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Marginal Utilitiy)指的是每多消费一单位的商品或服务所获得的额外的满足感,由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于1890年提出。

边际效应是一种以效用价值论作为理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的供求均衡决定论。边际效应在经济学中常与边际效用递减法则相联系,其主要内容是:在特定时间内,消费者不断增加对某一种商品的消费时,从每一个新增的或边际的单位商品中所获得的边际效用就会越少。比如在经济学领域中商人和顾客会为通过比较各自的效用,来决定成交的商品数量,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在农业种植中,农作物群体的边缘部分相较于田地中间的农作物培养环境更佳而生长地更加旺盛。

边际效应的出现满足了西方国家对生产与消费、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并在工业革命时期取代劳动价值论成为主流的经济学理论。同时边际效应解释了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价值悖论”。

定义

边际效应指的是人们多消费1单位的某商品或服务所获得的额外的满足感。边际(marginal)是指“已经增加的最后一个单位”或“可能增加的下一个单位”。效用(utility)指的是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获得的满足。其衡量单位为“尤特尔(util)”。

在经济学中,边际效应常常与边际效用递减、边际产出递减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其中,边际效用递减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一定时期内,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所获得的效用(满足感)增量是递减的。而边际产出递减则是指,技术条件及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等量地投入某一要素时,所得到的产出增量是递减的 。

起源

在19世纪70年代边际效应理论被提出之前,古典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是当时经济社会的主流价值理论,其主要内容是商品交换过程中的交换价值体现出劳动,劳动量越多,商品的价值便越多。劳动价值论符合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期经济活动的理论要求。

但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对于生产与消费、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相较于古典经济学时期发生了逆转,社会生产表现为社会需求和人们的消费成为社会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劳动价值论逐渐不被人们所接受,而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强调以需求为主导的边际效用理论得到了人们的认识和接受,并在之后取代劳动价值论,成为主流的经济学理论。在当时,英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于1871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理论》,奥地利经济学家卡尔·门尔格(Carl Menger)于同年出版了《国民经济学原理》,法国经济学家里昂·瓦尔拉斯(Leon Walras)于1874年出版的《纯粹经济学纲要》,三人所独立出版的著作尽管论述重点不一,但思想体系基本一致,被视为边际效应理论的创始人。但边际效应在被提出后并没有立即对经济学界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是在1890年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经济学原理中将古典经济学和边际效用理论进行综合后,边际效应才被广泛地接受与应用。

边际效应递减法则

基本内容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指的是在特定时间内,消费者不断增加对某一种商品的消费时,从每一个新增的或边际的单位商品中所获得的边际效用就会越少。

原因

心理或生理因素

从人们的心理和生理的角度出发,消费商品实际上就是对人提供一种刺激,使人有满意的感觉。人们在连续增加相同的消费品时,从每一单位消费品中所感受到的满意程度和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

物品本身用途的多样性

从商品的多用途角度出发,消费者在消费后总是将第一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第二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而消费品的边际用途也随着消费品的用途重要性的递减也递减。

数学表达

关于边际效用递减法则的数学表达式:,即边际效用是总效用的增量与消费量之比。

其中表示总效用,表示消费量,表示边际效用。

当商品的增加量趋向于无穷小,即趋于0时,边际效用就是总效用对消费量的一阶偏导数,即:

为满足边际效应大于0和边际递减的要求,边际效用递减法则的数学表达式还需满足以下表达式,即:

应用

经济学

边际效应作为数学方法被引入经济学领域当中,其主要是分析企业在一定产量水平时,增加一个单位产品会对总利润产生什么影响。该方法在管理经济学中有较多的应用,其思想是比较企业的边际收入和边际成本(即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时,收入增加量与成本增加量的变动情况):当边际收入大于边际成本时,企业应该增加生产,以扩大利润;当边际收入小于边际成本时,企业应该减少生产,以降低损失,只有当边际收入与边际成本相等时,企业的收益和成本达到平衡,此时企业的利润达到最大。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根据现实问题建立出数学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定义域。其次,对函数求取导函数,并找出驻点。最后,根据具体情况,找出相应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点。

