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舞
麒麟舞,也称“武”麒麟或舞麒麟,是古代皇宫贵族的祭祀娱乐活动,被誉为“麒麟圣舞”。据现有资料记载,麒麟舞在中国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最早有关“麒麟舞”的文字记载可追溯至唐朝时期,当时称之为“麒麟”。现今麒麟舞广泛分布于中国各个地区,主要流行于河北省、河南省、广东省、傣族、纳西族等地,形成南派和北派两个不同类别。
麒麟舞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集音乐、舞蹈、武术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有固定的仪式程序,如“开光见青”“麒麟盘门”。表演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尾,常见的表演套路有打滚、舔脚、洗胡须、咬跳蚤、窜桌过桥、登山望月等技艺性较强的动作,以及喜、怒、哀、乐、惊等神态表情,表演中伴有打击乐器伴奏,场面活泼激烈、威风十足。各地民众通过舞麒麟祈求祥瑞太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美好愿望,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传统,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文化意蕴,是中国华夏祖先传承至今的艺术瑰宝。
2008年,海丰县麒麟舞、河北省黄骅市麒麟舞被录入第二批国家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镇麒麟舞、河南省睢县大刘寨村麒麟舞、广东省深圳市大船坑村麒麟舞、广东省深圳市坂田永胜堂舞麒麟、山西省侯马市麒麟舞被录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由来
麒麟是中原地区古代传说的奇珍异兽,是祥瑞代表的图腾之一。《汉语大词典》中对麒麟的解释:头上有犄角、身上有鳞片、身体形似鹿、尾巴像牛尾。麒麟的头身背部的有龙、凤、祥云、八卦、梅花等图案,寓意吉祥。麒麟是“德仁”的标志,被古代君王所推崇。民间更有流传“麒麟送子”“子孙贤德”之说。在中国的传统风俗中,麒麟图腾被广为使用。如麒麟被制成吊坠等饰品送给未成年的儿童佩戴,寓意祈福和保佑。民间玉麒麟也是代表爱情的象征,如《黄梅戏》女驸马片段女主人公送给男主人公一对玉麒麟中的一只,代表成双成对,生生世世不变心。麒麟的的传统纹样常被宫廷贵族使用,如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麒麟被绣在袍服上,称为“麒麟袍”,专门赏赐给三品以上的武官用;清朝时,麒麟纹样绣于武官的“补子”上,成为等级制度的标志;古代贵夫人的裙褂上,也常绣有百年拜麒麟的纹样,表达美好祝愿。自古以来,麒麟舞在民俗活动中以模仿动物的表演形式,保平安、图祥瑞,成为历代汉族王朝宫中和民间的祭祀娱乐活动,称其为“麒麟圣舞”。
据说,刘彻时,就有叫“鱼龙曼舞”的表演,用来招待外国使者。而有关“麒麟舞”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唐朝时期,杨炯每呼朝士为麒麟楦,或问之,曰:“今假弄麒麟者,必修饰其形,覆之驴上,宛然异物。及去其皮,还是驴尔。无德而朱紫,何以异是?”此句之意为唐朝时期,人们将做成的“麒麟皮”覆盖在驴子身上,扮成麒麟模样,娱乐玩耍,唐朝人将其称为“麒麟楦”。同时期,也有以麒麟狂舞庆祝收复久经破裂的疆土的记载。南宋时期,有诗人陆游在《斋中杂兴十首以丈夫贵壮健惨戚非朱颜为韵》之五:“余龄垂八十,虽惫犹强饭。 正如老病马,风沙时一喷。 玉关眇何许,道里何万。 目中历历,欲进不能寸。矫首望秋空,徒羡霜鹘健。 薶骨亦何悲,吾非麒麟楦!”清朝时期,孔尚任 在《桃花扇·题画》中记载到:“【尾声】热心肠早把冰雪咽,活冤业现摆着麒麟楦。(收扇介)俺且抱着扇上桃花闲过遣。”同期,钮琇《·粟儿》载:“儿家刺史,贤声溢於渭河平原 ,貂轂珠履,日集其门。以儿视之,率麟楦耳。” 在历朝历代中,都有“麒麟楦”的文献记载,虽“麒麟楦”何时由覆盖动物上演变为人披麒麟皮表演无史料可考。但是可以推断,“麒麟舞”这一表演形式在中国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特点
