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卑斯山
阿尔卑斯山脉(英语: Alps,法语:Alpes,德语:Alpen,意大利语:Alpi,斯洛文尼亚语:Alpe),位于欧洲南部,是欧洲最高大的山脉。其西起地中海西南岸的热那亚湾,东至维也纳盆地,呈弧形贯穿了奥地利、法国、德国、意大利、列支敦士登、摩纳哥、斯洛文尼亚和瑞士等八个国家,经纬度在东经4.9°~16.6°、北纬43.1°~48.3°之间。阿尔卑斯山脉长度约1200千米,宽度在120~200千米之间,西窄东宽,总面积约22万平方千米,最高峰是法国和意大利边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
阿尔卑斯山脉是由欧洲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和挤压形成的,形成时间始于侏罗纪末期,但主要的构造变形和隆升则发生在晚白垩世至新生代早期。现在亚德里亚地块仍在不断碰撞欧洲大陆,因此阿尔卑斯山脉每年都会上升几毫米,但和侵蚀作用的削减量大致相当。阿尔卑斯山脉可分为西、中、东三段:从地中海到勃朗峰的西阿尔卑斯山,从奥斯特谷(意大利西北部一自治区)到布勒内山口(奥地利和意大利交界处)的中阿尔卑斯山,以及从布勒内山口到斯洛文尼亚的东阿尔卑斯山,大致成东西走向,山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约3000米,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有一百多座。阿尔卑斯山将欧洲隔离成几个区域,是许多欧洲大河(如隆河、莱茵河、波河)和多瑙河许多支流的发源地,它还是欧洲最大的山地冰川中心,其地形地貌复杂多变,有高峰、冰川、山谷、峡谷、喀斯特地貌等,共同构成了阿尔卑斯山脉的壮丽风光。诗人乔治·拜伦曾把阿尔卑斯山比作“大自然的宫殿”。
阿尔卑斯山脉横跨温带和亚热带纬度,是中欧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和南欧亚热带夏干气候的分界线。它的气候特点可归结为:南坡气温高,降水丰富,森林线高;北坡气温低,降水较少,森林线低;山谷气候具有大陆性的特征,山峰和山脊气候则具有海洋性的特征。阿尔卑斯山地区是欧洲最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拥有超过 30,000 种动物和 13,000 种植物。
阿尔卑斯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有人类活动的记录,其北麓巴塞尔市附近伯塞克和巴伐利亚州奥夫奈特(offnet)的洞穴堆积遗址是旧石器时代的遗存,而阿尔卑斯地区湖居遗址则是新石器时代的代表。1991年9月19日,在阿尔卑斯山冰坡上发现了距今5300年前的古人类,这是世界上年代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冰冻木乃伊。公元前218年,北非古国迦太基著名军事家汉尼拔率领军队翻越阿尔卑斯山,抵达意大利北部,击败了罗马军团,创造了古代军事史上的辉煌战例。公元前27年~公元14年,盖乌斯·屋大维统治下的罗马征服了这里,把阿尔卑斯滨海省变成了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军事要塞。1786年帕卡(Michel-Gabriel Paccard)与巴马尔(Jacques Balmat)两位登山者第一次成功登上了勃朗峰,现代登山运动从此开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和意大利军队占领了这里,而阿尔卑斯山区也成了法国抵抗军的一个根据地。“二战”之后,阿尔卑斯地区凭借现代工业,水电能以及繁荣的旅游业得以重新振兴。现在的阿尔卑斯山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除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丰富外,还可在阿尔卑斯山开展包括滑雪、登山、徒步旅行、攀岩等旅游活动。环法自行车赛也将阿尔卑斯山选为了必经之地。现在的山区居民,西部为拉丁民族,东部为日耳曼民族。许多山口都筑有铁路隧道,是中欧和南欧之间的重要通道。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科学家对阿尔卑斯山的积雪情况进行了长期观测,发现低海拔地区的积雪正在减少,阿尔卑斯山正在由白变绿,其中段的瑞士瓦莱州发现了9种仙人掌,当地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清除这种外来入侵物种。2022年7月3日,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脉马尔莫拉达山区一座高山冰川发生崩塌,造成至少7人死亡、多人受伤和失踪。专家指出,此次事故原因可能与近日意大利遭遇极端高温天气有关。
命名
“Alps”一名主要含义是指“高、被雪覆盖的山脉”。“Alps”一词源自法语“Alpes”,而法语“Alpes”又源自拉丁语“Alpes”(高山,尤指瑞士的山脉)的派生词,是从拉丁语中的词语“altus”(高)或“albus”(白)转化而来。但根据文法学家莫劳斯·塞尔维乌斯·奥诺拉图斯(Maurus Servius Honoratus)的说法,“Alpes”可能源自凯尔特语“albiyos”或日尔曼语“albiz”【比较古撒克逊语“elbon”(阿尔卑斯山),古高地德语“Alpūn”(阿尔卑斯山),古高地德语“alba”(高山)】,也可能是从原始印欧语“*albʰós”(白色)演变而来。阿尔卑斯山作为欧洲最高大的山脉,其英文名字“The Alps”是自14世纪末开始出现的。
位置境域
阿尔卑斯山位于欧洲南部,是欧洲最高大的山脉。其西起地中海西南岸的热那亚湾附近的图尔其诺山口,东至维也纳盆地,呈弧形贯穿了法国、瑞士、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6个国家,经纬度在东经4.9°~16.6°、北纬43.1°~48.3°之间。阿尔卑斯山脉长度约1200千米,宽度在120~200千米之间,西窄东宽,总面积约22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4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0多座,山势雄伟,最高峰勃朗峰海拔4810米。
在地理上,阿尔卑斯的东边界是维也纳-施蒂利亚盆地,北面是多瑙河(向西为巴伐利亚湖群),南面为波河平原,西为瓦朗斯盆地。阿尔卑斯山可以分成三个主要的部分:西阿尔卑斯山,中阿尔斯山和东阿尔卑斯山。西阿尔卑斯和中阿尔卑斯的分界从日内瓦湖穿过大圣伯纳德山口到奥斯塔谷地,两者地质特征相似,也合称弧形阿尔卑斯;中阿尔卑斯和东阿尔卑斯分界从康斯坦茨湖经莱茵谷地穿过施普吕根山口到科莫湖,两者的界线为一系列东西向谷地,从西向东包括阿达、普施特、盖尔谷。东阿尔卑斯向东地形逐渐从高海拔的陶恩山过渡为低海拔的潘诺西亚盆地。
西阿尔卑斯山,从地中海沿岸,经法国东南部和意大利的西北部,到瑞士边境的大圣伯纳德山口附近,为山系最窄部分,也是高峰最集中的山段。其中就有被罗马人称为“罗马之墙”的滨海阿尔卑斯山和本宁阿尔卑斯山,最高峰勃朗峰即位于本宁阿尔卑斯山中。
中阿尔卑斯山,介于大圣伯纳德山口和博登湖之间,宽度最大,其主要山脊是伯尼兹阿尔卑斯山,此山拥有许多著名的高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有马特峰(4479米)、蒙特罗莎峰(4634米),芬斯特瓦峰(4274米)、阿莱奇峰(4193米)和少女峰(4158米)。
东阿尔卑斯山在博登湖以东,海拔低于西、中两段阿尔卑斯山。虽然山峰较少,但它是阿尔卑斯山三个部分中风景最为优美的。
阿尔卑斯山除了主山系外,还有四条支脉伸向中南欧各地:向西一条伸进伊比利亚半岛,称为比利牛斯山脉;向南一条为亚平宁山脉,它构成了亚平宁半岛的主脊;东南一条称迪纳拉山脉,它纵贯整个巴尔干半岛的西侧,并伸入地中海,经克里特岛和塞浦路斯岛直抵小亚细亚半岛;东北一条称喀尔巴阡山脉,它在东欧平原的南侧一连拐了两个大弯,然后自保加利亚直临黑海之滨。
成因
三叠纪
在三叠纪时期,阿尔卑斯山脉地区尚不存在彭尼内(Penninic)洋。欧洲(Europe)、伊比利亚-布里昂松单元(Iberia-Briançonnais)和亚得里亚(Adria)共同形成了一个连贯的大陆地区。梅里阿塔(Meliata)洋是古特提斯海(Tethys)的一个边缘盆地,在中三叠世早期(安尼期Anisian)开始形成。古特提斯海实际就是现今的阿尔卑斯滨海省地中海区,它是一条东西延伸的大海槽。根据传统的大地构造学说——地槽-地台说:在地槽区,表现出幅度很大的升降运动和巨厚的沉积建造。从那时起,奥地利阿尔卑斯(Austroalpine)和南阿尔卑斯(Southalpine)成为梅里阿塔洋的西北大陆边缘。因此,这些超单元中的中三叠纪和上三叠纪地层特征表现为从东南部一般海洋相向西北部更多受大陆影响的相(“德国相”)的过渡。相界面由后来的逆冲断层和走滑断层破坏和错位。从海洋相到大陆相的趋势在彭尼内(即彭尼内大陆单元中,因为海洋单元尚不存在)和海尔微(Helvetic)单元向西北方向继续。
梅里阿塔洋的关闭始于三叠纪末期,可能是通过位于现今阿尔卑斯山东南部的向东倾斜的洋内俯冲带进行的。
侏罗纪至白垩纪
大约在1.8亿年前大西洋开始开裂,洋脊扩张在俯冲带上方的后弧盆地中产生了瓦达尔(Vardar)海洋的侏罗纪海洋地壳,并一直持续到晚白垩世。在晚侏罗纪时期,亚得里亚大陆边缘与俯冲带上方的岛弧发生碰撞,导致蛇绿岩逆冲至亚得里亚大陆边缘。这些蛇绿岩在第纳尔山脉地区露出地表;在奥地利阿尔卑斯地区,它们在白垩纪时期已被侵蚀,但在奥地利阿尔卑斯地区的白垩纪沉积物戈萨乌群(Gosau)中可以找到来自蛇绿岩的碎屑。
在侏罗纪中期(巴通期Bathonian),皮埃蒙特-利古里亚洋(Piemont-Ligurian Ocean)开始扩张,导致亚得里亚与欧洲分离。因此,皮埃蒙特-利古里亚海洋的蛇绿岩通常被晚侏罗世的放射虫石覆盖。这种洋脊扩张与大西洋的开启有关:在侏罗纪时期,大西洋的开启仅限于南部直布罗陀海峡纬度,从那里开始,一条左旋走滑断层将扩张活动转移到东部的皮埃蒙特-利古里亚海洋中,位于伊比利亚半岛和北非之间。
在白垩纪期间,侏罗纪弧陆碰撞后,逆冲构造作用向前陆(奥斯特-阿尔卑斯地区)传播,形成了一个向西北倾斜的褶皱推覆带。在这个过程中,在奥地利阿尔卑斯地区内形成了一个大陆内的、向东南倾斜的俯冲带。大约在9500万年前,奥地利阿尔卑斯地区的岩石单元被埋藏至榴辉岩相变质。同时,皮埃蒙特-利古里亚大区海洋在同一时期向东南俯冲,位于奥地利阿尔卑斯大陆边缘下方。在白垩纪末期,塞尔维尼亚(Cervinia)微大陆进入这个俯冲带,首次榴辉岩相变质发生在塞西亚逆冲(Sesia Nappe)中,大约在7800万年前。随后,这个俯冲带向西北回退,导致奥地利阿尔卑斯地区的岩片发生拉伸。这种伸展主要通过向东至东南倾斜的正断层和部分低角度脱硫断层来容纳,发生在白垩纪晚期(8000~6700万年前)。这种伸展在白垩纪末期形成了奥地利阿尔卑斯地区内的一个盆地,该盆地朝向深水方向发展。戈萨乌群的沉积物就是在这个盆地中沉积的。
在这些构造过程中,奥地利阿尔卑斯地区通过一条左旋走滑断层与南阿尔卑斯地区分离,该断层大致与后来的第三纪时期的佩里亚德里亚线(Periadriatic Line)相重合。这条断层在早期被称为"古佩里亚德里亚(Paleo-Periadriatic)"或"古因苏布里克(Paleo-Insubric)"线。正因为该断层的存在,南阿尔卑斯既没有受到向西推覆的影响,也没有受到后来的裂谷事件的影响。
在早白垩纪时期,大西洋向西部的伊比利亚半岛以北的地区开始扩张,一直延伸到比斯开湾(Bay of Biscay)。因此,伊比利亚半岛与欧洲分离,并相对于欧洲向东南移动,引发了一系列海洋盆地的形成,包括比斯开湾、现今庇里牛斯山地区的一个盆地以及阿尔卑斯地区的瓦莱(Valais)洋。早白垩纪的裂解过程在恩加丁窗口(Engadine Window)的塔斯纳逆冲推覆层(Tasna Nappe)中得到了很好的记录,该层中的蛇纹岩质橄榄岩在大陆地壳的断裂和破裂下暴露在海底,并被早白垩纪的深海沉积物所覆盖。塔斯纳逆冲推覆层位于布里昂奈的大陆地壳和瓦莱洋之间的过渡区域。
瓦莱洋的白垩纪扩张轴可能与“旧”的皮埃蒙特-利古里亚海洋的扩张轴合并。这导致了重新的裂谷和断裂事件,使得欧洲大陆边缘和“旧”的中洋脊之间的侏罗纪海洋岩石圈发生断裂。由于倾斜的左旋张开,一部分侏罗纪岩石圈位于瓦莱盆地内。约在9300万年前的塞诺曼期(Cenomanian),在东阿尔卑斯滨海省的凯亚文纳蛇绿岩和蒙特罗萨地区的巴尔马岩石单元发现了瓦莱洋的洋玄武岩,表明在这个时期海洋扩张仍在进行中,并与阿尔卑斯内陆的陆内俯冲同时发生。
第三纪
在第三纪时期,彭尼内洋通过南至东南倾斜的俯冲带开始闭合。亚得里亚地块(亚平宁半岛)作为非洲大陆断片与欧洲大陆碰撞。碰撞过程始新世时呈东北偏北-西南偏南方向,中新世时转变为东北-西南方向。这种压缩作用导致欧洲大陆和意大利两侧的逆冲断层带发展得非常发达。在古新世和早始新世,可能存在两个独立的俯冲带:一个位于瓦莱洋的南缘,从比利牛斯山脉延伸至比斯开湾的南缘;另一个位于皮埃蒙特-利古利亚海洋的东南缘,向南延伸至科西嘉岛。海洋和大陆岩石配位化合物被俯冲并经历了高压变质,形成榴辉岩相。榴辉岩相变质的时代从东南部古地理区域向西北部区域递减,反映了造山活动向西北传播的过程。皮埃蒙特-利古利亚和瓦莱洋单元的榴辉岩相变质时间重叠,表明这两个俯冲带的一部分同时处于活跃状态。海洋的最后部分在始新世(约4000万年前)闭合,但欧洲大陆边缘的大陆岩石圈的俯冲作用仍在持续。欧洲边缘最年轻的榴辉岩出露在陶尔恩窗口(Tauern Window),年代约为3200万年。在大陆碰撞后,进一步的构造演化表现为阿尔卑斯内部的伸展构造、阿尔卑斯边缘向外传播的逆冲褶皱带以及重要的走滑断层。
造山动力来自非洲-印度大陆向北漂移的挤压作用,这使基底以上巨厚的沉积物和基底分离,进而褶皱、断裂。在此过程中,老的沉积物和变质岩往往被推覆在年轻的岩层之上,中央阿尔卑斯山区某些褶皱强烈地区的软岩,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变成坚硬的结晶岩。非洲-印度大陆连续的向北推挤,终于形成巨大的阿尔卑斯山脉。地质构造和岩性的差异形成阿尔卑斯山的骨架,一种褶皱和断层相结合的大型构造推覆体构成主要的山体,其经各种外力作用后,呈现出现在的地貌,这种推覆体构造以西阿尔卑斯最为典型。
第四纪至今
整个第四纪期间,大自然侵蚀的力量强烈啃蚀着这庞大的新近推挤上来的山脉,近百万年以来,欧洲经历了几次大冰期,阿尔卑斯山区形成了很典型的冰川地形,许多山峰岩石嶙峋,角峰尖锐,山区还有很多深的冰川槽谷和冰碛湖。形成了今日阿尔卑斯山脉的雄伟、迷人的山地景观。
整个山区的地壳至今还不稳定,地震频繁。
地理特征
气候
弧状的阿尔卑斯山脉,将欧洲西海岸的海洋性气候带与法国、意大利和西巴尔干诸国的地中海地区隔开。阿尔卑斯山脉的气候成为中欧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南欧亚热带气候的分界线。
阿尔卑斯山脉所处的位置,以及各山脉的海拔和方位大不相同,不仅使这些不同的山脉之间,而且使某一特定山脉范围内的气候极端不同。由于阿尔卑斯山脉地处欧洲中部,它受到四大气候因素的影响:从西方流来大西洋比较温和的潮湿空气;从北欧下移有凉爽或寒冷的极地空气;大陆性气团控制着东部,冬季干冷、夏季炎热;南边有温暖的地中海空气向北流动。
阿尔卑斯山的气候特点可归结为:南坡气温高,降水丰富,森林线高;北坡气温低,降水较少,森林线低;山谷气候具有大陆性的特征,山峰和山脊气候则具有海洋性的特征。
气温
降水量
整个阿尔卑斯滨海省山湿度很大。年降水量一般为1200~2000毫米。海拔3000米左右为最大降水带。边缘地区年降水量和山脉内部年降水量差异很大。海拔3200米以上为终年积雪区,形成了冰川气候和地貌。
