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陵
宋陵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又名北宋皇陵,陵区东西长约13公里,南北宽约12公里,总面积达156平方公里。其中包括皇帝陵墓8座,葬皇后墓22座,北宋宗室、勋臣名将等陪葬墓近1000座。
北宋(公元960-公元1127年),期间共历九帝,其中宋宋徽宗赵佶和赵桓赵恒在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被金军攻陷东京汴梁(今开封市)的时候所俘虏,客死在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因此北宋皇陵实际上只埋葬了赵匡胤、赵光义赵光义、赵恒、赵祯、赵曙赵曙、宋神宗赵、赵煦赵煦七位北宋皇帝,以及被追封为宋宣宗的赵匡之父赵弘殷,所以北宋皇陵又有“七帝八陵”之称。
皇陵诸帝陵陵园建制统一,平面布局相同,皆坐北朝南,方向185°—190°,分别由上宫、下宫、皇后陵和陪葬墓组成。除此之外,由于北宋阴阳堪舆术的盛行,皇陵的选址、建造都受其影响较大,皇陵坐北朝南而又南高北低的陵园布局不同于历史上任何其他朝代的皇陵,这使其成为中国古代皇家陵墓建筑史上的孤例。另外,皇陵的石刻雕像和出土的墓志、墓记碑都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对北宋皇陵的研究能探寻北宋严格的等级制度和人文文化,这也为后世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皇家陵园。
因为北宋皇陵的独特性,对皇陵的研究能很好的反映出一部分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府也加强了对皇陵的保护与研究。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巩义市地处河南省的中部地区,其境内属于山丘陵区。南部有嵩山,北部有邙山,其间还有南洛河流经。
北宋皇陵建在巩义市的西南部,南靠嵩山的北麓,北临伊洛河的黄土岗地上,整体地势上呈东南高,西北低。这里的海拔在160到222米之间,黄土深厚,水位偏低,且陵区附近盛产石料。
皇陵选址原因
开封不适宜
开封作为北宋的首都,虽然政治经济学发达,但是开封地处豫东平原,地下水位偏高,不适宜建造大型陵墓。而巩义黄土深厚,地下水位偏低,适宜修建陵墓。
地近洛阳
太祖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在他称帝之后,一度想要将都城从开封迁都到洛阳或者长安,但是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因为当时受战争的影响,洛阳、长安的经济发展已经不如开封。于是在皇陵选址的时候,一是阴阳堪舆术占卜,二是巩县地近洛阳,赵匡胤也认为巩县方便对皇陵进行保护,于是最后决定将皇陵选在巩县。
堪舆术“五音姓利”
北宋皇陵的陵址不同于历代帝陵居高临下、依山面河、置陵墓于高阜的做法,而是建陵于地势最低处,面山背水,南高北低。
北宋帝王生前不营建寿陵,在皇帝死后会马上成立丧葬指挥和皇陵营建两套组织机构。而陵园的卜选由山陵按行使为首,包括修奉山陵都护、修奉山陵都知、修奉山陵都监等组成,多有宦官或者近卫亲军长官来担任。其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勘察陵园具体位置,称为“卜地”“按行”,这一 项工作工作完成后上报皇帝,叫做“得地”。除赵匡胤自己陵位的选定显得颇为草率,据史籍记载,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太祖拜安陵,说自己就要葬在此地。太祖之后,北宋皇陵的选址工作均由山陵按行使会同司天监官员共同完成。
从风水堪舆术的角度来看,北宋皇帝为赵姓,属于角音,其对应的五行为木,木主东方,阳气在东,因此东方属于吉利方位,其所选的葬地就应该是东南仰高、西北低垂。而从巩义的地理位置来看,巩义东南有嵩山、青龙山,西北有伊洛河,即所谓“东南地穹,西北垂之”,符合堪舆学说,巩县自然被赵宋王室定为阴宅宝地。
历史沿革
始建
北宋皇陵的营建,从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二年(公元964年)重新选择其父赵弘殷的安陵氏为河南省巩县开始,直至北宋灭亡,经营皇陵长达160年。宋太祖在在改卜安陵之时太祖便已经“命枢密承旨、内客省使王仁赡为按行使”负责选定改卜安陵的陵址。
太祖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市,在他称帝之后,一度想要将都城从开封市迁都到洛阳或者长安,但是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因为当时受战争的影响,洛阳、长安的经济发展已经不如开封。于是在皇陵选址的时候,一是受风水阴阳堪舆术占卜的影响,二是由于巩县地近洛阳,赵匡胤认为在巩县方便对皇陵进行保护,于是最后决定将皇陵选在巩县。
破坏与修葺
