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赵王城

赵王城

赵王城,亦称赵都宫城,是赵邯郸故城的一部分,位于赵都西南方向的西大屯村南,建于赵国迁都邯郸后,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列国首都遗址中已知保存最为完好的战国古城址,属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时的赵都邯郸也是战国后期黄河以北人口众多、商业繁荣的最著名的大都会之一。自赵敬侯迁都邯郸,到被秦所破,邯郸作为赵国国都历经八代王侯,扮演了春秋战国历史上的重要角色,为邯郸成为秦汉中原地区五大都市奠定了物质基础。

赵王城由东、西、北三座相互依存的小城组成,正南北方向,平面呈“品”字形,占地面积约512万平方米。城址内外现存高大建筑台基及地下夯土基址20余处。大北城位于赵王城东北约60余米处,为居民生活和工商业为主的郭城或外城。平面近南北向长方形,占地面积约1380万平方米。城垣除西垣北段等建筑基址或城垣残段局部尚存外,其余全部被淤埋于地表1-10米以下。

遗址周围保留着残高3至8米蜿蜒起伏的夯土城墙,内部有布局严整、星罗棋布的建筑基台,地下有面积较大的十几处夯土基址,四周有城门遗迹多处。

历史沿革

早在为赵国首都之前的邯郸县,就是晋国六卿之一赵姓宗主赵鞅的私邑,赵简子大力治理并建设邯郸。后来,赵简子凭借在晋国中的实力,通过赵氏邯郸之争夺取邯郸城,拉开了赵氏立国的历史序幕。前491年,赵简子以邯郸市为中心扩大势力范围,为后来建国打下基础。前403年,赵,韩,魏三家灭掉智氏“三家分晋”,瓜分了晋国在中原地区的土地。前387年,赵敬侯治理邯郸,邯郸成为黄河以北最繁荣的通都大邑。前386年,赵敬侯正式迁国都于邯郸,并且大兴土木修建赵王城,时人成为“赵都”。赵国迁都邯郸县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兴建运动。历经八王,共158年。

前228年为秦国所占。前209年,秦将章邯赵歇,下令“夷其城廓”,一代名都从此毁坏,以后逐渐变为废墟。这座古城遗址,经历了两千多年,仍雄伟壮观,它对于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初期首都布局和建筑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2006年10月份,以赵王城遗址为依托的遗址公园建设,开始动工修建。

保护措施

考古发掘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于2004年到2005年年对赵王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勘察和测绘学,同时对西城南垣和东城东垣进行了解剖发掘。

此外,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2007年到2008年,在南水北调中线建设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中,对赵王城西南1500米处的郑家岗遗址进行了大面积发掘,发现了南城垣的外围壕沟系统。

2010年,在邯长铁路扩建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中,研究所对北城西垣的地下部分进行了解剖发掘。

2011年,赵王城遗址城垣建筑考古已经结束。勘察与发掘取得了多项收获,搞清了城垣本体建筑及其防雨排水附属设施的形式结构与功能,发现确认了赵王城的内外壕沟系统。城垣墙体表面处理痕迹、防雨排水附属设施与内外城壕等几项内容的重要发现,还是东周城市考古的孤例。

作为赵王城防御屏障的城垣建筑系统,依结构及功能可分为三个建筑单元:城垣本体即墙体部分,包括基座、主墙、附加墙等;城垣内侧防雨排水设施,属于城垣保护性的附属建筑设施,包括散水、铺瓦、排水槽等;城垣外侧防御壕沟系统,亦应属于城垣的附属建筑设施,包括内壕和外壕。

赵王城遗址在东周列国都城址中的保存情况最好,是研究东周城市考古的重要实例标本。

2012年,文物工作者经多次挖掘和考据发现大量陶器、砖瓦等战国时期遗物。出土的大量战国文物包括陶器、建城所用砖瓦、居民日常用具和货币等。出土的陶器多为泥质灰陶,火候高,质地硬,纹饰有绳纹、弦纹、云雷纹、米格纹,部分陶片有“邯亭”戳记。建城所用砖瓦则为陶筒瓦、板瓦、瓦当、空心砖,另有排水槽和水管等。日常用具则发现了豆、盆、罐、铁铲、石夯锤等。出土的货币上刻有铭文“甘丹”、“明”、“白人”和“安阳市”等字眼。