例如在商品交易时,商人和顾客往往会为获得更多的利益而通过比较各自的效用,来决定彼此愿意成交的商品数量。比如有一名牛肉商和一名谷物商,两人各自拥有大量牛肉和谷物,希望通过交易换取对方的物品。起初,谷物商因渴望获得牛肉而愿意以20磅谷物来交换1磅牛肉,但在之后由于效用的减少,谷物商只愿意以16磅谷物来交换1磅牛肉,进而只愿意以14磅谷物交换1磅牛肉。而牛肉商同样因所获得的谷物逐渐增多,而效用降低。双方会继续谈判直至彼此的效用不再匹配对方想要交易的商品总量为止。

管理学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借助边际效应递减法则可以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以保障员工的基本生活和工作需要。在工作中,不同年龄和资历的员工对薪资结构有着不同的需求。年龄越高的员工,对基本工资中的保健因素要求更多,但也在保健因素达到80%时便出现边际递减的现象;而年龄越低的员工,对基本工资中的激励因素要求更多,但在激励因素超过60%时也会出现边际递减。

产品开发

边际效应递减法则也曾被企业应用于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如饮料行业,人们在重复饮用同一款饮料后会因边际效应递减而对其味道产生麻木感,进而令人对其产生厌恶。而可口可乐公司创始人阿萨·坎德勒(Asa Griggs Candler)则通过在可口可乐中添加了神秘的7X调味料来影响可口可乐的口味,让人们在一天内多次喝到可口可乐仍不会产生厌恶感。

心理学

边际效应递减法则广泛地存在于心理学领域当中。如某人到他的朋友家做客,他的朋友为他上茶。在喝茶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在喝第一杯茶时,他会觉得茶非常香,值得慢慢细品;当他喝完第一杯,他的朋友为他上了第二杯茶,此时他会感觉这杯茶比第一杯茶差多了,但还是非常值得喝下去的;当他喝完,朋友上了第三杯茶,此时,他会觉得有点不太想喝了,但是碍于礼貌问题,仍喝了下去;当他朋友为他上第四杯茶时,他对此只有恶感而无丝毫兴趣,只有婉言谢绝。虽然是同样的茶,但是每一杯为他带来的满足感是不一样的:第一杯茶最高,第二杯次之,第三杯已很勉强,第四杯只有恶感。在这里,每一杯茶所带来的满足感就是边际效用。虽然是同样的茶,但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一杯茶所带来的的边际效用是不断减少的。

农业

在进行农业田间试验时,农作物中也存在着边际效应递减法则,如作物群体的边缘部分因通风透光、肥水供应上佳,而比身处于田地中间的农作物拥有更好的培养环境,从而生长地更加旺盛。但在边际效应的影响下,会导致田间试验的存在不准确性,因而试验小组往往会采取在试验区周围设立保护区的方式消除边际效应,保证试验的准确性。在大田生产中,农户会利用边际效应来获得更高的产量,采用间种(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套种(在一个农作物生长周期内,将不同的作物种植在同一块土地上,提高土壤的利用率)等方式实现高产增收。

解释“价值悖论”

边际效应的出现解释了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价值悖论”。“价值悖论”指的是“没有什么东西能比水更有用,然后能用水交换到的东西很少;相反,钻石几乎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但经常能交换到大量的其他商品”。在边际效应被提出后,人们得以用边际效应对“价值悖论”作出解释:水给人们带来的总效用是巨大的,但人们对水的消费越多,最后一单位水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也就越小;而钻石的总效用不大,但由于人们对钻石的消费极少,因此钻石的边际效用就很大了。人们根据这一原则把收入分配给水和钻石,如此以来用于钻石和水的每元支出的边际效用才能对等。

特点

以效用价值论作为理论基础

边际效应理论采用效用价值论(以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的经济理论),其认为物品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制作其所消耗的劳动和资本情况,而取决于其有用性,只要有用就意味着有价值。

以“均衡”作为价值取向

边际效应理论以“均衡”作为价值取向,是一种以需求为导向的供求均衡决定论。其即取决于物品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满足程度和物品的供给情况,因此边际效应本质上是基于人们的主观心理评价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决定理论。

参考资料

..2023-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