金人盗掘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三月,金兵攻下大宋都城开封,北宋灭亡。金兵开始对京城开封大肆劫掠,进驻宋陵,对北宋皇陵疯狂抢劫和毁灭性的盗掘。金兵采用对小墓揭顶的方法,对大墓从陵台侧坡挖洞的方法,掘墓开棺,手段残忍。赵构饬令河南省镇抚使翟兴父子及岳飞等大将军带兵赶往巩义市将金军驱赶出宋陵,并派人修陵寝。但是宋军一撤,金兵又来,并进行更大的报复,不仅掘墓更凶,而且还烧房扒屋,砍树伐木。于是,松柏茂密的陵地很快变得千疮百孔。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金朝封宋朝的投降官员刘豫为大齐皇帝。一天,刘豫发现一个士兵拿了个水晶碗,感觉非常精美,后得知是从永裕陵盗来的。刘豫就让儿子组织了一个专门的挖墓队伍,史书上称之为“淘沙队”,把宋陵重新又挖了一遍,更甚的是连老百姓的墓也不放过。
除金初的官盗,民盗也相继兴起,最有名的一个盗墓贼叫朱漆脸,也对皇陵造成了很大的损坏,不过只有对太祖永昌陵被盗的记载。
元人的焚毁
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偏安一隅的南宋没有摆脱灭亡的命运,元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不让宋代的遗民在陵区怀念前朝,把北宋皇陵的地面建筑烧毁尽,陵区成为一片废墟。
明清保护
明清两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对宋陵的保护。明朝时期朱元璋曾派人修葺,还将陵区划为官地,禁止人民采樵和种植农作物。清朝时期,政府设置专门的民户去看管宋陵,并且通过减免民众赋税、徭役的方式鼓励民众去看管,这也很好的保护了北宋皇陵避免遭到进一步的破坏。
民国损毁
民国初年(1915年)李显白创办职业学校,为了集资将宋陵土地出租,导致陵区土地流落到私人农民手中,农耕对宋陵建筑进一步造成了破坏。
现当代
新中国成立后,北宋皇陵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经原巩义窑址人民政府批准,又成立了宋陵文物保管所,专门从事对宋陵的保护工作。1984 国家文物局拨款,支持发掘了赵光义元德李后陵,并成立永昭陵管理处,按原状恢复永昭陵地面建筑。
在70年代,为了生产建设,北宋皇陵陵区的农民将陵区的土地平整,并且引水灌溉,进行农田建设,使这里遭到严重破坏。另外宋陵遭到的破坏还来自一些不法分子。例如早在2005年破获了一起宋陵盗窃案,在2019年还破获了一起古墓被盗系列案,其中也包括宋陵。此外还有现当代的城市化发展对陵区的破坏——平整土地、修建公路、巩义市市区面积向陵区扩展。
陵区概况
整体概况
位于河南省巩义市西南部的北宋皇陵,包括皇帝陵墓8座,祔葬皇后墓22座,北宋宗室、勋臣名将等陪葬墓近1000座。
其中皇陵诸帝陵陵园建制统一,平面布局相同,皆坐北朝南,方向185°—190°,分别由上宫、下宫、皇后陵和陪葬墓组成。
宋陵的石刻数量众多,保存较为完好,皇帝陵现存石雕像407件,其中残缺不全者33件,皇后陵现存石雕像336件,其中残缺不全者51件,陪葬墓尚存石雕像69件,其中残缺不全者19件,这些总计可达上千件。
据现有资料统计,北宋皇陵历年出土的墓志石和墓记碑计116件,其中墓志石75方,墓记碑41通。墓志石中,志与盖皆存者23方,志存者15方,仅存志盖者22方。另有10方墓志和5方志盖已佚。墓记碑中,现存35通,散佚6通。
根据帝系的先后和各陵的分布位置,考古工作者将宋陵划为了四个陵区。
墓葬分区
西村陵区
西村陵区南距离西村镇1.5公里,东北距离巩义市市区约10公里。陵区东南有金牛山,东部有青龙山,东西两侧还分别有两条季节河——坞罗河和天坡河流经,至西北侧汇合注入南洛河。陵区地势南部略隆起,北部平坦,自东南向西北依次排列着宋宣祖永安陵、赵匡胤永昌陵、赵光义永熙陵。
蔡庄陵区
蔡庄陵区南距离蔡庄村1公里,北距离巩义市区5公里,310国道从陵区的南端通过。陵区地处北宋诸陵的中部,正南面对少室山的主峰,东南部接青龙山,西北陵的坡下就是伊洛河。陵区地势东高西低,内仅营建有赵恒永定陵
孝义陵区
孝义陵区位于巩义市区南部,地属孝义镇的外沟、二十里铺和孝南村。陵区地势南高北低,落差较大,内由东南向西北依次营建有赵祯永昭陵和赵曙永厚陵。
八陵陵区
八陵陵区位于芝田镇八陵村南,距离巩义市区约12公里,陵区南接白云山,北接南洛河。陵区地势地形开阔,岗坡平缓,内由东南向西北依次营建有赵顼永裕陵和赵煦永泰陵。
陵园建制
礼仪制度
北宋实行皇后葬、宗室陪葬的制度,其中,皇后陵位于北宋皇陵陵园的西北部,陪葬墓则位于皇后陵的西北部,这种排列方式也再次体现了北宋皇陵中赵姓以东南为尊的风水理念。另外在陵园大小、陪葬品数量、品种和石刻雕像的数量、大小方面,后陵陪葬陵的规格都是次于帝陵的,这也体现出了北宋等级的严明。
遵循“七月而葬”的古制
北宋严格遵守天子“七月而葬”的礼制,即自皇帝驾崩到埋葬,用时不得超过七个月,否则其灵魂不能袝入祖庙。再加上宋朝皇帝生前不会营建陵墓,死后才开始,因此这也是宋陵的规模较小,不如前朝的一个重要原因。
皇后附葬制度
除赵匡胤母亲昭宪昭宪太后死后与赵弘殷合葬于安陵氏外,北宋诸位皇后均实行“同不同穴”的袝葬制,即皇后袝葬于皇帝陵,在皇帝陵兆域内的西北隅单独建造两周王陵。北宋时期不论辈分高低,皇帝可与数位皇后合葬于同一陵区,同辈的皇后陵则由东南向西北按照先亲后疏的顺序依次排列,晚辈的皇后陵则位于上辈皇后陵的北部
北宋的皇后陵一般不另立陵名,统一称为“园陵”,但也有例外,如,赵恒当太子时的亡妻莒国夫人章怀皇后“至道三年六月追册为怀皇后,陵曰保泰,神主袝后庙。”这是唯一一座册立过陵名的北宋皇后陵。
陪葬制度
从史料和历年来在北宋皇陵陵区出土的陪葬墓墓志及墓记来看,陪葬北宋皇陵的绝大多数为皇族宗室,功勋大臣陪葬墓只有陪葬永定陵的包拯墓与寇准墓。