降水量一般是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到了一定的程度后,愈升高降水就愈少。阿尔卑斯山谷中降水一般都很少,迎风坡高度增加,降水增加特别快,边缘山地降水比内地多。西部阿尔卑斯山地高度大,又处于迎西风的有利位置,故降水量比东部阿尔斯山地要来得多。如山麓区年降水量为500~800毫米,低山丘陵区为800~1000毫米,山区降水量为1000~2000毫米,在一些分水岭地区降水量可达3000毫米以上。山区和山麓区终年都有降水,但以春秋两季的降水量为最多,特大过程降水量通常在阿尔卑斯山山麓地区。
山区冬季(当年12月和翌年1~2月)降水量的80%以上是降雪。海拔1800~2000米以上的山区,甚至在7、8 月份也会降雪。勃朗峰3000米高度处降雪厚达20米,相当于降水2米,在因河河谷中的因斯布鲁克附近,3月间的雪线在900米,至5月间,雪线升到1700米;9月间,升到3200米。3200米以上高度就是长年积雪区。
山区冬季积雪的厚度随地区和年份不同而变动于2~10米之间,有些山峰积雪可达几米厚,如勃朗峰积雪达49米之巨。厚层的松散的积雪容易下坠,往往形成雪崩。
太阳辐射
根据阿尔卑斯山最热月、最冷月和全年的太阳辐射模拟计算的结果,最冷月阿尔卑斯滨海省山山体内部的太阳辐射大致在25~40千瓦时每平方米,而山体边缘的太阳辐射量在10~20千瓦时每平方米;最热月山体内部的太阳辐射能够达到180~210千瓦时每平方米,山体边缘处的太阳辐射量大致在150~180千瓦时每平方米。全年总太阳辐射量阿尔卑斯山内部大致在1100~2000千瓦时每平方米,而外部边缘地区大致介于860~1100千瓦时每平方米。
风
阿尔卑斯山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屏障,而是呈喇叭状的形态。这个特殊的形状是导致世界上在该中尺度山脉的逆风侧频繁发生逆风环流的原因。大多数与向东移动的槽线或低压系统相关的锋面系统从西北方向接近阿尔卑斯山,冷锋与山脉的后续相互作用导致一个复杂的三维过程,经常发生从流动到绕流情况的转变。阿尔卑斯山脉北部的气压非常低,强劲的西南风吹过最高峰,低层的弱层化温暖潮湿空气能够通过高山通道流动,导致北部高山山谷出现强烈的南焚风。锋面后的冷空气通常被明显的逆温层封顶,因此其动能不足以越过阿尔卑斯山。这使得冷空气被阻塞、侧向偏转,并开始绕过障碍或进入更大、更低的阿尔卑斯山谷。这些阻塞和引导效应产生了三种不同的冷风系统:罗纳河谷的米斯特拉尔风、北部的汝拉山脉与阿尔卑斯山之间的比斯风,以及阿尔卑斯山东南方的亚得里亚海沿岸的博拉风。在最后阶段,常常在热那亚湾形成逆风气旋。这个复杂过程对于中纬度风暴路径的纬向位置以及影响这个经常发生的爆发性过程的其他重要因素非常敏感。其中包括屏障效应和相关的势涡守恒;环绕西部阿尔卑斯拱的气旋流动,以及剪切转变为气旋涡度的转换;上层等温涡度的平流,它与地中海上方的低层涡度中心结合;最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的溢出和东南方向的温暖湿地中海气流的上升则在山区产生了强烈的斜压不稳定区域。风速在平原地区(瑞士中部地区)可达到绝对最大值约160千米/小时,在北部阿尔卑斯山的焚风山谷可达到175千米/小时,在山顶站点可达到250千米/小时。
地质
阿尔卑斯大地构造单元
阿尔卑斯造山带作为典型的大陆碰撞型造山带,通常认为其现今构造格局是新特提斯洋闭合导致非洲和欧洲大陆碰撞造山的结果。阿尔卑斯造山带最典型的构造样式是推覆构造,现今山体是由多个推覆体叠置组成。根据推覆体构造,阿尔卑斯山被划分为四个大地构造单元,这些单元之间及其内部都经历了白垩纪以来大规模的推覆(走滑),形成了复杂的叠瓦状构造。这些构造单元的划分,主要体现了中生代以来构造古地理分区。
海尔微单元:(西阿尔卑斯文献中也称Dauphinois单元):为薄皮褶皱-冲断带,包括从欧洲岩石圈拆离的晚石炭世至始新世的盖层和构成前阿尔卑斯期基底岩石的外阿尔卑斯结晶地块(晚石炭世至白垩纪的盖层)。
彭尼内单元:又分为瓦莱单元、布里昂松单元和皮埃蒙特单元三个部分。瓦莱单元主要代表白垩纪的裂谷沉积,也包括洋壳残留。布里昂松单元代表在瓦莱洋打开期间从稳定的欧洲大陆裂解的微地块。皮埃蒙特单元位于西阿尔卑斯,为大洋岩石圈残留,古地理单元也常称之为彭尼内洋,或者皮埃蒙特-利古里亚大区洋。
奥地利阿尔卑斯单元:是前亚得里亚板块的一部分,包括梅里阿塔-哈尔施塔特(Meliata-lallstatt)洋(文献中常简称梅里阿塔洋)的三叠纪被动大陆边缘和彭尼内洋的侏罗纪被动大陆边缘。梅里阿塔洋在始阿尔卑斯期关闭,奥地利阿尔卑斯向下俯冲,形成多个推覆体,推覆在欧洲板块之上。梅里阿塔洋的遗迹出现在奥地利阿尔卑斯最东端的一些露头。基底岩石在阿尔卑斯期经历从绿片岩相到角闪岩相的变质,基底之上沉积了二叠纪和中生代的沉积岩,浅海相大理石十分发育,这些灰岩分布区也被称为北部灰岩阿尔卑斯。
南阿尔卑斯单元:沿亚得里亚断层与奥地利阿尔卑斯分开,该单元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奥地利阿尔卑斯单元,代表亚得里亚海板块的北部大陆边缘,该板块还包括波河平原和相邻的亚得里亚海,是阿尔卑斯向外延伸的弧后造山楔。
岩体及其组成
构成阿尔卑斯山的岩石群根据其年龄和演化可分为六类:
前瓦里斯基底:在石炭纪瓦里斯造山运动期间变形、变质的岩石,以及在造山运动期间和之后侵入的深成岩。瓦里斯坎(Variscan)变质作用的等级范围从非变质岩相到榴辉岩相和麻粒岩相。
瓦里斯坎基底(二叠纪-中生代-第三纪)的前盖层:主要是沉积岩和少量火山岩。
中生代海底的前沉积盖层。
构造后沉积物覆盖有次级火山岩(主要是第三系)。
地形地貌
阿尔卑斯山曾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后来在距今2~3百万年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隆起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此后,近200万年来,欧洲经历了几次大冰期,使阿尔卑斯山大部分山体被厚达2千米的冰层所覆盖,遭受到强烈的冰川作用。冰川移动时侵蚀岩石,凿地开道,形成了许多突兀的峭壁、尖锐的角峰和深邃的冰川槽谷等奇特的地貌景观。阿尔卑斯山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4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0多座,山势雄伟,最高峰勃朗峰海拔4810米。
阿尔卑斯山地地貌按海拔可分成三个部分:
山麓冰水冲积平原和低地:海拔在500米以下,主要由冰碛小丘、冰水冲积平原和最低的山嘴组成。沿山麓线一带有众多的冰湖泊。在西阿尔卑斯山脉范围内,最低洼的地区位于隆河进入日内瓦湖的三角洲上,海拔372米。在威尼斯北边东阿尔卑斯山脉的山谷中,常可见海拔仅约91米的地区。
丘陵带:海拔为500~1000米,包括一些巨大的老的冰碛丘陵和台地等。
山地:海拔高于1000米,主要指结晶岩阿尔卑斯山地和生石灰岩阿尔卑斯山地,谷底和附近的山顶间的高差达3000米之多。在阿尔卑斯山脉范围内,地形起伏差距很大。在勃朗峰地块西部和以芬斯特拉峰为中心的地块都是原地结晶岩构成的最高的山头。其他高山有勃朗峰推覆体和罗莎峰地块推覆体,它们也是结晶岩构成的。再向东为伯尔尼纳峰,它是超过4000米以上的最后一座山。在奥地利的最高峰大格洛克纳峰仅有3797米;德国巴伐利亚州阿尔卑斯山脉中最高峰楚格峰仅2962米;斯洛维尼亚和尤利安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点特里格拉夫峰仅2864米。
水文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高大的山脉,提供欧洲饮水,灌溉与水力发电。此山脉的面积虽然仅占欧洲的11%,却提供了欧洲90%以上的水源,尤其是在干旱地区与夏季。该地区目前还有1200多条现代冰川,总面积约4000平方千米。
河流
阿尔卑斯山脊将欧洲隔离成几个区域,是许多欧洲大河,如隆河(Rhône)、莱茵河(Rhine)和波河(Po),以及多瑙河(Danube)许多支流的发源地。从阿尔卑斯山脉流出的水最终注入北海地中海、亚得里亚海和黑海。
莱茵河
莱茵河起源于瑞士格劳宾登州(Graubiinden)的阿尔卑斯山区,向西南经过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和法国,最终从荷兰鹿特丹流入北海(North Sea),是欧洲最重要的河流之一。莱茵河全长1230千米,水量充沛,平均流量2300立方米每秒,流域面积185,260平方千米,流域人口5800万,其中有3000万人以莱茵河作为饮用水源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再加上欧洲工业革命的驱动,使得莱茵河成为世界上内河航运最发达的水系。自巴塞尔市(Basel)起,莱茵河的通航里程达883千米,其中大约700千米可以行驶万吨海轮。河两岸的许多支流,通过一系列运河与多瑙河、隆河等水系连接,构成四通八达的水运网,成为世界最繁忙的流域之一,也带动了沿岸各国内陆经济的持续发展,形成许多著名的城市(如康斯坦茨、巴塞尔、法兰克福、鹿特丹等),并集聚了化工、钢铁机械制造、旅游、金融保险等产业带。沿线主要的港口有杜伊斯堡、杜塞尔多夫、诺伊斯、科隆、美因茨、曼海姆、卡尔斯鲁厄足球俱乐部和开尔等,其中杜伊斯堡是欧洲最大的内河港,从这里可以通往鹿特丹、安特卫普与阿姆斯特丹等海港。
莱茵河流域内总的地势自南向北倾斜,河流的南部(上莱茵河段)穿过黑森山林,以高山、雪峰、草场、湖泊、湿地、森林、瀑布为主要特色,包括著名的阿尔卑斯山、托马湖、日内瓦湖、康斯坦茨湖、莱茵河瀑布、黑森林等;中部(中莱茵河段)为丘陵地带,是该河景色最为壮丽的一段,以峡谷、丘陵为主,在长约145千米的地段,莱茵河从险峻的板岩覆盖的山坡之间流过,形成一段曲折而深邃的峡谷,两岸山坡上布满葡萄园,远处有丘陵起伏,著名的“四湖景”也位于此;北部(下莱茵河段)为沿海低地,在波恩以下进入广阔的平原地区,这里煤炭资源丰富,水量充足,工业发达,著名的工业中心鲁尔就位于此。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大规模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大量污水的排放,河水水质被污染,莱茵河周边生态遭到毁灭性,被人冠以“欧洲下水道”的称号。为解决莱茵河受到严重污染等问题,沿线各国签订了《莱茵河流域国际合作公约》,成立莱茵河国际保护委员会,从1987年开始,经过多年治理,莱茵河的水质和生态环境逐渐得以恢复。
罗讷河
隆河是法国和瑞士的一条重要河流,发源于阿尔卑斯山脉瑞士瓦莱州东部的罗讷冰川(Rhône Glacier),向西和南流经日内瓦湖和法国东南部,最终注入地中海。在其河口附近的阿尔勒,河流分为大罗纳河(Great Rhône)和小罗纳河(Little Rhôn),并由此形成了卡马尔格(Camargue)地区的三角洲。
罗讷河全长813千米,流域面积9.8万平方千米,平均流量1710立方米每秒,最低流量360立方米每秒,最大流量可达1.3万立方米每秒。
波河
波河是意大利第一大河流,其起源于科提安阿尔卑斯(Cottian Alps)山脉,向东流经意大利北部,最终注入亚得里亚海。河流长度为652千米,如果算上上游右岸支流迈拉河(Maira),则长度为682千米,波河流域面积为7.5万平方千米,平均流量1540立方米/秒,最大流量3100立方米/秒。
阿迪杰河(Adige)
阿迪杰河为意大利第二大河流,发源于阿尔卑斯山脉南坡,从奥地利进入意大利,流经波河灌平原,注入亚得里亚海,长410千米,流域面积1.2万平方千米,平均流量235立方米/秒。
阿勒河(Aare)
阿勒河起源于伯尔尼阿尔卑斯(Bernese Alps)山的阿勒冰川,位于伯尔尼(Bern)州和格里姆瑟尔(Grimsel)山口以西。阿勒河是莱茵河上游的一条支流,也是发源于瑞士境内和终点全部位于瑞士境内的最长河流。其长度为295千米,流域面积约1.8万平方千米,平均流量559立方米/秒,最低流量351立方米/秒,最大流量735立方米/秒。
多瑙河支流
萨瓦河(Sava)
波斯尼亚河是多瑙河的右岸最长支流。它流经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并与波黑和黑塞哥维那接壤,最终穿过塞尔维亚,在首都贝尔格莱德注入多瑙河。萨瓦河形成了巴尔干半岛的主要北部边界,也是潘诺尼亚平原的南缘。萨瓦河全长990千米,流域面积97,713平方千米,平均流量1609立方米/秒。
萨瓦河的起始段被称为萨瓦多林卡河(Sava Dolinka),其源头是斯洛文尼亚境内尤利安阿尔卑斯(Julian Alps)山脉的特里格拉夫(Triglav)峰群,大体向东南流经940千米后,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注入多瑙河。
德劳河(Drau)
德劳河发源于意大利多比亚科(Dobbiaco)附近的卡尔尼克阿尔卑斯山脉(Carnic Alps),流经意大利、奥地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匈牙利等中南欧地区,是多瑙河右岸的主要支流。德劳河全长749千米,流域面积约4万平方千米,平均流量670立方米/秒。德劳河主要由阿尔卑斯山的高山雪水补给。
因河(Inn)
因河流经瑞士、奥地利和德国,是多瑙河右岸支流。其全长518千米,流域面积2.57万平方千米,河口平均流量735立方米/秒,是唯一一条发源于瑞士,并最终流入黑海的河流。因河流域最高点是比兹·贝尔尼娜山(Piz Bernina)的山顶,海拔4,049米。
因河起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脉的恩加丁地区。离开源头后,因河经过其河道上最大的湖泊,即西尔斯湖(Lake Sils)和西尔瓦普拉纳湖(Lake Silvaplana),转向东北流入奥地利,并从兰德克(Landeck)东部经过奥地利的蒂罗尔(Tyrol)州及其首府因斯布鲁克(Innsbruck),并在库夫斯坦(Kufstein)附近越过边界进入巴伐利亚州。
在巴伐利亚境内,河流向北流经罗森海姆(Rosenheim)、瓦瑟堡(Wasserburg am Inn)和瓦尔德克赖堡(Waldkraiburg);然后转向东流经明尔多夫(Mühldorf)和诺伊厄廷(Neuötting),并受到两个主要支流奥尔茨河(Alz)和萨尔扎赫河(Salzach)的补充。从这里到多瑙河,因河形成了德国(巴伐利亚)和奥地利(上奥地利州)之间的边界。沿河的城镇有马克特尔(Marktl am Inn)、辛巴赫(Simbach on Inn)、布劳瑙(Braunau am Inn)和舍尔丁(Schärding)。在帕绍(Passau),因河最终注入多瑙河。
伊萨尔河(Isar)
伊萨尔河是奥地利和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条河流。它起源于阿尔卑斯山的卡尔文德尔(Karwendel)山脉。伊萨尔河在密滕瓦尔德(Mittenwald)附近进入德国,并流经巴特尔茨(Bad Tölz)、慕尼黑(Munich)和兰茨胡特(Landshut),最后在德根多夫(Deggendorf)附近注入多瑙河。伊萨尔河全长295千米,流域面积约为9,000平方千米,较大的支流有安珀河(Amper)和洛伊萨赫河(Loisach)。冬季时,阿尔卑斯山区的大部分降水会变成雪。春季融雪期间,融雪水会导致伊萨尔河水流量增加,其河口处的平均流量为174立方米/秒。
伊勒河(Iller)
伊勒河是德国巴伐利亚州和巴登-符腾堡州的一条河流,是多瑙河的右岸支流,全长146千米。伊勒河由布赖塔赫河(Breitach)、施蒂拉赫河(Stillach)和特雷塔赫河(Trettach)在阿尔高地(Allgäu)阿尔卑斯山区的汇合处形成,靠近奥地利边界。它从那里向北流经松特霍芬(Sonthofen)、伊门施塔特(Immenstadt)和肯普滕(Kempten)等城镇,在乌尔姆(Danube)市注入多瑙河。伊勒河的流域面积为2,152平方千米,平均流量为75立方米/秒。
