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德尔唱法
约德尔唱法(Yodeling)又称约德尔调、约德尔歌,是源自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一种特殊唱法。
阿尔卑斯山区是约德尔唱法发源地,促使约德尔调成为该山区最成熟的传统山歌。其最初是作为该地牧民的通俗语言而存在,用其驱赶和呼唤羊群,后来则扩大了其运用范围,招呼伙伴、表达情意等。他们用歌声向山上或山谷中的爱人、朋友来传达信息,用叫喊声和号角来呼唤他们的牛群,羊群。久而久之便发展出令人惊叹约德尔唱法。
约德尔唱法交换使用胸腔和头腔发声,节奏速度较快,形式新颖,呈现出高——低——高——低的声音效果,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听觉享受。运用真假声来回快速转换、经常出现八度音程大跳是其主要特点。早期约德尔唱法及其歌曲首先传播到全瑞士和奥地利及德国南部,是欧洲民间音乐中的一朵奇葩。
早期美国乡村音乐著名歌星吉米·罗杰斯,在演唱中使用并发展约德尔唱法,让自然声和假声交替转换,被称为“蓝色的约德尔唱法”(Blue Yodel)。随着人类生活节奏加快,约德尔摆脱了种种限制,跨越了年龄,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
发展简史
人类历史发展中,具有古日耳曼传统的阿尔卑斯山脉,成为欧洲文化的孕育之地,当地音乐更是欧洲音乐史上璀璨明珠。阿尔卑斯山脉地区是欧洲文化的摇篮之一,因此当地的民俗音乐是欧洲音乐的一份不可多得的瑰宝。约德尔作为当地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一种民间音乐艺术类型,发展也相对较为成熟。来源于当地的生活,起初只是一种牧人们在生活和劳作中用来进行沟通的工具,一种通俗易懂,最简单的互动语言。他们用歌声向山上或山谷中的爱人、朋友来传达信息,用叫喊声和号角来呼唤他们的牛群,羊群。久而久之便发展出令人惊叹又十分有趣的约德尔唱法。
1912年,“约德尔协会”在瑞士正式成立,起初约德尔在奥地利、瑞士以及德国南部较为流行,后来随着移民带入美国,出现在美国的乡村音乐和蓝草音乐中。直到1975年“约德尔协会”已经发展有六百多个分会。20年代以后,乡村音乐被大众所熟知,被称为“蓝色约德尔”(BlueYodel)的特殊演唱方法在乡村音乐中得到了极致的展现。在亚洲,第一个约德尔唱法的俱乐部于1969年在韩国首尔成立。
墨西哥民歌《黄昏放牛》便是“蓝色约德尔”唱法的代表作,墨西哥北部紧挨着美国南部,而美国南部就是乡村音乐的发源地。此外,约德尔唱法在全球其他地方也被人广为认可。在波斯和阿塞拜疆,表演者时常会用tahrir和约德尔唱法来制造出在不和谐的音程间来回摆动的一种演奏技巧。中非的俾格米族歌手也把约德尔的元素融入到他们自创的复音音乐中。在乔治亚传统音乐里也吸收了约德尔的独特唱法技巧。随着世界的发展,约德尔唱法也跨过了重重限制和约束被越来越多年轻人所喜爱,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表现形式
演唱内容
综合这一唱法的发展历程可看出,单一的牧人放牧时所用的一种语言,是最初约德尔唱法的演唱内容,后续的不断发展,同时也逐渐增多了这种唱法的内容,促使这一唱法流传向世界各地。这一发展过程中,很多其他民族音乐因素也加入其中,所以有人借助这一唱法进行了表达个人情感,也用于赞颂大自然等。
演唱方式
单声部是约德尔唱法的主要演唱方式,具体的表现为一人独唱,多人应和,基于此唱法的奇特性,使得其在多声部演唱过程中也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结合这一唱法的发展历程来看,起初发展时只有牛铃伴奏,后续的发展中,逐渐扩大了伴奏织体,相应的巴杨、大提琴、手风琴等相继加入,而在这一唱法中,目前用钢琴自弹自唱最为流行。在约德尔演唱中,真假声轮番演唱中旋律音程间的大跳,是其最明显,也是最常见的难点,形式多样,可以是五六度的轮换,如Crazy Frog演唱的《Crazy Yodeling》的衬词部分,也可以是八度的大跳。也有一种情况较为普遍,即在约德尔歌曲只会在尾段或中段对这一手法进行应用,借助这一方式,促使整部作品被推向高潮,如林俊杰的《快乐的牧场》以及吉米·罗杰斯的《The Yodeling Cowboy》等。
综合分析
音程的大跳不仅表现的是声区转换,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唱者的音准也具备了较高的要求,使得音准成为约德尔唱法中的重要环节。显然从演唱者的角度看来,作品中的少数高音同样考验着其的演唱水平。例如,《黄昏放羊》这首歌曲,其中的最高音达到小字三组的C,特别是前后两个音的音程关系跨度大,使得这种难度更是增加了。
