神圣罗马境内,教会学校在文化教育中仍占着绝对优势,但世俗文化教育也开始发展。维也纳大学(1365年创立)是继布拉格查尔斯大学(1348年)之后中欧的第二所高等学校,创立后便很快成为奥地利的文化教育中心,人文主义思想开始传播开来。《奥地利编年史》是维也纳大学教授托马斯·埃本多尔弗他的历史学代表作。15世纪的哈布斯堡宫廷也是文学创作的基地。

玛丽娅·特蕾莎约瑟夫二世时代,普遍义务教育已经普遍实现。德语取代了拉丁语成为大学里通用的教学语言。法学和历史学的有了重大发展,著名法学家和历史学家弗兰茨·斐迪南·施勒特尔的《奥地利国家法大纲)(1775年)和《奥地利史》(1779年),为奥地利国家法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皇家钱币陈列所所长约瑟夫·希拉里乌斯·埃克黑尔撰写了八卷本的《古钱币学》(17921798)奠定了近代科学钱币学的基础。这个时期诗人的代表有弗兰茨·格里尔帕策(1792-1872年)和阿达尔贝特·施蒂夫特尔(1805-1866年)。格里尔帕策的代表作是《国王奥托卡尔的盛衰枯荣》《花石子》《维蒂科》等。这一时期奥地利还出现了许多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弗朗茨·海顿(1732-1809年)设计了室内音乐,采取弦乐四重奏的形式,创作了《创世》《四季)等作品。沃尔夫冈·莫扎特(1756-1791年)在童年时代便很有天赋,他的代表作有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魔笛》等。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827年)的代表作有交响乐九部《月光奏鸣曲)《庄严弥撒曲》等。

弗里德里希·约德尔、奥托·魏宁格、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19世纪奥地利著名的哲学家,尤其是弗洛伊德研究了无意识的心灵过程,认为人的成就起源于性的因素。他的学说为现代分析心理学和心理疗法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和平主义女作家贝尔塔·冯· 祖特纳的长篇小说《放下武器》(1890年)被译成多种文字,她也因此获得1905 年诺贝尔和平奖。19世纪奥地利还产生了弗兰茨·李斯特、安东·布鲁克纳、约翰·布拉姆斯、小约翰·施特劳斯等著名的音乐家。

社会

15到16世纪初,神圣罗马的阶级关系开始变化。中等贵族发生了分化,只剩下大贵族和小贵族,即诸侯和骑士两大阶层;僧侣集团内部也分化为高级僧侣和下层僧侣两个主要阶层;市民则分化为三个不同的集团,即城市贵族、中产阶级、城市平民。马克西米利安二世时期,帝国内部的宗教矛盾开始激化。1571年他发布“保证令”,允许新教徒在家中或庄园里做新教礼拜,实行宗教和解政策。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欧洲的民族觉醒。19世纪30-40年代,匈牙利人开展了马札尔国语代替拉丁语的运动;巴尔干地区的伊利里亚主义也开始盛行。

历史影响

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新型家庭的形成

16世纪初,欧洲的宗教改革首先在神圣罗马开始,反对禁欲主义和独身主义促进了欧洲新型家庭的建立。与中世纪的欧洲家庭相比,新出现的核心家庭更小,基本上由一对经合法途径结合的夫妇以及需要他们照顾的孩子所组成。它们突破了过去庞大的家族集团,与社区、政府、社会团体建立了更直接、更广泛的联系。同时,它们自身也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各种其他的社会组织如公司、宗教团体、男女宗教之家、行会,甚至城市贵族的社会和政府,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宗教改革时期,正是欧洲家庭开始成为社会基本细胞的时期。

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近代国家的建立

宗教改革引发的“三十年战争”,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欧洲开始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国家——建有一种官僚式的国家行政制度,拥有以地域为基础的领土主权,以及受中央王权的集权控制。新型的主权国家能够独立地贯彻自己的意志,不再依附于宗教等国家以外的政治势力。此前欧洲的政教二元政治让位于以政府为代表的一元世俗政治。英法海底隧道等国在建立起统一的民族国家后,先后开始了工业革命。19世纪初,“克莱蒙”号蒸汽机船的成功问世,开启了海洋和海洋经济的新时代。

哈布斯堡王朝衰落的启示

反观哈布斯堡王朝,崛起于欧洲中世纪政教合一的神圣罗马。哈布斯堡王朝的扩张与强盛,正是以皇权与教权的结合为基础。由于帝国是通过联姻、馈赠等手段建立起来的,“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既没有通过民族性连为一体,在地理上也不相连。”边界还具有高渗透性。帝国内部不仅同质性很弱,而且“缺乏一个统一的贵族阶级”,分散在各地的贵族“不能产生一个把帝国所有地主阶级凝集起来的磁场中心”。长期的封建割据和政局动荡状态,使它错过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浪潮。又由于德意志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多分布在内河沿岸或边境,更没有像伦敦或巴黎那样的新兴经济中心,在欧洲商业航路转向大西洋后,帝国也就错失了发展海洋经济的机遇,最终走向衰落。

王朝世系

子嗣情况

腓特烈三世是哈布斯堡王朝最后一位在罗马登基的帝国皇帝,也是第一位拥有著名的“哈布斯堡嘴唇”的家族成员,他的下嘴唇和下领有时能奇异般地突出。此后,哈布斯堡家族越来越多地在家族内部通婚,一方面为了维护这一“代表高贵地位”的家族标志,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扩大和巩固家族在欧洲的统治。哈布斯堡家族成员一般不是武士或冒险家。他们天生讨厌冒险,很少依靠武力扩张家族的利益,更多的是依靠婚姻。哈布斯堡家族的名言是:“让别人去打仗;快乐的奥地利人喜欢结婚。”

由于近亲繁殖的缺陷,哈布斯堡家族基因质量每况愈下。哈布斯堡家族西班牙分支,在延续了几代后停止繁衍。哈布斯堡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结婚三次也没有后代。奥地利这条家族线生育力较强,但人口质量也因为近亲繁殖而下降。

相关作品

哈布斯堡王朝》一书由中信出版社集团2017年8月出版发行。作者彼得·贾德森是荷兰的哈布斯堡史学家。该书讲述了从18 世纪至“一战”,哈布斯堡王朝建立一个统一的、一体化的帝国的种种努力,侧重梳理了其将境内不同语言风俗的诸多民族整合为多民族共同体的不懈尝试。

电视剧《哈布斯堡帝国 Habsburg Empire》2008年在日本首播,又名《哈布斯堡家族》《 奥匈帝国》。演绎了哈布斯堡家族和王朝的历史。

参考资料

..2023-11-15

..2023-11-14

..2023-11-14

..2023-11-15

..2023-11-13

..2023-11-13

..2023-11-13

哈布斯堡王朝.豆瓣读书.2023-11-14

豆瓣电影.哈布斯堡帝国.202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