建筑特色

建筑布局

赵王城由西城、东城、北城三个小城组成,平面呈"品"字形。从赵邯郸故城的布局上可以看出来,王城和大北城是两个互不相连各自独立的城区。大北城位于东北,王城位于西南,中间间隔60多米。这种局面的原因,要不就是因为沁河渚河的流向影响形成;第二就是大北城早于王城,王城遗址内还有未发现战国之前的文化层,而大北城大部分地区出土的遗物可以看出都超过战国文化层。完整完整王城的布局也反映了北、东、西三城的先后关系。

西城区

西城比较完整,近方形,边长1420米,四面城墙保存完整,残高3-8米,内有五座大夯土台。位居中部偏南的龙台,是当时宫殿主体建筑基址,也是赵王城的重要建筑,台基东西265米,南北285米,高16米,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王宫基址。

由“龙台”往北尚有两个大夯土台,形成南北一条中轴线,在中轴线两侧还残存着地面夯土台及地下夯土建筑基址6处,这是以“龙台”为中心的一组规模宏伟的殿宇建筑群。

东城

东城面积小于西城,与西城仅一墙之隔,南北最长处1442米,东西最宽处926米,四面城墙大部分完整,内有三座夯土台,城内中部偏南尚存南北对峙的两大土台,相传是赵王阅兵点将的“南将台”和“北将台”,其它也是高大建筑基址。两台之间及南北均有地下夯土基址

北城

北城面积大于东城,为不规整的正方形,东西最宽处1410米,南北最长处1520米,除西墙南段地面保存了部分夯土残墙外,其余仅有地下墙址完整。遗址西部的土台,面积仅次于“龙台”,与西墙外侧的土台东西对峙,也是一组殿宇建筑群基址。

主要景观

赵王城遗址公园总体设想是原址保护,遗址开发。东部的赵王城遗址为遗址保护区,西部为文化展示区,是一期工程的主体。包括三大圈层、七大园林和三十个景点。第一圈层展示赵文化,包括赵国图腾文化和赵国许多重大事件。建筑有赵文博物馆展馆和赵国的园林、赵圃;第二圈层与东部保护区的龙台在一条中轴线上,反映出战国时代赵国的“礼、祀、戎”文化。礼仪文化,包括朝堂礼仪、觐见礼仪、诸侯会盟礼仪等。

赵国朝堂礼仪从入口中轴线开始烘托气氛,使人感受到龙台的威严。会盟礼仪拟通过一座建于水中的“渑池会馆”来表现秦赵渑池会和蔺相如的慷慨机智。祭祀文化是再现赵国的祖先祭祀、水神祭祀和山神祭祀。“兵戎文化”要体现出赵国的胡服骑射精神,在这条中轴线上设置有点将台、演兵场、营寨、“军市”、“舟兵古渡”以及复原一段城墙等。第三圈层拟通过列国驿站等建筑表现战国时期各国的不同文化。总体上,东西两个区域功能不同但要互相契合,用一条旅游路线串起来,新景观与原汁原味的古董相互印证。在西部体验文化,到东部感受震撼。

文化活动

历史文化

诗词纪念

取名

根据赵王城,邯郸市多地区都有关于根据赵王城来命名的,例如:赵王城学校,赵王酒。

争议

有专家认定依据赵王城西城1、2、3号夯土台基的位置关系,认为赵王城遗址为中轴对称,并下结论为赵王城为中原地区最早有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古首都。但是邯郸市文物局作者经过对赵王城遗址布局多次勘查发现,赵王城与同期都城相比,虽然在平面造型、布局等方面更规范,并非中国最早有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古都城。

文物工作者对包括西城区在内的东、西、北城勘查,证明赵王城并非是中轴对称结构布局。即使是三城中最为规整的西城,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轴线。西城1号台基处于城内偏东南位置上,其与北侧的2、3号台基之间虽有一定轴线关系,但3台的轴线显然偏于龙台(即1号台)西侧,所以3台位置关系不能作为全城具有轴线对称思想的依据。

赵王城以地形地貌为规划基础,西城西墙的方位并不正,走势为东南向西北偏方向。西城主体建筑1号台建于城内东南部,因那里有高地,在此修建宫殿会显得雄壮威严,并不是按照轴线对称的原则修建。

赵王城遗址三城中最具规划意识的西城尚不具备轴线对称规划思想,其规划思想是建立在充分利用自然地貌的原则上。据此,可以证明赵王城并非中原地区最早中轴对称的首都

参考资料

邯郸市文物局:赵王城并非中国最早中轴对称都城-中新网.中新网.2021-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