湖泊
阿尔卑斯山的冰川作用形成许多湖泊,最大的湖泊日内瓦湖,另外还有四森林州湖、苏黎世湖、博登湖、马焦雷湖、纳沙特尔湖、加尔达湖、科莫湖、伊泽奥湖等。
日内瓦湖(Lake Geneva)
日内瓦湖,法国称莱芒湖(le Léman),是阿尔卑斯山区最大的湖泊,位于瑞士西南与法国的边境,湖的西南部在瑞士境内,中、东部属瑞士和法国边界湖。湖呈新月形,角朝南,长72千米,宽8千米,面积580平方千米,最深处310米,湖区海拔62米。
四森林州湖(德语:Vierwaldstättersee)
四森林州湖,又名卢塞恩湖(Lake Lucerne)、琉森湖(Lake Zurich)。该湖夹在阿尔卑斯山群峰之间,是瑞士境内第五大湖泊。湖名源于该湖正处于乌里州(Uri)、施维茨州(Schwyz)、下瓦尔登州(Unterwalden)和琉森州(Lucerne)四州之中,故名四森林州湖。
四森林州湖湖面面积114平方千米,湖区海拔433米,最深处达214米。这是一个典型的舌状盆地湖泊,具有多个分支湾,因此湖岸线相对较长,约为150千米。
苏黎世湖(德语:Zürichsee)
苏黎世湖的主要支流是林特河(Linth),它起源于格拉鲁斯阿尔卑斯山(Glarner Alpen)的特迪山脉(Tödi),并通过格拉鲁斯州(Canton of Glarus)和林特运河以及施默里孔(Schmerikon)的瓦伦湖(Lake Walen)汇入苏黎世湖。
苏黎世湖长42千米,宽3.85千米,面积90.1平方千米,最大深度136米,湖区海拔406米。
博登湖(德语:Bodensee)
博登湖,又名康斯坦茨湖(Lake Constance)形成于里斯冰期(Riss Ice Age)和维尔姆冰期(Würm Ice Age)时期的冰川作用。莱茵河从阿尔卑斯山脉带来了大量的沉积物,这些沉积物进入湖泊,并从东南部开始逐渐减小了湖泊的面积。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导致地壳发生巨大的应力,形成了一个前陆盆地。在这个盆地中,里斯冰期和维尔姆冰期时期形成了超过1000米厚的冰川【莱茵冰川(Rhein Glacier)】。在更新世时期,这些冰川部分被侵蚀。通过冰川和河流的侵蚀作用,逐渐形成了博登湖现在的形状。
博登湖长63千米,宽14千米,最大深度253米,面积为536平方千米,湖区海拔396米。
马焦雷湖 (Lake Maggiore)
马焦雷湖,意大利北部湖泊,是阿尔卑斯前缘湖泊中最西面的一个湖,同时还与附近的奥塔湖(Lake Orta)及卢加诺湖 (Lake Lugano)共同构成了复杂的汇水盆地。
马焦雷湖长66千米,宽3~5千米,湖面面积212平方千米,最深处372米。马焦雷湖是一个深湖,湖底几乎全都位于地平线以下,最深处低于海平面179米。
纳沙特尔湖(德语:Neuenburgersee)
纳沙特尔湖是瑞士境内最大的湖泊,位于阿尔卑斯山前陆侏罗山的东南麓。纳沙特尔湖是一个冰川湖,长约38千米,宽6~8千米,面积218平方千米,最大深度153米,湖区海拔429.28米。
加尔达湖(意大利语:Lago di Garda)
加尔达湖坐落在中阿尔卑斯山南麓,是上一次冰河期结束时,因冰川融化而形成的。加尔达湖是意大利面积最大的湖泊,在阿尔卑斯山地区,只有日内瓦湖和博登湖的面积超过它。
加尔达湖南北长56千米,东西宽4~17千米,面积370平方千米,湖岸线长125千米,最大深度346米,湖区海拔65米。
科莫湖(意大利语:Lago di Como)
科莫湖是意大利阿尔卑斯山脉的一个冰蚀湖,位于波河谷和阿尔卑斯山之间,呈倒“Y”字型。科莫湖长45.7千米,宽650米~4.4千米之间,面积145平方千米,最大深度412米,湖区海拔197.39米。
伊泽奥湖(意大利语:Lago d'Iseo)
伊泽奥湖位于前阿尔卑斯山脉的海拔180米处,坐落在坎波尼卡谷(Val Camonica)的尽头,位于意大利的布雷西亚省(Brescia)和贝加莫省(Bergamo)之间。它拥有意大利最大的天然湖岛和欧洲最高的湖岛——蒙特伊索拉岛(Monte Isola),并且在北部和南部还有洛雷托岛(Loreto)和圣保罗岛(San Paolo)两个卫星岛屿。奥利奥(Oglio)河是该湖的主要进出河流。
伊泽奥湖长25千米,宽4.1千米,面积为65.3平方千米,最大深度达到251米。
布莱德湖(Lake Bled)
布莱德湖位于斯洛文尼亚的北部,阿尔卑斯山脉的南麓,是一座冰川湖,主要水源来自于阿尔卑斯山的冰雪融水,故又称“冰湖”。布莱德湖长2.1千米,宽1.3千米,深30米,面积1.45平方千米,是世界著名旅游胜地。
冰川
阿尔卑斯山是欧洲最大的山地冰川中心,山区覆盖着厚达1000米的冰盖,现在还有1200多条现代冰川,总面积约4000平方千米。
阿莱奇冰川(Aletsch Glacier)
阿莱奇冰川位于瑞士瓦莱州伯尔尼阿尔卑斯山东部,是阿尔卑斯山最大的冰川,长约22.5千米,面积约130平方千米,最高海拔4160米,最低海拔1650米。截止到2016年的统计数据,阿莱奇冰川比1870年长度减少了3.2千米,厚度减少了300多米。有关专家预测,如果气候持续变暖,21世纪末阿莱奇冰川将消失。
戈尔纳冰川(Gorner Glacier)
戈尔纳冰川是一个山谷冰川,位于瑞士瓦莱州采尔马特附近的罗沙山地西侧。冰川长约12.4千米,宽1~1.5千米,面积53平方千米,最高海拔3900米,最低海拔2200米,是阿尔卑斯山第二大冰川。截止到2014年数据,戈尔纳冰川长度已经减少了2700多米。
菲舍尔冰川(Fiescher Glacier)
菲舍尔冰川是瑞士瓦莱州伯尔尼阿尔卑斯山南侧的一个山谷冰川,长16千米,是阿尔卑斯山第二长的冰川。冰川面积为33平方千米,最高海拔4000米,最低海拔1700米。
布伦瓦冰川(Brenva Glacier)
布伦瓦冰川位于阿尔卑斯山勃朗峰的南侧,是意大利第二长的冰川。1989年,布伦瓦冰川最大长度7.64千米,面积8.06平方千米,从那之后,布伦瓦冰川一直在退化,截至2019年,冰川长度6.7千米,面积7平方千米,最高海拔2350米,最低海拔1000米。
阿罗拉冰川(Arolla Glacier)
阿罗拉冰川是一条位于瑞士瓦莱州奔宁阿尔卑斯山的冰川,长约4千米,面积13.17平方千米,最高海拔3585米,最低海拔2160米。
土壤
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土壤类型因其地形和气候变化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该地区的土壤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山地土壤
这种土壤类型通常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土质较为粗糙,排水性较好,但缺乏养分。
山地草甸土壤
这种土壤类型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地草甸上,土质疏松,具有良好的排水性和养分含量,适合高山草本和灌木植物的生长。
山地森林土壤
这种土壤类型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地森林区域,土质较为复杂,富含养分,适合各种树种的生长。
山坡地土壤
这种土壤类型分布在山坡地带,土质较为坚硬,排水性较差,但富含养分,适合各种植物的生长。
生物
阿尔卑斯山地区是欧洲最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拥有超过 30,000 种动物和 13,000 种植物。
植物
阿尔卑斯山脉拥有大约13,000种植物物种,其中包括约5,000种真菌物种,约4,500种维管植物物种(占欧洲植物区系的39%,约400种为特有物种),此外,还有约2,500种地衣物种,约800种苔藓植物物种,以及约300种叶苔植物物种。
阿尔卑斯山脉的植被呈明显的垂直变化,从山麓的耕地牧场向上依次有阔叶林带、混合林带、针叶林带、高山草地带、高山岩石裸露带,直到终年积雪带。由于高度和坡向的关系,北坡和南坡自然带分布的垂直高度是不同的。大致阔叶林带南坡在800~1800米,北坡为800~1200米;针叶林带南坡为1800~2000米,北坡为1200~1800 米,高山草地南坡为2000~2500米,北坡为1800~2000米,岩石裸露带南坡为2500~3000米,北坡为2000~2500米,终年积雪带南坡为3000米以上,北坡为2500米以上。各自然带高度变化南坡要比北坡高,其主要原因是北坡、西坡受西风影响大,降水多,气温低,故各自然带分布高度比南坡要低,南坡和东坡受西风影响小,降水少,气温高,山麓能见到亚热带类型的植被。
阿尔卑斯山脉在中欧和南欧的原始森林覆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个生态地区中保存着几乎处于自然状态的欧洲最后一片森林。受山体效应影响,阿尔卑斯山林线高度一般在1800~2200m,最高可达2400m。在谷底和低矮山坡上生长着各种落叶树木,其中有椴树、栎树、山毛、毛白杨、榆、栗、花楸、白桦、挪威枫等。海拔较高处的树林中,最多的是针叶树,主要的品种为云杉、落叶松及其他各种松树。因为落叶松具有较好的御寒、抗旱和抵抗大风的能力,可在高海拔处生长。
动物
阿尔卑斯山脉拥有约30,000种动物物种,其中包括:约20,000种无脊椎动物物种,约200种繁殖鸟类物种,约80种哺乳动物物种(包括那些与阿尔卑斯山脉边缘地区有关的物种),约80种鱼类物种,21种两栖动物物种(其中一种是特有的),以及15种爬行纲物种。
阿尔卑斯山脉的动物物种非常特殊,它们已经找到了在这些恶劣气候条件下生存的方式,从而形成了各种独特的适应特征。例如,阿尔卑斯山脉中的黑蝾螈(Salamandra atra)是欧洲唯一一种能产下完全发育的幼崽的两栖纲。鸟类和哺乳动物拥有更厚的羽毛或皮毛,并且它们的脚或爪非常适合在雪地上行走。北极兔(Lepus timidus)、(Mustela erminea)和松鸡(Lagopus mutus)会在冬季将它们的棕色毛皮变成白色,以避免被捕食。
许多动物会在一年中最寒冷的几个月里冬眠,其中包括著名的阿尔卑斯旱獭(Marmota marmota)。其他动物,如阿尔卑斯羚(Rupicapra rupicapra)和岩鹧鸪(Alectoris graeca),会进行相对较长距离的迁徙或下降到较低海拔地区以避寒。而阿尔卑斯岩羊(Capra ibex)则会攀爬到非常陡峭的斜坡上,那里的雪会滑落,但它们依然能够找到食物。
尽管典型的阿尔卑斯山脉动物仍然存在,但它们的许多种群规模已经减小并相互之间被隔离。阿尔卑斯岩羊曾经濒临灭绝,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脉的格兰帕拉迪索国家公园中幸存下来。随后,来自这个残存种群的个体已被重新引入到阿尔卑斯山脉的其他地区,使该物种得以重新占领其在阿尔卑斯山脉的大部分分布范围。
阿尔卑斯山脉三种大型食肉动物(山猫、熊和狼)的困境是阿尔卑斯山脉一些哺乳动物濒临灭绝的另一个例子。幸运的是,通过政策变革和重新引入计划,其中一些物种正在阿尔卑斯山脉地区得到复苏。
自然保护地
WWF(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简称WWF),将以下八个地区确认为《阿尔卑斯公约》生态连通性试点地区,以保护阿尔卑斯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西南阿尔卑斯山脉(梅尔坦国家公园/阿尔卑斯海岸山脉自然公园)【South-western Alps (National Park Mercantour/ Nature Park Alpi Marittime) 】
法国伊泽尔省(French Department Isère)
跨境生态区格兰帕拉迪索-蒙特阿维克-蒙特埃米利乌斯(Transboundary ecoregion Gran Paradiso – Mont Avic – Mont Emilius)
阿尔卑斯威利亚山谷和阿尔卑斯迪沃山谷生态区(Ecoregion Alpe Veglia ed Alpe Devero)
瑞士瑞蒂亚三角洲(恩加丁/南蒂罗尔/特伦蒂诺/蒂罗尔)【Rhaetian triangle (Engadin/Southtyrol/Trentino/ Tyrol) 】
跨境地区贝希特斯加登-萨尔茨堡(Transboundary region Berchtesgaden – Salzburg)
跨境生态区普雷阿尔皮朱利/特里格拉夫(Transboundary ecoregion Prealpi Giulie/Triglav)
北石灰岩阿尔卑斯山地区(Northern Limestone Alps region)
重要支系
根据阿尔卑斯山系统国际统一地形分区(SOIUSA)系统的定义,阿尔卑斯山分为36个部分。
多菲内普雷阿尔卑斯山(Dauphiné Prealps)
多菲内普雷阿尔卑斯山位于阿尔卑斯山最西端,地处法国奥弗涅-罗纳-阿尔卑斯大区(Auvergne-Rhône-Alpes)和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Provence-Alpes-Côte d'Azur)。该山脉内有 2,352 座已命名的山脉,主要山峰包括艾吉耶山 (Mont Aiguille) 、奥比乌山 (Grande Tête de l'Obiou)、布尔峰 (Pic de Bure)、大维蒙特山 (Grand Veymont) 和克吕兹山 (Tête de la Cluse),其中最高、最著名的是奥比乌山,海拔2789米。该山脉拥有数个公园,包括韦科尔自然保护区(Parc naturel régional du Vercors)和韦科尔高地自然保护区(Hauts Plateaux du Vercors)。
多菲内阿尔卑斯山(Alpes du Dauphiné)
多菲内阿尔卑斯山位于多菲内普雷阿尔卑斯山的东部,同样地处法国奥弗涅-罗纳-阿尔卑斯大区(Auvergne-Rhône-Alpes)和普罗旺斯-阿尔卑斯滨海省蓝色海岸大区(Provence-Alpes-Côte d'Azur)。该山脉共有1,614座被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埃克兰岩(Barre des Écrins)、埃克兰冰顶(Dôme de Neige des Écrins)、梅日大峰(Grand Pic de la Meije)、莱勒弗瓦德(L’Ailefroide)和佩尔武山(Mont Pelvoux),最高峰是埃克兰岩,海拔4102米。该山脉中最受欢迎的徒步旅行区域是埃克兰国家公园(Parc national des Écrins),公园内有许多精彩的小径可供选择,例如GR54线路。
普罗旺斯阿尔卑斯山和前阿尔卑斯山(Provence Alps and Prealps)
阿尔卑斯山次山脉的最西南端,普罗旺斯阿尔卑斯山和前阿尔卑斯山位于法国普罗旺斯-阿尔卑斯滨海省蓝色海岸地区。该山脉中有1,830座已命名的山脉,主要山峰有埃斯特罗普山 (Tête de l'Estrop)、旺图山 (Mont Ventoux)、大塞兰山 ( Grande Séolane ) 和沙尼尔穆尔山(Mourre de Chanier),其中最高峰是埃斯特罗普山,海拔2962米。
萨瓦前阿尔卑斯山(Savoy Prealps)
萨瓦前阿尔卑山脉位于法国东南部的奥弗涅-罗纳-阿尔卑斯大区(Auvergne-Rhône-Alpes)和瑞士瓦莱州,包含一小片被称为沙特勒斯(Chartreuse)山脉的亚山脉,以及日内瓦东部和东南部的其他山峰。该山脉包含1,272座已命名的山脉,主要山峰有夏梅肖德峰(Chamechaude)、夏曼桑峰(Charmant Som)、克罗尔岩齿峰(Dent de Crolles)、格朗日山(Mont de Grange)、拉波安什峰(La Pointe Blanche)、奥特西姆峰(Haute Cime)、萨利埃尔峰(Tour Sallière)、阿卡洛德峰(Arcalod)、佩尔塞峰(Pointe Percée)和图尔内特峰(La Tournette),其中最高和最著名的是奥特西姆峰,海拔3257米。
