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湘江
《血战湘江》由陈力执导,柳建伟编剧,张一山、保剑锋、王霙、孙维民主演的战争题材电影,于2017年6月30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该影片是八一电影制片厂为纪念中国工农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和献礼党十九大而拍摄的影片。
该片以湘江战役为创作背景,再现了1934年红军为了民族存亡付出巨大牺牲的历史事件,拍摄全程采用实景拍摄,是第一部全景式展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血战湘江的影片。
该影片获得第26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的两项提名,收获评委会特别奖一项大奖,票房收入达7514.13万元。
剧情简介
1934年10月,由于左倾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在危急时刻决定进行战略转移,在红军部队进入到湘桂交界地区时,蒋介石(马晓伟 饰)为将中央红军歼灭于湘江以东地区,部署了第四道封锁线,集结了50余万士兵,计划全歼红军,在这一危急时刻,博古(陶灏景饰)和李德(江南 饰)不顾实际情况要求进行快速突围,但毛泽东(王霙 饰)认为强行突围会导致中国工农红军的伤亡惨重,并且提出避开敌军的封锁线,在湘中建立根据地的解决方案,但是遭到了博古和李德的强烈反对,最终丧失了时机。
1934年11月28日,桂军在新圩向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发起进攻,湘江战役正式打响,红军主力在灌阳县,兴安县,全州县分左右两翼阻击敌军,目的为确保中央第一,第二纵队和后续部队迅速渡江,并且于新圩,光华铺,脚山铺三地建立阻击阵地,红五师师长李天佑(张一山 饰)在新圩阻击战中接到命令,在灌阳处全力坚守三至四天,掩护正在渡江的红军主力,敌军为了击溃红五师,调派更多的兵力对红五师进行围剿,但红五师依旧坚守阵地,为红军主力成功渡江赢得更多的时间,在新圩阻击战中红五师与敌军血战四天三夜,但该部队共计伤亡2000多人,损失过半。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团长耿(耿乐饰)带领林有国(宋禹饰)等人,迅速抢占左派阵地,为了确保红军主力顺利过江,林有国带领士兵抢架浮桥,但是不幸在过桥途中身亡,红军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保剑锋饰)此时带领士兵接替红十八军团赶往槭树脚下与敌军奋战到底,虽然掩护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成功渡过湘江,但是红军三十四师做为最后的突围部队,突围失败。在中央红军前往过江的路途中,因为博古和李德没有命令中央红军扔下重急速过江,这也导致红军在沉重的负担下一面过江一面忍受中国国民党的轰炸,最终造成大量伤亡,与此同时,前线负责阻击的部队也因为中央红军无法快速过江而遭受到敌人炮火的攻击,最终毛泽东在征得博古同意后命令军队扔下辎重迅速过江。
在湘江战役中,中央红军最终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挫败了蒋介石想要歼灭红军于湘江以东的计划,但此役也造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的大量伤亡,数量由最初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湘江战役的失败直接导致遵义会议的召开,在遵义会议后,重新肯定了毛泽东的战略主张,使得他重新掌握了中央和军队的领导权,党和中国革命自此开始了新的旅程。
角色介绍
影片制作
故事来源
1934年11月28日,湘江战役打响,红一军团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率先渡过湘江,目的是抢占高低以此来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红一和红三军团接到命令坚守在新圩,脚山铺,光华铺等地区,抵御敌军的进攻。12月3日,经过红军的奋力抵御,中央红军终于成功渡过湘江,但是红军部队中伤亡惨烈,绝大部分将士在战斗中牺牲,在湘江战役中,红军虽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损失了约5万名战士,也是因为这次战役的教训,促使遵义会议的召开,重新肯定毛泽东的战略主张。
幕后花絮
在影片拍摄过程中,因为全程实景拍摄没有绿幕的缘故,演员就像设身处地的在战场中,所以在拍摄时演员的面部很大程度上看不出原本的模样,甚至连观众也认不出。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演员们都依然坚持下来,这一点让陈力十分敬佩,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因为这部影片的投资较少,剧组还需要将其中的大部分投资用于现场的场景布置和制作上,演员拿到的片酬都没有占到全片投资的百分之十,有一些演员更是零片酬参与影片的演出。
《血战湘江》这部电影的题材做为以失败告终的战役是革命史诗影片的突破,因为之前没有人拍摄过以战争失败为题材的影片,无法借鉴其他导演的拍摄经验,所以只能自己完成这个挑战。导演陈力在拍摄该影片时,为了提高影片的真实性,陈力带领剧组工作人员沿着长征路线亲自走了一遍,设身处地的感受英烈们不畏牺牲的精神。
