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脚信天翁
黑脚信天翁(黑枕黄鹂普通亚种:Phoebastria nigripes)为形目信天翁科下的一种大型海鸟,单型种,无亚种分化。体长79-83厘米。嘴黑色,嘴基和眼下方灰白色,其余全身黑褐色。个别尾上覆羽和尾下覆羽白色,脚黑色,能与短尾信天翁区别。
结群繁殖,喜欢跟随船只觅食,常栖于海上。分布于北太平洋。中国常年见于台湾海峡,春季及冬季见于南海,种群数量甚稀少。已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调为一级保护动物。
外形特征
黑脚信天翁上体黑褐色,部分尾上覆羽白色,下体灰色,往腹中部逐渐变淡。尾下覆羽亦有部分为白色。嘴基周围白色,前额灰色,眼下和经过眼区有白色横斑。颊前部和颏白色,颊后部、喉和耳区灰色,前颈灰褐色。飞羽、翅覆羽和尾羽黑褐色,略较上体为暗。体羽厚而密,紧覆于身上。翅尖长。初级飞羽11枚,第一枚退化,第二枚最长,第十一枚最短。次级飞羽37枚,非常短。肩羽非常长,尾短而稍圆,尾羽12枚。嘴强而侧扁、长度中等,几和头等长。脚强而短,跗左右侧扁,具网状鳞,后趾匿藏于皮下。
虹膜橙褐色,嘴黑色或灰褐色,基部和尖端黑色,趾和蹼黑色。雌雄两性相似。
幼鸟上体黑褐色,头部较暗,头侧缀有灰色,下体暗灰色,前颈黑褐色,喉和颏灰色,翅黑褐色,内缀有灰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尖端和基部较暗。脚黑色。
大小量度:体长790-830mm;嘴峰95-110mm;翅457-546mm。
近种区别:黑脚信天翁与短尾信天翁亚成体极相似,但短尾信天翁亚成体嘴、脚均不为黑色,身上有明显的白斑,而且越接近成鸟白斑越大;另外短尾信天翁个体亦较大,亦可明显与之区别;短尾信天翁成鸟体羽基本为白色,嘴粉色,个体大,容易区别。
栖息环境
黑脚信天翁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开阔海洋中的小岛和附近海域,居住在只有很少植被的草地、海滩和斜坡上;非繁殖期间主要活动和栖息在开阔的海洋和波斯湾。除繁殖期外不上陆地生活,整天飞翔在宽阔的洋面上,时而在高空翱翔,时而紧贴海面飞行。
生活习性
习性
黑脚信天翁单只、成对或成小群活动。休息时常栖息在海面上随波逐流。喜欢接近航行于海洋中的船只,并伴随飞行,但不靠近海岸活动。除白天活动和觅食外,晚上亦常活动。善飞行和游泳,陆地行走困难而笨拙。
食性
黑脚信天翁主要觅食头足纲、软体动物门等海洋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也吃船上废弃的食物和垃圾。它既不会在空中追捕食物,也不会潜入水中觅食,主要在海面表层觅食。通常单只,在食物丰富的地方也常集成数只的小群,在白天和晚上都进行活动和觅食。
迁徙
黑脚信天翁为留居型鸟类。终年留居于北太平洋海域,但非繁殖期常到处游荡,飘泊不定。
叫声
于海上通常无声。
地理分布
中国分布
中国常年见于台湾海峡,分布于福建省和台湾,春季及冬季见于南海。
世界分布
黑脚信天翁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北部,尤其是东北部和北美的沿海水域,偶尔分布于南半球。黑脚信天翁繁殖于日本附近海域中的伊豆群岛和太平洋中的中途岛、夏威夷群岛、小笠原群岛、硫黄列岛、马尔库斯岛、约翰斯顿岛、马里亚纳群岛、马绍尔群岛和大洋洲的威克岛。非繁殖期往北游荡到白令海、阿纳德尔湾、库页岛、千岛群岛、鄂霍次克海、日本、北美西海岸,南至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和雷维亚希赫多群岛以及中国福建和台湾海峡。
原生分布:加拿大、中国、关岛、日本、韩国、马绍尔群岛、墨西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美国、夏威夷。
旅鸟分布:新西兰。
生长繁殖
黑脚信天翁繁殖期10-12月,一雌一雄制,常成群在一起营群巢。到达繁殖地以后即开始求爱表演,一直持续于整个繁殖期间。求爱时雌雄鸟彼此面对面地站在地上,低头、竖起胸部羽毛、两嘴接触,然后彼此分开,重复多次后,一只鸟半伸开双翅,将头仰向后,垂直地伸出嘴,发出低沉的鸣叫,此时它的配偶立即叩打嘴,有时雌雄鸟都将头仰向后和鸣叫。
黑脚信天翁营巢于海滨沙地上。挖掘一个凹坑,无任何内垫物,卵即产于沙地上凹坑内,每窝产卵1枚。卵呈卵圆形,脏白色,大小为98.1-120.7毫米× 56-86毫米,平均108.8毫米× 70.3毫米。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承担,孵化期大约持续6星期。