马里蒂姆阿尔卑斯山(Maritime Alps)
作为阿尔卑斯山脉的一个小的分支,马里蒂姆阿尔卑斯山脉位于法国的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地区、意大利的皮埃蒙特和利古里亚以及摩纳哥。该山脉包含1,682座已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南阿让特拉峰(Cima Sud Argentera)、北阿让特拉峰(Cima Nord Argentera)、蒙佩拉峰(Mont Pelat)、西格雷峰(Tête de Siguret)、吉拉斯峰(Cime du Gelas)和弗雷玛峰(Sommet de la Frema),最高峰是南阿让特拉峰,海拔3279米。
马里蒂姆阿尔卑斯山脉以其壮丽的景色和悬崖峭壁上的小村庄而闻名,与地中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马里蒂姆阿尔卑斯山脉中有许多铁道攀登线路,还有一些公园,如法国的蓝色海岸国家公园(Parc national du Mercantour)和意大利的马里蒂姆阿尔卑斯自然公园(Parco naturale delle Alpi Marittime)。
利古里亚阿尔卑斯山(Ligurian Alps)
作为阿尔卑斯山脉的一个真正的沿海分支,利古里亚阿尔卑斯山脉位于意大利的利古里亚和皮埃蒙特地区。它包含1,272座已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马尔瓜雷伊斯峰(Punta Marguareis)、蒙吉奥埃山(Monte Mongioie)、萨利内山(Cima delle Saline)、阿梅塔山和马尔塔山(Cime de Marta),最高峰是马尔瓜雷伊斯峰,海拔2651米。
在利古里亚阿尔卑斯山脉内有许多滑雪区,以及一些公园,如玛尔瓜雷伊斯自然公园(Parco naturale del Marguareis)、布里克塔纳区域公园(Parco regionale di Bric Tana)和利古里亚阿尔卑斯自然区域公园(Parco naturale regionale delle Alpi Liguri)。
科蒂安阿尔卑斯山(Cottian Alps)
科蒂安阿尔卑斯山横跨法国和意大利的边境,是该地区最受欢迎的徒步旅行目的地之一。它包含1,900座已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蒙维索峰(Monviso)、斯科莱特针峰(Aiguille de Scolette)、尚贝隆针峰(Aiguille de Chambeyron)、罗什布吕讷峰(Pic de Rochebrune)和卡普雷拉峰(Punta Caprera),最高峰是蒙维索峰,海拔2658米。
葛莱阿尔卑斯山(Graian Alps)
葛莱阿尔卑斯山横跨瑞士瓦莱州、法国奥弗涅-罗讷-阿尔卑斯(Auvergne-Rhône-Alpes)大区以及意大利奥斯塔(Aosta)山谷和皮埃蒙特大区,是西阿尔卑斯山脉最崎岖的部分之一。该山脉包含2,227座已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勃朗峰(Mont Blanc / Monte Bianco)、皮克埃克尔斯(Pic Eccles)、莫梯山(Mont Maudit)、格兰帕拉迪索山(Gran Paradiso)、拉格朗德卡斯峰(La Grande Casse)和普利山(Mont Pourri),最高峰是壮丽的勃朗峰,海拔4,808米。
葛莱阿尔卑斯山拥有巴诺瓦内兹国家公园(Parc national de la Vanoise)和格兰帕拉迪索国家公园(Parco nazionale del Gran Paradiso)的结合部。该地区还以阿尔卑斯岩羊和其他野生动物的种群闻名。在葛莱阿尔卑斯山脉中,低海拔地区的徒步旅行很受欢迎。
蓬尼阿尔卑斯山(Pennine Alps)
蓬尼阿尔卑斯山横跨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区和瑞士瓦莱州,是阿尔卑斯山脉中海拔第二高的山脉。该山脉中有2,001座已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蒙特罗莎山(Monte Rosa)、马特洪峰(Matterhorn)、魏斯洪峰(Weisshorn)、魏斯米斯山(Weissmies)、多姆峰(Dom)、格兰孔宾峰(Grand Combin)、大朱拉斯峰(Grandes Jorasses)和德特布朗什峰(Dente Blanche),最高峰是位于蒙特罗莎山上的杜福尔峰(Dufourspitze),海拔2296米。
蓬尼阿尔卑斯山脉的公园包括蒙特马尔斯自然保护区(Riserva naturale Mont Mars)、蒙特费内拉自然公园(Parco naturale Monte Fenera)、上瓦尔塞西亚和上瓦尔斯特罗纳高地自然区域公园(Parco regionale dell'Alta Valsesia e Alta Val Strona)和宾塔尔自然公园(Binntal Nature Park)。
伯尔尼阿尔卑斯山(Bernese Alps)
伯尔尼阿尔卑斯山横跨瑞士的一个广阔地区,充满了冰川覆盖的山峰和令人惊叹的高山风景,同时也拥有一些国家最著名的山峰。该山脉中有1,127座已命名的山峰,包含了瑞士最具标志性的山峰,包括芬斯特罗峰(Finsteraarhorn)、少女峰(Jungfrau)、埃格峰(Eiger)、门克峰(Mönch)、斯赫雷克峰(Schreckhorn)和阿莱奇峰(Aletschhorn),其中最高峰是芬斯特罗峰,海拔4274米。
瑞士普雷阿尔卑斯山(Swiss Prealps)
瑞士普雷阿尔卑斯山是瑞士阿尔卑斯山脉的北部,是通往伯尔尼阿尔卑斯山脉的山麓地带。它们覆盖了瑞士的部分地区,从日内瓦湖经列支敦士登到奥地利边境,其中包括1,878座已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希尔索恩(Schilthorn)、施瓦茨霍恩(Schwarzhorn)、甘斯贝格(Gamsberg)、布里恩茨尔罗特霍恩(Brienzer Rothorn)、里吉(Rigi)和拉塔朗(La Tarent),最高峰是希尔索恩,海拔2970米。
该地区的热门公园包括甘特里希自然公园(Gantrisch Nature Park)、迪姆蒂格塔尔自然公园(Diemtigtal Nature Park)和恩特勒布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圈(UNESCO Biosphere Entlebuch)。
格拉鲁斯阿尔卑斯山(Glarus Alps)
格拉鲁斯阿尔卑斯山地处瑞士西部,大部分位于格拉鲁斯州,是一系列809座已命名的山峰的集合,主要山峰包括托迪峰(Tödi)、比费滕斯托克峰(Bifertenstock)、贝希斯托克峰(Bächistock)、皮茨·朱夫峰(Piz Giuv)和奥贝拉尔普斯托克峰(Oberalpstock),其中最高峰是托迪峰,海拔3614米。
在该山脉中,有许多冰川覆盖的山峰和令人惊叹的高山湖泊。此外,还有一些令人惊叹的文化景点,包括库尔(Chur)和萨尔干斯(Sargans)这两个城镇。库尔被认为是瑞士最古老的城镇,而萨尔干斯以其美丽的城堡而闻名。
莱庞蒂诺阿尔卑斯山(Lepontine Alps)
莱庞蒂诺阿尔卑斯山位于瑞士中南部和意大利中北部,涵盖了瓦莱州、提契诺州(Ticino)、乌里州(Uri)、格劳宾登州(Graubünden)以及意大利的皮埃蒙特和伦巴第大区。该山脉包含1,737座已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蒙特莱奥内(Monte Leone)、莱茵瓦尔德峰(Rheinwaldhorn)、古费尔霍恩(Güferhorn)、蒙特托加诺(Monte Togano)、蒙特利米达里奥(Monte Limidario)和布林峰(Blinnenhorn),最高峰是蒙特莱奥内,海拔3553米。
卢加诺普雷阿尔卑斯山(Lugano Prealps)
卢加诺普雷阿尔卑斯山是阿尔卑斯山脉的一个非常小的子山脉,位于意大利西北部和瑞士南部,靠近米兰市。该山脉包含426座已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吉诺峰(Pizzo di Gino)、卡莫格峰(Camoghe)、塔玛劳山(Monte Tamaro)、圣普里莫山(Monte San Primo)、特雷梅佐山(Monte di Tremezzo)和热内罗索山(Monte Generoso),最高峰是吉诺峰,海拔2245米。
伯加莫阿尔卑斯山和普雷阿尔卑斯山(Bergamasque Alps and Prealps)
伯加莫阿尔卑斯山和普雷阿尔卑斯山覆盖了意大利中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是一个特别崎岖和多岩的山峦集合。该山脉包含984座已命名的山峰,主要峰峦包括科卡峰(Pizzo di Coca)、斯凯斯峰(Punta di Scais)、北格里尼亚山(Grigna Settentrionale)、福尔米科峰(Pizzo Formico)和托雷佐山(Monte Torrezzo),最高峰是科卡峰,海拔3050米。
西瑞士雷蒂奥阿尔卑斯山(Western Rhaetian Alps)
西瑞士雷蒂奥阿尔卑斯山是阿尔卑斯山脉中最大的一个子山脉,它由2,800座山峰组成,标志着阿尔卑斯山脉的西部和东部之间的分界线。该山脉的主要山峰包括伯尼纳峰(Piz Bernina)、祖波峰(Piz Zupò)、罗塞格峰(Piz Roseg)、帕卢峰(Piz Palü)、皮亚齐山(Cima de Piazzi)和迪斯格拉齐亚山(Monte Disgrazia),最高峰是伯尼纳峰,海拔4048.6米。
该山脉覆盖了瑞士、意大利、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的部分地区。它是东阿尔卑斯山脉中冰川最密集的地区,拥有超过150个已命名的冰川。此外,该地区还有一些公园,包括:斯泰尔维奥国家公园(Parco Nazionale dello Stelvio/Nationalpark Stilfserjoch)、瓦尔米斯泰尔生物圈(Biosphere Val Müstair)、瑞士国家公园(Swiss National Park/Parc Naziunal Svizzer)和贝弗林自然公园(Beverin Nature Parc)。
东瑞士雷蒂奥阿尔卑斯山(Eastern Rhaetian Alps)
东瑞士雷蒂奥阿尔卑斯山位于西瑞士雷蒂奥阿尔卑斯山的东部,这里有1,946座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威尔德斯皮茨峰(Wildspitze)、帕拉比安卡峰(Palla Bianca)、后黑岩峰(Hintere Schwärze)、苏卡尔峰(Zuckerhütl)、格兰德尔斯皮茨峰(Glanderspitze)和里策格里斯科格尔峰(Rietzer Grießkogel),最高峰是威尔德斯皮茨峰,海拔3768米。
东瑞士雷蒂奥阿尔卑斯山位于奥地利的东阿尔卑斯山脉中,南部延伸至意大利的因斯布鲁克市。该地区拥有多个公园,其中最著名的可能是泰克塞尔格鲁佩自然公园(Naturpark Texelgruppe)和厄茨塔尔自然公园(Naturpark Ötztal),它们沿意大利和奥地利的边境相连。
南瑞士雷蒂奥阿尔卑斯山(Southern Rhaetian Alps)
南瑞士雷蒂奥阿尔卑斯山是雷蒂奥阿尔卑斯山脉最南端的部分,位于意大利东北部,靠近米兰的东北部。这里有1,143座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奥尔特勒峰(Ortler)、大斑马峰(Gran Zebrù)、切韦达莱山(Monte Cevedale)、普雷萨内拉峰(Cima Presanella)、托萨峰(Cima Tosa)和亚当梅洛山(Monte Adamello),最高峰是奥尔特勒峰,海拔3905米。
南瑞士雷蒂奥阿尔卑斯山以其熊种群而闻名,并部分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保护。该地区还是著名的意大利环道自行车赛的举办地,尽管它们是阿尔卑斯山脉中最偏远的地区之一。此外,该地区还包括斯泰尔维奥国家公园(Stelvio National Park)和亚当梅洛-布伦塔自然公园(Adamello-Brenta Nature Park)。
北蒂罗尔石灰岩阿尔卑斯山(North Tyrol Limestone Alps)
北蒂罗尔石灰岩阿尔卑斯山位于奥地利西北部与德国南部的边界,得名于其嶙峋的石灰岩峰峦。这个山脉包含1,913座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帕尔塞尔峰(Parseierspitze)、楚格峰(Zugspitze)、比卡尔斯皮茨峰(Bikkarspitze)和埃尔毛尔高峰(Ellmauer Halt),最高峰是帕尔塞尔峰,海拔2962米。
虽然这个山脉本身并不特别高耸,但它横跨奥地利蒂罗尔州的广阔土地。它还包括一些公园和保护区,如沙赫恩和莱因塔尔(Schachen und Reintal)以及卡尔文德尔和卡尔文德尔山脉(Karwendel und Karwendelvorgebirge)。
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Bavarian Alps)
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覆盖了德国巴伐利亚州以及奥地利的蒂罗尔州和福拉尔贝格州的大部分地区。这个崎岖的山脉是由冰川刻蚀而成的峰峦。这个山脉包含2,182座已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梅德尔加贝尔(Mädelegabel)、丹尼尔(Daniel)、霍厄斯利希特(Hohes Licht)、格罗塞尔·克罗滕科普夫(Großer Krottenkopf)、乌尔贝莱斯卡尔斯皮茨·奥斯特吉普费尔(Urbeleskarspitze Ostgipfel)、克罗伊斯皮茨(Kreuzspitz)和克罗滕科普夫(Krottenkopf),最高峰是梅德尔加贝尔,海拔2645米。
虽然巴伐利亚州是德国的一个州,但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仅指该地区南部的山脉。它以大型冰斗、U型山谷和壮丽的湖泊而闻名,供徒步旅行者欣赏。
布雷西亚和加尔达普雷阿尔卑斯山(Brescia and Garda Prealps)
布雷西亚和加尔达普雷阿尔卑斯山是阿尔卑斯山脉的一个小的分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靠近米兰以东。该山脉包含了862座已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卡德里亚山(Monte Cadria)、塞特文蒂峰(Punta Setteventi)、巴尔多山-瓦尔德里塔山峰、邦多内山(Monte Bondone,又名科内托山)、卡普隆山(Monte Caplone)和米索内山(Monte Misone),最高峰是卡德里亚山,海拔2250米。
整个山脉区域有丰富的徒步旅行线路,包括通往该地区的高山湖泊的徒步旅行线路。还有一条名为“和平之路”(Sentiero della Pace)的长途步道穿过附近的一个城镇。