陪葬皇陵的宋宗室子孙葬期没有严格的限制,往往是先殡于京城的寺院,待皇帝驾崩或者皇后后安葬时,才一并运至陵区陪葬。与帝后同茔不同穴的葬制不同,北宋陪葬墓多采用夫妇合葬制。宋宗室中未成年的殇子殇女则是先进行火化然后才陪葬皇陵。
陵园建筑
北宋明皇陵诸帝陵陵园建制统一,平面布局相同,皆坐北朝南,方向185°—190°,分别由上宫、下宫、皇后陵和陪葬墓组成。
北宋诸陵虽在同一区域之中,但各有兆域,每陵还各有数目不等的袝葬墓和陪葬墓,一般都位于帝陵西北,以距离帝陵的远近别尊卑之序。
帝陵、后陵上宫
上宫是陵园的主体,包括献殿、陵台(下为定陵地下宫殿)、4座神门、4座阙亭(阙庭)、辅屋,另外上宫神门、角阙及上宫南部鹊、乳台都在夯土台上建有木构亭楼。后陵就是皇后陵,其陵园布局和帝陵相同,只是规模相对缩小,体现出等级差异。
帝、后陵上宫均以陵台主体,四周围护神墙,神墙四隅建有角阙,每面正中开门,门侧设有阙台,门外各列石狮一对。在南神门外的神道两侧,东、西对称排列着象征仪仗的石雕像,再南设置有两个乳台,最南端入口为一对鹊台。
诸帝陵上宫石雕像皆为60件,除东西北神门门狮外,其余多集中于乳台以北、宫城以南的神道两侧。皇后陵石雕像均为30件。石雕像东西相向,两两对称,由南向北依次是:望柱2、象与驯象人各2、瑞禽石屏2、角端2、马4、控马官8、虎4、羊4、容使6、武官4、文官4、南门狮2、武士2、上马石2、神门内及陵合前言人4。
皇后陵石雕像均为 30 件,除四神门各有2件门狮外,在乳台以北的神道两侧还依次排列有望柱2、马2、控马官4、虎4、羊4、武官2、文官2、宫人2。其中南门狮是蹲坐姿,与帝陵南门狮作行走状不同。
另外,尚有一些陪葬墓墓前也置石雕像。按照宋代制度:勋威大臣 “坟所有石羊虎、望柱各二,三品以上加石人二人”。
寝宫(下宫)
下宫就是陈设墓主的衣冠,供奉墓主人灵魂起居的处所,下宫自为宫院,门前有石狮一对。自仁宗永昭陵以下,又在下宫南神门外加置一对上马石。宫内建筑可分为正殿、影殿、神门屋、斋殿、浣濯院、神厨、守陵宫人居所与陵使舍(应含守陵兵士居所)、星门。
陪葬墓
北未皇陵的陪葬墓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位于八座帝陵西北部的陪葬墓,分别以一个帝陵为一区集中埋葬,其墓主人身份主要为皇子、皇孙、未出阁的公主,以及与诸王合葬的夫人等。另一部分是安葬“卑丧”的单独陪葬墓区,目前所知有清易镇墓区和柏峪墓区两处。
北末皇陵陪葬墓自成墓园,一般来说,其封土规模和墓园大小在葬制中也有明确规定。其中,对亲王等王公贵族的坟高和墓园大小有具体的规定,“亲王一品为坟高一丈八尺,墓园方九十步;三品为坟高一丈四尺,墓田方七十步。”同时,他们墓前的石雕像的数量和大小也有区别。除此之外,按照宋代制度:勋威大臣他们墓前的石刻雕像数量也按照等级有所规定, “坟所有石羊虎、望柱各二,三品以上加石人二人”,皇室陪葬墓的规格也按照这样的礼制。
禅院、行宫、奉陵柏子户
禅院是专门供养僧众为皇帝、皇后诵经祈福的寺院场所。
行宫是指专门拱皇帝去朝奉皇陵的时候下榻休息的地方。
柏子户是指专门植松布柏保证陵区绿化的场所。
主要陵墓
宋宣祖永安陵
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父母——宣祖赵弘殷与昭宪昭宪太后的合葬墓。
赵弘殷(公元899—956年),涿郡人(今河北涿州市),五代十国时期大臣,其人骁勇善战,于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去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追封其父为皇帝,谥号昭武,庙号宣祖。一开始太祖将其父葬在东京汴梁开封县,陵区名安陵氏,干德二年(公元964年)将其父的陵墓迁到巩义市。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改名为永安陵。
昭宪杜太后于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二月去世,十月将其于宣祖合葬在安陵。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将合葬墓一起迁往河南巩义。
皇后陵
太祖孝惠贺皇后
孝惠贺皇后,河南开封人(今河南开封),右千牛卫率府率贺景思长女,建隆三年(公元962年)被册封为皇后,结果于建隆四年(公元963年)去世,终年30岁。其于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四月和孝明皇后一起被葬在安陵,孝惠贺皇后葬在安陵的西北方位。
太祖孝明王皇后
孝明王皇后,州新平人(今陕西邠州市),彰德军节度使王饶第三女,孝惠死后,显德五年(公元958年)被太祖娶为继室。太祖即位后,封为皇后。建隆四年(公元963年)十二月去世,终年22岁。其于公元964年被葬在安陵的北部。
太宗淑德尹皇后
淑德尹皇后,相州邺人(今河南省安阳市),滁州市刺史尹廷勋女,太宗在后周时娶,早薨。太宗即位之后,将她和懿德符皇后同时追封为皇后,她被安葬于孝明陵西北部。
太宗懿德符皇后
懿德符皇后,陈州宛丘人(今河南省周口市),魏王符彦卿第六女,嫁与太宗。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去世,终年34岁,被安葬于安陵的西北部。太宗即位之后,被追封为皇后,谥懿德。
宋太祖永昌陵