如果卵由于某些原因丢失,它们将不再进行繁殖,直到下一年。幼鸟会在巢中生活很长一段时间,一般需要6个月,在2-3个月大时它们会从巢里出来活动。
种群状况
总体状况
2013年11月,黑脚信天翁已经由2012年的易危物种列为近危物种(比易危程度低一级),其种群数量不再是急速地下降,而是略有稳定或者增加。但是延绳钓的捕鱼船队仍对其种群有所威胁,加上海平面上升和繁殖地的风暴潮等因素,其种群数量仍有可能在接下来的3代间(约56年)快速下降,所以将黑脚信天翁列为近危物种而不是无危物种(比易危程度低一级)。
黑脚信天翁曾经在中国台湾海峡一年中的任何时候都能见到,但20世纪末已变得很稀少。1978年11月、1980年5月和1983年8月曾分别于中国台湾花莲丰滨、台东县和宜兰兰阳溪口见到和捕获。数量已相当稀少,需要保护。
统计数据和致危因素
1998年,除了在美国西北夏威夷群岛、本土外小离岛和日本的3个离岛仍有繁殖区分布外,太平洋其他地区的聚集地已经丧失。2007年,估计每年在那些岛屿的至少14个地点有64,500对黑脚信天翁繁殖,最大的种群分布于中途岛和莱塞岛,分别约有24,000和21,000对,占全球种群的73%。1998年,在日本的鸟岛,由914只幼鸟繁殖到1,219对黑脚信天翁,而1964年那里只有20只。
基于中途岛环礁、莱塞岛和法属护卫舰浅滩的标准化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2007年,在繁殖季节约有129,000只黑脚信天翁新生出来,那3个聚集地约有全球繁殖种群数量的90%。其他聚集地的种群数量:2003年在日本小笠原群岛有23对黑脚信天翁,2005年在墨西哥的离岸岛屿估计约有400对黑脚信天翁(主要在瓜达卢普岛,约有337对)。
19世纪-20世纪初,人类对黑脚信天翁羽毛和鸟卵的大量需求导致其种群数量显著下降,之后数量有所恢复。1978-1992年间,北太平洋上的流网使黑脚信天翁的死亡率上升,每年约有4000只黑脚信天翁被捕获致死。2003年统计,由于渔业活动,美国每年死亡约2000只黑脚信天翁,而在日本和台湾约为6000只。2004-2006年间,可能由于有效地保护,美国夏威夷和阿拉斯加州每年的渔业致死量显著减少,约为130只,日本和台湾的数量未知。基于对该物种的研究证实渔业活动对其种群生存和年度增长率有所影响。
由于黑脚信天翁绝大多数的鸟巢建在低于海拔10米的范围内,风暴和地平线的上升将对其产生威胁,尤其是在繁殖区域的几个岛屿上。
其他威胁还包括污染(如有机氯和重金属污染)、外界引进的捕食者(如波利尼西亚鼠)、误食的塑料(虽然不怎么会影响幼鸟的增长率)和火山喷发,而石油污染不再认为是其威胁因素。
保护措施和建议
夏威夷王国所有的黑脚信天翁繁殖地都纳入了美国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系统或者夏威夷海鸟保护区。1991年,西北夏威夷群岛建立了方圆50海里的保护区,区内禁止使用延绳钓捕鱼。2006年,建立了国家海洋保护区。每年有将近80%的繁殖群体被直接或抽样统计,从1991年开始,除了1个地点之外,其他的地点每年都被统计调查。夏威夷所有的延绳钓渔船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减少海鸟的捕获。2006年12月,太平洋中西部渔业委员会通过了一项旨在保护海鸟的法案。
建议:继续监控黑脚信天翁的种群趋势并统计部分参数,继续用卫星跟踪来评估研究其时空分布,重新评估其分布边界。采取最佳措施来缓解延绳钓渔业对该物种的威胁,继续使用海鸟保护的措施。
• 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已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评估等级——不宜评估(NA,中国为边缘分布区);
• 暂未列入《华盛顿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 已列入《联合国迁移物种公约》(又称CMS或波恩公约)附录2(2008);
•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2013)——近危物种(NT),2012年为易危物种。
(图册图片来源:名片,特写,击水,飞行1,飞行2)
保护级别
2021年,入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参考资料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农村部.2021-02-10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