导演陈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拍摄时十分注重细节方面的表达,比如在片场时,演员们肩上扛起的东西十分重,但是陈力表示只有真正扛起十分重的东西时,才能发出真实的声音效果,增加影片的真实感。
演员王霙表示在参与拍摄的第一天,拍摄走路的戏份次数达到11条,因为导演陈力所要求的毛泽东的形象,与王之前所饰演的性格特征完全不同。
演员保剑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每一天的拍摄任务结束后洗澡时间长达40分钟,只有使用十分粗的布才可以将身上的油垢和烟熏痕迹擦除掉。
道具
影片中做为重要道具的桥梁,在前期是道具组通过电锯锯出的,但是陈力认为在那个年代并没有电锯,这并不利于突显影片的真实性,所以要求剧组内的工作人员收集门槛和木头梁等,并且将其平铺上,重新制作桥梁,在剧组搭建完毕后,正巧遇上洪水将桥梁冲歪,这一点大大增加了道具的真实性。
为了拍摄出更加具有震撼力的场景,演员被要求迎着炸点跑,张一山在拍摄前期时还有些害怕,在打枪时更是会控制不住地眨眼,在拍摄爆炸场景时会进行躲避,但是在适应半天的时间后,张一山表示在拍摄战争场面时自己的害怕已经被消除,可以迎着炸点跑去。
在拍摄战争场面之前,剧组工作人员会将炸点一次性布置完毕,但是陈力导演对于战争场面的要求极高,经常拍摄两条至三条,并且有时演员对于自己的表现不满意时,也会要求进行重新拍摄,陈力表示尽管工作人员布置炸点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但是大家依旧没有怨言,十分敬业。
场景
在影片中的战争情节,从雷口关血战、新圩争夺战到枫树脚争夺战、蒋家岭突围战,导演陈力表示在拍摄过程中总共有7600余名部队官兵,3.5万余名群众演员参加,团队共使用2吨炸药和80多吨汽油来完成战争场面,影片中的每一场戏都是真实拍摄的,没有利用绿幕和抠图。
因为演员在拍摄战争场面时使用的都是真实的枪击设备,机关枪连发时冒出的浓烟会被吹至演员的面部,而导致演员的嘴部紧闭,面部布满烟熏的灰尘,从而提高影片的真实性。
选角
导演陈力表示在和张一山为数不多的接触后得知其学习过武术,并且张一山的体型偏瘦,比较符合当时长征时期军人的人物形象,所以在陈力的心里张一山在各个方面都比较符合她对于这一角色的心理预期。
剧本创作
导演陈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拍摄重大题材时,会注重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在前期对于陈树湘这个人物进行刻画的时候,陈力会思考为什么他宁愿自尽也不愿意当俘虏,再从这一点出发去深挖陈树湘这个角色的心里状态和活动,从而使得人物的行动合理化。
并且陈力会在刻画人物之前,去花费大量的精力以及查阅历史资料,从而辅助她明白什么性格特征的人物在什么场景说出台词才合理。
影片特色
主题分析
该影片以真实的湘江战役为背景,利用实景拍摄体现出画面的震撼,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在战争中的领导作用,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描述了湘江战役的失利带给中国工农红军的巨大损失。
该影片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逆境中面对困难不畏惧,面对人数悬殊的敌军仍然保持着英勇战斗的作风和听从指挥顾全大局的品质,在影片中彭德怀对士兵说:“现在是危机时刻,我们没有退路,我们必须英勇献身”,师长陈树湘动员说:“只剩下一个人,也要与阵地共存亡”,在陈树湘被敌军抓走当俘虏时,宁愿自己亲手掏出肠子自尽也不愿当敌军的俘虏。表现出军队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对崇高的革命理想的忠诚,激发了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刻画士兵不畏前方艰难险阻依旧不放弃的情节,突显出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坚持“信”与“义”的精神,宣传了现代革命文化传统,促使观众树立文化自信。
在拍摄过程中导演要求每一个演员亲身接触真正的炮弹,在实景下演绎战争,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当时残酷的战争场面。以此促使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的艰苦和不易。
人物塑造
在影片中陈树湘做为红军34师的团长称呼士兵为“兄弟”是专门的设计,目的为拉近师长与士兵之间的关系,导演陈力表示在当时的战争年代,士兵长期共同生活在艰苦的环境内,并且有些士兵的老家相同是远方表亲,陈树湘的年龄和士兵较为相近,在困难时期需要增进和士兵的感情,如果陈树湘称呼士兵为“同志”,就无法突显出士兵和团长之间关系的亲近。
该影片中,毛泽东做为领导人在战争的指挥中亲历亲为,在军队行进过程中也坚持跑前跑后,以此来表现出毛泽东对于这一战役的重视程度,和对于红军前途的担忧,在影片情节中,通过描述毛泽东和彭德怀,李德,博古,周恩来等人会面的场景,突出他面对事情坚韧且果决的性格特征。