是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27—976年)的陵墓,宋太祖是宣祖的第二个儿子,母亲是昭宪昭宪太后,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在洛阳夹马营(今洛阳市)出生。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同年在逼迫柴宗训退位之后,其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为“宋”,他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共在位17年,卒于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终年50岁。死后谥号为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又改谥号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被葬在永昌陵。
皇后陵
太祖孝章宋皇后
宋皇后,河南洛阳人,左卫上将军宋偓之女,母亲是后汉的永宁公主,开宝元年(公元968)年二月入宫,被册为皇后。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太祖去世,号开宝皇后,她于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四月去世,终年44岁,被葬在永昌陵的北部。并且还有许王和他的夫人李氏、魏王夫人王氏、楚王夫人冯氏、皇太子亡妻莒国夫人潘氏、将军惟亡正妻裴氏陪葬。
真宗章怀潘皇后
章怀潘皇后,大名人(今大名县),忠武节度使潘美第八女,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去世,终年22岁。真宗即位后,追册其为皇后,葬在永昌陵的旁边,陵名“保泰”。
宋太宗永熙陵
是宋太宗赵光义(公元939—997年)的陵墓,宋太宗是宣祖第三个儿子、太祖的弟弟,于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十月出生,初名匡义。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改名光义,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封晋王,位在宰相之上。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太祖去世,李世民即位,改名炅,改元太平兴国,一直到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去世,终年59岁,在位22年。同年十月,被葬在永熙陵。
皇后陵
太宗元德李皇后
元德李皇后,正定县人(今河北正定),乾县防御使李英之女,李世民即位,将她册为夫人,她生下了楚王元佐和赵恒。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去世,终年34岁,真宗即位之后,追封她为贤妃,又尊号为皇太后。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被葬在永熙陵。
太宗明德李皇后
明德李皇后,潞州上党人(今山西省长治市),淄州刺史李处耘第二女,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入宫,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十二月,被册立为皇后。至道三年(公元997)太宗去世,同年四月被尊为皇太后,她于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去世,终年45岁。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被葬在永熙陵。
真宗章穆郭皇后
章穆郭皇后,太原人,宣徽南院使郭守文第二女,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嫁给真宗,真宗即位后,被册封为皇后。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四月去世,终年32岁,同年六月被葬在永熙陵的西北侧。
宋真宗永定陵
是宋真宗赵恒(公元968—1022年)的陵墓,赵恒是太宗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元德李皇后,于乾德六年(公元968年)出生,初名德昌,后来改名叫元休、元侃。至道元年(公元995年)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恒。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太宗去世,赵恒即位,一直到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去世,终年55岁,在位26年,同年十月,被埋葬在永定陵。
皇后陵
真宗章献明肃刘皇后
章献明肃刘娥,益州华阳人(今四川华阳),虎捷都指挥使、嘉州刺史刘通第二女,将仁宗养在自己名下。真宗死后,遗诏尊她为皇太后,曾称制了11年。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去世,终年64岁,同年十月被葬在永定陵的西北方向。