道具造型
麒麟舞的道具主要由“麒麟头”和“麒麟身”两部分构成。麒麟头是体现麒麟威武、灵性的关键部位,此扎制时以玲珑精美、适合舞动为主。头内设有一些小机关,舞动时表演者能够在头内控制麒麟眼睛转动和嘴巴的合。
麒麟道具的传统制作方法是使用竹篾做成骨架,用纸裱糊后,进行彩绘,绘出鲜艳的鳞甲等,但这样做出的麒麟容易破损。随着发展,将制作麒麟的工艺进行改进,用竹篾制成骨架后,用彩色丝绸围起来,并用激光纸作出一片片鳞甲,缝在彩色丝绸的外面。牙齿、头部等部位用油彩绘制。
麒麟头部是道具的关键,各个地区的麒麟头样式不一,主要分为白鸽狮、斗牛狮、扁鼻狮、大头狮四种,其中白鸽狮麒麟头最重,制作工艺最为传统和繁琐。白鸽狮麒麟头直径50厘米,高38厘米,重2.5至6公斤,身披至少长3.2米、宽2米。其制作方式是先用竹篾编制出麒麟头的雏形,在表面上黏上纸,再涂一层糯米糊,如此反复,一般要粘十二层纸。完工后,放到太阳下晒干,继而用锤头敲打,增强韧性。接着在麒麟头上人工雕刻出一龙、二凤、一八卦图以及各种吉祥饰物,在头和背部写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再涂一层糯米粉,继续晒干。最后涂上红、黄、黑、青等颜料,再精雕细琢。这一工艺流程下来,耗时三个多月之久。其他地区的麒麟舞,根据各地的审美喜好进行发展与创新。
制作好的麒麟道具要举行“开光见青”仪式,使其具有神性和灵气。“开光见青”后的麒麟头通常需要供奉在聂氏宗祠或宗庙,用时举办隆重下架仪式,然后使用。
仪式流程
“开光见青”仪式
按照传统的麒麟舞表演,新制的麒麟道具,需用红布蒙着双眼,要“开光”后才能下架表演。“开光见青”仪式是为了祈求麒麟神灵能附着于制好的麒麟道具上,赋予其灵性。“开光见青”仪式的时间一般为天气晴朗的晚上,午夜子时至黎明之间,并且要在古树之下。舞麒麟者抬着麒麟道具、锣鼓等来到古树下,烧香并供上神位。由舞麒麟表演者中资质最长者虔诚地将麒麟头上的红布轻轻揭开,让其沐浴月光,此程序叫做“开光”。接着,让开光后的麒麟马上见到青绿的树叶,此程序叫做“见青”。如果把握不好天气变化,“开光”不能“见青”,则预示着仪式失败,表示这只麒麟不是吉祥之物。
“麒麟盘门”仪式
“麒麟盘门”仪式,即麒麟道具开光后举行下架仪式,不同地区的下架仪式各不相同,如睢县的麒麟下架要举行“盘门”仪式。程序是先由资历最长者摆祭品、焚香祈祷,祈祷内容多为祈求风调雨顺、求吉纳祥为主。之后,由两人手执两端绑着点燃火香的“明棍”从庙中蹿出。舞动时火光四射,似流星追逐、光环套叠。随着明棍翻飞,场子渐渐打开。以“盆炮”为令(即在盆内放数十只爆竹,中间放有轰药,可同时把爆竹燃响),二人手持内燃蜡烛的绣球科引麒麟出庙门。
表现形式
舞麒麟的表演时间一般在节庆活动的晚间演出,表演者一般需要十余人至几十人不等,分工协作,不同地方的麒麟舞的表演形式各有差别。由于麒麟道具的庞大,往往表演者需要身强体壮的青年人,并且要有一定武术功底。舞麒麟时,表演者队员要随着打击乐奏发出“轻、重、缓、急”各种节奏,仿生麒麟活动过程,做舔脚、采青及喜怒哀乐等动作、表情。地上动作一般按“出洞、绕头、耍尾、舔足、寻青、探青、踢青、食青、醉青、吐青、打纱、吐玉书、游花园、回洞”等套路逐次表演。空中表演一般在桌上进行,有“蹿桌过桥”“麒麟调尾”“登山望月”“麒麟下凡”等高难度动作。舞麒麟表演欢娱性强、运动量大、参与人员广。
音乐特点
麒麟舞的音乐特点是以古朴粗犷的吹打乐为主,常用的曲牌有“咬蚤”“吃四门”等。常用伴奏乐器有战鼓、堂鼓、大锣、大钹、唢呐等。表演时麒麟根据音乐节奏快慢舞动,开始时,以鼓、锣等击打乐器起,麒麟绕场四周,并不断变换摆头,麒麟跟着音乐作出各种动作和表情。
类别
麒麟舞广泛分布于中国各个地区,主要流行于河北省、河南省、广东省以及云南省少数民族聚居区傣族、纳西族等地,各地的麒麟舞存在一定相同之处,但根据各地的民俗习惯、生活方式的不同,使麒麟舞异彩纷呈,各具特色。按照地理区位划分,麒麟舞分为南派和北派,南派既有麒麟舞,也有混同于狮子舞的麒麟唱、麟狮舞,主要以广东省为主,如东莞麒麟舞、樟木头镇麒麟舞、坪山麒麟舞,其风格主要是细腻、灵活;北派是有迥异于狮子的麒麟舞,主要有河北黄骅麒麟舞、睢县麒麟舞等,其风格特点主要以粗狂、威猛为主。所舞的麒麟与狮子在形象上稍有差别,但动作套路和狮舞上并无太大差异。