电影《血战湘江》不仅生动塑造了不畏牺牲,听从指挥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部队渡过湘江的英雄事迹。还通过描写老裁缝老林将儿子送往战场的情节,将“小家”和“大国”联系到一起,在影片中老林的三个儿子都不幸在战场中牺牲,但是四娃在得知自己的三个亲生哥哥和父亲因为战争而丧生时,并没有表现出退缩和对战争的畏惧,而是自愿加入红军,这一影片情节的表达,塑造出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患难与共,相互扶持相互前进的精神,在影片中老裁缝老林将自己的军帽交给儿子也体现出革命精神的传递,在儿子将军帽戴到头上的一霎那感人至深,在最后老裁缝老林的小儿子来到毛主席的面前,在毛主席将父亲做好的军装递到小儿子的手中时,这一情节的刻画触动到观众的历史情怀,引起深深的共情感。
音乐
作曲家在制作配乐时并没有选择较为激昂的音乐,相反选择抒情的,舒缓的音乐。在影片的开头部分就出现节奏平缓且带有抒情情绪的音乐,在之后的情节中也多次重复,在描述激烈战争的场面时,却使用节奏平缓的音乐做为配乐,这种对比的方式突显出对于战争残酷无情的感叹和士兵面对死亡不畏牺牲的歌颂,在影片中也经常用舒缓的音乐表达以毛泽东,周恩来为领导的将领细腻,坚定的内心。
影片中也会通过节奏较为激昂的音乐做为战争情节的配乐,比如在枫树脚红五军团第 34 师和光华铺红三军团第 4 师的战争场面中,使用铜管这一乐器演奏出号角性的音调,给予观众奋发向上之感。
在影片中军委纵队的士兵背负着几十吨物资前行时,运用了《海棠花》和《一颗腊梅千朵花》两首闽西客家民歌,这两首歌都是做为有声音源出现,士兵在画面中自己演唱的,两首歌曲的出现对士兵们起激励作用,在长途奔波的劳累中寻求欢乐,表达出士兵们虽然身处艰难的时代背景下,但依然包含乐观主义的精神,是对于他们不畏艰险依旧奋发向上的赞扬和歌颂。
军帽的意向
在《血战湘江》中以军帽为情感依托,表达林裁缝和儿子之间深切的父子情和对待战争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在该影片中军帽做为意向贯穿情节的始终并且前后呼应,将视角聚焦到林裁缝父子,以以小见大的方式表达出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并且借此表达出为了战争付出生命的士兵的伟大。
主要奖项
制片与发行
票房收入
反响与评价
《环球网》对该影片评论道:“喷射的火舌,飞啸的子弹,跳动的弹壳以及迸溅的鲜血,《血战湘江》中的每一个场面都无比震撼。在激烈响起的枪炮轰鸣中,83年前,红军付出巨大牺牲血战湘江的悲壮故事被真实还原,在彻底燃爆了国人爱国情怀的同时,也对为此牺牲的革命先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中国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也表示《血战湘江》这部影片做为史诗电影有利于提高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在表现出民族大气和自信的风范的同时,彰显了中国美学精神。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则表示在观影时想到了自己可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和队友并肩作战的日子,引起了强烈的共情感:“所谓史诗,这部电影既浓缩了历史,也(如诗般)抒发了情怀,既有宏大的场面,又有细致入微的描写。”
《重庆日报》对影片评论道:“《血战湘江》以真实的战争场面还原和再现了革命先烈浴血奋战、誓死保卫党中央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坚定信念,是一部有温度、有高度、有厚度、有筋骨的精品力作。”
参考资料
血战湘江 (2017) 7 .3.1905电影网.2023-02-26
17家发行方为《血战湘江》站台 千方百计扩大影响.1905电影网.2023-02-26
《血战湘江》定档6.30 张一山保剑锋变热血军人.1905电影网.2023-02-26
血战湘江 (2017).1905电影网.2023-02-26
血战湘江.艺恩娱数.2023-02-26
湘江战役34师幸存的3位开国将军.人民网.2023-04-02
湘江战役红军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新浪财经.2023-02-26
长征湘江血战:6.4万红军锐减至3万 2/3烈士是党员.中华网.2023-02-26
《血战湘江》演员片酬仅一成 两吨炸药还原战争.1905电影网.2023-02-26
《血战湘江》实拍长征故事王霙保剑锋挑战自我._哔哩哔哩_bilibili.2023-02-26
张一山参演《血战湘江》 经历“磨难”收获颇多.1905电影网.2023-02-26
《血战湘江》战争场面全部真实拍摄 有演员零片酬.央广网文娱.2023-02-26
光影星播客:保剑锋《血战湘江》打真枪路演获赞.哔哩哔哩.2023-02-26
陈力导演谈《浴血湘江》选角张一山原因.哔哩哔哩.2023-02-26
好片献老区 英雄史诗《血战湘江》江西、湖南巡映.1905电影网.2023-02-26
建党百年 | 党史影视天天看:电影《血战湘江》.澎湃.2023-02-26
史诗电影《血战湘江》走进革命圣地西柏坡.人民网娱乐.2023-02-26
《血战湘江》曝人物海报 张一山保剑锋诠释硬汉.1905电影网.2023-02-26
从《血战湘江》到《决不掉队》谱写文化发展之路.人民网.2023-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