威尼托普雷阿尔卑斯山(Venetian Prealps)
威内托大区普雷阿尔卑斯山位于意大利东北部,北部靠近威尼斯,是阿尔卑斯山脉从下方的波河平原崛起形成的山麓地带。该山脉包含1,082座已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科尔努多山(Col Nudo)、多狄奇峰(Cima Dodici)、维森丁山(Col Visentin)、卡雷加峰(Cima Carega)、格拉帕山(Monte Grappa)和帕隆峰(Cima Palon),最高峰是科尔努多山,海拔2471米。
尽管该山脉相对较小,但由于南部土地的低洼特性,它非常显眼。事实上,该山脉中的许多山峰的突出度超过1,000米。该地区的公园包括福利格纳尼森林(Foresta dei Folignani)和普雷斯库丁区域森林(Foresta regionale del Prescudin)。
多洛米蒂山脉(Dolomites)
多洛米蒂山脉以其令人惊叹的高山地形和壮丽的悬崖而闻名,是阿尔卑斯山脉中最著名的一部分。该山脉位于意大利东北部,包含2,094座已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马尔莫拉达山(Marmolada)、安特拉奥山(Antelao)、托法纳迪梅佐山(Tofana di Mezzo)、托法纳迪罗泽斯山(Tofana di Rozes)和克里斯塔洛山(Monte Cristallo),最高峰是马尔莫拉达山,海拔3343米。
由于其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攀登机会,多洛米蒂山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登山者的喜爱。该山脉中有许多公园,包括普埃茨-奥德尔自然公园(Parco Naturale Puez-Odle)和法内斯-塞内斯-布雷斯自然公园(Fanes-Sennes-Braies Nature Park)。
西塔乌恩阿尔卑斯山脉(Western Tauern Alps)
西塔乌恩阿尔卑斯山脉是阿尔卑斯山脉中最大的一个子山脉之一。该山脉包含3,307座已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格罗斯格洛克纳峰(Großglockner)、格罗斯温内迪格峰(Großvenediger)、格罗斯威斯巴赫角峰(Großes Wiesbachhorn)和霍赫费勒峰(Hochfeiler),最高峰是格罗斯格洛克纳峰,海拔3798米。
西塔乌恩阿尔卑斯山脉以其众多的高山山口而闻名,提供了绝佳的徒步旅行机会。有一些小径通往一些山间小屋和高陵国家公园内的一些绝美景点。
提洛片岩阿尔卑斯山脉(Tyrol Schistose Alps)
提洛片岩阿尔卑斯山脉是奥地利西北部的一个小型山脉,共包含689座已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利祖默雷克纳峰(Lizumer Reckner)、克罗伊霍赫峰(Kreuzjoch)、盖斯坦峰(Geißstein)和霍厄萨尔韦峰(Hohe Salve),其中最高峰为利祖默雷克纳峰,海拔2286米。
该山脉本身相对较小,但位于因斯布鲁克市东部,所以从公路上可以清晰看到。
北萨尔茨堡阿尔卑斯山脉(Northern Salzburg Alps)
北萨尔茨堡阿尔卑斯山脉主要位于萨尔茨堡州,是一个小而崎岖的山脉。该山脉中有1,054座已命名的山峰,主要峰顶包括霍赫肯宁峰(Hochkönig)、宾霍恩峰(Binhorn)、劳舍克峰(Raucheck)、纳克特胡德峰(Nackter Hund)和伯希特斯加登高峰(Berchtesgadener Hochthron),其中最高峰是霍赫肯宁峰,海拔2941米。
北萨尔茨堡阿尔卑斯山脉是多瑙河的重要水源地区,地势崎岖。山脉中还包含位于巴伐利亚的库宁湖(Königssee),它位于伯希特斯加登国家公园(Nationalpark Berchtesgaden)内,是一个受欢迎的徒步区域。
卡尼克山脉和盖尔塔尔山脉(Carnic and Gailtal Alps)
卡尼克山脉和盖尔塔尔山脉位于意大利、斯洛文尼亚和奥地利的三国交界地区,是一个相对较大的中海拔山脉。该山脉有超过1,900座已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科利安斯山(Monte Coglians)/ 霍厄瓦尔特山(Hohe Warte)、普雷蒂峰(Cima dei Preti)、切内瓦特山(Creta della Cinevate)、特尔扎格兰德山(Terza Grande)和拉奇山(Latschur),最高点是科利安斯山/ 霍厄瓦尔特山,海拔2781米。
卡尼克山脉和盖尔塔尔山脉包括弗留利多洛米蒂自然公园(Parco naturale regionale delle Dolomiti Friulane)和瓦尔阿尔巴自然保护区(Riserva naturale regionale della Val Alba)的一部分。山脉中还有一些海拔约2,800米的高山通道,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多次重要冲突的地点。
萨尔茨卡默古特和上奥地利阿尔卑斯山脉(Salzkammergut and Upper Austria Alps)
萨尔茨卡默古特和上奥地利阿尔卑斯山脉是阿尔卑斯山脉北部的重要河流分水岭,位于奥地利北部,是多瑙河的发源地。该山脉中有2,290座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霍尔达赛恩峰(Hoher Dachstein)、大普里尔峰(Großer Priel)、格里明峰(Grimming)、大霍尔科格尔峰(Großer Höllkogel)和甘斯费尔德峰(Gamsfeld),最高峰是霍尔达赛恩峰,海拔2995米。
该地区有许多超高突出的山峰,同时也有很多重要的湖泊。该地区最大的公园是Kalkalpen国家公园,其中包含了中欧最大的原始森林之一。
下陶恩(Lower Tauern)
下陶恩是奥地利中部广阔地区的一个小地区,位于东阿尔卑斯山脉。该地区包含1,660座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包括霍赫戈林峰(Hochgolling)、霍赫赖哈特峰(Hochreichart)、普雷伯尔(Preber)、霍赫维尔德斯特勒(Hochwildstelle)、卡泽雷克(Kasereck),最高峰为霍赫戈林峰(Hochgolling),海拔2862米。
这个地区在100多年来一直是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从1860年代就成为奥地利登山俱乐部会员的热门地区。它还包含许多高山小屋,以及萨尔茨堡龙高和克恩特诺克山脉(Salzburger Lungau und Kärntner Nockberge)生物圈保护区。
卡林西亚施蒂里亚阿尔卑斯山和卡林西亚斯洛文尼亚阿尔卑斯山(Carinthian Styrian Alps \u0026 Carinthian Slovenian Alps)
卡林西亚施蒂里亚阿尔卑斯山和卡林西亚斯洛文尼亚阿尔卑斯山位于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边境,由约2,000座山峰组成的山脉,最高峰是格林托韦茨峰(Grintovec),海拔2558米。
朱利安阿尔卑斯山脉和前阿尔卑斯山脉,以及斯洛文尼亚前阿尔卑斯山脉(Julian Alps and Prealps \u0026 Slovene Prealps)
朱利安阿尔卑斯山脉和前阿尔卑斯山脉,以及斯洛文尼亚前阿尔卑斯山脉,位于意大利东北部和斯洛文尼亚北部,是阿尔卑斯山脉中最短的一个子山脉。在这两个山脉中,最高峰是位于斯洛文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特里格拉夫峰(Triglav),海拔2863.65米。
施蒂利亚前阿尔卑斯山(Styrian Prealps)
施蒂利亚前阿尔卑斯山是阿尔卑斯山脉最东南部的部分,位于奥地利东南部的一个相对低矮的山脉。该山脉包含1,377座命名的山峰,最高峰为阿默林科格尔山(Ameringkogel),海拔2187米。
下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北部(Northern Lower Austria Alps)
下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北部地处奥地利东部,位于维也纳西南方向。该山脉包含1,891座命名的山峰,主要山峰有霍赫托尔峰(Hochtor)、霍赫施瓦布峰(Hochschwab)、托滕克普夫尔峰(Totenköpfl)、格罗塞尔皮尔加斯峰(Großer Pyhrgas)、格罗塞尔布赫斯坦峰(Großer Buchstein),最高峰为霍赫托尔峰(Hochtor),海拔1919米。
自然资源
意大利翡翠矿床
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西部,位于多拉迈拉地块南部的布罗萨斯科-伊萨斯卡超高压变质带中,发现了翡翠矿。这些翡翠矿是在西阿尔卑斯山第三纪时期的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存在于二叠纪的流纹岩复合岩体中。翡翠矿常与偶见的蓝闪石和部分蚀变的硬柱石伴生。翡翠矿位于科勒德勒·萨格纳斯(Colle delle Sagneres),位于意大利北部阿切廖(Acceglio)以北的瓦拉伊塔河(Araitavalley)上部的圣安娜·迪贝利诺(Sant'Anna di Bellino)村庄附近。意大利的翡翠是在高压中温条件下,钠长石向硬玉和石英转变的过程中形成的。
2003年,皮埃尔(Pierre)团队先后于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西侧的维索山(Mont Viso)山脉及贝伊瓜山(Mont Beigua)山脉发现了海拔1800~2400米的高山采石场,这里出产硬玉岩(翡翠)、绿辉石、榴辉岩、蛇纹石及少量透闪石材料,通过对比分析,有学者确定新石器时代欧洲翡翠质玉环、玉斧的原材料主要来源于西阿尔卑斯山脉。
铁镍铁矿
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西部多拉迈拉地块南部的布罗萨斯科-伊萨斯卡超高压单元的翡翠矿层中,最近发现了铁铁矿。在超高压变质的高潮阶段,含翡翠的岩石主要由硬玉、石榴石、多硅白云母和石英组成。在早期逆行变质的过程中,绿辉石逐渐转变为铁闪锌矿、钾闪锌矿和钠长石,并达到峰值阶段。随着逆行过程的继续,绿辉石逐渐转变为几乎不含硬玉的霓辉石,而铁闪锌矿和钾辉石则被贫硅钾辉石和铁铝榴石包围。
斧石
斧石的名称源自希腊语中的“axin”(斧头),暗指其晶体形状类似斧头的尖锐外观。斧石主要形成于接触变质作用、高山断裂以及一些含锡的热液脉矿中。它的生成似乎依赖于来自超酸性岩浆岩的气相热液作用。斧石晶体通常呈现扁平的长方体形状,具有锐利的棱角和有条纹的面,有时也呈现带有圆润轮廓的条状结构,或者以颗粒状或块状出现。斧石晶体的颜色鲜艳,可呈橙色、紫色,有时呈黄色,还可能带有一定程度的绿色。最美丽的斧石晶体来自阿尔卑斯山的高山断裂带,尤其是法国伊泽尔省(Chamrousse、Bourg d'Oisans)的地区,那里的晶体通常可以达到5厘米,有时甚至可达10厘米。类似的晶体还从瑞士的阿尔卑斯山断裂带(Piz Vallatscha)开采出来。
水晶
在阿尔卑斯山脉位于瑞士的勒奇山(Lötschberg)中,发现了储量较大的水晶石矿藏,其中大部分都属于非常罕见的矿石。在这个地区发现的水晶石中,有一块直径为12.7厘米的水晶石和另一块直径为3.7厘米的矿石,它们是目前在瑞士境内发现的同类水晶矿石中最大的。与此同时,还发现了两块非常稀有的方解石晶体,长度分别为30厘米和1厘米,其纯净度也是瑞士罕见的。
铜矿
米特贝格(Mitterberg)地区是东阿尔卑斯山最大的铜矿床。它还包括南部矿脉区布兰德矿脉(Brander)、布尔格施魏格矿脉(Burgschweig)和比尔克斯坦矿脉(Birkstein Vein),以及东部矿脉区温克尔矿脉(Winkel)和布赫贝格矿脉(Buchberg Vein)。该矿床的成因非常复杂:基本上可以区分沉积在页岩中与页岩平行的矿化带(例如在南部矿脉区)和像米特贝格主脉一样沉积在被称为紫色系列的构造断层中的矿化带。铜黄铁矿脉通常由多个平行的矿化带组成,厚度通常只有几十厘米,但在某些地方可以达到4米。这个矿区从青铜时代起,就是阿尔卑斯山区最重要的铜矿石矿区,该矿床的现代开采始于1827年,并在1977年因铜价下跌而停止。
大理石
阿普安阿尔卑斯山位于意大利西北部,是著名的卡拉拉大理石的开采点。该地区最古老的采石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埃特鲁里亚时代,文艺复兴时期多纳泰罗和米开朗基罗都使用过这里的大理石,佛罗伦萨博物馆内最著名的雕像《大卫》,就出自卡拉拉山上的大理石。目前,阿普安阿尔卑斯山仍是卡拉拉大理石的主要产区,2014年,本·拉登家族经营的本拉登集团购买了卡拉拉地区最大采石场的大部分股权,使得大理石作为建筑材料主要在沙特阿拉伯地区流动。
地质灾害
阿尔卑斯山地灾害中,属内力形成的有地震;属外力形成的有山洪、泥石流、雪崩滑坡、崩塌、滚石、土滑、雪滑、暴风雨、雹灾和冰川快速运动等。其中主要是山洪、泥石流、雪崩和滑坡。
山洪集中分布于意大利、法国、德国和奥地利境内的阿尔斯中低山区。区内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1000~2500毫米,有的地区夏季一个月的降水量就达900毫米,日降水量达115毫米之多。大暴雨往往酿成山洪灾害。1981年7月20日意大利北部波尔萨诺城以南地区因大暴雨引起山洪暴发,河堤决口,水头高达3.5米,淹没了撒吕尔村,淤埋了苹果园上千公顷。
泥石流遍布整个阿尔卑斯山地。但各国的泥石流沟数量不一,奥地利有4200余条,意大利2500条,瑞士1300条,法国1000多条,德国约240条。这些泥石流大体上分为三大类:主要分布于阿尔斯中低山区的,由雨水形成的泥石流;分布于阿尔卑斯高山区的冰雪融水、冰川湖泊或冰碛湖泊溃决形成的泥石流;滑坡(或崩塌)形成的泥石流。1981年7月20日恩期河上游两场泥石流阻断南北横贯阿尔卑斯山地的交通干线——奥意间的欧洲6号高速公路和奥意铁路,导致交通断绝三天。
雪崩主要分布于瑞士阿尔卑斯高山区和德国南部,奥地利西北部的阿尔卑斯中低山山区。冬春大量降雪是产生雪崩的主要条件,例如,奥地利蒂罗尔与萨尔茨堡两州的降雪深度最大为15.3米,最小也有2.0米,因而这里极易发生雪崩灾害 。据统计,奥地利约有雪崩点2500个,每年发生雪崩100次左右,其中成灾的占1/10。
滑坡常常出现在阿尔卑斯山地地质条件差,坡陡且节理裂隙发育的地段,大多由边坡开挖,排水不当使山坡失稳而引起。如1963年意大利北部,由于大规模滑坡滑入瓦昂特水库,使水库产生高达260米的水浪冲向对岸。最后,水坝在高100米的水浪冲击下溃决,酿成巨灾,冲走下游5个村庄,死亡近3万人。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冰川崩塌也成为阿尔卑斯地区一种常见地质灾害。2022年7月3日,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脉马尔莫拉达山区一座高山冰川发生崩塌,造成至少7人死亡、多人受伤和失踪。有专家指出,此次事故原因可能与近日意大利遭遇极端高温天气有关。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阿尔卑斯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有人类活动的记录,阿尔卑斯山麓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栖居已得到了巴塞尔市附近伯塞克和巴伐利亚州奥夫奈特(Offnet)的洞穴堆积所证实,后者显示短头型的阿尔卑斯人可以上溯到阿齐尔时期。以代表阿尔卑斯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而著名的湖居遗址遗存,表现出许多可能源于马格尔莫斯和阿齐尔文化的特征,出土了大量镐、斧柄、鱼叉、角质鱼梭、生殖器形哨和木质Boomerang等物品。