真宗章懿李皇后
章懿李皇后,杭州市人,左班殿直李仁德之女,是赵祯的生母,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去世,终年46岁,初葬在洪福禅院的西北部,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追册为庄懿皇太后,同年十月改葬在永定陵的西北部。
真宗章惠杨皇后
章惠杨皇后,益州郫人(今四川郫县),杨知俨的女儿,12岁嫁给真宗,真宗死后按制度被封为皇太后。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去世,终年53岁,第二年被葬在永定陵西北方向。
陪葬墓
寇准、包拯等名臣墓
寇准(公元962—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今渭南市),北宋政治家。为人刚直,直言不讳,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曾官至宰相,但后来遭到小人诬陷被贬于雷州市。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死在雷州,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赵祯追赠他为中书令,谥曰忠。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祖籍安徽合肥,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宋仁宗在位时期登进士第,此后一直官居高位。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去世,终年64岁,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宋仁宗永昭陵
是宋仁宗赵祯(公元1010—1063年)的陵墓,宋仁宗是赵恒的第六个儿子,母亲是李宸妃(死后被追封为章懿皇太后)。宋仁宗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初名受益,后改名祯,因为章献明肃刘娥没有孩子,被她过继为养子。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被册立为皇太子,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真宗去世,赵祯即位。嘉八年(公元1063年)仁宗去世,终年54岁,在位42年,同年十月,被葬在永昭陵。
皇后陵
仁宗慈圣光献曹皇后
慈圣光献曹皇后,真定人(今河北省),枢密使曹彬的孙女,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入宫,第二年就被册立为皇后。英宗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曾听政、处置军国事一段时间。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去世,终年64岁,被葬在永昭陵。
宋英宗永厚陵
是宋英宗赵曙(公元1032—1067年)的陵墓,宋英宗是太祖的曾孙、安懿王允让第十三个儿子,母亲是仙游县君任氏。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出生,四岁被赵祯养在宫内,并赐名宗实。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曙。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仁宗去世,英宗即位,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去世,终年34岁,在位4年,同年被葬在永厚陵。
皇后陵
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
宣仁圣烈高皇后,蒙城县人(今亳州市),其母曹氏是宋仁宗慈圣光献皇后的姐姐,自小养在宫中,成年与赵曙完婚。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被册封为皇后,赵顼即位被尊为皇太后,赵煦即位被尊为太皇太后,以太皇太后身份临政九年。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去世,终年62岁,第二年被葬在永厚陵。
陪葬墓
燕王赵颢墓
赵(公元1050—1096年),初名赵仲糺,字仲明,是宋神宗的同母弟弟,生母是宣仁高皇后,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去世,赠太师,追封朱棣,谥号荣,陪葬永厚陵。
魏王赵頵墓
赵頵(公元1056—1088年),原名赵仲恪,宋神宗赵顼的同母弟弟,生母是宣仁高皇后,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去世,终年33岁,被追赠太师、魏王,谥号端献,陪葬永厚陵。
兖王赵俊墓