相比普通歌曲,大部分约德尔歌曲的音域会更宽,显然对于演唱能力的要求较高。约德尔唱法不仅要求演唱者达到要求的最高音和最低音,在控制和支持演唱时有足够的气息,在两个音域里转换自如。总体看来,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学习约德尔唱法,因为此唱法是在头声和胸声间的转换快速明显,相比于约德尔唱法,一些音乐戏剧和爵士乐等运用范围要广得多,约德尔唱法并不适合天然统一声线的歌手,而拥有天然明显的声区转换与否是因人而异的。
基本特点
真假声转换
约德尔唱法的最大特点是真假声来回的快速转换。重复的由胸声到头声的音色自然快速的转换,是一种音程大跨度的山歌歌唱形式。演唱过程中,在自然声区的基础上频繁向假声区转换,但不在假声区停留过久,只是一带而过,再立即回到自然声区演唱,产生一系列频繁的由高到低的声音,形成一种特殊的旋律和奇特的效果。在中低音区用胸音唱歌,和在高音区用头音唱歌都是大部分人能做到的,然而做到两个音区真假声迅速的来回频繁转换却是非常困难的,声音容易出现不灵活甚至中断发声。演唱者不仅需要利用足够的气息来控制和支撑这种真假声的急速互换,同时还需要一定的声音条件、良好的表现力和娴熟的演唱技巧。所以,学习约德尔唱法对我们声音的控制能力和声音的灵活轻巧性是一个很好的训练。
音程的大跳
在结构上,约德尔唱法的要求也是很严苛的,它的旋律主要集中分布在主和弦和属七和弦的分解和弦上。音程的大跳是约德尔旋律中最为常见的,通常约德尔唱法里有五六度的轮换,也有六度和八度的交替使用。在演唱时经常会出现一下高八度一下低八度的情况,弗朗茨·郎(Franzl Lang)的作品《Auf Auf Voll Lebenslust》便是直接用这种形式进入,并且一气呵成贯穿全曲。但也有很多约德尔歌曲到中段或者结尾处才出现标志性的唱法,并以此来将整首歌推向高潮。旋律是约德尔歌曲表达情感最主要的途径,瑞士的歌唱家劳特尔贝格的作品《叫牛》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首歌生动的描述了阿尔卑斯山区中牧民们呼唤自己的牛群回来的场景。真切的表达了牧民们和牛群之间水乳交融的情感以及对自由的向往。
艺术特征
传统的约德尔演唱时一般不用乐器伴奏或只用牛铃伴奏,由于地区的差异,传统约德尔的演唱风格也不尽相同。每个地区甚至每座山谷中都有差别,其中最重要的差别是在速度和节奏方面。约德尔唱法及其歌曲最早产生于阿尔卑斯山脉北麓的瑶士德语区,后来传播到全瑞士和奥地利及德国南部,是欧洲民间音乐中的一朵奇葩。
随着约德尔唱法的发展,使其逐渐成为一种音阶大跨度的演唱形式,通过胸音到头音进行重复性转换,声音效果为高——低——高——低。约德尔一开始是作为一种交流形式而存在,针对人们在山顶间的交流,后续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约德尔演唱方式,风格独特,经历多代人的发展与传承,促使了这一传统音乐方式的有效发展。经常演唱的人不难发现,约德尔唱法在形式众多的瑞士音乐中极为独特,有人可以针对较低音调用胸音进行演唱,一旦需转换对应的两个音域时,就会发不出声或是中断。为了更为自如地掌握这两种音域,演唱者需要长期的声乐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自如掌握这两种音域,从而能实现在这些音域中高声、自如地利用同一个音调进行转换,这样的发音模式下,发生了重复的转换与变化,促使这一特殊的声音由此产生。
代表人物
吉米·罗杰斯
早期乡村音乐著名歌星吉米·罗杰斯(Jimmie Rodgers),其音乐融合了山地音乐、皮尔斯·布鲁斯南、拉丁音乐等多种风格,感情质朴真诚,内容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使用并发展了起源于欧洲民间的约德尔唱法,让自然声和假声交替转换,被称为“蓝色的约德尔唱法”(BlueYodel)。
弗朗茨·郎
德国约德尔大师弗朗茨·郎是世界上公认最好的高山约德尔歌手,九岁便学习了手风琴,为他日后约德尔演唱风格的养成埋下了伏笔。约德尔歌手在演唱时经常使用小型手风琴来为自己伴奏。在1968年创作的《Kufsteinlied》,是他人生最重大转折点,专辑总销量突破了1000万张,在德国唱片业赢得了20个黄金纪录和一个白金纪录。代表作品是《Auf und auf voll Lebenslust》《Einen Jodlerhörigern》《Mei Vaterischa Appenzeller》。他的作品大多是直接用音域跨度非常大的旋律的形式进入,并且一气呵成贯穿全曲,非常有他个人的特色。
Mary Schneider