1991年9月19日,在阿尔卑斯山冰坡上发现了距今5300年前的古人类,这是世界上年代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冰冻人类标本,比埃及木乃伊还早一千余年。
阿尔卑斯山的原住民是迁徙至此处的凯尔特人、高卢人和日耳曼人部落。到公元1世纪,这里已是人丁兴旺,主要集中在日内瓦湖(Lake of Geneva)、阿讷西湖(Lake of Annecy)周边。
公元前218年,北非古国迦太基著名军事家汉尼拔率领军队翻越阿尔卑斯山,抵达意大利北部,击败了罗马军团,创造了古代军事史上的辉煌战例。
公元前27年~公元14年,盖乌斯·屋大维统治下的罗马征服了这里,把阿尔卑斯变成了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军事要塞。而梅罗文加(Merovingian)王朝和卡洛林(Carolingian)王朝的法兰克王国皇帝们对于今日的阿尔卑斯影响最深远,不少方言,传统习俗及文化都保留至今。
公元4~5世纪,罗马帝国分裂,西阿尔卑斯山区开始建立基督教教区,而东阿尔卑斯山的教区则一直延续到公元13世纪,并且规模比西阿尔卑斯山要大。山谷中建立了许多基督教修道院。
在公元13和14世纪阿尔卑斯成了萨伏伊家族(Savoy)多菲内家族(Dauphine)和普罗旺斯家族(Provence)激烈争夺的地区。此后的几个世纪,依然是战火不断,阿尔卑斯也几易其主。直到1860年萨伏伊封地并入法国,这里才得享太平。
1291年~1516年,瑞士联邦在中部阿尔卑斯山脉的北侧逐渐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和意大利军队占领了这里,而阿尔卑斯山区也成了法国抵抗军的一个根据地。“二战”之后,阿尔卑斯地区凭借现代工业,水电能以及繁荣的旅游业得以重新振兴。现在的阿尔卑斯山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1991年,阿尔卑斯山所在的八个国家(奥地利、德国、法国、意大利、列支敦士登、摩纳哥、斯洛文尼亚和瑞士)拟定了一份《阿尔卑斯山公约》。这是一份阿尔卑斯山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性领土条约。该条约寻求在保护阿尔卑斯山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完整性的同时,促进地区的发展,旨在通过实施各项协议和宣言,在阿尔卑斯地区超越国界,打造区域独特的品质和特点。该框架公约将欧盟及以上八个国家团结起来,于1995年正式生效。
《阿尔卑斯山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旨在保护山区的国际法条约。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将一个独立于国界的山区定义为一个功能性地理单元,并作为一个面临一系列共同挑战的重要遗产和经济区域。
民族文化
公元前1500~1000年之间,凯尔特部落开始在阿尔卑斯山现代瑞士的区域定居,并逐渐兴盛,后来因为掌握了铁的冶炼技术而称雄于欧洲北部的大部分地区,从大西洋到巴尔干半岛之间。凯尔特人建立的文化传统是当今的西方文化构成中最主要的几大要素之一,也是最古老的要素之一。
凯尔特人是一个勇猛善战的族群,同时,他们在艺术、工艺制作、服饰、音乐和文学上也表现出了极高的才华。凯尔特文明是欧洲史前史的顶峰之一,凯尔特人在中欧建立了第一个欧洲的文化实体。
人口语言
阿尔卑斯山约1400 万人分布在约6000个社区中,永久定居地区的人口密度范围从\u003c200 名居民/平方千米(施蒂里亚州)到\u003e16,000名居民/平方千米(摩纳哥公国),17%的阿尔卑斯山居民年龄超过 64 岁。现在的山区居民,西部为拉丁民族,东部为日耳曼民族。 阿尔卑斯山区除使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斯洛文尼亚语外,还有一种“语言活化石”——列托罗马语。这种语言仅在瑞士东部阿尔卑斯山区的格里松州几条山谷地区5万多居民中使用,而且还分成5种彼此互不相通的方言。这种语言起源于罗马帝国时代,是公元前15年,罗马帝国军团占领了包括今天瑞士的格里松州在内的广大欧洲地区以后,由当地方言和拉丁语混合而成。尽管已经只有5万多人使用列托罗马语,这种语言仍然被瑞士联邦政府列为官方正式语言。
经济活动
《阿尔卑斯山公约》提出,将绿色经济作为阿尔卑斯山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节能、低排放生产、交通和能源的发展是绿色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应鼓励扩大可再生能源产能,坚持实施创新的低碳和高能效技术,将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视为阿尔卑斯地区的经济资产,采取综合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缓解和适应,确保能源和资源的效率,并保护和不断改善自然资本、生态系统服务和生物多样性。
阿尔卑斯山地区的人均GDP从诺特拉尼斯科-克拉什卡的10,000欧元到列支敦士登的80,000欧元不等。
每年1月末在阿尔卑斯山脚瑞士达沃斯小镇召开“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即“冬季达沃斯论坛”),是1971年由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倡议创建的一个非营利性基金会,共包括全球720家企业会员,致力于通过公私合作改善世界状况。每届年会均有来自数十个国家的政界、企业界、学术界和媒体界代表参与。
交通运输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阿尔卑斯山脉崎岖而险峻的地形就是交通运输的大障碍。自塞尔特人时代起直至今日,山口是山谷与山谷之间的交通纽带,没有这些纽带,山谷就会封闭而孤立。海拔1370米的布伦纳山口、2009米的辛普朗山口、2112米的圣哥达山口等,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要道。
进入近现代以后,阿尔卑斯山脉山区的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1871年,在法国和意大利之间的塞尼山开凿了第一条铁路隧道,以后又建成多条。1904年,从图西斯到圣莫里茨的阿尔布拉(Albula)铁路投入运营。作为阿尔卑斯山的首条铁路,它长达67千米,全程将穿越42条隧道、地道及144座高架桥与桥梁。1922年峻工的瑞士和意大利间的辛普朗隧道,长19.8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隧道之一。勃朗峰下的公路隧道,长11.6千米。1980 年建成的圣哥达基线隧道,长16.3千米,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公路隧道。许多山口都筑有铁路隧道,成为连接中欧与南欧的重要通道。山口简易的道路,现也已铺设成多车道的公路。
连接两大滑雪胜地圣莫里茨和采尔马特的冰川快车,其时速约35千米,被称为“世界上行驶最慢的观景快车”,约290千米行程需近8个小时走完,跨越291座桥梁、穿过91条隧道。其铁路应用了人类修建登山铁路五大工法中的四种:U型展线、螺旋形展线、齿轨和特质机车车辆。
农业活动
在19世纪中叶以前,阿尔卑斯山脉的经济基础主要是农业和畜牧业。虽然后来农场已被普遍抛弃,但在主要山谷和横向山谷中位置良好的地区,农业依然存在。在瑞士谢尔和马蒂尼之间炎热而干燥的隆河谷,是大片栽培水果、蔬菜的灌溉区,在谷底和山坡都有一望无际的葡萄园,可为酿造优质葡萄酒提供原料。
在阿尔卑斯山区,发展以畜牧业生产为基础的农工综合体,产销一体化模式尤为突出。如牛奶奶酪、香肠等农产品加工业十分发达,同时批发零售、运输、包装等企业与之衔接,大大提升了农业产值的转化增值能力。阿尔卑斯山区已形成天然草场修割、农田施肥等农机具的专业化服务,以及依托山区旅游业发展的农民家庭旅馆、特色餐饮等服务业。在传统畜牧业生产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产值,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
旅游活动
近年来,阿尔卑斯山脉最显著的经济变化是兴起了群众性的旅游业。现在的阿尔卑斯山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除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丰富外,还可在阿尔卑斯山开展包括滑雪、登山、徒步旅行、攀岩等旅游活动。
阿尔卑斯山是全球山地旅游发展“高地”之一,因其山体地质结构复杂,自然资源丰富而多样,优质的高山积雪,成为以冰雪运动著称的目的地,是滑雪爱好者的天堂。阿尔卑斯地区滑雪场占全球1/3,雪道落差超过2000米的滑雪场多达20余座,吸引了全球43%的滑雪者。除了滑雪,阿尔卑斯山还有登山探险、山地徒步与骑行和滑翔等户外体验运动。不止于此,这里还有高山温泉疗养、高山酒吧、古朴特色的乡村景观、冰川地质博物馆等,特质明显的山地民族文化、旅游文化的挖掘呈现,带给游客综合而独特的山地旅游体验。2021年数据显示,阿尔卑斯山地区每年可以创造280亿欧元(298.3亿美元)的旅游收入。
体育运动
1786年,帕卡(Michel-Gabriel Paccard)与巴马尔(Jacques Balmat)两位登山者第一次成功登上了勃朗峰,现代登山运动从此开端。1786年至1853年,共有45人登上了勃朗峰,仅在1854年一年内,就有61人登顶。
国际滑雪联合会高山滑雪世界杯(fis Alpine Ski World Cup)是1966年开始举办的一项高山滑雪巡回赛,赛事每年举行一次,一般在1月,被认为是仅次于四年一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高山滑雪赛事。比赛主要在阿尔卑斯山举行,共有回转、大回转、超级大回转和滑降四个比赛项目。
1903年开始,环法自行车赛开始于每年夏季举行,每次赛期23天,平均赛程超过3500千米,阿尔卑斯山是环法自行车赛的必经之地。
环勃朗峰超级越野耐力赛,简称UTMB,是一项山地超级马拉松比赛。2003年,第一届UTMB在霞慕尼(Chamonix)启动,现已发展成世界领先的越野赛赛事。赛事每年在阿尔卑斯山举行,穿越法国、意大利和瑞士。比赛距离约为171千米,海拔总爬升大约1万米,被认为是欧洲最困难的行走比赛之一,每年总参赛者超过1万名。
2024年7月24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第142次全会上,阿尔卑斯山地区获得2030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条件是其需要在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设定的时间范围内提交赛事交付保证书。
科学探索
1787年,生于日内瓦的自然科学家社会语言学(Saussure)成功登顶勃朗峰并进行了地质学研究。实际上,地质学一词最初就是由索绪尔提出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地质学与阿尔卑斯山脉有着密切关系。调查被冰川削出的急峻的山脉也是当时的冒险家和科学家向造山运动之谜发起的挑战。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阿尔卑斯地区被人类开发利用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时至今日,在其近20万平方千米的地域范围,仅有17%的面积作为国家公园被保护起来。而在大多数高山峡谷中,极为有限的可用空间被高度集中开发,包括工厂、火车轨道、酒店、民居、教堂、滑雪索道、农场、停车场、贮木场、商店、餐馆和精品店,而这一切又被密布其间的混凝土道路交错连接在一起。同时,地域内大约1400万的总人口,其中2/3居住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区。自20世纪中期以来,人流的冲击已使阿尔卑斯山区环境不断恶化,尤以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最为显著。
科学家发现,在过去的1个多世纪,阿尔卑斯山地区温度上升了近2℃,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与此相伴随,在最近几十年里,阿尔卑斯山许多冰川已经缩小到原来尺寸的一半。科学家预测,未来40年内阿尔卑斯山地区温度还将进步提高2℃,并且到本世纪末,除了少数例外,阿尔卑斯山的所有冰川都可能消失。对阿尔卑斯山这样的地形和地质结构,冰川消失的直接后果就是当暴雨等极端降水事件发生时,会产生更多的岩石坠落、滑坡和泥石流。
除此之外,阿尔卑斯山地还面临着以下威胁:人口不断增加所导致城市中心持续扩张深入到硕果仅存的那些自然环境;为了满足不断增加的需求,物种丰富的高山牧场转换成大量施肥的“绿色沙漠”;山谷茂密快速兴建的公路和铁路网络造成生物栖息地的破碎化等。
环境保护
《阿尔卑斯山公约》是一个旨在保护阿尔卑斯山区的国际法条约,该公约对生物多样性与保护、气候变化、可再生能源、森林、山地农业、水土保持、旅游、水资源管理等各个主题上进行了跨国和多部门层面上的讨论与合作。
2020年,《阿尔卑斯山公约》缔约方签署了气候行动计划2.0,拟在减低温室气体排放、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上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缔约方承诺,到2030年,均实现减排目标。
202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喀尔巴阡公约》和《阿尔卑斯山公约》签署三边合作备忘录,深化生物多样性主题合作。
另外,在框架公约下,缔约国还签署了《空间规划和可持续发展议定书》《山区农业议定书》《山区森林议定书》《旅游议定书》《能源议定书》和《运输议定书》等国际条约,旨在全方位保护阿尔卑斯山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促进该地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通过生态区域保护的方法——欧洲阿尔卑斯山项目(EALP)正在帮助保护整个阿尔卑斯山地区的自然环境。WWF将八个地区确认为《阿尔卑斯公约》生态连通性试点地区,以保护阿尔卑斯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除此之外,EALP主要的工作重心还包括大型食肉动物,如熊、狼、山猫等重返阿尔卑斯山计划、河流湖泊保护计划等。
风景名胜
自然风光
瑞士阿尔卑斯山少女峰-阿莱奇(Swiss Alps Jungfrau-Aletsch)