北派麒麟舞
睢县大刘寨村麒麟舞
睢县大刘寨村麒麟舞至今已有三百五十年的历史,据史料大刘寨村《冯氏家谱》和《杞县志》记载:“南明灭亡时(公元1661年),当时负责章管宫廷文化娱乐项目的冯玮与文林郎回故乡后,由冯玮将一对“麒麟皮”和表演技术传授给原大刘寨村冯氏族群。每逢村中喜事或节庆时令,特点是春节、元宵节期间必会表演麒麟舞。大刘寨麒麟舞的师承关系和选拔演员的条件极为严格,并强调所学麒麟舞的技巧不准外传。目前为止,冯氏宗族传承的麒麟舞已到第15代,被称为“麒麟世家”。
大刘寨麒麟舞基本上保留了明朝流传时的舞蹈风貌和形态特点。整场表演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盘门”表演,第二部分是”平地表演,如挠头、耍尾、舔脚、咬跳蚤等动作,以及喜、怒、哀、乐、惊、醉、睡、等表情。第三部分是“桌上表演”,如“蹿桌过桥”“麒麟调尾”“登山望月”等一系列高难度武术动作。
黄骅麒麟舞
黄骅麒麟舞,被称为“北方麒麟”。主要分布在黄骅是西北部地区,重点活跃在桃园、卸甲、大王庄、小王庄镇等地,整体以大王庄为主干,共有六支麒麟表演队,是当地春节至元宵节期间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2008年第二批被收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骅麒麟舞所用的麒麟道具高大,为一红一绿,两者一大一小,一个从头到脚约为为4米、一个从头到脚约为为5米。每只麒麟由两个人组成表演,舞头者腰跨麒麟头,作骑着麒麟的姿态,舞尾部者,身藏麒麟内部舞动。舞麒麟的动作突出闪、转、腾、挪,并杂杂技动作,风格映射北方人的豪爽性格。整场表演在锣鼓打击乐器的伴奏下舞动,通常完成时长约为20分钟。
南派麒麟舞
东莞樟木头麒麟舞
樟木头镇是东莞是唯一一个客家乡镇,樟木头麒麟舞是客家传统舞蹈,当地民众具有“龙生九子,麒麟为长”的观念。据当地县志记载,麒麟舞是明末清初时随着客家迁徙从北方而来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四五百年历史。2001年,樟木头镇被广东省誉为“麒麟艺术之乡”;2011年,第三批被收录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樟木头的麒麟舞表演由一位男性青年舞麒麟头,一位少年舞麒麟尾。整场程序分为“头套”(麟趾呈祥)、“尾套”(采青赐福)和武术三部分,“头套”(麟趾呈祥)是表演麒麟梳毛、舔脚、舔尾、舔身等动作;“尾套”(采青赐福)是表演麒麟寻青、试青、找青、逗青、采青、吃青、吐青等过程;最后进行武术表演。整场表演在锣鼓和唢呐的伴奏下进行。
樟木头镇麒麟舞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传统麒麟舞进行许多创新。一是时间转变,由一两个小时改为十分钟表演结束;二是形式变化,在传统的麒麟单打、双打基础上,加入群打表演;三是服饰变化,更加明艳丰富;四是内容变化,从传统的拜门表演改为文艺演出活动;五是由单个村子内部表演改为跨村合作表演。
海丰县麒麟舞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的麒麟舞,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传说陆丰市麒麟舞的形成与明朝大将俞大猷、戚继光在海丰抗倭的事迹相关,两位大将在当地传授民众“俞家棍”和“藤牌阵”;清朝乾隆,少林寺武术传授给当地民众武术,使得海丰麒麟舞成为当地民众练武强身健体的活动方式。海丰麒麟舞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丰麒麟舞表演时,常在农村的晒场和空地进行表演。一人舞动麒麟头,一人牵动麒麟尾,两人共同表演麒麟打滚、脚、洗须、咬跳骚等动作和喜、怒、哀、乐、惊等表情。舞蹈结束后又表演武术,包括打拳、弄棍、搬刀、舞尖串、尖串、辗藤牌、集体搬棍对打等内容。整场表演在锣鼓和唢呐的伴奏下进行,最后以舞麒麟点燃鸣炮左参拜仪式后结束。