赵俊(公元1073—1077年),赵顼第三个儿子。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生,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去世,赠太师,追封王,谥曰哀献,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追封唐王,陪葬永厚陵。
宋神宗永裕陵
是宋神宗赵顼(公元1048—1085年)的陵墓,宋神宗是赵曙的长子,其母是宣仁圣烈高皇后。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被立为皇太子,第二年英宗去世,登上皇位。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去世,终年38岁,在位19年,同年十月,被葬在永裕陵。
皇后陵
神宗钦圣宪肃向皇后
钦圣宪肃向皇后,河内人(今沁阳市),是宰相向敏中的曾孙女。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与神宗成婚,神宗即位后立为皇后。宋徽宗即位,曾徽宗共同执政六个月。建中元年(公元1101年)去世,终年56岁,被葬在永裕陵。
神宗钦慈陈皇后
钦慈皇后,开封人,是徽宗的生母,终年33岁。建中元年(公元1101年)被追册为皇后,同年五月和向皇后同时被葬在永裕陵。
神宗钦成朱皇后
钦成朱皇后,开封人,是赵煦的生母,还育有蔡王似、徐国公主。哲宗即位之后,被尊为皇太妃。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去世,终年51岁,追册为皇后,被陪葬在永裕陵。
徽宗显恭王皇后
显恭王皇后,开封人,德州刺史王藻的女儿,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嫁给徽宗,徽宗即位后,被册为皇后。是赵桓的母亲,还育有崇国公主,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去世,终年25岁,谥曰靖和,被埋葬在永裕陵旁边。
徽宗明达、明节两位刘皇后
两位皇后皆出身低微,死后被才追封为皇后,其中据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推测,明达刘皇后可能先葬于开封昭先积庆院,后迁到永裕陵,陪葬惠恭王皇后陵园。明节刘皇后则葬在明达刘皇后陵园西北方向,与明达并园立祠。
宋哲宗永泰陵
是宋哲宗赵煦(公元1076—1100年)的陵墓,宋哲宗是赵顼的第六个儿子,母亲是钦成朱皇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出生,在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被立为皇太子,同年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去世,终年25岁,在位16年。
皇后陵
哲宗昭怀刘皇后
昭怀刘皇后,初为御侍,后取代元祐皇后被立为皇后,宋徽宗即位之后,被册封为元符皇后,第二年被尊为皇太后,名宫崇恩。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去世,谥曰昭怀皇后,被葬在永泰陵。
存世文物
石刻雕像
宋陵的石刻数量众多,皇帝陵现存石雕像407件,其中残缺不全者33件,皇后陵现存石雕像336件,其中残缺不全者51件,陪葬墓尚存石雕像69件,其中残缺不全者19件,这些总计有上千件。这些石刻造型的类型主要有望柱、象与驯象人、瑞禽石屏、角端、马、控马官、虎、羊、客使、武官、文官、南门狮、武士、上马石、神门内及陵台前宫人。
宋陵神道石像生不仅是对唐朝模式的承袭和发展,也是中国自汉代以来石像生演变过程的总结和完善化。北宋帝陵石像生在总数上大体和乾陵相同,但是在种类上较关中十八唐帝陵有增加、置换,此外在同类同种石像生的数量上较唐陵有所减少。总体而言,宋陵石像生与唐陵基本仍属同一范畴,在宋以前就已经出现,也就是说北宋帝陵石像生与秦汉以来是一脉相承的。与唐陵相比,北宋帝陵神道较唐陵大为缩短,石像生的间距也变小。而宋陵在唐代神道石像生的基础之上,使神道石像生在内涵上更加完整,组合更加丰富而明确,对称布局更加规整,排列更加有序和紧凑。这是宋陵石像生的一大进步。
雕刻技术
关于雕镌技法,宋陵主要石雕的形体为圆雕,其细部雕镌《营造法式·雕镌制度》记载有四种。一是“剔地起突”,即雕刻部位或纹饰在石面上突起较高,雕刻的最高点参差错落,不在一个平面上。 雕刻的各部位或突起,或重迭交错,或透雕,有空间感和立体感。 瑞禽石屏则是“剔地起突”技法的代表作。 二是“压地隐起”,此法相当于现代的浅浮雕。 雕刻纹饰突起较低,各部位最高点不超过边框的高度或与装饰面轮廓线大体平齐。 北宋帝陵石像生局部构件的纹饰和边饰,常用这种方法雕刻出各种深浅相差少许,互相重迭穿插,有一定深度感,隐起圆润的立体花纹。 如永熙、永厚陵象背褥上的怪兽纹和小熊纹,两陵武士绣抱肚( 捍腰) 上的卷云狮兽纹和云鹤纹等。
三是“减地平 ”,相当于现代的平雕或平浮雕。 其特点是凹、凸的雕刻面都是平的,且两个雕刻面各自处在两个不同高度的平面上。 如北宋帝陵望柱柱身和底座的纹饰,多采用以刀笔在纹饰上加刻阴线的“剪影式”凸雕方法。形成阴影整齐而有规律,明暗效果显著而又简练的特殊风格。 四是“素平”,相当于现代的线雕。 其特点为饰物表面平滑,无大的起伏,上面雕有粗细相等、深浅一致的,或粗细不等、深浅不一的阴纹。 阴纹线条类似绘画中的铁线描,纹饰即由这些线刻组成,是一种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的雕刻形式。如永熙陵上马石东、西侧的藤本牡丹和翼马,望柱基部的团龙、团凤,明德李后陵石香炉外壁的忍冬纹边饰及宝相莲瓣等