瑞士阿尔卑斯山少女峰-阿莱奇形成于2,000~4,000万年前的阿尔卑斯造山运动的隆起和挤压作用,展示了4亿年前的结晶岩推覆在年轻的碳酸盐岩之上的地质现象,拥有欧洲最大的冰川和一系列典型的冰川地貌,如U形冰川谷、圆形山谷、山峰、山谷冰川和冰碛等,同时,该地区拥有多样的植物和动物群落,并且冰川退缩后的植被演替提供了植物演替的杰出示例。2001年,该地区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入遗产名单,总保护面积为824平方千米。
喀尔巴阡山脉和欧洲其他地区的古老和原始山毛榉森林(Ancient and Primeval Beech Forests of the Carpathians and Other Regions of Europe)
喀尔巴阡山脉和欧洲其他地区的古老和原始山毛榉森林是一个跨国系列遗产,包括18个国家的94个组成部分。自上个冰河时代结束以来,欧洲山毛榉从阿尔卑斯山、喀尔巴阡山脉、迪纳尔山脉、地中海和比利牛斯山脉的一些孤立避难区扩散开来,经历了几千年的短期过程,而这个过程仍在进行中。山毛榉树能够成功在整个大陆扩张,与其适应不同气候、地理和物理条件的能力和耐受性有关。它们展示了相对未受干扰的复杂温带森林的杰出示例,并展示了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纯种和混交欧洲山毛榉的广泛生态模式和过程。2007年,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入遗产名单,总保护面积约982平方千米。
瑞士萨多纳地质构造区(Swiss Tectonic Arena Sardona)
瑞士东北部的萨多纳地质构造区有七座海拔超过3000米的山峰。该地区展示了一种卓越的山脉构造形成过程,这是由于大陆碰撞所引起的,并呈现出优秀的构造逆冲地质剖面,即年代较老、较深的岩石被推覆在年代较年轻、较浅的岩石之上的过程。这一现象的特征在该地区以清晰的三维结构和过程得到展示,自18世纪以来一直是地质科学的重要研究场所。格拉鲁斯阿尔卑斯山脉是被冰川覆盖的山脉,其陡峭的山峦高耸于狭窄的河谷之上,同时也是中阿尔卑斯地区最大的冰后滑坡地区。2008年,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入遗产名单,总保护面积约328.5平方千米。
多洛米蒂山(The Dolomites)
多洛米蒂山是意大利北阿尔卑斯山脉的一部分,包括18座超过3,000米高的山峰。该地区拥有世界上一些最美丽的山地景观,包括陡峭的峭壁、垂直的悬崖和密集的狭长山谷。作为一个由九个区域组成的系列遗产,该地区展示了多样化、国际重要的地质地貌景观,其中包括尖峰、峰丛和岩壁,还有冰川地形和岩溶系统。此外,该地区还是保存中生代碳酸盐台地系统最佳范例之一,保存着丰富的化石记录。2009年,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入遗产名单,总保护面积约1419平方千米。
意大利的莱德罗阿尔卑斯山脉和朱迪卡里亚生物圈保护区(The Ledro Alps and Judicaria biosphere reserve )
意大利的莱德罗阿尔卑斯山脉和朱迪卡里亚生物圈保护区位于意大利北部的特伦托地区,介于多洛米蒂世界遗产地和加尔达湖之间,总面积为47,427公顷。该地区代表了中东阿尔卑斯山脉的南坡,包括多种未受污染的栖息地(高山草甸、森林、草地、沼泽地),以及传统农作物种植区域。其战略位置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贯穿整个阿尔卑斯山脉的南北走廊的形成做出了贡献,确保了从波河谷到北阿尔卑斯山脉的保护区之间的领土连续性。该地区也备受游客青睐,为当地居民提供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农业是保护区的主要经济活动,主要包括葡萄种植、橄榄、水果和蔬菜种植,以及畜牧业。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国际协调理事会将其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冰像洞穴(Eisriesenwelt Werfen)
在奥地利境内的阿尔卑斯山深处有一处冰洞奇观一一冰像洞穴,被人称为“冰雪巨人的世界”,它是欧洲最大的冰穴网。冰穴内的柱廊犹如迷宫,而穴室长约40千米,一直伸展到奥地利萨尔茨堡以南,好像教堂一般宽阔。冰穴的入口处有一堵高达30米的冰壁,冰壁上面是迷宫般的地下洞穴和通道。冰的造型犹如童话故事里描述的世界,因此赢得了“冰琴”“冰之教堂”等名称。
山的深处还有冰凝的帷帘悬垂着,称为“冰门”。在山的更高处,偶尔会有冰冷的气流夹着呼啸声,沿狭窄的洞穴通道吹过。“冰雪巨人”是水渗入到数万年前形成的石灰岩洞的结果。冰像洞穴位于海拔1500 米以上,冬天穴内异常寒冷。春季的融水和雨水渗进洞穴里,瞬间便凝结成壮观的积冰造型。
人文景观
瓦尔卡莫尼卡岩画(Rock Drawings in Valcamonica)
阿尔卑斯山南麓,意大利北部布雷西亚省瓦尔卡莫尼卡山谷境内,拥有世界上最伟大的史前岩石雕刻收藏之一——岩石上刻画了超过14万个符号和人物形象,历时8000多年,描绘了与农业、航海、战争和魔法相关的主题。其被誉为是世界上最重要、最丰富的岩画之一,于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这些岩画分布在瓦尔卡莫尼卡山谷不同的区域,记录了从新石器时代至罗马帝国时期人类的生产、狩猎、宗教信仰、战争和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情景,展现了古人类的文化、宗教和社会习惯。这些岩画的保存状况良好,尤其是其图像丰富多彩、线条流畅、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表现力。
维斯朝圣教堂(Pilgrimage Church of Wies)
维斯朝圣教堂是建筑师多米尼库斯·齐默尔曼 (Dominikus Zimmermann) 的作品,奇迹般地保存在阿尔卑斯山谷的美丽环境中,是巴伐利亚州洛可可风格的杰作。这是一座保存得异常完好的朝圣教堂,教堂的平面呈椭圆形,西侧设有一个半圆形的门廊。内部设置有双柱,位于墙壁前方,支撑着精心雕刻的檐口和木质拱顶;这种设计创造了第二个内部空间,通过巧妙的直接和间接光线照明方式,使窗户和小圆窗的光线得到有效的散布。朝东,一个宽敞而深远的合唱团被上下两层画廊所环绕。198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米施泰尔圣约翰本笃会修道院(Benedictine Convent of St John at Müstair)
米施泰尔圣约翰本笃会修道院,位于瑞士最东南部、阿尔卑斯山以南的格劳宾登山谷,是卡洛林时期基督教修道院翻新的一个典范。该修道院拥有瑞士最重要的一系列人物壁画,绘制于公元800年左右,同时还有罗曼式的壁画和灰泥装饰。修道院建于公元775年左右,可能是根据查理大帝的命令建立的。起初,它是一个宗教本笃会的机构,并在12世纪上半叶成为女子修道院。修道院的宗教活动一直延续至今,1810年成为修道院分院。今天,修道院的建筑群包括卡洛林式修道院教堂、圣十字教堂、普兰塔修道院长的住宅塔楼以及主教的古老住所,还有两个矩形庭院。西部庭院被回廊、两座入口塔楼和农业建筑物所环绕。198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萨尔茨堡市老城区(Historic Centre of the City of Salzburg)
奥地利的萨尔茨堡老城区是阿尔卑斯山地区的一处著名文化遗产,于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萨尔茨堡老城区位于奥地利萨尔茨堡市中心,由许多中世纪和巴洛克时期的建筑物组成,其中包括萨尔茨堡大教堂、哈布斯堡王宫、沃尔夫冈·莫扎特的出生地和莫扎特广场等著名景点。这些建筑物的风格和设计体现了欧洲巴洛克艺术和中欧城市规划的特点,因此被誉为“欧洲最完整的巴洛克城市”。
萨尔茨堡老城区建筑物的外观和内部装饰都非常精美,反映了巴洛克艺术和文化的精髓。许多建筑物都保留了原始的立面和装饰,如巴洛克时期的玛丽亚修道院和城市大厅等。此外,老城区还保存了许多历史悠久的商店、咖啡馆和酒吧,让人们感受到了中欧城市的文化氛围。
哈尔施塔特-达赫施泰因 / 萨尔茨卡默古特文化景观(Hallstatt-Dachstein / Salzkammergut Cultural Landscape)
哈尔施塔特-达赫施泰因 / 萨尔茨卡默古特文化景观是萨尔茨卡默古特地区的一部分,也是东阿尔卑斯山的一部分,它以巨大的山脉从狭窄的山谷中陡然崛起而著称。该地区自史前时期就有人类活动。早在中青铜时代(公元前2千纪晚期),该地区就开始系统地进行盐制品生产,通过收集天然盐水并蒸发进行加工。在青铜晚期末期,地下盐矿开始开采,并于公元前8世纪得以恢复。考古证据显示,这一时期的铁器时代社会繁荣、层级分明、高度组织,并与欧洲各地有广泛的贸易联系,现在被称为哈尔施塔特文化。盐矿开采在罗马时代继续进行,并在14世纪得到复兴。为满足盐矿开采和盐水蒸发所需的大量木材,广阔的高地森林被奥地利皇室直接控制和管理,自16世纪以来一直如此。在1750年的一场大火之后,哈尔施塔特镇以晚期巴洛克风格重新建造,取代了木质建筑。这片高山景观以其丰富的科学意义和巨大的自然力量而异常出色,在人类历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农民矿工们几千年来对这里的影响,矿业对山脉内部的改变,以及艺术家和作家传达的和谐与美丽,都在这片景观中得以体现。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莱希瑙岛修道院(Monastic Island of Reichenau)
莱希瑙岛修道院位于德国西南部的博登湖上,是一个综合群体,包括三座教堂,代表了人类创造天才的杰作,保留了卡洛林式、奥托尼亚式和萨利安式建筑元素,对建筑史具有重要意义。
莱希瑙岛修道院的卡洛林式十字形大教堂于816年祝圣,其穿堂、横臂和教堂长廊规模庞大且保存状态良好,是欧洲该类建筑的重要典范。同时,修道院还保留了卡洛林式修道院的部分遗迹,其中供暖系统仿照古罗马的设计。圣玛丽和马库斯教堂(建于1048年)与卡洛林式部分相连,其横臂和后殿对于欧洲建筑史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下策尔修道院的圣彼得和圣保罗教堂后殿的壁画质量卓越,是阿尔卑斯山以北最早的王座景象描绘之一。而上策尔教堂的教堂长廊装饰壁画在艺术上非常出色,是阿尔卑斯山以北唯一完整且保存较完好的公元1000年前壁画的例子。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贝林佐纳集镇的三座城堡、防御墙和城墙(Three Castles, Defensive Wall and Ramparts of the Market-Town of Bellinzona)
贝林佐纳的遗址包括一组防御设施,集中在位于山顶的格兰德堡,俯瞰整个提契诺山谷。从城堡开始,一系列的防御墙保护着古老的城镇,并阻断了山谷的通道。第二座城堡(蒙特贝洛)是防御设施的一部分,而第三座独立的城堡(萨索·科尔巴罗)则建在其他防御设施东南部的孤立岩峰上。贝林佐纳的防御设施群位于提契诺州,是瑞士意大利语区的一部分,位于阿尔卑斯山以南,是整个阿尔卑斯山弧线中唯一可见的中世纪军事建筑的例子,包括多座城堡,并由一道曾经封锁整个提契诺山谷的城墙和围绕城镇保护平民居民的城垛所连接。贝林佐纳的起源与其战略地位密切相关,它控制着通过提契诺山谷进入米兰的主要阿尔卑斯山口,实际上也控制了通往整个意大利北部以及更远地区(包括达瑙河以及更远地区)的通道。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阿尔布拉/伯尔尼纳景观中的雷蒂亚铁路(Rhaetian Railway in the Albula / Bernina Landscapes)
阿尔布拉/伯尼纳风景区的瑞士铁路将两条穿越瑞士阿尔卑斯山脉的历史铁路线连接在一起。奥尔布拉线于1904年开通,位于该地区的西北部,全长67千米。它拥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结构,包括42个隧道和有盖廊道,以及144座高架桥和桥梁。伯尼纳山口线长61公里,包括13个隧道和廊道,以及52座高架桥和桥梁。该地区充分展示了20世纪初铁路的运用,克服了中央阿尔卑斯山脉地区的孤立问题,在山区生活中产生了重大而持久的社会经济影响。这个地区是一个卓越的技术、建筑和环境综合体,体现了与所经之景观相协调的建筑和土木工程成就。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阿尔卑斯地区史前湖岸木桩建筑遗址(Prehistoric Pile Dwellings around the Alps)
阿尔卑斯地区的史前湖岸木桩建筑遗址是指在瑞士、奥地利、德国、法国等国家的阿尔卑斯山区周围的湖泊沿岸发现的一些古代建筑遗址。这些建筑遗址主要建于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而且通常是由木桩、木板和其他天然材料组成的,其遗址保存在泥炭、沉积物或湖底的沉淀物中。
这些史前湖岸木桩建筑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史前时期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这些遗址中保存的一些文物,例如陶器、工具、食品残渣、纺织品等,为了解当时的生产、生活、宗教和艺术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瑞士的史前湖岸木桩建筑遗址最为著名,2011年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瑞士境内的卢塞恩湖畔的Wauwilermoos遗址、湖底的Pfahlbau Museum遗址和瑞士西南部日内瓦湖畔的Lacustre Museum遗址。
尼斯 ,里维埃拉冬季度假小镇(Nice, Winter Resort Town of the Riviera)
尼斯,里维埃拉冬季度假小镇位于地中海,阿尔卑斯山脉脚下,靠近意大利边境,属于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该城市充分利用其温和的气候和海山交错的地理位置,专注于冬季旅游的发展。从18世纪中叶开始,尼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英国贵族和上流社会家庭,他们养成了在这里度过冬季的习惯。1860年,尼斯并入法国后,通过与欧洲铁路网络的连接,这座城市吸引了越来越多来自各国的冬季游客。这促使新的区域不断发展,超越了中世纪老城区。冬季游客的多样文化影响以及对天气条件和沿海景观的充分利用,塑造了这些区域的城市发展和多元化的建筑风格,为尼斯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冬季度假胜地赢得了声誉。202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相关文化
神话传说
在阿尔卑斯山的众多神话传说中,自然力量被人格化为保护性或恶魔性的角色,在山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他们互动。这些神灵有多种形态:山神、善仙、巨人、龙、魔鬼、恶魔、巫师和鬼魂。这些古老故事的起源是多方面的。有些直接来自阿尔卑斯山的生活;有些则来自阿尔卑斯山。有些可以追溯到罗马习俗、德鲁伊或凯尔特异教仪式,甚至可以追溯到印度和东方的神话,而另一些则受到撒拉逊、日耳曼和高卢文化的影响。基督教的传播也对古代故事的讲述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德国民间传说中,阿尔卑斯山是半夜噩梦中出现的生物。这种神话生物会出现在男人和女人的梦中,但更喜欢打扰女人。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操纵梦境,并制造出可怕的噩梦,这可能就是为什么“Alptraum”在德语中是“噩梦”这个词的原因,如果按字面翻译,则意味着“阿尔卑斯梦”。