海丰麒麟道具分为有胡须和无胡须两种,当地人称,与麒麟的成长有关,即第一年麒麟落地时不带须,第二年可带黑须或红须,第三年后要换白须;也有说与麒麟舞的源流相关,即本地自编自创的不带须、外地传入的麒麟舞必须带须。
惠州小金口麒麟舞
惠州小金口地处东江中游的东江边,从清代到民国时期,小金口的麒麟舞被当地人统称为“东江麒麟舞”,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小金口被誉为“麒麟舞”之乡。惠州小金口麒麟舞于2009年被收录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乾隆《归善县志》记载,“其迎亲,为麒麟、狮子兽头,童子戴之,击鼓跳跃,极为喧闹。”小金口麒麟舞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间,那时称为“武”麒麟。因为当时格局动荡不安、兵荒马乱,当地居民为防止盗贼和流寇祸害村民,每个村落举办武术馆,馆内有武术队、麒麟队,每家每户的中青年人都会舞麒麟和打龙拳,并组织了东江麒麟舞协会,使麒麟舞的发展具有组织化和规模化。现今小金口的麒麟舞表演队有20支,成员有上千名,年长者有90余,最小者十几岁。每当时令节庆和村中举办婚嫁时,有会有麒麟舞表演,祈求祥瑞。惠州市小金口中学麒麟舞表演形式与其他地方表演不同的是,小金口麒麟舞加入“沙仙和尚”人物角色,使得表演诙谐幽默,引人逗趣。
广东坪山麒麟舞
坪山麒麟舞起源于明末清初时期,据说由山西省五台山竹林寺在民国时期传入于此,每当村中的节庆、婚嫁、乔迁、丰收、起灶时都会舞麒麟。坪山麒麟舞的表演形式根据当地生产生活习惯,以及螳螂拳法的基础上进行编创,表演套路兼容南北两派麒麟舞之长,具有刚劲、灵活、庄严、细腻等等风格特点。
坪上麒麟舞的表演分为“开光仪式”“习俗”“表演”三个部分。新制作的麒麟每表演前要举办“开光仪式”,蒙住麒麟的双眼,由午夜到凌晨阶段选定吉时与古树地点,进行开光。“习俗”即由堂主领着演出队伍在祖先聂氏宗祠的从屋外向屋内烧香祭拜。“表演”分为头段、尾段、武术及拳术表演。坪山麒麟舞保留了传统武术及螳螂拳术表演,包含单庄佛手、双桩、剪摇桥、剪摇手、四门拳、八门拳、活步拳、梅花拳等八式,以及刀、枪、棍、剑等。
云南傣族麒麟舞
云南傣族麒麟舞,傣语称“喊棒马”。起源于云南傣族的宗教祭祀活动,具有祭天地、驱鬼魔之意,云南傣族麒麟舞具有较强的宗教色彩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目前,唯有保山傣族地区保留了麒麟舞“喊棒马”,其他傣族各地区趋近失传。
云南傣族麒麟舞以往于每年春节期间表演,有独舞、双人舞和多人舞等。道具是由竹篾编制而成,外围糊上白纸,并用颜料上色。制成的道具套在表演者的身上,舞者做到身上套麒麟、心中有麒麟,动作因角色各不相同,舞麒麟头者和舞麒麟尾者配合默契,进退自如,舞蹈动作流畅。表演完毕后,麒麟舞道具要烧掉,将麒麟送归上天,希望得到保佑,祈求来年平安丰收。现今的傣族麒麟舞表演已然作为一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各种节日均可表演。
文化内涵
中原地区的麒麟文化从春秋始于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华夏祖先珍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自强不息、盛世太平的精神。麒麟舞作为麒麟文化的主要载体,从古代王朝的祭祀娱乐活动转变为现今的节庆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是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中国地区现存有一百六十余支麒麟舞表演团队,各具风格特色,是中华民族繁荣统一的象征。通过舞麒麟这种独特的情感表达,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祈愿,宣泄内心情绪,用来展示和宣传“仁爱、正义、祥瑞”等正面形象和思想内涵,教育民众要倡德、向善、向上,通过辛勤劳动实现人生理想和追求,同时表演中又能轻身健体、愉悦身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蕴,是中国华夏祖先传承至今的艺术瑰宝。