澳大利亚著名的“约德尔皇后”Mary Schneider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演唱歌曲大多是世界上非常著名的交响乐和一些声乐作品的改编,比如《冰上华尔兹》《勃拉姆斯摇篮曲》《杜鹃圆舞曲》《单簧管波尔卡》等世界经典名曲。在2007年第七届中国国际民间中国艺术节上,Mary Schneider用约德尔唱法精彩演绎了《歌剧序曲联唱》。作为约德尔唱法风格的代表歌手,她震撼人心的表演为古典音乐和约德尔唱法的融合这种艺术形式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与众不同的音乐视野。Mary Schneider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并成为澳大利亚人的骄傲。约德尔歌唱家们正是用这种独特和较为即兴的(无实际意义歌词)唱法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渴望和怀念家乡等情感。
石井健雄
日本的约德尔代表石井健雄,最新神曲《Chicken Attack》在网上以超高的点击量火遍全球,由美国乐队组合「schmoyoho」制作完成,整首歌曲他采用的便是约德尔唱法。广泛地了解和学习不同的音乐文化,传播不同的声乐唱法,对日后演绎各种声乐作品,提高自身音乐修养和素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代表作品
主要作品
作品赏析
最具影响力的好莱坞音乐剧《音乐之声》,其中的一个插曲即为《孤独的牧羊人》。《音乐之声》写一个生性活泼,不安心当修女的姑娘玛利亚,应聘来到一个海军上校家里当家庭教师,《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是她带着七个孩子表演木偶戏时所唱。结合其内容方面看来,二者并不具备极为直接的关系,然而这并不影响其对观众极大的吸引力。
整首歌开始时,借助于一种观众尚未接触过风格,牢牢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就此首歌曲而言,基于大跳音程的出现,彰显了一种轻松氛围,特别是歌曲的第一部分彩瓷,具备了活泼的旋律,把整首歌表现的充满活力。而歌曲的结尾部分则最为出色,这部分的歌词中出现了“来咿咿噢嘟”,显然在演唱环节语用传统牧羊人的歌声完善演唱,有趣的元素则体现在了整首歌曲中,继而结合假声发声技巧、提高嗓音等,有效翻高了整个音调,使得约德尔唱法的演唱特点得到了体现。
《孤独的牧羊人》歌曲为E大调,中速稍快。旋律热情,欢快,刻画了“牧羊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歌唱生活的快乐形象。特别是歌中那忽高忽低,真假声交替的演唱方式,别具一格。歌词多采用“依”“哦”“咪”一类无意义的字音,而且不断的重复。歌曲通过对“牧羊人”纵情歌唱的描写,展现了“牧羊人”清脆喇亮的歌声,扣人心弦,魅力无穷。表达了“牧羊人”热爱生活、歌唱生活的快乐心情。
价值影响
约德尔唱法(Yodel)是围绕阿尔卑斯山脉几个国家很具个性的歌唱方法。约德尔唱法基本没有歌词,但有时候采用一些没有意义的字音来演唱,如“依”“哦、伊呀、哦呀、伊呀”等是最常用的。在约德尔旋律进程中,音程中的大跳也是非常常见。约德尔歌唱家用这种发声方法和即兴式的装饰手段,在朴素的曲调中自由、淋漓尽致地表达欢乐、渴望、怀乡、爱情等等发自内心的情感。约德尔歌曲有独唱、合唱、多声部,众人应和,形式多样,唱法统一。传统的约德尔演唱时一般不用乐器伴奏或只用牛铃伴奏。由于地区的差异,传统约德尔的演唱风格也不尽相同。每个地区甚至两座山谷中都有差别(其中最重要的差别是在速度和节奏方面),形成了所谓的约德尔方言。约德尔唱法及其歌曲最早产生于阿尔卑斯山脉北麓的瑞士德语区,后来传播到全瑞士和奥地利及德国南部,是欧洲民间音乐中的一朵奇,是这一地区的重要文化传统。
游牧社会对约德尔唱法的运用已有1000多年历史,它既是对动物的呼叫,也是与牧场另一边的附近村落进行交流的工具。这是一种迷人的声音,它在低沉的胸声和高音或假声之间转换,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歌曲。然而约德尔唱法几乎在一开始就出现在乡村唱片中。在艾米特·米勒、赖利·帕克特和吉米·罗杰斯的录音中,我们都能听见约德尔唱法。尤其是吉米·罗杰斯,他在自己淳朴的乡村风格中将约德尔变成了一个标志。据20世纪20年代在密西西比州演出的音乐家赫伯·奎恩说:任何对吉他略知一二的人,很快都像吉米·罗杰斯一样开始运用约德尔唱法了。这种音乐如今不再是管理性口的实用工具,而是一种流行娱乐,在电台金曲之中,依然回荡着田园本初的风格。
随着世界的发展,人类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约德尔也摆脱了种种限制,跨越了年龄,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这种现象是很自然的,世界文明的发展永远也离不开那个最原始的精神,那就是传统文化。
参考资料
Examples of yodel in a Sentence.韦氏词典.2023-12-14
网易云音乐.网易云音乐.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