纹饰题材
宋陵石雕的纹饰题材,大体而言,主纹有龙、凤、珍禽、瑞兽、怪兽、人物,以及各种宝相花和各种牡丹等。 地纹有水浪、宝山、花卉和各种云纹等。 角饰有宝相花、折枝牡丹、小云纹等。 边饰有忍冬、蕙草、缠枝牡丹、宝相花、宝山、云纹和条带纹等。 宋陵石雕纹饰凡主纹简素者,边饰多华丽;反之主纹华丽者,边饰则多简单。
风格演变
七帝八陵石像生各有特色,各有时代特点。永熙陵石像生是北宋早期三陵( 安、昌、熙) 的代表作,也是北宋七帝八陵石像生中的精品。永定陵石像生是上承永熙、下启永昭的过渡类型。永昭陵石像生在七帝陵中体量最大,雕工糙,缺乏力度,石像生水平远逊于永熙陵,也不如永定陵。永厚与永昭陵埋葬时间仅差4年,永厚陵石像生也有永昭陵遗风,但从石像生体量、人物和动物形态上看,已较永昭陵发生明显变化,其体量和动物形态( 如石屏、角端) 有向永裕陵过渡之势。永裕、永泰陵石像生风格和特点极为接近。 在七帝八陵中,二陵的石像生是仅次于永熙陵的精品。
墓志与墓记
据现有资料统计,北宋皇陵历年出土的墓志石和墓记碑计116件,其中墓志石75方,墓记碑41通。墓志石中,志与盖皆存者23方,志存者15方,仅存志盖者22方。另有10方墓志和5方志盖已佚。墓记碑中,现存35通,散佚6通。
墓志一般作正方形,由呈顶的盖石和刻有志文的志石组成一盒。由于墓主人身份的差异,基志石和基记碑的大小也有很大悬殊。墓志石尺寸最大者是《宋皇叔故燕王墓志铭》,志石边长达 137、厚30 厘米,最小者为《宋宗室博州防御使博平侯令夫人昌元县君刘氏墓志铭》,志石边长仅 56-57、厚16厘米。志石尺寸较大者,往往在志石的边部、侧面和盖石的四刹面上阴刻有花纹装饰。志石的边部花纹多作连续蕙草纹,也有的是在志石的四侧面各刻三个文官人物形象,如《宋皇叔故魏王墓志铭》。盖石的花纹一般为缠枝牡丹,如《宋故杨国公主墓志铭》 盖石等;个别的装饰有四神图案,如《宋皇叔故魏王墓志铭》盖石和《宋皇叔故燕王墓志铭》盖石。
墓记皆作碑状,圭形顶,下端中间突出一榫,以立于石座卯孔内。墓记碑的高度超过2米者,往往在其额部篆书碑名,碑名的两侧和上部刻有牡丹花卉,个别的还在花丛中刻以飞风纹,如《宋故蜀国公主追封记》。碑文的四周边部均刻有缠枝或卷枝的牡丹花卉。高度在1 米以内的墓记碑,其额部一般不另刻碑名,只有《末宗室东头供奉官长男伯辛基记》的碑额刻有 “伯宰” 二字,是比较特殊的一例。
这批墓志和墓记,多由北末朝庭的翰林宇士、知制撰文,翰林书艺御书院侯书丹,中书省玉册官镌刻。志盖皆作篆书,志、记文均为楷书,字体结构严谨,书写工整秀丽,具有一定的书法价值。
保护与开发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重视对宋陵的保护工作,先是组织文物部门对宋陵进行统一保护管理,后于1963年6月将其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82年3月列入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是由于元德李皇后陵在遭受人为盗掘之后,暴雨致使其南部塌更加严重,1981年,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1984年十月到1985年8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巩县文物保管所联合对该帝陵地宫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历时逾十个月。1986年,还再一次对该陵地宫进行立加固保护。
1992年7月—11月,为了配合巩义市宋陵抢救保护工程,重点试掘了赵恒永定陵上宫的地面建筑基址。
为加强对宋陵的保护,国家文物局在1993年5月下发《关于巩义市北宋皇陵紧急抢救维修工程方案批复》,紧接着,同年6月河南省文物局下发《关于巩义市北宋皇陵景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两年后,在1995年6月开始实施永昭陵抢救保护方案。
1997年永昭陵公园建成免费开放,成为市民文化娱乐、运动健身的重要场地,同时也成为巩义市重要的城市地标。
2006年宋陵被列为“十一五”国家100处大遗址保护重点工程,11月,巩义市委、市政府撤销了永昭陵管理处,成立北宋皇陵管理处,主要全面负责宋陵的文物安全、文物管理、宋陵的规划与政策落实,还有《文物法》的宣传等工作。与此同时,宋陵的开发保护工作被纳入政府议事日程,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也落实到位,这些举措使宋陵的保护工作走上了正轨。
2007年至2008年,巩义政府投资550万元,在北宋皇陵的各个陵区构筑了人防、技防、物防三合一的现代化防护体系。宋陵安全技术防范工程,形成了一套管理与保护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2010年宋陵大遗址保护规划工程全面启动,三年后,巩义市投资1000多万元开展对永熙陵、永厚陵等七座宋陵管理房和永定陵304件石刻的陈列展示,建设了永昭陵后陵、永熙陵、永定陵的绿化工程,以及永昭陵后陵、永定陵和永熙陵的铺装工程。