传承保护
传承困境
中国各地的麒麟舞均在发展,但发展水平处于不同层次。如广东省地区的麒麟舞传承较好,已传至世界各地,而河北省的黄骅麒麟舞和河南省的兰考麒麟舞,只是在市级地区参加活动。而且由于麒麟造型用料庞杂,造价较高,扎制不仅费时而且费力;且表演动作难度又很大,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导致断层严重,后继无人。目前各地麒麟舞的表演规模日渐缩小,面临失传的危险,急需抢救保护。
传承措施
中原地区各个地区的麒麟舞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广东、安徽等少数几个省城,主要呈不规则的点状分布,组织松散,传承方式多以家族口头相传为主。具体见表格。
随着时代发展,作为中国民族的特色文化,麒麟舞开始向多元化发展。一是发展呈核心辐射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辐射, 如惠州市小金口中学、海丰附城镇圆山村、东莞市的清溪镇和樟木头镇镇与兰考红庙镇等;以继承人为核心的辐射, 如兰考冯敏义、韩志勇,惠州叶阳星、黄阁李永潮等,各地继承人按照自己掌握的技艺和创新能力,组织团队发展,如创办儿童培训班、组织地区的麒麟舞赛事等。二是艺术形式特色化发展,融合舞蹈、武术、体育等项目,如广东省地区的麒麟舞将传统击打乐器与唢呐等吹奏的乐器融合,吸收各地的民俗音乐,舞蹈上进行大胆创新,增加托举、跳扑等动作,增强了麒麟舞的动作性。三是道具特色化发展,如东莞麒麟道具上的牡丹、桃花、菊花与凤蝶总科, 以及其扎纸艺术等工艺。
鉴于麒麟舞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经河北省、河南省、广东等文化部门和麒麟舞艺人们的不懈努力,2008年,海丰县麒麟舞、河北省黄骅市麒麟舞第二批被收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麒麟舞、河南省睢县大刘寨村麒麟舞、广东省深圳市大船坑村麒麟舞、广东省深圳市坂田永胜堂舞麒麟、山西省侯马市麒麟舞第三批被收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香港特别行政区西贡坑口客家麒麟舞第四批被收录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传说
麒麟舞历史悠久,广泛流传,民间关于麒麟舞的起源传说有三,一是“三星会友·麒麟出洞”说,二是狮舞衍生说,三是南明灭亡说。
传说一:“三星会友·麒麟出洞”说
相传古时,民间大旱、瘟疫流行,农作物颗粒无收,百姓苦不堪言。地方神土地公公难忍于心,便去天上找笑面佛寻找拯救百姓的办法。可是笑面佛也无法解决,但却告诉土地公公,有一种叫做麒麟的神兽有这种法力。土地公公不知道去哪里找,他就去找了神通广大的孙猴子,只见孙猴子翻个跟头腾云驾雾,便寻找到了目的地。在孙猴子的带领下,他们找到了麒麟并说明来意,麒麟随其来到人间。在麒麟喷火献瑞的施法下,片刻间人间安康、五谷丰登。世人便将麒麟视为吉祥物,将麒麟到人间拯救百姓是故事编成麒麟舞,流传于世,每逢节日表演。
传说二:狮舞衍生说
狮舞衍生说是南派麒麟舞的流传之一,据说是南派的麒麟舞由唐朝时期的舞狮衍变而来。据《唐语林》卷五《补遗》载:“王维为大乐丞,被人令舞黄狮子,坐是出官。黄狮子者,非天子不舞也。”麒麟舞的流传起源于唐代诗人王维,唐代舞狮表演本应随同皇帝一同观看,但王维因私自偷看,将舞狮艺人一并被贬出宫。舞狮艺人在民间表演时将狮子的形象改为麒麟形象,被官府查问时,便称其为“麒麟舞”,后流传于世。
传说三:南明灭亡说
据《杞县志》《大明一统志》记载,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后带回一头由马林国国王赠送的似麒麟的动物,朝中官员认为是麒麟现世,后在皇宫兴起以麒麟为主题的表演活动,成为宫廷庆典的必备。明朝灭亡后,掌管明朝宫廷娱乐文化的艺术家冯玮和文林朗回家乡时,将其传入河南省,后随着客家五次大迁徙,逐渐由河南传到我国各地地区。在发展与传播过程中,吸取各地特色民俗,融合了大量武术动作和歌曲音乐,成为各地特色的传统文化代表之一。