瑞士瓦莱州有个关于女巫的传说,据说贝拉尔普女巫瞒着她的丈夫,和巫师情人化作乌鸦,飞到阿莱奇冰川顶端相会。在去见巫师情人的路上,贝拉尔普女巫看到她的丈夫从树上摘樱桃,于是把鸟粪扔到丈夫的眼睛里,害丈夫摔死。贝拉尔普女巫因此被指控犯了谋杀罪并被烧死在火刑柱上。过去35年来,人们以一场非常独特的滑雪比赛来纪念这个故事:每年1月,大约1500名滑雪者(儿童和成人)装扮成女巫从阿莱奇冰川斜坡上飞驰而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季节性的放牧是指在地中海和阿尔卑斯山脉、奥地利、希腊和意大利等地的迁徙路线上季节性地放牧家畜的一种放牧方式。每年春秋季节,数千头动物被牧人团队沿着固定路线从早到晚驱赶。这种放牧方式包括水平放牧,在平原或高原地区进行,以及垂直放牧,通常在山地地区进行。这种实践塑造了人类、动物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涉及共同的仪式和社会实践,是最可持续、高效的畜牧业方法之一。2019年,这种季节性放牧活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
文学
阿尔卑斯山是欧洲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在欧洲人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吸引了欧洲人的目光,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欧洲很多作家对阿尔卑斯山也有很大的关注,他们的作品中流露出了对阿尔卑斯山的各种激情。托马斯·曼在《魔山》中安置了一个巨大的疗养院;大卫·劳伦斯把《恋爱中的女人》的结尾部分安排在阿尔卑斯山,杰拉德死在了冰天雪地里;乔治·拜伦在《旅游长诗》中热情歌颂了阿尔卑斯山的雄壮和离奇景象;瑞士作家斯佩丽小说《海蒂》中纯朴、善良的小姑娘海蒂与爷爷生活在山上,“传真”了阿尔卑斯山的旖旎风光;牛虻与自己的亲生父亲神父蒙泰尼里游阿尔卑斯山,享受了山上的美好风景;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写了一部《意大利游记》,其中描述了阿尔卑斯山的美丽;苏联作家贝科芙在《阿尔卑斯山颂歌》中颂扬了两个在阿尔卑斯山上逃脱法西斯分子追捕的男女青年;瑞士籍作家赵淑侠在《爱情与幻想》中大谈阿尔卑斯山的雪山。在这些作品中大部分作家都描写了阿尔卑斯山的美丽风景,在他们眼里,阿尔卑斯山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那里可以欣赏得到玫瑰色的阳光和白茫茫的大雪,甚至还可以得到疗养。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在她的作品《啊,荒野》中,则不止写了阿尔卑斯山,还揭露这个山区或奥地利这个国家的政治权力问题。
《阿尔卑斯山》是德国自然诗史上的里程碑,18 世纪欧洲自然诗中的代表和典范,也是德语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自然诗。全诗 490行,10行一节。这首诗是作者哈勒游历阿尔卑斯山后写下的。诗人以阿尔卑斯山与生俱来的天然美开篇,寥寥几笔勾勒了蕴含无限内在价值的自然之美。然而在物欲膨胀的现实世界中,贪婪的人类追名逐利、爱慕虚荣,没有意识到大自然的富有是人类快乐的源泉。诗人用阿尔卑斯的美来对比批判人类的贪欲和自私,传达出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认知。
音乐
理查·斯特劳斯作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德国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被称为浪漫主义的的最后一位大师,他的创作主要涉及标题交响音乐和歌剧作品。施特劳斯一生共创作了9首交响诗,《阿尔卑斯山交响曲》正是该体裁的收官之作。该交响曲创作于1914年,全曲采用由1153个小节构成的庞大单乐章结构,作者在其中加入了22个文学性标题用以划分段落,描述了整个阿尔卑斯山的不同风景。1915年10月28日由施特劳斯指挥德累斯顿宫廷管弦乐团在柏林进行首演。施特劳斯为这首作品安排了 150 多人的乐队编制,全曲时长近一小时,体量空前。
长号是流传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传统乐器,形状像个长筒的喇叭,所谓“长”是指号筒长3~4米。后人对传统长号进行了改良,把号筒变成可拆卸的3节或4节,演奏完毕后可以拆开装包便于携带;而号手肩扛长号登场演奏时,就像猎人扛着猎枪。尽管长号体积大,但其结构很简单,没有按键和簧片,除了吹口和喇叭口外没有其他气孔,声音因吹奏者吹出的气流长短、强弱和嘴型的颤动变化而不同。时强时弱的气流和频率在3米长木质号筒内的共鸣,并将放大声音借着山风传递到遥远的地方。长号是纯手工制作,一把长号要3000多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2.1万元)。瑞士瓦莱州南达镇每两年举办一次“阿尔卑斯长号节”,一般选在7月的一个周末。
约德尔唱法,又称约德尔唱法,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区,是早期瑞士与奥地利的牧民用于呼唤牛群、羊群以及进行远距离交流的喊叫声。这种类型的歌唱,没有歌词,需要基于一系列元音和辅音在胸部和喉咙之间转移声音。它被细分为不同的流派,为外行提供了令人惊讶的音乐多样性:纪律严明、近乎古典的歌唱与来自遥远时代的声音的结合。约德尔调的自然声音因地区而异。瑞士正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阿尔卑斯山的牧羊女》和《孤独的牧羊人》这两首作品都运用了约德尔唱法,旋律欢快活泼,唱法新颖,带给人身心愉悦的听觉感受。
美术
雅克-路易·大卫是欧洲新古典主义绘画的先驱和代表性画家,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雄踞法国画坛。他的作品大多表现历史英雄人物,构图严谨,技法精细,画风简朴庄重。《拿破仑穿过阿尔卑斯山》便是其代表作之一。《拿破仑穿过阿尔卑斯山》又名《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监道的拿破仑》《拿破仑越过圣伯纳山》,再现了1799年~1802年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拿破仑率领4万大军,登上险峻的阿尔卑斯山,为争取时间抄近道越过圣伯纳隘道,进入意大利的情景。
19世纪意大利画家塞冈蒂尼于1887搬到阿尔卑斯地区以后,被峻美而神秘的阿尔卑斯山所吸引,创作了大量关于阿尔卑斯山的画作,代表作包括《织袜的姑娘》《两个母亲》《对荡妇的惩罚》《生命泉边的爱情》,以及表现阿尔卑斯山四季的三联画《生命·自然·死亡》,塑造了阿尔卑斯山永恒伟大的形象。
参考资料
阿尔卑斯山脉.中华自然科学网.2023-08-06
世界自然奇观丨阿尔卑斯山.微信公众平台.2023-08-06
The Alps - a unique natural heritage.WWF.2023-08-06
The Alpine Convention Who We Are.联合国经济委员会.2023-08-06
生态头条 | 地球的“不祥之兆”:阿尔卑斯山正在变绿.微信公众平台.2023-08-06
Alp.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2023-08-06
alp: meaning, translation.WordSense Dictionary.2023-08-06
Sava River Basin Analysis Report.International Sava River Basin Commission.2023-08-06
Ancient and Primeval Beech Forests of the Carpathians and Other Regions of Europe.UNESCO.2023-08-06
Fiche rivière no 9 : Le Rhône.État de Genève Département du territoire.2023-08-06
Italy's Po River Punished for centuries by destructive floods, northern Italians stubbornly embrace their nation's longest river, which nurtures rice fields, vineyards, fisheries—and legends.National Geographic.2023-08-06
Beiträge zur Hydrographie Österreichs Heft Nr. 59.Umwelt und Wasserwirtschaft (Hrsg.).2023-08-06
Complete table of the Bavarian Waterbody Register.The Bavarian State Office for the Environment.2023-08-06
Publications.Bulletin of the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pour la protection des eaux du Léman.2023-08-06
Vierwaldstättersee.Historisches Lexikon der Schweiz.2023-08-06
Zürichsee.Historisches Lexikon der Schweiz.2023-08-06
Bodensee.Historisches Lexikon der Schweiz.2023-08-06
MAGGIORE, LAGO.Enciclopedia Italiana.2023-08-06
Neuenburgersee.Historisches Lexikon der Schweiz.2023-08-06
Geomorfologia.Lagodigarda.2023-08-06
Lago di Como.la Migliore Guida per Visitare il Lago di Como.2023-08-06
I 10 luoghi da vedere sul Lago d’ Iseo in tutte le stagioni.Visit Lake Leso.2023-08-06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Jungfrau-Aletsch, Managementzentrum.2023-08-06
专家称本世纪末瑞士阿莱奇冰川将消失.中国日报网中文资讯.2023-08-06
Brenva glacier.Valle d′Aosta.2023-08-06
Alpine Nature 2030.BMUV DE.2023-08-06
Alps.Peakvisor.2023-08-06
意大利翡翠矿床.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8-06
Axinite - Encyclopedia.LE-COMPTOIR-GEOLOGIQUE.2023-08-06
阿尔卑斯山瑞士境内发现水晶石矿藏.新浪网.2023-08-06
Die Mitterberg-Region: Großproduktion von Kupfer in den Ostalpen in der Bronzezeit.RUB.2023-08-06
AlpiApuane.UNESCO.2023-08-06
意大利大理石的故事.中国新闻网.2023-08-06
Access Denied.瑞士联邦政府网站.2023-08-06
Alpine Convention. 瑞士联邦政府网站.2023-08-06
在阿尔卑斯山区寻找“语言活化石”.光明网.2023-08-06
世界经济论坛.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23-08-06
新客群、新消费下的蓝海市场:中国山地旅游站在发展风口期.人民文旅.2023-08-06
冰雪运动何以风靡全球.财新网.2023-08-06
Alpine Skiing Hub.FIS.2023-08-06
五分钟搞懂环法自行车赛.Explore France.2023-08-06
Select the event you' re interested in.UTMB.2023-08-06
法国阿尔卑斯山地区获得2030年冬奥会举办权.澎湃新闻-今日头条.2024-07-24
Swiss Alps Jungfrau-Aletsch.UNESCO.2023-08-06
Swiss Tectonic Arena Sardona.UNESCO.2023-08-06
The Dolomites.UNESCO.2023-08-06
Hallstatt-Dachstein / Salzkammergut Cultural Landscape.UNESCO.2023-08-06
Rock Drawings in Valcamonica.UNESCO.2023-08-06
Pilgrimage Church of Wies.UNESCO.2023-08-06
Benedictine Convent of St John at Müstair.UNESCO.2023-08-06
Historic Centre of the City of Salzburg.UNESCO.2023-08-06
Monastic Island of Reichenau.UNESCO.2023-08-06
Three Castles, Defensive Wall and Ramparts of the Market-Town of Bellinzona.UNESCO.2023-08-06
Rhaetian Railway in the Albula / Bernina Landscapes.UNESCO.2023-08-06
阿尔卑斯地区史前湖岸木桩建筑.UNESCO.2023-08-06
Nice, Winter Resort Town of the Riviera.UNESCO.2023-08-06
On a mythical journey under the Alps.swissinfo.2023-08-06
Alps: nightmare creatures of German folklore.random.2023-08-06
Myths and legends from Switzerland.HOUSE OF SWITZERLAND.2023-08-06
IntergovernmentalCommitteeinscribestenculturalpracticesonUNESCO’sListsofIntangibleHeritage.UNESCO.2023-08-06
Swiss traditions for UNESCO' s cultural heritage.HOUSE OF SWITZERLAND.2023-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