2019年巩义市将永昭陵进行环境提升整体打造永昭陵遗址生态文化公园,项目涉及规划范围568亩,预计投资7019万元。内容主要包括:拆除周边与文物环境风貌不协调的围墙、广告牌等;完善环陵路、周边游路铺装;增设标志标识和夜景照明,提升整体景观生态环境等。
其中永厚陵文化遗址公园占地439亩,总投资1.7亿元。自2021年5月开工以来,市文广旅体局不断调整优化施工方案,采取全面铺开、多点位推进的施工方法,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班加点赶工期。已完成绿化种植、园路铺装、景观小品塑造、亮化照明等配套设施,随着各项工程进入收尾阶段,目前永厚陵文化遗址公园已经面世和广大游客和市民们见面。
相关争议
“七帝八陵”或“九帝十陵”
郭湖生等人于1964年11月发表于《考古》杂志的《河南巩县宋陵调查》,认为宋陵中皇帝陵共有:永安陵、永昌陵、永熙陵、永定陵、永昭陵、永厚陵、永裕陵、永泰陵共8座,一共北宋七位皇帝加上赵匡胤之父宣祖的陵墓,统称为“七帝八陵”。
曾在巩义市文物保管所工作的傅永魁等研究员提出了“八帝十陵”说。在《北宋徽、钦二帝陵墓考》中认为:绍兴五年( 公元 1135 年)宋徽宗客死在五国城,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南宋以归还太上皇( 宋徽宗)遗骨为条件割地交换,完颜雍将徽宗遗骨归葬绍兴市会稽山,同时在巩县筑衣冠冢,名“永佑陵”; 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 ,第九位皇帝赵桓在北国落马而死,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金世宗以一品礼制礼葬宋钦宗于巩洛之源,名为“永献陵”。因此北宋皇陵应是“八帝十陵”。
但学界大部分认可的都是“七帝八陵”说。在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的支持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出版的《北宋皇陵》一书认定宋陵为“七帝八陵”,对“八帝十陵”说并没有作任何阐释。
价值与意义
宋陵集中反映了人间礼仪,体现了尊卑有序、等级森严的皇家秩序,形成了制度严谨、独具特色的皇家丧葬文化,是当时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缩影,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建筑方面,由于北宋阴阳堪舆术的盛行,皇陵的选址、建造都受其影响较大,皇陵坐北朝南而又南高北低的陵园布局不同于历史上任何其他朝代的皇陵,这使其成为中原地区古代皇家陵墓建筑史上的孤例。
除此之外,在研究方面,皇陵的石刻雕像和出土的墓志、墓记碑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北宋皇陵中的石刻雕塑具有极高的文物艺术价值,其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石刻雕塑整体的形象栩栩如生,是集艺术与美学于一身的雕刻品。墓志和墓记,多由北末朝庭的翰林宇士、知制诰撰文以及中书省玉册官等位高权重和著名人物镌刻。志盖字体结构严谨,书写工整秀丽,具有一定的书法价值。
总的来说,北宋皇陵的遗产价值主要为三个方面:一是科研和历史价值。它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代表着当时社会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与审美倾向,同时反映了当时的科技水平、经济状况和工艺水准,是北宋时期丧葬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与建筑范例。二是宣传和教育价值。通过认知北宋皇陵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传播精神文明、普及科学知识,达到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教育的双重目的。三是旅游经济价值。其浓厚的文化因素,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在“保护为主、合理开发”原则的基础上,可以利用遗产资源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将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遗产资源向遗产资本的转变,共同为中原崛起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8-20
河南警方破获宋陵特大系列文物被盗案.中国法院网.2023-08-20
郑州警方破获韩王陵、宋陵等古墓被盗系列案.中国法院网.2023-08-20
建设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巩义北宋皇陵如何焕发生机?.河南省文物局.2023-08-28
河南巩义:北宋皇陵·永厚陵文化遗址公园即将建成开放!.美丽巩义(微信公众号).2023-08-28
中国北宋皇陵.宋陵—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2023-09-01