参考资料
麒麟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4
麒麟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4
麒麟舞(麒麟采八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4
麒麟舞(睢县麒麟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4
麒麟舞(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4
麒麟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4
麒麟舞(坂田永胜堂舞麒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4
麒麟舞(樟木头舞麒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4
杨印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4
宋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4
张西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4
麒麟舞(大船坑舞麒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4
麒麟舞(睢县麒麟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2-17
麒麟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2-17
麒麟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2-17
麒麟舞(樟木头舞麒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2-17
麒麟舞(大船坑舞麒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2-17
麒麟舞(坂田永胜堂舞麒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2-17
麒麟舞(麒麟采八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2-17
麒麟舞:一个350年历史的村庄,一段350年的文化传承——CCTV-7农业频道“春耕行动”走基层采访手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3-02-19
麒麟舞.广东省文化馆.2023-02-19
南方号里的惠州“非遗”传承人.今日头条.2023-02-19
点赞!省级非遗项目小金口麒麟舞曾多次走出国门.今日头条.2023-02-19
广东小金口麒麟舞欲申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2-19
广东省级非遗项目惠州小金口麒麟舞曾多次走出国门.今日头条.2023-02-19
麒麟舞(坪山麒麟舞) 广东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广东省人民政府网站.2023-02-19
首届中国麒麟大赛举办麒麟文化研讨.中国新闻网.2023-02-19
麒麟舞(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2-17
广东电白民间艺术.炎黄风俗网.2023-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